絕對的健康,心神猶如金剛寶石一般透徹無瑕,將自身精氣的消耗減至虛無,猶如孩童并未降生之前,還處于自己母親的體內,精氣神的損耗與補充,幾乎相互平衡的先天之時,其實就是所謂的煉神返虛。
這個事兒勉強還可以說一說,但是,后一步的煉虛合道,根本就不用再苦兮兮的翻閱天下典籍,然后去尋找有關這個問題的答案。
什么是煉虛合道,典籍之中確實是有答案的,但是呢,那些勉強用文字描述的答案,根本就一點兒用也沒有,甚至有許多的描述根本就是錯的。
道確實就是描述不出來的,因此,連道是什么都不可描述,卻偏偏要描述如何煉虛然后合道,豈不就是指著電視中的時裝劇虛擬人物,偏偏說自己在現實之中,見過類似的這么一個人嗎?
因此,就勉強的瞎說一下,到底什么才是……,煉虛合道好了。
佛祖給出的答案是“凈心守志,可會至道”,因此,如何來煉虛合道呢,就是這四個字而已——靜心守志!
這四個字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重要,佛祖告訴了世人這四個字,那是真的超級大方,也真的是超級慈悲。
那么,這四個字到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達到了靜心守志的境界,就可會至道,也就是合道了呢?
佛祖在后面打了一個比方,說是“譬如磨鏡,垢去明存”,將銅鏡給好好的磨一磨之后,去掉了那些銹垢,原本就明亮可以照人的銅鏡,自然就可以再次變的透徹明亮。
也就是說,靜心和守志,就好比是一種磨鏡子的行為,最終的那個目的呢,就是可會至道,也就是煉虛合道。
那么,靜心和守志,怎么就和磨鏡子的行為很像,那個阻礙了合道的東東,或者說是很多的東東,又到底是……,什么呢?
很可惜,佛祖就說了一個“凈心守志,可會至道”,沒有再進一步的多解釋什么,因此,想要知道那個阻礙了合道的東東,到底是個什么,到底要怎么去滅掉,拿就必須要從其他的地方,再好好的尋找一下才行。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佛祖全都說過,而且還不是只說了一回,幾乎就是反反復復的不斷解釋。
但是呢,所有的佛經,全都是翻譯過的經典,佛祖的原話到底是什么,世人根本就并不知道,而且煉虛合道的問題,真心也是解釋不了的,即使是佛祖……,也只能是勉強的解釋一下而已。
所以說,有關這個問題的答案,要不然就是很長、很細,卻描述的非常玄妙,就好像是外星話一樣;要不然呢,就是極度精簡準確,幾個字一說,那就已經是非常透啦。
那些好像是外星話的玄妙解釋,真心是講的很長、很細,因此用那些描述來回答,實在是太過麻煩,而且要是稍微的一馬虎草率,愣是說錯了一個字,那么,就很可能會起到反作用。
因此,姑且就拿那些精簡的描述,來胡亂的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佛言: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凈矣。
這就是答案,佛祖說:“鐵匠不斷的鍛造鐵器,將其中不好的渣滓去掉,煉成了鐵器之后,自然就會非常的精致、非常的好。學道的人,如何能夠會于至道呢?將自己心中的垢染去掉之后,行為自然也就清凈啦。”
也就是說,什么是靜心呢,就是去心之垢染,清凈自身的……,行為!
“靜心”其實應該顛倒過來翻譯,譯為“心靜”,才勉強的更加準確一點兒。
而且心靜其實是分開的,互為因果的兩回事情,心垢不除,行為就自然清凈不了,就像是鍛鐵之時,沒有去掉渣滓一樣。
所以,應該是“心靜守志,可會至道”,才更加的準備一點兒。
但是,那個垢到底是什么,卻還是沒有說,這段描述也只是說了一個結果,行為在去了心垢之后,自然便會清凈罷了。
那么,心垢到底是什么,暫且先放一下,把后面的那個守志,勉強的解釋一下之后,再回頭去看這一切起因——心垢滅盡,凈無瑕穢。
或許呢,就自然而然的,能夠有些感覺,知道這個心垢……,到底是什么了。
沙門問佛:何者為善?何者最大?
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以上其實是不同時期的兩個相關記錄,但是,說的其實就是一回事——守志!
小和尚問佛祖:“老師啊,什么才是好的?什么又是最大嘞?”
佛祖回答道:“修行的時候,一直都守著真的,那么,這就是好的。自己的志向堅定,一心一意的在修行之道上不斷前行,那么,這就是天下最大的——善!”
所以呢,不知道過了多久,佛祖便又說了這么一句話:“見聞廣博,對修行之道也非常的感興趣,是一定難以達到煉虛合道之境界的。反之,見聞也不怎么廣博,看起來傻乎乎的人,只是一直都矢志不渝的,尊奉自己的修行之道前行,那么,其實此人就已經是達到了,煉虛合道的……,大善境界!”
因此,什么是守志呀,守著自己心中那份真正的善念,矢志不渝的,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斷前行,一直尊奉著這種修行之道,這……,就是守志。
心靜和守志,全部都明了之后,再回頭看一看心靜,也就不難明白,到底要除的是什么心垢,讓自己的行為凈無瑕穢啦。
所有阻礙自己心中善念的,蒙蔽自己心中的那份善念,使自己無法堅定的守護,不能矢志不渝的前行,阻礙自己修行之道的……,便是心垢!
那么,真有這種可怕的東東,愣是能把人的原本的善念,都給徹底的蒙蔽,硬是把人給帶到……,其他的道路之上嗎?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即使佛祖不再回答,但凡不是惡到了極點的人,那都是能夠有些感覺,差不多能夠有些明白,所謂的心垢,它到底是個什么東東啦。
沒錯,轉來轉去的轉了一百圈兒,最后還是回到了《中庸》,與關于它是如何講述……,這個問題的。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生命之所以是活的,知道餓了要吃、累了要休息,吃飽了也歇夠了,那就要玩兒一玩兒,找個伴侶生個娃,然后再等待著第二天的到來。
這樣鮮活而有趣的不斷的活動,而不是像個石頭人一樣的,永遠就呆滯在一處,動也不動的任憑風雨的打擊,烈日的酷熱暴曬,就是因為所有的生命……,都有自己的本性。
所以呢,餓了的時候,便會感到難受憂愁,然后趕緊去尋覓那些,可以填飽肚子的食物,當因緣際會,看到了一個異性生命,便立馬就心生喜愛之情,向對方發起勇敢的追求……,等等、等等的有趣行為,無一不是因為有了本性,才會開始行動起來的。
但是呢,本性之中既蘊含了善,卻也同樣是包含著惡,為了滿足自己心中那些,情緒所引發的欲念,為了可以達成自己心中的目標,于是,有些生命便自己摒棄了自己的善念,而選擇了依照惡念的指示,而去殘忍的殺害其他生命。
難道遵照善念的指示,就不能達成自己的目標嗎?
其實是可以的,只不過呢,心里面太過的急躁、太迫切、太憤怒、太悲哀、太過的渴求,所以呢,自然也就選了更加快捷、省力的……,惡念的結果。
因此,修行之道就是忍辱之道,安守善念之道,自己能做自己的主,將自己的心魔降伏,可以真正率性而為的——豪勇之道!
那么,是不是這樣的呢?
是個屁,這不過就只是說說而已,其實呢,根本就沒有一點兒的……,屁用呀。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