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圣解釋何為大勇之前,他和公孫丑之間,其實討論的是另一個問題,只不過呢,二人聊著聊著,就聊到了這個問題。
他們二人之間的全部對話,真心是非常非常的精彩,當然,精彩的只是亞圣的一系列回答,而公孫丑呢,真心就和他的名字一樣,完全就像一個小丑一樣,也表現出了一種蠢蠢的精彩。
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否乎?”
公孫丑對亞圣問道:“老師呀,您要是被封為了齊國的宰相,自己的政治主張由此施行,那么,齊國從此之后成就王霸之業,那也是不奇怪的。這樣……,您動心嗎?”
這貨純粹就是不著調,沒事兒在這兒調戲自己的老師尋開心。
首先,齊國又不是你公孫丑家的,你一個布衣平頭百姓,傻乎乎的小青年,憑什么說老師會被封為宰相,你能做得了齊王的主嗎?
既然做不了,那好,你現在說這種話有意思嗎?
其次,即便是以亞圣的才學,都不敢肯定自己的政治主張,如果施行了之后,就一定會成就一番王霸之業。
公孫丑呢,他倒是對老師有信心的很,還輕飄飄的說了一句,不異矣的評價,這他媽不是在這兒搞笑嗎。
最后呢,這貨還賊頭賊腦的問了老師一句,您……,動心嗎?
老師動心不動心,跟你有個毛線的關系,問這話,純屬就是皮癢癢了欠抽。
可是,就是這么一個既不招調,也非常萌呆的傻徒弟,問了這么一個狗屁都不是的問題,亞圣……,卻答的非常精彩,也非常的……,感人!
什么叫做好老師,什么叫做君子風度,看看亞圣的回答,就真心是無話可說了,真是好!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
亞圣對于自己學生的資質,其實也很惱,不過,他卻面無表情的答了一句:“不,我四十歲之后,就已經不動心啦。”
這個回答很有意思,也非常的耐人尋味。
學生問的是封為宰相,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老師到底是動心不動心,而亞圣呢……,卻給了個自相矛盾的答復!
既然亞圣四十歲之后已經不動心了,那么,他又為什么要千里迢迢的……,跑到齊國來呢?
換句話說,既然自己的政治主張實現與否,對于亞圣來說都無所謂,那么,還費勁巴拉的待在齊國,做哪些事情、苦等一個未知的結果,干嘛呢?
因此,公孫丑疑惑的思考了一下,頓時就明白了,老師這個自相矛盾的回答,到底是個什么意思。
于是,他便感慨的答道:“要真是這樣的話,那么,老師您的勇氣,可要比孟賁高多了呀!”
孟賁就是齊國有名的勇士,但是,動不動心,和一個人是否具有勇氣,有什么關系嗎?
為什么聽完了老師故意說出的那個,完全自相矛盾的回答之后,公孫丑這個萌呆的小徒弟,直接就拿孟賁和老師比較呢?
亞圣聽完了徒弟的感慨之后,趕緊就立馬說道:“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
對于學生的感慨,亞圣根本就不當回事兒,只是淡淡的說了一句:“這有什么難的,告子在四十歲之前,就已經能夠不動心啦。”
公孫丑一聽這話,立馬就震驚了,趕緊問道:“不動心有道乎?”
本來呢,他只是胡球提了一個問題,完全就是和老師閑聊罷了。
經過了老師的稍微一引導,他就思考到了大勇,和不動心之間的關系上面,發出了老師的勇氣,要比孟賁還高的感慨。
但是,勇氣和不動心之間,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其實公孫丑是根本就一知半解的。
所以,當他聽老師說,告子竟然比自己牛嗶的老師,還要更早的達到不動心境界,他頓時就立馬驚呆了,趕緊就急迫的問道:“不動心……,有……,方法嗎?”
激動呀,這可是儒門的真傳道法,如果老師講了的話,那么自己就能徹底搞懂,不動心和勇氣之間的關系,進而……,達到不動心的境界!
因此,轉了半天,故意饒了這么大的一圈,亞圣終于是開始詳細的講解,到底……,何為勇者不懼,而大勇和不動心之間,又到底是什么關系!
孟子曰:“有。北宮黝之養勇也,不膚橈,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撻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寬博,亦不受于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養勇也,曰:‘視不勝猶勝也;量敵而后進,慮勝而后會,是畏三軍者也。舍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宮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舍守約也。”
上面的一段話,其實并不怎么重要,唯一的重點就是在最后,第一次提出了守約這個概念,對比一下孟施舍和北宮黝二人,勇氣之間的區別,就可以大概的明白一個,守約的初步概念了,因此,也就不解釋啦。
接著,就是進一步的解釋,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
這么一大段的詳細解釋,亞圣這個好老師,已經很好的回答了學生的問題,已經把不動心、大勇、守約之間的關系,全部都給學生講透啦!
也就是說,在和自己那個不著調的學生聊天之時,面對一個很氣人的蠢問題,亞圣其實根本就沒有對學生惱怒,相反,在故意簡短的說了兩句話后,他反而把儒家的真傳道法,全都詳詳細細的講給了學生。
什么叫做慈悲,什么叫做君子,什么叫做老師,通過這一大段的對話,難道還看不清,也體會不到嗎?
不管后世之人明不明白,在當時,公孫丑聽完了老師的解釋之后,是必定會有所感悟的!
這并非是因為后世之人,資質不如公孫丑,可以肯定的說,縱貫兩千年的時光,比公孫丑資質更高的人,那是絕對數都數不過來的。
之所以后世之人會看不清、體會不到,只是因為沒有公孫丑的福緣深厚罷了。
在亞圣解釋不動心之前,公孫丑為什么脫口而出,感慨老師要比孟賁的勇氣高?
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在之前的時候,其實亞圣就已經給他講過,不動心、勇氣、守約這三者之間的關系了!
但是,公孫丑的資質真心是太低,根本就沒有完全吃透,老師當時的全部解釋。
因此,這才有了第二次的講解,亞圣一手引導的第二次講解!
這么說的理由很簡單,也是有十足的證據的。
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這句話是《大學》之中的一句話,而大學的作者就是曾子,他……,就是亞圣的老師!
也不能說是老師,亞圣可以算是曾子的門人弟子,對于《大學》這種,儒門最最初級的入門經典,他是必定學過的。
因此,為什么在心中堅守誓言就是大勇,而堅守了自己的誓言之后,又為什么可以不動心,答案也就顯而易見了。
內心堅守誓言的人,便必然有了自己的堅持,不會再被各種挫折與困難左右,因此,當然也就不動心了。
而不動心之后呢,心便自然的安定了下來,當內心安定下來之后,便自然而然獲得了內心的寧靜,當寧靜過后……,便會得到安!
這個安到底是什么,太麻煩所以不解釋,但是,人在得到了安之后……,才可以不懼!
因此,沒有安的人,在儒家看來,就統統沒有到達勇者不懼的境界,想要達到這種境界,最根本的起點——就是守約!
到底是不是這樣的,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但是,如果內心沒有勇氣,是很容易被生活中的挫折與意外給擊倒的。
因此,面對自己的廣闊人生,每一個人,都是一定需要……,勇氣的。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