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既然是必須要知道先后,才可以稍微懂得修行之道,那么,當然就必須要把順序搞懂才行。
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既然作者用了一個在于的在字,當然也就明,這三者之間,其實是沒有什么先后順序的,也就是,這三者是同等重要的,或者是,可以同時一起進行的。
勉強安排一個順序的話,也可以,明明德先于親民,而親民呢,又先于止于至善。
因此,“知止而后有定”中的知止,當然也就是知道了止于至善之后,才可以有定。
也就是,知止其實是一個起,然后繼續(xù)向后發(fā)展,最終的結(jié)果就是——慮而后能得!
所以,知道了止于至善之后,人的內(nèi)心便會不動心,不動心之后,才能獲得寧靜,而獲得了寧靜之后呢,便可以得到一個安,它就是這么一個順序。
止于至善,就是能否有得的起,那好,既然如此的話,明明德的起,又是什么呢?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這段話非常的重要,作者也清清楚楚的明了,格物,就是明明德的……,起!
由于這段話太重要了,因此,作者便再次反著敘述了一遍。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接著,作者還嫌沒有透,便再次進一步解釋了一遍。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從皇帝到平民,全都是以修身為起,如果起搞錯了,最后國家卻治理的風(fēng)調(diào)雨順,是不可能的,對于首先該下功夫的,卻根本就不下功夫,而對于暫時不必下功夫的,卻著急上火的硬要下功夫,這種道理顯然是沒有的。
最后,講了這么多之后,真正最重要的東西,作者終于是透漏出來了。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這……,就是知道起,這……,就是智慧的來源——!
為什么一句話很重要,就單單用原文來解釋,不再添加任何的額外明,就已經(jīng)可以很好的講清楚,這句話為什么如此重要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國治而后天下平。
從物格一直講道了天下平,這些話講的是什么,不就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中,開篇所講的明明德的順序嗎?
“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開篇講完了什么叫大學(xué)之后,作者緊接著就仔細的概述了一下,從“止于至善”這個起出發(fā),最后一直到“慮而后能得”,這中間的一系列過程。
講完了這些呢,作者就仔細解釋了一下,自己這些話的用意,“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明要想明白修行之道,就必須要明白什么才是起。
好,既然起如此重要,那當然是要詳細一下,如何才可以明明德的。
于是,又來回反復(fù)的講了兩大段話之后,終于算是把明明德中的一系列順序,統(tǒng)統(tǒng)都給詳細的講述了一遍。
因此,讀者便明白了,物格就是這一系列的起。
那好,既然是物格而后知至,那么,這個很重要的起“物格”,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換句話,如果連物格的意思都搞不懂,那么,知怎么至、意怎么誠、心又怎么去正!
心不正,如何能夠身修,身不修,如何能夠家齊,如果連自己的家都齊不了,還談什么治國平天下呢?
因此,想要達到明明德的境界,便非要把“物格而后知至”意思……,搞懂不可!
后世的高人一大把,名頭牛嗶的也是無數(shù),對于物格的意思呢,也統(tǒng)統(tǒng)都是慷慨激昂的各抒己見。
唉……,累不累呀,人家作者在兩千年多年以前,就已經(jīng)的很清楚啦!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真心是沒什么好再嘲諷的啦,作者已經(jīng)明明白白的出來了,這就是知本,這是就是知至,難道長著兩個眼睛是出氣用的嗎?
什么叫知之至也,作者在前面已經(jīng)講述的很清楚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各位前輩,這他媽就是知至呀——!
沒錯,又罵人啦,不服是吧,那好,晚輩后學(xué)之人……,就只好到……,讓所有人都……,無話可!
物格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先放一放,把目光向往后面放一放,看看作者講完了知至以后,又到底是都講了些什么。
后面的文字很多,如果全都照抄的話,顯然就有騙字數(shù)的嫌疑,因此,略抄一下好了。
從“所謂誠其意者”到“此以沒世不忘也”,將的全都是何為意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接著,作者又連著講了三個概念,自明、新民、知本,為什么要在中間講了這三個概念,仔細想想就明白了,答案一目了然。
再然后,從“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到“此謂修身在正其心。”是何為心正;從“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一直到“此謂治國在齊其家”,清楚的闡述了何為修身與齊家。
最后,從“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到“此謂國家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直接把到底何為治國,為什么一定要治國,怎么去治國,全都講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何為止于至善,在開篇就已經(jīng)講了,而何為親民呢,作者在整篇文章中間,也略微的介紹了一下。
接著,從“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一直到文章的最后,全部講的都是……,何為明明德!
這就是作者全篇的思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完全就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而明明德中的一系列過程,作者講完了知至以后,接著馬上就開始講了意誠,中間夾雜了三個概念之后,便又把心正、身修、家齊、國治,這四個概念,給非常清楚的講了一遍。
如果這些統(tǒng)統(tǒng)都沒有錯誤的話,那么,便有一個大問題了!
為什么……,作者偏偏就不講解“物格”與“平天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呢?
【精彩東方文學(xué)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