夤夜,涼風習習,雒陽皇城長秋宮寢殿之中,燭影重重,伏壽坐在案臺前,素手執筆,紙上字跡清秀,正是那首短歌行。rg
百字寫罷,伏壽看著最后那八個字發怔,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時,她身側一個婢女過來,低聲道:“娘娘,該歇息了。”
伏壽擱下筆,隨口問道:“陛下歇息了?”
“是。”那婢女回了聲,眼里閃過一絲不忿之色,猶豫了下,心道:“娘娘,董貴人又將陛下帶到自己寢殿,娘娘是皇后,統御后宮,董貴人……”
伏壽看了她一眼:“休要多言,陛下醉酒,董貴人照顧,是應該。”
婢女與伏壽關系很好,忍不住急道:“娘娘,陛下夜夜去董貴人那兒,若是她先得了皇子,還有董國舅在外,娘娘怕是……”
伏壽身子微微一顫,貝齒咬住了嘴唇,她為后宮之主,何嘗不知道這一。
如今后宮最得寵的是董貴人,劉協幾乎夜夜都在董貴人那里,董貴人有父親董承為援,董承又是以故董太后的侄子,而劉協正是董太后一手撫養大的,所以劉協對董貴人很親近,這一董貴人占據很大優勢。
不過伏壽也有優勢,首先她是名正言順的皇后,后宮之主,名分和地位遠遠不是董貴人能比的,其次她的父親伏完也是大臣,更不必她有認的兄長張遼為外援,只這一,就能將董貴人的一切優勢碾壓。
這原就是她的打算,但她發現自己當初似乎失算了,連她也沒想到,歷經長安逃亡那一次生死之變后,她發現自己竟無法與劉協親近,曾經的相濡以沫竟然是那么不堪一擊,她怎么也忘不了染病時劉協的退縮,忘不了自己與父兄皆被丟棄在破屋,險些遭受侮辱,那一道隔閡讓她的心都是冰冷的。
如果她是不擇手段虛與委蛇之人,那還好,偏偏她不是。如果她沒有經歷那一次生死絕望,沒有見過那個人,或許還好,偏偏事情也發生了。
她的性格中帶著幾分倔強與剛強,如果她不是皇后這個身份,不是要顧及漢家顏面,所以一年多來,她幾乎沒有與劉協親近過,恰好董貴人爭寵,她便順水推舟,展現一個皇后的大度。
正因為她的冷靜,如同一個旁觀者來觀察一切,所以對劉協的認識也來深刻,劉協無疑是聰慧的,有明君之姿,雖然有些優柔寡斷,但其聰慧足以彌補,最讓她心冷的就是劉協的寡恩,或者天家便是如此,自古以來天子與皇后情深義重的又有幾個,這一伏壽早已意識到,即便如今劉協寵愛董貴人,但誰知道又能榮寵多久。
伏壽對自己目前的處境很清楚,她是皇后,加之有父兄和張遼為外援,只要不犯錯地位就無可動搖,無須放下身段去與一個貴人爭寵,但她對劉協最大的一個心結就是張遼。
當初絕望之際被張遼救下,伏壽心中極為感恩,但同時她也察覺自己對張遼生了不該有的感情,對于感情的滋生她無法控制,但心中是極為驚悸的,因為她是皇后,不是尋常女子,所以她死死的將這縷感情壓制在心底,不讓它發芽壯大,她只是強迫自己以一個兄長和恩人的感情來看待張遼,并暗中相助于他。
她初到河東時,以為張遼與劉協能君臣相得,中興漢室,事實上張遼也確實竭盡力,傾心輔助,而且伏壽能察覺出來,張遼與其他臣子不同,不同于董和李傕的跋扈,不同于王允的嚴肅,不同于尋常大臣的禮敬,他尊奉天子,卻不拘于禮節,經常帶著劉協走訪郡縣,以一個臣子或者是近乎朋友與兄長的角色引導劉協,這似乎不合儒家的君臣禮節,但伏壽喜歡這種如家人朋友般的風格。
按劉協歷經董、李傕之亂,遇到張遼,應該君臣相得,感激張遼,但伏壽已然發現,劉協心底對張遼很是敬畏,而且是畏多于敬,疑多于恩,初時還好,凡是張遼所奏,無不同意,但隨著朝堂安定,尤其是到了雒陽后,加上朝臣的壯大和張遼一直以來的低調,劉協漸漸的變了,開始以董承一系來制衡張遼,而且時不時猜疑張遼,有時竟將張遼比作董與李傕來對待,伏壽不得不幾次出言相勸。
她壓抑感情,但對張遼的救命之恩一刻未曾忘懷,而且張遼同樣對劉協有救命之恩,所以伏壽對劉協的寡恩負義很是反感,甚至心中生厭。
事實上劉協這一伏壽早已察覺到,回思初平以來,從董、到王允、到李傕到張遼,風云變幻,董與李傕不必,自有取死之道,但當初的王允卻是一心扶持社稷的,涼州人圍城時,劉協拋棄后宮,在王允的護送下逃到城樓,而后被困,王允被逼赴死。
伏壽常思,如果那時候劉協挺身出言,或許王允父子不至于部被殺,但劉協沉默退卻了。那時候伏壽還是貴人,她認為劉協是天子,該自保為先,如今卻不這么認為了。
世事就如此,當你與一個人親近時,就會覺得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一切都是有理的,但當你與這個人疏遠時,他的缺就會無限放大,裂痕也會無限擴大。
……
曹府后院,一陣笑聲傳來。
“哈哈哈!老曹,我不敬汝其他,獨敬汝能生養,兒子個個聰慧,皆是人中龍鳳,曹家有后哪。”
后院亭中,張遼與曹操對飲,邊上陪著不少人,都是曹家老,張遼夸贊的正是曹操的年方五歲的兒子曹植。
曹操聽到張遼夸贊,也頗是自得,呵呵笑道:“文遠何須自謙,汝二子聰慧知禮,更在犬子之上,便是那假子何晏,也是不凡。”
“我二人此是自夸乎?”張遼哈哈大笑。
曹操和劉備回朝后,張遼極為重視,引為臂助,以曹操為河南尹,劉備為光祿勛,又以二人兼領左右將軍,雖不領兵權,但位在九卿之上。
“老曹,汝以為這科舉之制如何?”張遼笑罷,看向了曹操。
曹操放下手中書冊,肅然道:“真妙策也,吾等力相助。”
張遼大笑:“好!好!”
此番張遼來見曹操,就是準備推行科舉制。
迎奉天子后,他休養生息了近兩年,關中、并州、雒陽都得到了恢復,尤其是在人才培養方面,距離印刷書籍、興辦學堂已有五年,而今書籍推廣,大批寒門貧家子弟寒窗苦讀,積累學識,推行科舉之制的條件已經成熟,只待他雷霆一動了。
張遼可以想象,縱然自己已經穩定掌控朝堂,但科舉之音一處,必然會招致一些人反對,在推行中更會遭遇阻力,所以他找到了曹操,因為曹操在這一上與他的理念是一致的,同樣他還要找劉備。
這一次推行科舉,他為主導,屬下親信自然是執行者,但為了分散火力,他還需要兩個前鋒,無疑就是曹操與劉備了,這兩個人不但有能力,而且他們是后來歸附的諸侯,如果他們鼎力支持,那朝廷的反對聲音也要一些了。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