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很快進入了六月流火的時節,文淵殿中即便擺著冰盆也讓人汗流浹背,但是小議事廳中的幾位大佬火氣很大,不時傳出爭論聲,在門外侍候的小黃門都躲得遠遠的。他們雖然不知道皇帝召集幾位大佬商議的是什么事情,可連續三天依然沒有結果,此時也知道是關系國家的大事,而這個時候還是離的遠些為妙。
“陛下,此次北伐臣以為不宜越過燕京,應在收復京東、京西和陜西止步,勿要在北進,以免重蹈昔日覆轍。”一番爭論之后,陸秀夫依然堅持自己的意見。
“吾以為陸相所言極是,蒙元雖然勢衰,但他們在黃河兩岸集結了十數萬大軍,在大都周邊又有十數萬精銳侍衛親軍。而越過燕云將要進入草原,敵必會不惜代價糾集所有兵力力戰,且大都城高壕深,又屯有重兵,又為其都城,敵軍自然不會輕易放棄,一旦久攻不下陷入苦戰,對我朝將十分不利。”王應麟道。
“王相之意是仍堅持以收復我朝舊地為限,待鞏固之后再圖進取?”趙昺點點頭問道。
“正是,我朝失去中原已經近二百年,更是先后歷經契丹、女真和蒙古統治,早已物是人非,而收復舊地陛下之功亦可留青史,傳后世!”王應麟言道。
“陛下,臣等明白陛下收復燕云,將韃虜遠逐塞外的大志,但此事還需謹慎,一旦失敗則就是潰地千里的大敗,還需謹慎!”鄧光薦也勸道。
“臣以為就當一股作氣,收復中原,滅亡蒙元!”韓振言道。
“北伐宜早不宜遲,一旦鐵穆耳穩住局勢,完成漢化,國力增強,彼時就已經錯過良機。當下北伐雖有困難,但比之在瓊州之時已經是大為改觀,不要再猶豫不決!”江璆言道。
“北伐事關國運,諸位各有權衡,但亦應以大局為重,而非抱守這半壁河山,錯過良機,遺恨終生!”文天祥言道。
“不錯,此事關系重大,諸卿所慮也非不當。但北伐之事已成定議,即刻籌謀,不得延誤!”對于北伐,現在高層已然達成共識,分歧在于進攻的幅度,幾次會有仍爭執不下。趙昺見今日又無法做出決定,也只能暫時擱置。
“臣等遵命!”眾臣起身齊齊施禮道。
堂議結束后,眾臣告退,趙昺卻看著桌上的輿圖標出的燕云地區皺皺眉頭。何為“燕云十六州”,其大致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地區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區,主要指幽州、檀州、涿州、云州、儒州等地。其中最靠北的是武州,最西為朔州,最南為瀛洲,最東為薊州。
唐肅宗時,十六州名稱基本確定下來。但當時并無“燕云”之說,直到宋朝才有。從地理位置上看,燕云地區就是圍繞燕山和太行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具有很高的戰略價值。秦漢時的長城就在此修筑,以抵御北方少數民族,后世也以此作為抵御來自北方侵略的重要防線。
燕云問題的由來,不必趙昺多說,皆知是石敬瑭之過。但丟失燕云十六州的鍋,全讓大宋朝來背就不對了。早在后唐之時,石敬瑭為了自己的利益,便將燕云地區割讓給了契丹,并非是失于宋朝之手。
燕云十六州歸入遼國范圍,對中原王朝而言,相當于失去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天然屏障。自燕云往南,即河北、河南一片平原,契丹騎兵可以肆意往來。之后的中原王朝也看到這一點,開始了收復燕云地區的努力。
中原王朝第一個嘗試收復燕云十六州的是周世宗柴榮。柴榮年輕有為,在他的治下,后周國力逐漸強大。趁契丹人內亂之際,柴榮御駕親征,水陸兩路大軍齊頭并進,目標直指燕云地區。最初,大軍進展順利,遼國的邊關守將幾乎望風而降。短短一個月,后周的軍隊就收復了瀛洲、莫州、易州等地,兵峰直抵幽州城下。遼國的增援部隊也抵達燕山之北。就在雙方馬上舉行戰略決戰之時,柴榮一病不起,最終功敗垂成。
第二位是宋太祖趙匡胤。當年柴榮北征時,他是其帳下得力干將。建立宋朝后,也一直不忘收復燕云,大臣們曾奏請加尊號曰“一統太平”。趙匡胤卻說:“燕晉未復,遽可謂一統太平乎?不許。”可見他也是將收復燕云作為關系國運來看的。
為此趙匡胤作了文、武兩手準備:文的一手是用錢贖買,為此在內府庫設“封樁庫”,規定凡戰爭繳獲和國家運行剩余的錢財,都歸入其中,待蓄滿五百萬緡后,拿這些錢去找契丹人談判,贖買燕云地區。如果契丹人不同意,就用作攻取燕云的軍費。可惜他過早的駕崩,沒來得及實施他的統一大業。
繼位的宋太宗趙光義在查看庫房時看到積攢下來的金帛,不由得感嘆,這么多錢,先皇還老說沒錢花。不過也想解決燕云,但他比他哥哥果敢,錢留著自己花,燕云問題用軍事解決。后來趙光義挾平定北漢之余威,打算乘勝把幽州拿下。
但當時大部分宋軍將士接連在外打了幾個月仗,都想回開封城休整,所以對進攻幽州不太熱心,結果數十萬人出工不出力,對著幽州城狂攻多日毫無結果,士氣越來越低。趙光義不得不親自督軍在高粱河畔與遼軍決戰,結果宋軍慘敗,他乘驢車逃跑,經部下崔瀚接應才穩定下來,也是此役讓其車神之名流傳后世。
雖然吃了敗仗,但宋太宗收復燕云的斗志并沒有減弱。失敗數年后,他接到密報,說大遼現在蕭太后執政,政局不穩,是收復燕云的大好時機。這樣的情報顯然有誤,遼國此時在蕭太后的主政下,國力不僅沒變弱,反而比之前更強。
但一心想報仇的趙光義根本不愿意去辨別這份情報的真偽,第二次出兵北征。出發前,他召集眾將領開會,指示他們“持重緩行,毋得貪利以要敵。”結果,東、中、西三路大軍,東路的曹彬貪功冒進,把皇帝的“持重緩行”拋在腦后,在岐溝關被遼軍截擊,死傷數萬人。西路的潘美拒絕了下屬楊業的正確建議,與遼軍正面硬扛,也是大敗而歸。
遼國反客為主,主動南犯,借此徹底打擊宋收復燕云地區的信心。雙方主力在河北君子館附近展開大兵團決戰,宋軍全軍覆沒,死者數萬人。遼軍乘勝追擊,先后攻占邢州、深州、德州、文安等地,至次年正月撤軍北還。君子館一戰,宋軍河北的有生力量消耗殆盡,喪失收復燕云之地的能力。
趙匡義駕崩后,蕭太后和遼圣宗率大軍南下侵宋。宋朝雖進攻不行,但防守還可以。宋真宗在大臣寇準的堅持下,御駕親征,抵達澶州,與城外遼軍形成對峙。遼軍一路南下,受到宋軍層層阻擊,仗打得并不順利,軍中悍將、先鋒官肖撻凜被宋軍射殺,士氣大受影響。他們派人寫信給宋真宗,表示愿意與宋重修“舊好”。
這就是歷史上的“澶淵之盟”,此后百余年,遼宋之間再未發生大規模戰事。雙方禮尚往來,互通貿易。遼國發生饑荒時,宋朝派人賑濟。宋真宗去世時,遼圣宗也率領群臣及后宮在北方集體默哀。
但宋朝其實并未放棄北伐燕云的想法,而是一直在等時機。澶淵之盟后,遼國日衰,后金崛起。宋朝皇帝對自己搞定遼國沒有信心,就想出聯金抗遼的損招。結果,宋軍在遼兵面前依然不堪一擊,最后還是靠完顏阿骨打滅了遼國,宋朝得到的不過是幾座空城。
不過百年進取,換來的是一次次的失敗,甚至是引狼入室遭至亡國,也讓大宋朝廷對于收復燕云地區成了禁忌的話題,也可以說是患了恐懼癥。因而當趙昺提出一鼓作氣收復燕云地區,將蒙元徹底趕出中原時,眾臣要他謹慎也就不足為怪了,這實在是前車之鑒太多了,教訓也太深刻啦!
但是趙昺不愿改變初衷,這不僅是面子問題,也非想成全自己的武功,而是現實的問題。作為后世來人,他知道如果把燕云十六州放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中考察會發現,其地位的凸顯,實際上與歷代王朝的政治、經濟中心東移密切相關。
自漢至唐,西安一直是全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彼時的燕云地區,無法對中央政權構成實質性威脅。這一局面最終被安史之亂打破。隨著唐朝后期中央權力式微,藩鎮割據的局面得以形成,北方游牧民族逐漸壯大,成為各藩鎮爭奪地盤戰爭中所倚仗的重要力量。
這些游牧民族看中了幽州優越的地理位置,遂在此定居,經宋、遼、金、元數百年的經營,中國政治中心居北、經濟中心在南的格局最終形成。從這個意義上說,燕云十六州不只關乎南北和戰,而是事關國運——得燕云,天下定……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