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桑梓兒對石抱有極大的信心,而石亦確有樂觀的理由,但是事情卻并非總能盡如人意。
韓維接到皇帝的手詔之后,和曾布面面相覷,幾次過堂,孫覺、桑充國談笑自若,程頤辭色俱厲,現(xiàn)在唯一能定案的,只有段子介阻差辦公。鄧綰卻大言不慚:“二公何必擔心,若讓鄧某用刑,還怕桑充國不招,數(shù)日之間,便能有結(jié)果。”
韓維冷笑道:“屈打成招,那是冤獄,不是定案。”
曾布也道:“桑充國一介書生,若抵訊不過,死于堂上,我們?nèi)硕济摬涣烁上担攧罩保撬巡赌鞘麑W生。”
鄧綰只不住冷笑:“桑充國什么也不招,天下之大,怎么去搜捕那些人?”
爭論不休之下,結(jié)果三人干脆各自拜表。
韓維上的結(jié)論是:“孫覺、程頤為《白水潭學刊》編審,其縱容之情屬實。然臣以為書生議政,并非有罪,宰相當寬弘以待,以免阻塞言路。桑充國實不預此事,此鄧綰無事生非,當無罪釋放。段子介阻差辦公,杖責二十。臣另有表彈劾鄧綰……”
曾布則拜表:“孫覺、程頤縱容之情自是屬實,難逃其罪。桑充國實不預此事。段子介阻差辦公,當杖責釋放。”
鄧綰又自有不同:“查白水潭之案,桑充國實為主謀。其素代石主持校務,凡諸事未經(jīng)其手,焉得施行?然臣沮于韓維、曾布,多有掣肘,遂不得定其罪實。孫覺、程頤二人,或有官命在身,或當世之所謂大儒者,卻肆意縱容門生,詆議朝政,攻擊大臣,下獄之日,又陰使門生故吏喧嘩于市井當中,其心實不可測。若不嚴懲,難戒來者。段子介一舉子,腰懷白刃,公然脅迫朝廷命官,目中無王法,名為圣學弟子,實無異于亡命之徒,臣以為當革去功名,永不敘用。又十三主犯逃逸不知所蹤,當行文各路通緝。石管教失當,白水潭所致,竟皆為亡命無法之輩,平日已于酒樓拳腳相向,一朝有事,或逃逸王法,或持刃抗命,臣實憂之。請議整頓白水潭學院,勿使魚龍混雜,后患無窮。臣另有表彈劾石無禮法治邪等十事,彈劾韓維與石為朋黨沮喪斷案等七事。”
三人表章同時奏上,立時引來軒然大波。
趙頊來想從輕處置這件案子,快快結(jié)束。不料三個法官意見各有不同,而且至于互相攻訐,真是讓他無比氣憤。而段子介竟然以白刃拒捕,更讓他覺得不可理喻。而三個宰執(zhí)大臣的意見,卻完相反。
王安石認為公開詆毀朝政,有損朝廷變法之威信,這件事自當嚴懲。而從段子介等諸事看,白水潭的確魚龍混雜,的確需要整頓。對于桑充國,他反而沒什么意見,畢竟桑充國還不值得他重視,只要給天下人做了一個樣子,告訴他們朝廷推行新法的決心容不得別人三道四,順便能在白水潭施加自己的影響力,這件事就算是可以了。
馮京沒有辦法和王安石正面交鋒,就干脆擊攻鄧綰其心不正,判案必然不公。當韓維所為是。而白水潭學院縱有輕狂之士,亦與石無關(guān),對白水潭學院也無大損,因為沒有人可以保證幾千人里沒有一兩個輕狂之人的。
王珪誰也不想得罪,干脆來個稱病,躲得遠遠的。
韓維和石,因為受到鄧綰的彈劾,不得不暫時避讓,等待皇帝做最后的裁決,因為鄧綰是諫官,他是有特權(quán)的。其實韓維是避之惟恐不及,恨不得受鄧綰彈劾,不用去管這宗差使。只是心里恨鄧綰恨得牙庠庠的,連續(xù)上表彈劾鄧綰,一直翻老賬,罵鄧綰人品不堪,是王安石的奴才。
而石卻斷非坐以待斃之人。皇帝的心意一日三變,一方面自然覺得王安國等人得對,讀書人議論時政,并非壞事,甚至是好事;一方面又覺得王安石得有理,讓這些胡八道,對變法所需要的威信,是個極大的打擊,自己猶須保護這些堅持變法的臣子,在這件事上,斷難退步。對于白水潭學院,一面他又偏向石,以為石所學,實在談不上什么邪,白水潭學院自有可取之處;另一方面,他又不能石的百家爭鳴政策,更不能接段子介拿著彎刀拒捕這樣的事情。
趙頊的心意如此搖擺不定,做臣子借機互相攻訐,那就在所難免了。更何況,朝廷的大臣,來就因為政見不同而面和心不和。
然而看到鄧綰步步緊逼,王安石意欲插手白水潭之后,石已經(jīng)沒有絲毫退路了。來他還是希望在這件事上能夠不了了之,和王安石有一個妥協(xié)。但是白水潭學院是石心血所系,可以是他辛苦經(jīng)營,好不容易才有今天這般成績的老巢,是他心中影響歷史轉(zhuǎn)輪的能量之源。王安石想借機加深對白水潭的影響力,那是把石逼上了絕路。
李丁文雖然不知道石心中所想,但是他的看法與石也是一樣的。白水潭學院是石名望所系,將來從這個學校走出來的,毫無疑問都是石系的精英,從長遠的眼光來看,石的政治根基,必然以白水潭為主。如今王安石想要插手白水潭,無論是對石的現(xiàn)在還是未來,都構(gòu)成了嚴重的威脅。
在王安石現(xiàn)在把石對皇帝的影響力減到一個相當?shù)奈⑷醯木硾r下,石府紙窗紅燭之下,一個陰謀開始發(fā)酵。
開封府的酒樓里,有人在竊竊私語:“你知道嗎?皇上來有意釋放孫覺的,結(jié)果被鄧綰進讒言而阻止了。”
“早聽了,韓大人和石大人,聽都官位不保呢……”
“你們都不知道吧?王相公要整頓白水潭學院了。凡是和新法不合的,部要趕出白水潭學院。”
“是啊,白水潭十三子可能被通緝呢。”
“你們知道什么呀?其實這件事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石大人獻青苗法改良,斷了一些人的財路,他們在王相公面前構(gòu)陷,所以石大人和白水潭才倒霉的。”
“誰不是呢,這次寫的文章,就有免役法不好的。”
“哎,桑公子挺好的一個人,就這么被關(guān)著,出不來了。”
“是啊,段子介還要被革了功名呢。”
“石大人連胄案虞部的差使都不管了,稱病在家,看樣子真是出事了。”
“這還假得了嗎?先是國子監(jiān),再是白水潭。聽丞相府已經(jīng)在商議,派開封府的邏卒上街,敢新法壞話的,立即抓進大牢。”
各種各樣的耳語,風一樣的傳遍了開封府的大街巷。關(guān)于孫覺和程頤會充軍刺配的道消息,關(guān)于石韓維會被罷免的謠言,關(guān)于王安石要把白水潭非議新法的學生部趕走的傳聞,被人們得有鼻子有眼。
而事情的發(fā)展似乎也在漸漸證實這些傳聞非虛。先是王安國再次上書,問皇帝為何不遵守諾言,來釋放孫覺的,結(jié)果又沒有放了,而案子拖延不決,現(xiàn)在人心浮動。然后又從胄案虞部得到證實,石的確是稱病了,而且已經(jīng)向皇帝請求致仕。接來韓維再次請郡的消息也傳來了。所有的人都能感覺到一場政治風暴正在襲來。
事情在熙寧四年十二月初十爆發(fā),起因是久拖不決的情況下,王安石堅持讓鄧綰主審此案。結(jié)果鄧綰第一次開堂,就對桑充國用了刑,桑充國被打得遍體鱗傷的消息被獄卒傳了出來,桑夫人當場昏倒,而在白水潭與國子監(jiān),卻無疑是點燃了火藥桶。
原情緒就很激動的學生們頓時失控,而程顥因為弟弟系獄,數(shù)次上表營救,都沒有結(jié)果,當天去了石府商議對策,沒有人管制的學生在張淳、袁景文等人的率領(lǐng)下,整個學院有三分之二以后,差不多四千多人,一起寫了狀詞,前往登聞鼓院擊鼓上告,而國子監(jiān)受了一肚子鳥氣的學生也有三四百人過來聲援。
登聞鼓院判官見了這個聲勢,哪里敢出來接狀紙。鄧綰還是他頂頭上司呢。學生們眼見不行,一氣之下有人使把登聞鼓院的鼓給砸了。然后前往御史臺,要求御史臺管這個事。御史臺正好御史中丞出缺,沒有人主事,而大部分御史都和王安石不太合的,更加懶得出來管,有人叫了個吏出來,告訴學生們:“這件事你們應當去找王丞相,或者去開封府。”
學生們又一起到了開封府,韓維已不管事,鄧綰早已回去。開封府推官下令緊閉大門,也不想出來惹事。此時學生們已是圍著開封城繞了一圈,跑了無數(shù)個地方,都是互相推諉,連個主事的官員都沒有見著,心里哪個氣憤呀。有人便提議去王安石府,國子監(jiān)的人對于各位宰相執(zhí)日的情況了如指掌,便馬上有人反對:“王安石現(xiàn)在在中書省執(zhí)印,去他府上沒有用。”
一個叫李旭的國子監(jiān)學生站了出來,厲聲喝道:“諸位,我們一不作,二不休,不如叩闕上書。諸位以為如何?”
張淳、袁景文早有此意,就是不知道國子監(jiān)的學生之意,這時候見他們主動倡議,哪有不同意的?便是學生中有幾個老成持重之輩,在這種情況之下,也不能反對了。于是眾人推舉出幾個文采較好的,和張淳、袁景文、李旭一起,共是十七人,做為領(lǐng)袖,起草奏章。
這些人就在開封府前找店子買了文房四寶,寫了洋洋灑灑萬言之書,請求皇帝釋放桑充國等四人,赦免白水潭十三子,罷鄧綰,廢免役、保甲二法等等。文章寫好后,當眾宣讀通過,眾人便浩浩蕩蕩向皇城進發(fā),幾千人跪在宣德門外的御街之上,黑鴉鴉的一片,差不多跪了幾百米。然后由張淳等人帶頭,三呼萬歲之后,放聲痛哭,一時間哭聲震天,連內(nèi)宮都聽得到。
這是北宋開國以來從未有過的大事,眾官員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應付,禁衛(wèi)軍虎視眈眈,卻也不敢輕舉妄動。這些學生在汴京城里到處游行告狀之時,王安石便已得到消息,正想叫人去趨散,不料他們竟然跑到皇城來鬧了。
趙頊聽到外面哭聲震天,早就叫中官去打聽,又命人火速宣王安石等大臣見駕。結(jié)果中官和王安石幾乎同時到達,王安石站在那里聽李向安跪奏:“是白水潭與國子監(jiān)學生叩闕上書,訟桑充國之獄,約莫有五六千人之眾。”反正是估計,他也不怕多幾千人。
趙頊聽了又是惱怒又是心煩,因道:“這些學生這樣胡來,成什么體統(tǒng)?”
王安石亦皺眉道:“臣當出去將他們勸散。”
馮京也道:“臣當與王丞相同往。”
樞密使文彥博也請求一起去。
趙頊臉色才好看一點,道:“既如此,勞煩諸卿。”
三人在侍衛(wèi)的保護下到了宣德門外,王安石見竟然有這許多人,也感到有點意外,因問道:“你們來這里叩闕,所為何事?”
這些學生看見王安石,可以氣不打一處來,張淳傲然道:“學生為白水潭冤獄而來,為王丞相欲清洗白水潭而來,為免役、保甲二法害民而來!”
馮京見他話無禮,雖與王安石不合,亦忍不住喝道:“放肆,你竟敢如此無禮。”
張淳冷笑道:“當此禮崩樂壞之世,學生已不知禮為何物。似鄧綰這種無恥人亦可以為知諫院,似桑充國公子、孫覺大人、程頤先生這樣的正人君子卻要受牢獄之災,被無妄之刑,學生敢問諸位相公,禮法公義何在?”
袁景文也高聲道:“學生引經(jīng)典,議論時政,實在不知何罪之有?歷史上有此罪之時,是周厲王時,是秦始皇時,是東漢十常侍亂國之時。顏子、子思子、曾子、孟子,誰不曾為布衣?當他們?yōu)椴家轮畷r,議論時政,可曾有錯?配享孔廟的圣人們曾經(jīng)做過的事情,為什么就要禁止我們做?學生聽王安石之子雅善法家申商之學,難道法家之偶語律反而是禮法的表現(xiàn)嗎?”
王安石冷笑道:“你們倒會強辭奪理,既然自稱圣人門徒,難道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都沒有聽過嗎?”
張淳傲聲道:“王丞相常常譏人不讀書,難道石山長《論語正義》王丞相也沒有讀過?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沒有不在其位,不能議其政。觀孔子一生,不在其位而議論其政之事,舉不勝舉。王相公難道連這也不知道?”
王安石哼了一聲,厲聲道:“強辭奪理!盡是巧言令色之徒。你們?nèi)粢蠒扇サ锹劰脑海扇ラ_封府,來這里做什么?驚了圣駕,其罪不,速速散去。”
李旭冷笑道:“登聞鼓院大門緊閉,開封府閉門不納,我們上告無門,只有告這個御狀。我們一心為國,并無私心,哪怕什么罪名?”
袁景文也道:“請王丞相接我們?nèi)f言書,給我們一個答復吧。”著便把萬言書遞給王安石。
王安石接過萬言書一看,慘然變色,道:“罷,罷。”遞給馮京看了,轉(zhuǎn)身便往宮中走去。馮京和文彥博一看,知道這萬言書所若是采納,等于是逼王安石辭相,他們也不再多什么,跟著王安石去見皇帝。
把學生們的請愿書交到趙頊手中,王安石突然有了一種萬念俱灰的感覺,那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無力感。他一心一意,銳意變革,可以捫心自問,毫無自私自利之意,完是為了國家的昌興,百姓能過上好日子,可是卻被這眾多的學子視為仇敵,幾千學子聚集宣德門前,竟是為了廢除免役法和保甲法。
其實他根沒有想到學生們雖然提出廢除免役法和保甲法,卻并非是他們聚集宣德門前請愿的意,但在王安石心中,自然什么桑充國、什么鄧綰,都不過是一個借口,學生們的目的,自然是針對新法而來的。所以他才更加的失望。
沒有一個人是不渴望被理解的,特別是一個有了一種高尚的目的之時,被數(shù)以千計的學子誤會、不能理解到這種地步,王安石實在深受打擊。
趙頊聽王安石匯報出去面見學生的經(jīng)過,草草看了一遍學生們的請愿書,沉著臉道:“諸卿,此事當如何處置?”
雖然心里很反感學生們這種極端的行為,這是對政府權(quán)威的公然挑戰(zhàn),但是趙頊也能明白,這種事情處置不當,史筆無情,他在后世就會被天下人譏刺。他頂住層層壓力推行新法,銳意求治,是希望在后世留下萬世之美名,否則以帝王之尊,他何須自苦如何?如果將來史書之上,記下他趙頊鎮(zhèn)壓學生,后世會不會把他和東漢恒靈這樣的昏君相提并論,那實在可畏。
王安石叩首道:“陛下,臣為相無能,致有此變,雖自問心無愧于天地神明,然而卻終不能見容于世俗。因為臣的無能,把陛下陷入今天這樣的困境,臣實在有負陛下厚望,臣自問也沒有能力再處相位上,請陛下允許為臣歸老,了此殘生。亦可以謝天。”到最后,心有所傷,不禁老淚縱橫。
一生心血,滿腔報負,竟然要如此收場,情何以堪?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