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新宋 新宋 - 正文之前 第十一節

作者/阿越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四月!”折可適不假思索的回道。

    “四月?”

    “正是。敵我之優劣甚明。當秋高馬肥,弓矢勁利之時,是賊雄我劣,若戰于敵境,則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皆在敵,智者所不取。當此之時,賊兵長驅深入,彼聚而攻,我分而守。至冬深水枯之時,賊馬無隔夜之草,是其弱之時。然冬季苦寒,進攻不易,此兩不利之時。至春深,賊勢更弱,而我則練兵秣馬,可乘便而出,此我雄而賊劣之時。是故四月出兵,我軍可得天時。”當折可適看到沙盤的那一刻起,他在心里就完承認了石有資格擔任大軍的主帥——也許石不是最好的,但是總比那些完不懂軍事的人要強。所以,他此時的語氣,更象是希望借著這個難得的機會,向石提出自己的建議。

    石在心里贊許了一句。這番道理,李丁文和他過,種古、種誼、李憲、王厚、劉舜卿、章楶都和他過。的確從軍事上來,最恰當的開戰時間,是四月無疑。但是,戰爭的時間,并不僅僅是由軍事上的因素來決定的。

    石拍了拍折可適的肩膀,勉勵道:“男兒建功立業之時,致果當好自為之,勿負折氏威名。”

    ***

    派人將折可適送往驛館之后,石稍稍喘了一口氣。

    已經三歲多的石蕤的可愛程度,窮盡石以前想象力的極限,也無法描敘其萬一。毫無疑問,這是個精力旺盛得可怕的家伙。但是石還是很喜歡和她呆在一起。

    “爹爹——”遠遠的望見石走進內室,石蕤就拖著長長的尾音大聲叫了起來,一面伸著胖嘟嘟的雙手,一顛一顛地跑了過來。

    石一天的疲勞在這一聲含糊不清的叫聲中,立即消失得無影無蹤。他笑吟吟地望著女兒,緊走了兩步,一把抱起來,讓女兒騎在自己肩上,笑著問道:“璐璐有沒有聽媽媽的話?”依當時的習俗,大戶人家的女孩子通常都會有個名,一般稱呼沒有出閣的女孩子,或者便喚她的排行,或者便喚她的名。當今皇太后高氏的名,便叫“滔滔”。石夫婦依著當時的風俗,也給石蕤取了個名,叫“璐璐”。“璐”者,寶玉也。

    “璐璐最聽話了。”石蕤立即奶聲奶氣的大聲回道。

    梓兒笑著望著這父女倆,心中充滿了幸福的感覺。

    “有明前新采的散茶,給學士泡一壺來解解乏。”梓兒一面吩咐著阿旺,一面迎著石進屋坐了。宋人制茶飲茶方式與后人不同,除剛剛開始出現的花茶外,最常見的是散茶與片茶。所謂散茶,是采芽焙干后所得;所謂片茶,亦稱餅茶或團茶。其制法是將蒸熟的茶葉榨去茶汗,然后將茶碾磨成粉末,放入茶模內壓制成形。在宋時,片茶是茶之上品,得到人們普遍的喜愛,士大夫中時興的斗茶、分茶,也都須用片茶。但對于石而言,飲食習慣難以改變,他更喜歡的,反倒是在當時被人們輕視的散茶。梓兒在蜀中出生、長大,當時廣漢的趙坡茶、合州的水南茶,峨眉的白牙茶,雅安的蒙頂茶,都是片茶中的珍品,梓兒從喝慣的都這樣的好茶;而分茶、斗茶,梓兒也是個中能手,但是因為石的習慣,梓兒也不再喝片茶。于是,這石府上,竟漸漸只有來了客人,才會用片茶招待。此事傳出去后,不知內情的人還道是石節儉,不免又成為一樁美談。

    阿旺答應著去泡了茶。未多時,便托著茶盤進來,分別給石和梓兒沏了茶。石將女兒放到自己膝上逗弄著,見茶來了,端起茶先給女兒喂了一口,方才自己輕啜一口。

    “爹爹,璐璐今天背會了九九歌!”石的這口茶還沒來得及咽下去,石蕤又大聲向父親叫喚起來。

    “我女兒真了不起。”石方待與梓兒幾句話,沒來得及開口,便忙著把茶咽了,趕緊先來哄女兒了。

    “大姐兒將九九歌背給爹爹聽聽。”梓兒輕聲笑道。但凡石府的稱謂,大多循的是開封的習俗,譬如將大女兒稱作“大姐”,又如石蕤喚父親為“爹爹”,母親為“媽媽”。若依陜西風俗,父親在當時是被喚為“老子”的。西夏人稱范仲淹和范雍為“范老子”和“大范老子”,其意便是尊其為父。而若依著河北一帶的習俗,則子女稱父親為“爺”或“爺爺”,如金兵稱宗澤為“宗爺爺”,岳飛為“岳爺爺”,亦是尊之為父的意思。而在許多地方,子女又將母親喚作“娘娘”。但是石府現在畢竟也稱得上鐘鳴鼎食之家,這些俚俗的稱呼一般也難以進府,便是給石蕤請的乳母,雖是陜西長安人,但在石府之內,也只敢學著汴京官話。

    “好啊!”石蕤是不懂得謙遜為何物的,聽到母親吩咐,立即坐在石的大腿上,大聲背誦起來:“一一如一,一二而二,二二而四……”中國的九九乘法表,自春秋以來,都是從“九九八十一”開始,而且持續一千多年,也沒有“一一如一”這一條(阿注:里耶秦簡最后兩句口訣是“一一而二,二半而一”,其釋義茲不詳敘),直到南宋末年,才開始翻轉過來,有了后世的九九歌模樣。石來也不曾注意過這些細節,但一輪到自己的女兒學習,便立即發現其中的別扭,立時將它糾正過來,還為此寫了一封公開信給《白水潭學刊》,指出這其中的問題。

    石蕤的“九九歌”背得甚是熟練,很快便背到了“九九八十一”,石一面歡喜的哄著女兒,一面在想自己三歲多時究竟能不能背得“九九歌”,但是想來想去,卻只覺得一片茫然,竟是然不記得了。他在心里搖搖頭,嘆息道:“還真是老了。”口里卻不忘夸著女兒:“璐璐真乖。”

    “大姐兒真是冰雪聰明,不愧是學士的女兒,不止九九歌,連唐詩,現在也背得十多首了。”石蕤的乳母汪氏也在一旁奉迎著,這汪氏是沒落的官宦家姐,也是能斷文識字、吟詩作畫的。

    石高興得連連親了女兒兩口,梓兒忙趁著這個當兒道:“前日接到清河郡主帶來的禮物和書信……”

    “哦?”石一面和女兒互拍著手掌,一面支唔了一聲。

    “郡主在信中離別日久,甚是想念。又淑壽公主出落得發討人喜歡了,整日和圣人想看看石家大姐兒是什么樣子。圣人因養著延安郡王和信國公,也很是喜愛孩子,問過幾次郡主咱家璐璐的事情。郡主因問,眼前見著陜西可能又要打仗,問我想不想帶著大姐兒回汴京住幾個月,一來算是回娘家探親,二來兩家孩子也能有個玩伴兒,三來柔嘉縣主在太皇太后駕崩后,一直郁郁不樂,連性子都變了許多,常常一個人發呆,又與郡主想去鞏義替先太皇太后守陵,郡主甚是擔心,我也是能和縣主得上話的,回京住一陣,或者能勸勸……”梓兒輕聲細語地著,石聽著聽著,臉色就變了。

    “是啊,陜西又要打仗了……”石淡淡嘆了口氣,輕描淡寫的著。但是他話中諷刺的語氣,梓兒卻是聽出來。她溫柔地微笑著,善解人意的道:“依我,我回一次汴京也好。真的,離家久了,也甚是想念。我也想看看我侄兒子長什么樣了哩……”

    “我知道你的心思。”石伸出手來,輕輕握住梓兒的手掌。“你是著這些話來寬慰我的。”石干澀地笑了笑,自我解嘲地道:“我是舍不得我的寶貝女兒。”罷,狠狠地在石蕤的臉蛋上親了兩下。

    “自古以來都是這樣的。”梓兒輕聲道,“從郡主的信來看,大哥為帥應當是八九不離十的事情。否則亦不必有這些話。果真大哥能為帥,解除國家邊患,我雖是女流,也知道是利國利民的好事,至少這陜西一路千千萬萬的百姓,也可以息肩幾年了。況且這是青史留名的事情,豈可因為家眷而拖累了。依我,郡主也沒錯。若我和大姐兒在長安,大哥總不免分神……我擔心的,是沒人照顧大哥。阿旺是使喚久了的,我想不若將她留下,我帶著汪娘子和幾個丫頭回汴京便好。”

    “那倒不必。”石一面撓著石蕤的庠,逗得她呵呵大笑,一面強作笑容,道:“你知道我一向不要侍婢照顧的。況且阿旺現在也是個女博士,你帶她回京師,看看能不能讓她挑個可意人……”一句話得阿旺臉羞得通紅,低聲道:“奴婢不愿意嫁人。”

    “這才是傻話。”梓兒笑道,“我這幾個大丫頭,雖名為主仆,卻情同姐妹。若是你找到中意的人,我總當是妹子出嫁一般。”

    “正是。”石笑道,又裝作一正經地道:“況且我還有個器的心思——有你這個女博士在,待璐璐大點兒,也有個人教她大食文字,省了我專程去西湖學院請西席的錢。”

    “大食文字?”梓兒瞪大眼睛,驚訝的問道:“讓大姐兒學這個做什么?”

    連阿旺也是十分吃驚,也道:“學士是取笑奴婢罷。”

    “我是認真的。”石能理解兩人的驚訝,解釋道:“我家女兒可不管什么‘女子無才就是德’,我巴不得她變成才女。”

    “那也用不著學蕃文呀?縱是想讀夷文,也有譯經樓。華夏這多東西,夠她學的了。”梓兒還是不能理解。

    “多學點東西,總是學問。”石笑道,“這個世上,真稱得上文明的,眼下便只有大宋與近西大食諸國。女兒還,總不要局限了她。將來她要對大食沒興趣,不學便是。俗語還,‘藝多不壓身’哩。其實以學問來,有學問的人,是處在低處,并不敢以學問驕人。你看那大海,因在低處,百川才能匯聚其中,成其博大。咱們華夏,在別處倒不妨自矜,在這學術上,卻不妨以大海之胸懷,自居低處。若是以為咱家學術甚好,便以為別國別族便一無可取之處,閉耳不聞,那終是成不了大器的。故此,不僅我女兒,將來有朝一日,我還盼著大宋所有的讀書人,都能有知道外國外族是何模樣的事。休大食這等大國,便是高麗、倭國、交趾,乃至蒲甘、三佛齊,都未必一無可學之處。”

    “大哥得甚是。”梓兒雖然不知道高麗、倭國有何可學之處,但是石的道理,卻是極其淺顯而明白的,她便也接受了這思想。

    夫妻倆正在聊著這些事情,忽見侍劍走了近來,在門口道:“學士,豐參議求見。”

    石立即起身,梓兒忽的“呀”了一聲:“學士還沒有吃飯呢……”

    石苦笑了一下,將石蕤遞給梓兒,道:“顧不得了。你先想好,看看哪天起程……”

    “是。”

    “夫人要出門?”侍劍吃了一驚。

    石點點頭,他心里一百個不樂意,但是如果果真他是主帥,他統軍在外,家屬居然不在汴京做人質,只怕汴京城的三公九卿、諫官御史們都會鬧將起來。這種事情,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清河郡主的書信,雖然得委屈,但以清河的謹慎,八成是承了上意的,這是給石和朝廷都留體面的做法。因此石心里雖然不怎么高興,但是卻也只能接受現實。

    隨著侍劍到了公廳后,石才發現,公廳內外戒備之森嚴,竟比平常嚴密了一倍。公廳中的守衛,來都是石親兵中的親信,但此時已經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不認識的士兵,石仔細看去,這些守衛竟然都是衛尉寺的。這些衛尉寺的士兵,部穿著標志身份的紅底黃邊繡著黑色獬豸圖案的背心,一個個面容嚴肅,用狐疑的目光審視著每一個人,似乎廳中的每個人,都是不可信任的對象。石吃了一驚,回去看侍劍,卻見侍劍也是一臉茫然,顯然他來傳報之時,也不知道這里的情形。參議豐稷一直站立在公廳之外,見到石過來,忙大步走到跟前,低聲在石耳朵了兩句。石心頭一震,向侍劍擺擺手,示意他留在外面,便隨著豐稷往公廳走去。

    進到廳中,便見大廳之內標桿一般挺直的站坐著幾個一絲不茍的軍官。他掃眼看去,只見公廳左邊依次站立著的是兵部職方司陜西房知事許應龍、衛尉寺陜西安撫司監察虞侯任廣、樞密院職方館陜西房主事李賡蕓。在他們的對面,公廳的右邊站著五個軍官,一個是環慶行營監軍都虞侯劉過,一個是環州知州張守約,后面三個,卻都穿著西夏武官服飾。石的目光從他們臉上緩緩移過,努力控制著自己的表情。

    這三個西夏武官,石都是認識的:仁多保忠!文煥!慕澤!

    文煥居然敢以西夏武官的身份來長安!

    難怪任廣與劉過臉上,似乎見到殺父仇人一般結著寒霜,兩眼仿佛要噴出火來。而許應龍與李賡蕓臉上又是狐貍看見雞的表情,張守約與豐稷,則是一臉的鄙夷。

    在文煥的對照下,慕澤這個叛蕃,反倒是顯得微不足道了。

    這三個人顯然是仁多瀚派來的使節。

    但仁多瀚讓文煥與慕澤來長安,究竟是什么意思?石一面緩步走向帥椅,一面在心里忖度著。

    將這樣敏感的人物,送到長安來,要么是挑釁——但這絕不可能;要么就是……

    石在心里笑了一下,在帥椅上從容坐下,再次打量著文煥與慕澤。“神態倒是挺從容的。”石在心里道,但臉卻同時黑了下去,“仁多保忠!”不等眾人行禮,石幾乎是一個字一個字地叫出了仁多保忠的名字,“仁多統領是讓你將這兩個人的人頭來送給帥么?!”

    “回石帥,我家統帥確有此意。”仁多保忠向石欠身行了一禮,看都不看文煥與慕澤一眼,便從容不迫的回道。

    “那好!”石冷笑著,厲聲喝道:“來人,綁了!”

    “慢!”仁多保忠高聲喊道。

    石舉起手止住了正要一撲而上的衛尉寺士兵,盯著仁多保忠,語帶譏諷地道:“方才不是你要送他們人頭予帥的么?”

    “石帥何先不聽末將完來意,再確定要不要他們的人頭?”仁多保忠始終保守著外交官應有的從容與冷靜。

    “帥倒要聽聽。”

    “末將是奉我家統領之命,來向朝廷借兵平叛。并要請石帥替我家統領,向朝廷代為遞送表章。”

    仁多保忠這句話出來,廳中諸人,除石與張守約之外,都不約而同的露出喜色。所謂“借兵平叛”,任誰都知道,在現在的形勢下,不過是為宋軍伐夏提供一個借口。仁多瀚打著什么主意姑且不論,有人開門揖“兵”,對宋軍來,總是求之不得的。

    一時間,連任廣與劉過,也暫時忘記了文煥這個“大叛賊”的存在,留神傾聽石的回應。

    “借兵平叛?”石意味深長地反問了一句。

    “正是。”仁多保忠一臉悲憤地道:“天道有常,君臣有序。下邦不幸,權奸亂國,劫持君王,禍亂朝政。我家統領雖是蠻夷國之臣,亦知主憂臣辱,主辱臣死,豈敢不發憤切齒?只須能救主君脫此大難,雖粉身碎骨,亦不敢辭。我統領雖在邊鄙,亦知天朝上國是禮儀有道之邦,今下邦之不幸,亦是人倫天道之大不幸,世間有‘忠孝’二字,凡忠臣孝子,不分家國,同善之美之;世間有‘奸佞’二字,凡忠臣孝子,不分家國,同惡之厭之。今梁乙埋以權奸作亂,所劫持者雖是下邦之君,然所踐踏者,卻是君臣父子之綱紀倫常。雖蠻夷之人,亦知天朝斷不肯坐視此等亂臣賊子,敗壞綱常,禍亂天下。況且梁氏父子,一向窮兵黷武,挑釁天朝。兩國交兵,軍民死者無計,皆原自此賊。天朝豈能不發義師,為天下除此窮兇極惡之賊?”

    仁多保忠滿口大義,神情悲憤,辭色慷慨,當時之人,莫不受三綱五常之影響,聽到他這番話,真是人人動容,幾乎然忘記仁多保忠這番做作,亦不過是想大義凜然地把仁多族賣個好價錢罷了。這世間,有些人賣國,身敗而名裂;有些人賣國,卻似乎委屈無比,竟能贏得許多人的同情,幾乎讓人以之為民族之英雄。兩者高下之別,直是判若云泥。

    石對三綱五常,來也看得平常。且這等“忠臣賣國”之事,他所見所聞,見識得也算是多了。哪里能被仁多保忠騙了去?但他心里也佩服仁多保忠的才干,也故意裝成動容之色,靜聽他繼續慷慨陳辭。

    “故此我家統領派末將前來天朝,乞求天朝派兵平亂,以正綱常。下邦君臣,對天朝之恩德,當百世不忘。此處有我家統領敬呈天子之奏章,亦乞石帥代為遞交。”仁多保忠到這里時,語氣之誠懇,亦直如欲以肺腑相托之一般。

    石環視廳中諸人,看到眾人表情,便猜知他們幾分心思。廳中諸人,雖然不免被仁多保忠之辭所打動,但是倒也不會天真得以為大宋出兵真的是去維護什么“綱常人倫”,人人所想,卻都是借著這個機會,名正言順出兵西夏。兼之若有仁多瀚反正,靈州可謂門戶大開,亦有事半功倍之效。

    “真是利之所在,能使人忘乎所以。”石在心里暗暗感嘆。在場的人,連張守約這樣的人物,都沒能看透仁多瀚的心機。但是石心里,卻明鏡也似。仁多瀚猶豫這么久,終于走出向宋朝乞兵之事,其實是他目前情勢下所能走的最好的一步棋。

    仁多瀚心知自己與梁氏勢同水火,梁氏父子既然挾天子以令諸侯,在西夏所忌憚之人,不過仁多瀚與禹藏花麻。而禹藏花麻畢竟是降蕃,在各部落中影響力遠不及仁多瀚,因此梁氏父子果真想牢牢控制西夏之局勢,甚至有朝一日取而代之,就不能不除去仁多瀚。除非仁多瀚能有足夠的力量,來制衡梁乙埋。但是考慮一個日漸強大起來的宋朝的存在,以仁多瀚的智慧,就一定能想明白——別他自己沒有足夠的力量與梁氏父子達成平衡,縱然有,他也沒有這個機會。宋軍一旦揮師伐夏,首當其沖的,就是他仁多族的力量。且不到時候梁乙埋父子就有借口將他置于統一指揮之下,縱然梁氏父子給他方面之權,他也必然陷入兩難之境地——如果消極作戰,放任宋軍長驅直入,他在諸部落中必然威信下降,他仁多瀚也難免成為眾矢之的;而若積極抵抗,他的家底就不可避免的要在與宋軍的苦戰之中消耗貽盡,即便西夏最后贏得了這場戰爭,他仁多瀚也會成為梁乙埋收拾的對象。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仁多瀚最好的選擇,就是公開站在梁乙埋的對立面,以博取所有梁氏的敵人、夏主的同情者與支持者的同情。他以一種孤臣的姿態,引宋軍進入西夏,讓宋軍與梁乙埋父子去肉搏。而他卻可以保持一個微妙的地位,倘若宋軍得勝,他就是引宋軍入夏的功臣,宋朝絕對不會吝嗇對他爵賞,甚至于宋朝在勝利后,還可能要借助他的力量來統治西夏地區——在西夏的內部,他也可以有自己的解釋,到時候他只要裝模作樣的和宋朝“據理力爭”一番,就可以交待過去,那是宋朝無恥的欺騙了他,利用了他,勝利者來就不受指責,何況他還是“情有可原”;而即便是西夏打贏了這場戰爭,他也不用擔心,因為他并沒有公開降宋,他的目的是如此冠冕堂皇,他是拯救被幽禁的皇帝而失敗的英雄!“英雄”的實力不會有損傷,甚至可能會有加強——石敢肯定,一但宋軍失敗,最先反戈一擊的一定是仁多瀚;而梁乙埋的力量卻會在與宋軍的戰爭中削弱。得到各部落首領同情的仁多瀚,在那時候,甚至還有機會與梁乙埋父子形成新的平衡,共同分割統治西夏的大權。

    以仁多瀚的算計,在這一局宋夏博弈的棋局中,他仁多族竟是絕對的勝利者。

    但石卻看透了這一點:雖然仁多瀚引宋兵入境,但是在“綱常人倫”大義的掩護下,仁多瀚卻并沒有將自己綁上宋軍的戰車,而巧妙的將自己處于一種“局內中立”的位置,實在稱得上是玩弄權術的高手。

    仁多瀚的這份機心,實實在在地騙過了許多人。

    石接過豐稷遞過來的仁多瀚寫給皇帝的奏章,放到帥案上,目光不斷的在仁多保忠三人身上移來移去。他在心里盤算著到底可以多大程度將仁多瀚綁到宋軍的戰車上來。“不出力氣就想占盡便宜,這世上豈有這么便宜的事情?”石在心中暗罵道,“你便是狐貍,我也要給你榨出油來。”

    一面想著,石一面問道:“仁多統領忠心可嘉,亂臣賊子,的確人人得而誅之。然而自古以來,便沒有空手乞別家出兵的。”

    仁多保忠了半天,石臉上雖然感動,但張口一句話,便又回到了赤裸裸的利益上面來了。他在心里暗罵了一聲,口里卻謙恭地道:“下邦國王曾言,若大宋能出兵平梁氏之亂,愿以河南之地敬獻朝廷。此事乃是文將軍親耳所聞。”

    “打白條么?”石在心里頭冷笑起來,“那地方我若能奪到,你‘敬獻’不‘敬獻’有何關系?我若奪不到,難道我還真指望著你‘敬獻’不成?只是也不能將仁多瀚這老狐貍逼得太急,眼下即是他有求于我,實際也是我有求于他。但想這般便宜,你仁多瀚卻趁早別做這美夢。”

    但石尚未話,這“文將軍”三字,已經惹惱了一堆人。環慶行營監軍都虞侯劉過便已忍耐不住,在旁邊冷冷地道:“背祖忘宗的人的話也信得過么?”

    陜西安撫司監察虞侯任廣也立即附和道:“就是,這等人的話,可沒人信得過。”

    文煥聽到這話,臉頓時漲得通紅,在西夏被人諷刺,他早已習慣,但是被自己的國人、同袍諷刺,對于文煥而言,卻是更為難受的體驗。但他畢竟已不是當年的武狀元,他望了望仁多保忠,又望了望石,終于將眼簾垂下,依舊保持沉默。

    見文煥這般,“唾面自干,無恥……”低聲的諷刺又不知道從何處傳來。但文煥心中此時反而變得坦然。只是默默聽仁多保忠去交涉。“你們不會知道為了促成仁多瀚主動派人來長安交涉,我用了多少心機……”文煥用自己的驕傲暗暗地維護著自己的尊嚴。

    “若朝廷有疑惑,末將愿作主,立下盟誓。”仁多保忠坦然得幾乎象個君子的宣言,適時地替文煥解了圍,也堵住了眾人的嘴。所有的人都將目光投向石。

    “盟約自然要訂。”石淡淡道,目光掃過眾人,在掠過文煥臉上之上,不易覺察地安慰性的停留了一瞬。“但這點東西,華而不實。”

    “河南之土地雖,雖有數千里;河南之人民雖少,亦有上百萬……”

    “這些帥知道。”石打斷了仁多保忠的話,尖銳地道:“然則這些土地人民,畢竟要我禁軍將軍用血去換。帥只想知道,仁多統領愿意做點什么?”

    “我家統領愿為王師前驅。然只恐寡不敵眾……”

    “帥要仁多統領接受朝廷敕封!”石冷酷的聲音,穿透大廳。一雙閃爍著精光的眼睛,緊緊盯著仁多保忠的眸子。

    仁多保忠不自然地避開了石的逼視,他沒有料到石如此咄咄逼人。但是自居臣的人,去拒絕朝廷的敕封,一時卻又無法開口。他沉吟了一陣,方才回道:“朝廷恩德,是我家統領的福分。但如今我主君有難,而臣子卻受朝廷敕封,傳揚出去,世人必我家統領不義。愿暫辭封賞,待奸臣被誅,我主復辟,再領恩典。”

    “仁多統領忠義無雙,又忠于朝廷,朝廷敕封,有何不可?便是貴國國王,亦是受朝廷敕封。名正而言順,將軍又何必推辭?”

    “雖是如此。然實是關系大義名節……”

    “朝廷的封敕,便是大義,便是名節。”石毫無退步之意。

    “此事還盼石帥許末將等合計,異日再為答復。還望石帥能體諒我家統領的苦衷……”仁多保忠眼見著石咄咄逼人,干脆祭起緩兵之計。反正他也沒指望一次面談,便能達成協議。

    “也罷。”石也知道仁多保忠不可能立即答應,便許了他,又充滿暗示的道:“仁多統領德才兼備,朝廷都是知曉的。亦請將軍三思之,朝廷之恩典,絕非尋常。”石的也是實話,以仁多瀚的身份,果真公開降宋,至少也是三品武官,位列公侯。

    “是。”仁多保忠謙恭的答應道,又指著文煥與慕澤,向石道:“此行另有一事,便是帶文將軍與慕將軍,向石帥請罪。”

    提到這兩人,在場之人,臉色又變得生硬起來。

    “兩位將軍得罪朝廷與石帥非淺,朝廷若加誅戮,絕不敢辭。然而末將此行,亦得益于兩位將軍從中周,亦是其有功于朝廷之處。且……”

    “且夏國軍中,得罪朝廷之人車載斗量,不可勝計。帥若怪罪此二人,不免使夏國人心生疑忌。若釋二人之罪,則有漢高封雍齒、燕昭市馬骨之效。是么?”石打斷了仁多保忠的話,悠悠道。

    “石帥明鑒,末將要的,正是此意。”

    “朝廷能容天下之士,此事不必多言。以將軍之見,帥是胸心狹窄之人么?”

    “石帥有宰相之量,天下皆知。”仁多保忠順著石的意思拍了下馬屁。

    石哈哈大笑,指著文煥、慕澤道:“他二人果真欲重新歸順朝廷,帥又豈會計較些些舊嫌?帥當親自向朝廷舉薦兩位將軍,料朝廷亦當不吝爵賞。”

    石出這番話來,劉過、任廣臉色當時便變了,二人正要話,卻被豐稷、張守約用眼色止住。只得氣鼓鼓地生生忍住。

    仁多保忠與文煥、慕澤一同欠身謝道:“多謝石帥。”

    與仁多保忠的會談持續了兩個多時辰之后,在衛尉寺部隊的嚴密看護下,將仁多保忠等人秘密送到了驛館安歇。來這些事情理應當由職方司負責,但是諸司都是草創,機構設置并不完。職方司陜西房只有少量直屬部隊,還要專門負責保護要害部門,因此便只能向衛尉寺借調部隊來使用。前衛尉寺卿章惇的才干由此可見一斑,雖然鬧出許多事情來,但是實際上是他一手草創的衛尉寺,卻是新興機構中,最先變得較為完善的機構之一。

    仁多保忠等離開后,豐稷等人也陸續告辭離去。這些人前腳剛走,李丁文與陳良便走了進來。李丁文屁股也沒有坐穩,便笑著問道:“方才劉過一面走嘴里一面罵什么‘想當官,殺人放火受招安’,究竟是何事惹著這劉大炮?”

    陳良也笑道:“衛尉寺的人,學士終要留幾分情面才好。”

    石一面將就著吃著剛剛送上來的果子充饑,一面苦笑著搖搖頭,將方才之事撿著了一遍。仁多保忠等人來長安,是極機密的事情,李丁文與陳良剛剛也只看到豐稷等人,卻沒能看見仁多保忠三人,來還在擔心衛尉寺大張旗鼓來帥府做什么,這時聽石了,才明白事情的原委。

    石完,解嘲似地笑道:“也須得保密,否則,若是讓人知道文煥竟然來了長安,只怕激起兵變也未可知。”

    李丁文和陳良不知道文煥的底細,陳良不禁擊掌嘆道:“也虧得這文煥、慕澤竟有膽量來長安。”

    李丁文卻笑道:“這不過是仁多瀚兩粒棋子罷。他仁多瀚自己不怕投降后沒個好結果,可他的部將卻不能不怕。一旦有了文煥、慕澤這兩個活例子,萬一真要公開投降,他要服自己的部將便容易多了。縱然我們器,殺了文、慕二人,對他仁多瀚又能有多大損害?”

    “潛光兄得不錯。”石笑道,“所以我要容他們。文煥是叛國之臣,慕澤幾乎害了我性命。這兩人都能容得下,那些夏軍將領便再無什么可顧忌了。只是文煥的事卻棘手,軍中民間,都恨他入骨……”

    “文煥可以免罪,讓他以白衣戴罪立功;慕澤可以復原官,若立功勛,則厚加封賞。如此可內外皆安。”李丁文輕描淡寫便解決了這樁麻煩,“反正現在這兩人能得朝廷敕免,已是萬幸。”

    石微微頷首,道:“也只能這般。”又問道:“潛光兄與子柔來此,想必還有事情?”

    李丁文蹺起二郎腿,吃了個果子,不緊不慢地道:“這當兒正是人仰馬翻的時候,若沒有事情,也沒空來見公子。”他是唯一一個懶得改口,一直叫石“公子”的人。

    陳良一面抓緊時間吃著茶和果子,一面插口道:“現在不將事情弄妥當,果真打起來,些許事不周到,便可能釀成大錯。我是與學士馬政的事情的……雖這事急抱佛腳,已經干不了打仗多大事,但若是處置不當,難免不拖后腿。且這也是朝廷的百年計,輕率不得。”他整個人都已經削瘦得不成樣子。

    李丁文半取笑半規勸地道:“我知道你陳子柔忙的百年大計,沒人敢輕率了你。只怕你太拼命,把這條命給送了。你死了不打緊,公子許多瑣碎事,我卻擔心沒個中意的人打理。”

    “縱累死我也愿意。且還累不死呢。”陳良笑道。“你要沒要緊事,我便先我的馬政了。”

    “你罷,我樂得歇會。”李丁文罷,果真身子一仰,閉了眼睛假寐起來。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雅县| 会同县| 阜城县| 瑞安市| 襄汾县| 天峻县| 闵行区| 梁平县| 博客| 蓝山县| 股票| 禹州市| 德格县| 伊金霍洛旗| 昔阳县| 封丘县| 望谟县| 当涂县| 增城市| 屏山县| 阿克陶县| 鞍山市| 资溪县| 贵溪市| 乐平市| 安乡县| 宁化县| 周口市| 湖北省| 德阳市| 田阳县| 中卫市| 高邮市| 丹东市| 阿瓦提县| 祥云县| 渝中区| 洪湖市| 山阴县| 泸西县| 颍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