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國寺。帝國最大的皇家佛寺。珍樓寶座,殿塔壯麗,鐘磬悠揚。
一處清幽的庭院內(nèi),智緣與潘照臨分據(jù)石案,手執(zhí)黑白,正在十九路紋枰上廝殺得難解難分。智緣始終臉帶微笑,潘照臨則微闔雙目面無表情,二人各自氣定神閑,落子如飛,絕不有絲毫遲疑,但他們身后侍立的沙門與書僮,眼見著二人針鋒相對,互殺大龍,眼見一招不慎,滿盤皆負,已經(jīng)是看得冷汗直冒。
忽然,潘照臨雙目翻開,含笑看了智緣一眼。臉上始終掛著微笑的智緣不自覺竟打了寒戰(zhàn),便見潘照臨緩緩落下一子,笑道:“大師,承讓了。”智緣移目再看棋盤,便見此子一下,潘照臨那塊一直被自己追殺的大龍已經(jīng)與邊角的一塊黑子連成一片,而自己的大龍反陷入了黑棋包圍圍剿之中,眼見敗局已定,智緣不由得長嘆一聲,投子認負。
七日之前,他與潘照臨下了二十一盤快棋,棋力可與翰林院的國手們一較高下的智緣,竟是連一盤也沒贏過。這時候真的只心服口服。
他失神落魄地望了一眼棋盤,又搖了搖頭,向一旁的沙門吩咐道:“去,將寶塔取來。”
沙門遲疑了半晌,看看智緣,又看看潘照臨,方才應了聲:“是。”快步退了出去。沒過多久,便雙手心的捧著一個用紅綾蓋著的木盤走了進來。
潘照臨望著沙門珍之重之地將木盤心放到紋枰上,無比留戀地看了一眼盤中之物,然后方才叉手退立一旁,心里亦不覺好笑。他指著那紅綾,笑道:“這便是西夏闡善國師送給大師的白玉寶塔?”他口中西夏國的“闡善國師”,實是宋朝的間諜,原法號“明空”,隨秉常西遷后,秉常尊其為“國師”。實則這位明空大師,也極有可能成為宋朝開國以來的第一位“國師”,雖然唐與五代對于僧人都有“國師”的封號,但是有宋一朝,至當今皇帝趙頊在位為止,從未將此尊號加于任何僧人頭上。而在另一個時空的歷史上,趙頊曾經(jīng)封一名自日西渡來宋的僧為“大師”,其死后,追封為“國師”,是為該時空歷史上大宋第一位“國師”。
“便是此物。”智緣起身彎腰,緩緩掀開紅綾,卻見紅綾下面,是一個兩尺高的銀盒,盒外鑲滿了各種寶石,單看這盒子,便已是珍貴非凡。智緣輕輕摸了摸銀盒,雙手忽然用力一按,不動觸動什么機括,銀盒“啪”地一聲打開來,露出其中的白玉寶塔。
一瞬間,潘照臨注視著那盒中寶塔,幾乎不出話來。
這是以通體和闐白玉雕成的七層玉塔,從塔身的一磚一瓦,至塔中的佛象雕飾,乃至塔角的風鈴……每一處細節(jié),都雕琢得惟妙惟肖,真是巧奪天工。凡玉塔雕飾顏色,用的都是各色寶石鑲嵌,此時珠光流轉(zhuǎn),直讓人移不開眼睛。
“果真是寶塔!”到了這個時候,潘照臨已是不出什么別的話來贊嘆了。
“此白玉寶塔,原乃是高昌獅子王之物。乃是熙寧十六年伊州之戰(zhàn)后,高昌回鶻為了向夏主乞和,用來賄賂闡善國師的。”智緣簡單地介紹道。
原來,自西夏西遷后,西夏君主便開始了他們向宋遼稱臣,借中國之威以行西域的策略,雖然在宋朝這方面受到拒絕,但是卻得到了遼國的冊封。遼主擔心唇亡齒寒,不僅歸還了歷代以來自西夏逃往遼國的難民、被遼國俘獲的俘虜,并且還將一個宗室之女封為公主,嫁給秉常,被秉常冊立為王后。做為這位遼國公主的嫁妝,遼主向秉常贈送了一千名精銳的騎兵與兩千名奴隸——而這也是宋朝一直不放松對河西經(jīng)營鞏固的原因之一。遼夏關系的好轉(zhuǎn),讓西夏恢復元氣的速度加快,熙寧十六年,秉常先是大舉親征,大破一盤散沙的黃頭回紇,使一萬余戶回紇歸于他的統(tǒng)治之下。然后,挾大敗黃頭回紇之余威,耶寅兄弟領兵西侵西州。面對百戰(zhàn)之后的西夏騎兵,西州回鶻不堪一擊。更何況,西夏軍手里,還有遼國仿造的震天雷與霹靂投彈等西州回鶻聞所未聞的火器。高昌獅子王的數(shù)萬大軍,在伊州與西夏軍大戰(zhàn),被耶寅、耶亥兄弟以少勝多,打得大敗而歸。而西州回鶻的另一個政權(quán)——龜茲回鶻政權(quán),又被短視的黑汗國趁火打劫,無力救援高昌。結(jié)果,高昌獅子王只好向夏主稱臣乞和。而經(jīng)伊州之戰(zhàn),西夏不僅聲威復振于西域,連汴京都為之震驚。
這些事實,潘照臨自然非常熟悉,他目不轉(zhuǎn)眼地望著眼前這美煥美侖的藝術(shù)杰作,一面問道:“那如何又到了大師手中?”
“這是闡善用來賄賂貧僧的。”智緣坦然道。
“哦?”潘照臨依然沒有移開自己的眼睛,但語氣中卻已多了一絲調(diào)侃之意。
“西州回鶻雖然道路阻隔,但一直向中國稱臣,他們向國朝自稱為‘西州外甥’,稱呼皇上為‘漢家阿舅大官家’,西夏既欲圖謀兼并高昌,懇請朝廷重新冊封其為西夏國王,緩和兩國關系,便是勢在必行之舉。況且秉常祖宗陵墓皆在我掌握當中,于義于禮,他都要向朝廷乞求允許他派人回來灑掃祭奠。闡善派人來賄賂我,無非是希望我?guī)退麄儬繕虼罹,以便他們能夠賄賂朝廷公卿。”
潘照臨嘖嘖嘆道:“搭個橋便出手如此大方,看來高昌回鶻一定是福得流油,西夏這次是發(fā)了筆大財。不過,這位闡善國師的立場,倒頗是耐人尋味……”
智緣微微一笑,道:“闡善雖在空門,他的心卻是個儒士。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夏主推衣分食,計無不從,言不無聽,這般待他,只怕是個鐵人也化了。況且,他雖然為夏主出謀畫策,但也未必公然背叛朝廷,這些年朝廷往往能洞悉西夏機要實情,亦多賴于他。不過看他來心,與職方館聯(lián)絡,發(fā)不肯留下半點把柄,亦可知闡善心中,實是在宋夏當中搖擺,我看他八成隨時準備成為夏主的忠臣……”
“一個雙面間諜?”智緣的話未完,從院子外面?zhèn)鱽硎男β暋?br />
智緣與潘照臨連忙起身相迎,卻見石含笑走近,向智緣合什一禮,道:“大師別來無恙。”
智緣連忙深施一禮,“學士別來無恙。”
卻見石徑直走向那座白玉寶塔,端詳了一會,贊道:“果然好寶物。”一面轉(zhuǎn)頭向智緣笑道:“其實闡善亦用不著如此警惕,他果真投向西夏,縱是職方館再怎么樣他是朝廷的人,夏主亦只會視為離間之計。只怕職方館是恨不能除之而后快,他在西夏的地位便牢固。況且,朝廷亦不可能因為他的背叛,便非要置之于死地。以他對夏主之影響,真得罪了他,豈不白白招來邊患?就算朝廷現(xiàn)在不懼西夏人,但畢竟是冤家宜解不宜結(jié),搞得邊疆不寧,總非好事。”
“好一句‘冤家宜解不宜結(jié)’!”智緣贊道,“可惜朝廷諸公,竟只想著除惡務盡、滅此朝食,生怕養(yǎng)虎成患。”
“數(shù)十年內(nèi),西夏能成什么患?數(shù)十年后,朝廷又何懼西夏為患?”石笑道:“若是后人沒有事,再大的家底也能敗光;若是后人有事,如今的這點家底,亦足托付后世了。”
“學士高見。”智緣笑了笑,一面指著那白玉寶塔,笑道:“收了闡善如此重禮,貧僧亦不好意思白白生受,因令使者轉(zhuǎn)告夏主,請其靜待一年,事情必有轉(zhuǎn)機。只是沒料到貧僧最終白忙一場,下了二十一盤棋,連一盤都沒贏過,這白玉塔如今已是潘先生的了。”他一邊,一邊向沙門揮了揮手,沙門與潘照臨的書僮連忙悄悄退了出去。雖然二人都是心腹之人,但是智緣卻知道這次石突然來大相國寺,絕不簡單。
潘照臨笑道:“我要這佛門之物何用?還是寄存在大師這里。待哪一日沒錢花了,再找大師化緣。”罷,因見石已經(jīng)坐下,他也不再閑話,一面在石旁邊坐了,一面道:“學生已經(jīng)見過何畏之了。”
“哦,蓮舫怎么?”
潘照臨搖了搖頭,道:“自從平乞弟之亂后,他也沒有回過西南,目前的情勢,何畏之亦拿不出好的對策。西南夷所居之所,群山綿延,地勢險要,如今天時、地利、人和皆不在我方,便是神仙也打不贏這一仗。何畏之以為,西南欲要安定也容易,只要一紙詔令,西南必定賓服。若要硬要用兵,還不如興兵擊滅大理國,滅大理國易,平西南夷難!”
“何蓮舫還是念念不忘大理。”石笑道。
“不過,依學生看,何畏之的倒是實話。”潘照臨淡淡道,嘴角不自覺露出譏刺的笑容:“而今朝廷中自有些人,便是打開地圖給他們找,他們未必能找到西南夷在哪個地方——有些個蠢材,竟以為西南夷就在成都附近!此輩不知兵事,不通地理,不曉風俗,無知無識,偏還喜歡妄發(fā)議論,整日價只會西南將領無能,將士無用;還有些自以為是者,則天天搖頭擺尾,道什么狄青破儂智高如何如何;前些年破乞弟又如何如何,實則是道聽途,狗屁不通……朝廷真應當將此輩丟到瀘州去,看他們到時候還能叫嚷些什么?相比之下,何畏之所言,雖然令人失望,卻畢竟是知兵者之言。未去親身去西南察看叛夷與我方之形勢,的確難得有何方略可言。所謂大理國云云,不過激憤之言,何畏之所言者,其實只是‘剿不如撫’四個字。西南夷未必有叛意,與朝廷作對,對他們有害無益,其群起叛亂,不過是朝廷策略不當,不得不反耳。”
石知道潘照臨素來嘴巴刻薄,倒也不以為意。只笑了笑,也不接他那些酸話,道:“我亦知道剿不如撫。但是縱是朝廷一紙詔令,便能使西南化干戈為玉帛,這道詔令亦不能下!”
“朝廷的面子,便真的比數(shù)萬將士的性命更值錢么?而且眼見還可能要冒險搭上一個益州的大叛亂!”智緣忍不住問道。
“這不只是朝廷的面子,還有朝廷的威信!”石回道,“若是屢戰(zhàn)屢敗之后頒下這道詔令,與城下之盟何異?況且,誰又能擔保詔令下達之后,所有部寨都肯賓服?萬一有三四部族不服,而朝廷依然無力彈壓,則是自取其辱,徒使西南諸夷從此益輕朝廷。除非是迫不得已——無論如何,益州局勢只要還能控制,朝廷就必須首先謀求軍事之勝利。打了勝仗后,再去考慮其他手段。”
“這無異于拿益州賭博。”潘照臨毫不客氣地指斥道,“而今呂惠卿欺上瞞下,誰又能知道益州局勢究竟到了何種地步?萬一真有王波李順之事,盡九州之鐵不能鑄此錯!”
“有時錯已鑄成,只得將錯就錯。”石苦笑道,“呂惠卿是如此想,文彥博、司馬光亦是如此想,我若易地而處,也必如此想。宰相何官?宰相乃權(quán)衡天下輕重之官!若只看眼前利害得失,那便是庸相。呂惠卿推行熙寧歸化有錯,但他固執(zhí)堅守其政策卻沒有錯——若此時讓步,非止前功盡棄,西南數(shù)千里之地,亦不復為吾所有。呂惠卿之錯,只不過是不當為一己之進退,而故意隱瞞益州情實,意圖僥幸取勝。不過,潛光兄之主張亦并非沒有道理,若果真拿益州一路之安危來做賭注,朝廷也實是輸不起。亦因如此,所以才要善擇巡邊觀風使……”
“巡邊觀風使?”潘照臨與智緣不由都愣住了。
石簡略地介紹了一下文府會議的情況,道:“這益州巡邊觀風使,關系的非止是呂惠卿一人的相位而已,實是牽涉到益州一路之安危,大宋數(shù)十年之氣數(shù)!不可不善擇其人……”
“確如學士所言。”智緣沉吟道:“潘先生以為,文太傅與司馬相公會推薦哪……?”他話到一半,便發(fā)現(xiàn)潘照臨已經(jīng)開始皺眉瞑思,當下也不再多,自己開始在心里暗暗推算。不過,他關心的并不是舊黨的人選。
智緣其實知道,公正地,宋朝對西南夷用兵并不是呂惠卿一個人的責任。當時朝野上下,沉浸在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軍事勝利的快意當中,很多人的自信心都開始急速膨脹,以為宋朝憑借自己的軍事實力,已經(jīng)可以輕易地打敗一切對手,區(qū)區(qū)西南夷,自然更不在話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宋朝上下,才會頭腦發(fā)熱,在大戰(zhàn)之后元氣未復的情況下,推動熙寧歸化,又以極強硬地態(tài)度,在西南用兵,最終才釀成今日的苦果。要知道,在幾年前,宋朝上上下下的清醒者,是并不多的;只是隨著這幾年來的軍事失敗,國庫愈加拮據(jù),而朝廷不斷印發(fā)交鈔,加上局部地區(qū)物資供給不足,內(nèi)外夾擊導致物價暴漲……這種種情況,才使一些有識之士逐漸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還是有許多不知內(nèi)情的人,依然以為在西南用兵可以輕易取勝,將失敗的責任部推給了前線的將士。所以方才潘照臨才出那些極刻薄的話。不過,隨著雄武二軍的兵變,種諤的突然病故,益州提督使的戰(zhàn)死……如此種種,部分有識之士大夫危機感驟然加劇。無論是文彥博、司馬光,還是石,其實都已經(jīng)將呂惠卿看成一塊必須清除的擋路石——的確,現(xiàn)在要想真正解決益州的危機,在政治上,就必須先踢開呂惠卿這塊攔路石。這個所謂“益州巡邊觀風使”的差遣,簡單來,就是那個在益州撬動杠桿的人,他只要在益州輕輕一按,就可以把呂惠卿從政事堂的相位上狠狠地拋出去——在這一點上,石與舊黨是有共同利益的。
然而,雖然表面上看石與舊黨互為盟友,但被閑置的石,與在朝握有相當權(quán)力的舊黨,卻同樣是各有各的打算。舊黨雖然并不敵視石,然以石今時今日之資歷與巨大的聲望、功績,他們不可能完沒有忌憚之心——這樣的人物一旦再次步入尚書省,就是龍歸于海虎入山林,將來會走到哪一步,是聰明練達如文彥博、博古通今如司馬光都難以預料的。眼見著文彥博很快就要致仕,司馬光垂垂老矣,舊黨中真正可堪大用者不過范純?nèi)实葏^(qū)區(qū)數(shù)人,而石卻正當壯年,文彥博與司馬光都是計慮深遠之人,他們不可能不考慮將來要由誰來制衡石這個問題。所以,他們一定會希望盡可能地培植后繼之人材,為舊黨——在他們自己看來則是“君子”,累積更多的政治能量。
但站在石的立場,蟄伏了數(shù)年之久,石又并非淡泊功名之人,如此天賜良機,他豈能甘心坐視它從眼前白白溜走?石苦心經(jīng)營了十幾年,若他沒有野心入主政事堂,能毫無顧忌地一展抱負,只怕出去沒人肯信。所以這一次,石才會如此關心這觀風使的人選,否則,他大可以看著文彥博、司馬光與呂惠卿斗法便可。人心是極富變化的東西,當一個人羽翼未滿之時,若他能夠借助他人之手推動自己的主張,他亦會視之為巨大的勝利并非常滿意;但若是當他羽翼豐滿之后,就算只是讓他收攏翅膀一會不得伸展,他亦會感覺到十分的受拘束。那種想要毫無顧忌的伸展自己羽翼的想法,有時候真的會壓倒所有的一切!
以智緣的觀察來看,石顯然是認為,只有他才有能力來收拾現(xiàn)在的局面。
“公子。”這個時候,潘照臨忽然開口話了,“與其去徒勞地猜測文彥博、司馬光的人選,倒不如自己推薦一個讓呂、文、馬都無法拒絕的人選。”
“文彥博、司馬光勢在必得,呂惠卿亦不肯善罷干休,我又能有什么好人選來火中取栗?”石苦笑道。
他的是大實話。與石關系密切的,或者是所謂“石黨”的大臣,蘇軾遠在遼國,自不必提起;章惇剛剛自陜西回來,沒有這個道理又讓他去益州當觀風使;沈括則剛剛到都水監(jiān)履新;其余如韓維、蘇頌、劉庠諸人,也沒有一個合適的——這個巡邊觀風使,畢竟不是個什么美差,不是你推薦人家就會愿意去的。現(xiàn)在韓維是翰林學士,傳聞馬上要拜樞密副使,甚至可能是六部尚書;蘇頌則是開封府尹;劉庠轉(zhuǎn)任河北轉(zhuǎn)運使,也算是一方諸侯——任誰也不會愿意去益州這個是非之地,做這個是非之官。倒也有肯定愿意去的,卻又未必能去——蘇轍由工部尚書出知地方,堂堂副總理做了地委書記,雖然宋朝官員上上下下極為正常,但他對呂惠卿不可能沒有怨恨,兼之這也是能讓他東山再起的好機會,若得舉薦,石料他必定晝夜兼程赴任。但呂惠卿又怎么能容他赴蜀?石也想過用曾布,但是曾布在海外呆了十年之久,益州轉(zhuǎn)運使的表字他都未必知道……他憑什么又能力排眾議?至于唐棣、蔡卞、豐稷、蔡京等輩,威望資歷不足,象他們這樣資歷的人,在大宋朝廷以車載,以斗量,數(shù)不勝數(shù),那是提都不用提。
“倒是有個人選。”潘照臨瞇著眼睛望著石,緩緩道。
“哦?”石的眼皮忽然跳了一下,心里浮起一種不好的預感。
“不過,他人未必愿意去,還須有一個得力的客。”潘照臨沒有馬上出那個人的名字,“而且,這是一招險棋。”
*
差不多同一時刻。呂惠卿府。
“巡邊觀風使?!”陳元鳳端茶的手不由自主的一抖,“只怕文彥博、司馬光不會這么容易善罷干休。此輩定是要借此大做文章,相公萬不可掉以輕心……”
“我自有萬之策。”呂惠卿笑道,“不過,此事還要辛苦履善。”
陳元鳳連忙把茶杯放回桌上,欠身道:“但憑相公差遣。”
“我是知履善能助我。”呂惠卿滿意地點點頭笑道,又看了看四周,見下人都遠遠地守在廳外,方放心道:“觀風使之任,明里我會舉薦蒲傳正(蒲宗孟),蒲傳正曾經(jīng)察訪荊湖兩路,奏罷辰、沅役錢及湖南丁賦,朝野頗著令譽,皇上曾幾次當著我的面夸獎他……”他到此處,忽見陳元鳳嘴唇微動,似乎有話要,不由停了下來,問道:“履善可是以為有何不妥么?”
陳元鳳忙道:“學生倒并非以為不妥。只是蒲傳正由知制誥至翰林學士兼侍讀,而今又是同修兩朝國史,皇上信任有加,外間傳蒲傳正遲早要進尚書省,學生擔心他未必愿意去西南……”
呂惠卿贊賞地點點頭,笑道:“履善所慮極是。不過有件事履善卻不知道,司馬君實薦了幾個血氣方剛的御史,這些人一進蘭臺,便彈劾蒲傳正酒色無度、奢靡、營造房舍逾制,彈章迭上,證據(jù)確鑿。御史們連他每日三餐要吃掉十頭羊十只豬,每晚要費燭三百枝,每日輿洗有洗面、大洗面、濯足、大濯足、澡浴、大澡浴之別,需要多少名婢女侍奉,洗浴一次,要五斛熱水等等瑣事都極清楚。至于其余之奢侈之處,更令人咋舌。這些雖只是事,但是如今正是國庫艱難,皇上屢次三番削減宮中用度之時,兩相比照,皇上雖然不會因此而定他的罪,但是他若還想固寵,便不能不考慮多立些功勞。否則休入主部寺,他這個翰林學士究竟還能做幾天都難。況且當年益州之事,蒲傳正當年也是極力贊成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果真出了事……”呂惠卿淡淡一笑,不再多。其實他得極為委婉,蒲宗孟的這些事情,趙頊口里不,心里還是非常介意的。
“原來如此。”陳元鳳擊掌笑道:“這般來,那蒲宗孟必不會推辭。他原是益州閬州人,做過夔州觀察推官,熟知西南情勢。而他察訪荊湖兩路,又是皇上贊可的。若再加上治平年間,因水災地震,他上章論事,斥責大臣、宮禁、宦寺,皇上自那時候起,圣心便已認可他是敢言之臣……如此來,蒲宗孟倒是極好的人選。依學生看,今上是極重君臣之義的,又極愛惜人材,蒲傳正如今正是寵信將衰未衰之時,皇上信得過他的人品才干,未必便不會想再給他一次機會……”陳元鳳一面替呂惠卿分析,一面連連贊嘆道:“妙哉!妙哉!”
呂惠卿含笑望著陳元鳳,心里不由得閃過一絲警惕,不過旋即釋然。做了這么多年的宰相,他的門生黨羽其實也不少,但是真正入得了呂惠卿眼的,不過區(qū)區(qū)數(shù)人而已。而陳元鳳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其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稱得上聰明過人。只是有時候略嫌輕佻。不過,最要緊的是,呂惠卿知道陳元鳳的前途,都系于自己,并不用擔心他會背叛自己。但饒是如此,面對這個心腹門生,呂惠卿話還是頗有幾分保留的。
“不過,單單蒲傳正一人,畢竟還不夠穩(wěn)妥。”呂惠卿道:“我仔細回想今日文府會議及與文彥博面圣之前后經(jīng)歷,總覺得有幾分不安。以履善看來,若是文彥博與司馬光鐵了心要借此大做文章,你以為他們會在政事堂會議時推薦誰?”
陳元鳳沉吟半晌,方道:“學生以為,要猜到他們的人選難不難易也不易。其不易之處,是文彥博、司馬光之流自詡為‘君子’,其輩中頗有些人為了沽名釣譽不顧一切。以常理而言,若是一個人官位又高、仕途得意之時,多半是不愿意去是非之地的。但人若是為了做偽君子,便不可以常理度之。不難,是文、馬此番所謀者大,其志在必得,那么推薦之人,必然是在朝野聲名著者,而且為了最大限度利用觀風使這個差使,最起碼也會是兩制以上的官員……就算他們推薦的人是呂公著,學生也不會感到意外。”
“呂公著?”呂惠卿沒想到這個方面,竟是怔住了,“呂公著……”前同知樞密院事呂公著,也是舊黨名臣。因為族人經(jīng)營湖廣軍屯出了點問題而被彈劾,被呂惠卿略施計,將這個反對熙寧歸化的舊黨大佬給趕到了大名府做郡守,并順便監(jiān)修附近裝有火炮的要塞群。
“呂公著……呂公著……”呂惠卿默念著這個名字,皺眉沉思。良久,忽然停了下來,微微抬了抬手,斷然道:“我以為不是他。呂公著是因得罪而去的大名府,此時啟用他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看文、馬想的是快刀斬亂麻!”
“若是快刀斬亂麻……”陳元鳳忽然眼前一亮,道:“會不會是司馬光人?”
“文彥博也好,司馬光也好,朝廷現(xiàn)在還離不開。皇上也不會準。”呂惠卿搖了搖頭。
“若是馮京呢?或者,或者是石呢?”
呂惠卿頓時呆住了,陳元鳳也被自己的猜測給嚇了一跳。廳里瞬時變得死寂般的沉默。兩個人心里都明白,馮京尚不足為懼,若果真是石,他們就只能徹徹底底地認輸了。以石今日的聲望、資歷,就算呂惠卿極力阻止這樁任命,成功的可能性也并不大。隨著唐康的奏章遞進大內(nèi),加上雄武二軍的兵變,種諤病死軍前,益州提督使戰(zhàn)死這一系列的變故,皇帝對益州路的局勢不起疑心是不可能的。而無論益州路的局勢發(fā)展到了哪一步,若是真將石派去,對于朝野上下也好,甚至于皇帝人也好,都等同于吃了一顆定心丸——雖然極不情愿,但是無論呂惠卿還是陳元鳳,在心里面都不得不承認這一點。實際上所謂的“聲望”與“資歷”,若直觀一點來形容,就是當某種危機出現(xiàn)時,人們看到他便會產(chǎn)生一種莫名其妙的安心的感覺。
石已經(jīng)擁有了這樣的能力,這是誰都無法否認的。
皇帝也許會好大喜功,也許會剛愎自用,也許會頭腦發(fā)熱,甚至也會一時被人蒙蔽……但是,皇帝依然是位英主。
不過……文彥博、司馬光有可能舉薦石么?
如此能夠一舉扳倒自己,那么舊黨在短時期內(nèi),就可以取得自熙寧以來最大的勝利。雖然皇帝不一定樂意看到這樣的局面,但是如果事情真到了那個地步,至少一兩年內(nèi),皇帝也無能為力。而皇帝人真正看重的,是誰能幫他治理好這個國家,現(xiàn)在國家的情況較之熙寧之初已經(jīng)大為好轉(zhuǎn),若舊黨們能在一兩年內(nèi)證明自己,那么皇帝就算把重心偏向舊黨,也并非不可能——文彥博老了,司馬光也病得不輕,其余的老臣經(jīng)過長時間的閑置打壓,威望已經(jīng)極為有限,而青壯派的舊黨,不可能對皇帝有任何威脅。所以,皇帝就算改變近十年來使新舊兩黨旗鼓相當?shù)牟呗裕氐轿鯇幊跄甑那樾危催^來讓舊黨變大,新黨變來牽制之,也未必是不可能的。
況且,呂惠卿還懷疑舊黨有沒有這樣的政治智慧!經(jīng)過這十余年,呂惠卿早已明白,如果國家能夠在好的道路上前進,皇帝更希望臣子們互相牽制,而不是你死我活——熙寧初年皇帝打壓舊黨的舉動,只不過是為了長期的政治利益而放棄短期利益的犧牲——饒是如此,皇帝還是千方百計的把舊黨的元老重臣們安排在西京養(yǎng)老,以一種更巧妙的方式來牽制幾乎獨掌大權(quán)的新黨。但這些道理呂惠卿明白,文彥博與司馬光未必會明白,就算明白,也會不屑一顧。因為他們自以為自己是“君子”,所謂的“君子”是最喜歡逼迫皇帝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的。他們就算明知道皇帝的心意,也會不屑于迎合,而是更尊重自己內(nèi)心所謂的“道理”。
呂惠卿當然唾棄這種“假惺惺”的偽善。但問題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眼見著“君子們”有可能取得面勝利的時候,文彥博、司馬光有什么理由要讓石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一瞬間,呂惠卿感覺到自己觸及到了事情的核心。
無論是石還是馮京,都不是真正的舊黨!
石自成一黨,馮京則是游走于新舊兩派與石之間的中間派,他對于舊黨或者石的傾向性,只怕連他人都很難判斷究竟更親近哪一方。
文彥博、司馬光沒有理由讓人分享自己的勝利,更何況是石這樣的對手。如果石復出,呂惠卿看不出舊黨有什么人可以制衡他!
易地而處,呂惠卿認為如果自己是舊黨的領袖,就算再沒有私心,不去刻意打壓石就已經(jīng)算是仁至義盡了。幫他復出,那是絕不可能。
舊黨青壯派中,最有希望的就是范純?nèi)省7都內(nèi)首鲞^吏部侍郎,伐夏之役負責軍需,保證了軍需的供應,立下極大的功勛。有資歷,有政績,有學問,有才干,人品端正無可挑剔,人頗有人格魅力,其父又是慶歷名臣范仲淹——天然地繼承了父親留下來的那份無形的政治遺產(chǎn)。也正因為如此,司馬光才對他寄以厚望,竭力幫助他入主蘭臺。而呂惠卿也將他視為舊黨中除文彥博、司馬光以外最大的政敵。
但就算是范純?nèi)剩矡o法與石相提并論。
想到這時,呂惠卿心中一動,忽然之間,他終于明白了文彥博與司馬光的人選是誰!
之前沒有人會去想舊黨居然愿意放棄御史臺!但是,將范純?nèi)释七M蘭臺,其目的就是利用蘭臺來打擊自己。但若是直接能夠?qū)⒆约黑s下臺去,還需要范純?nèi)蔬M蘭臺做什么?
范純?nèi)寿Y歷、才干、政績無可挑剔,人文武雙,伐夏時負責軍需經(jīng)驗豐富,也曾經(jīng)幾次公干到過益州,對益州并不陌生,最重要的是,他曾經(jīng)做過吏部侍郎,熟悉益州的官員!朝野當中,呂惠卿還真是找不出誰比范純?nèi)矢懈偁幜Γ?br />
而且,他根沒有辦法阻擋。他唯一的借口,就是替范純?nèi)收乙患案匾氖虑椤保扇绻麛r住范純?nèi)什蝗ヒ嬷荩秃茈y有借口再擋住他進蘭臺——這無異于飲鴆止渴。
御史中丞有多大的權(quán)力,大宋朝每個當過宰相的人都心知肚明。
呂惠卿不由自主地站起身來,背著手在廳中來回踱步思考對策。文彥博、司馬光這一手無疑是極漂亮的。如果范純?nèi)嗜チ艘嬷荩实劭隙〞o他更大的權(quán)力,憑借范純?nèi)实哪芰Γ嬷莸寞彴虖氐妆唤议_自然不在話下,最重要的是,他可以借此立下大功,積累下更多的聲望與資歷,將來可以順理成章地成為舊黨的另一位領袖。而且,就算萬一有一天無法阻擋石重返政事堂,范純?nèi)室灿凶銐虻馁Y與石分庭抗禮。這樣的話,就算是戰(zhàn)略性放棄入主蘭臺的機會,也不是不可以接受了。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瞬間,呂惠卿霍地停下腳步,轉(zhuǎn)身望著陳元鳳,“推薦蒲傳正只是明里的手段,除此之外,還需履善你上表向皇帝推薦王希烈為觀風使!”
陳元鳳哪里知道呂惠卿心里已經(jīng)轉(zhuǎn)過了無數(shù)的念頭,聽他突然間又把話題跳了回去,不由愣了一下,半晌,方道:“王中正?”
“不錯。”呂惠卿簡單地回道。
陳元鳳只在心里短暫地遲疑了一下,便抱拳應道:“相公放心。”他不知道王中正與呂惠卿的關系究竟有多好,但是他明白宰相之尊而推薦宦官,是非常犯忌諱的。這種事情,當然要假手于人。
只是,陳元鳳非常懷疑,雖然王中正也是皇帝信任的宦官,自仁宗朝就立下平叛護駕之功而從此顯赫,資歷很深,而且有典兵的經(jīng)歷,但一介宦官,怎么比得了石?
“不是石。”仿佛猜到陳元鳳心里的狐疑,呂惠卿淡淡道,“是范純?nèi)省!?br />
“范純?nèi)剩吭酢趺纯赡埽俊标愒P一時間根轉(zhuǎn)不過彎來,他不知道呂惠卿怎么突然間如此肯定,而且,他也不明白,舊黨怎么可能會放棄御史中丞的位置!
呂惠卿點點頭,沒有再多解釋。忽然間,他覺得一陣疲倦襲來。飲鴆止渴!明知道是飲鴆止渴,他也沒有選擇。他已經(jīng)有壯士斷腕的決心,無論如何,他都不會讓范純?nèi)嗜ヒ嬷荩^不會范純?nèi)侍ぶ约旱氖w建立功勛!就算是飲鴆止渴,只要保住益州路的瘡疤暫時不被揭穿,只要熬過這一關,只要有軍事上的一次勝利,他就還沒有走到絕境。
呂惠卿心里比誰都明白,只要再熬上一年,最多兩年,河西就會基鞏固,陜西就可以恢復,大宋朝的壓力就可以輕掉一半,到時候就可以力以赴來翦滅那些該死的西南夷!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