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雖然不像鹽一般,為人類生存所必須,卻是人類飲食生活當中一項非常重要而且昂貴的農產加工品。事實上,即便在工業革命后,制糖業一直是一項非常賺錢的產業。中國唐代初期,糖是貢品,只有皇室能夠嘗到,唐中葉以后,才日漸走向民間。宋代的工商業頗為繁華,據記載城市當中已經有“諸般糖作坊”,《東京夢華錄》卷二中“州橋夜市”就有“素簽沙糖、雞頭穰沙糖”等吃的記載,“飲食果子”里則有“西川乳糖、獅子糖”等等甜點。不過,即便如此,糖或者甜品還是非常昂貴的東西。石知府杭州,組織官民船隊貿易高麗、日。糖,無疑為高利潤產品之一。東北亞,尤其是日不產糖,糖價貴如天。販糖于高麗、日,更重要的是,當時世界上并沒有白砂糖。你先前提到要讓石主管工商發展經濟政策,而書評區好像很多人覺得應該要多發展一些科技,兩相結合下,我想到制糖工業。稍稍改良制糖工藝,似為可行,而且也真的可以做到大規模生產喔!如果采取國營糖廠的方式,甚至可以以兵養兵。
根據粵閩臺一帶的氣候,二月植蔗,九月起開始陸續采收,十一、二月為制糖場開工之時。四川也是中國產糖大省,但因為氣候略冷,所以要等到植蔗期要推遲到三、四月間,而制糖一般是農歷春節前后,春節前制成的糖,叫冬班糖,春節后制成的,叫做春班糖。湘贛兩浙亦可種甘蔗,只不過地理略遜前四省。宋季,臺灣尚未入版圖,所以制糖業主要集中川閩粵。
不過,糖場一年只開工兩至三個月,時間很短,若設場常川雇工制糖,所費不貲(現在也是一樣,所以糖場都兼營副業,并且減低固定職工人數),所以中國制糖都是規模農戶合資生產的,或者富戶雇用臨時工來生產,單一產量較。所以我就假想公家出資興建煮糖器具,養役使牛馬,當可形成大規模官營事業,而人力來源就用鄰近駐軍,讓當地駐軍進駐糖場,工作兩月,販糖所得,足以養千百倍之兵。一年當中另有十個月的時間可供操練,所養耕牛騾馬又能讓軍隊平日役使之用,我個人認為是個可行的方法。
以下略略明工業革命以前甘蔗制糖的方法:甘蔗的栽植有所謂的“春植”、“秋植”和“宿根”三種!按褐病鳖櫭剂x是春天栽種的甘蔗,來年就可采收;第一次采收后的甘蔗根部留置在土壤內(留頭),讓其發芽生長謂之“宿根”,它相當于“春植”,一年后就可采收;至于“秋植”,則是七月到十月這段時間種的甘蔗,當年不能采收,必須拖個一年半左右。
古時采收甘蔗滿辛苦,是人工采收后,“攬蔗根仔”(清除不需的蔗葉、泥土、根部的須須等),接著捆綁,然后用牛車運送到制糖工場。甘蔗采收運送到工廠后,略略清洗(去掉先前未處理干凈附著在甘蔗上泥土),然后送進“石車”(壓榨機)壓榨,石車是由兩個花崗石制成的圓柱形石磨制成,以牛拉石磨,甘蔗從兩個圓柱石磨中夾碾而過取得蔗汁,并產生蔗渣。手工業時代,壓榨比較不徹底,只壓榨一次,無法將蔗髓當中的糖汁都榨取出來,浪費蠻多有用資源的,適度增加壓榨次數,可以增加產量。不過在獸力時代,后續壓榨恐怕要用更重的石磨,因此拉磨的牛只數目恐怕也要多一點。根據文獻記載(臺灣糖業史),兩個石磨組成的石車,需要1到13頭牛來拉磨,如果多用一組且更重的石車,會需要超過此數的牛只。
蔗汁加熱后,加入石灰凈化,讓雜質沉淀,取得較清澈的甘蔗汁,稱為“清凈汁”。然后將清凈汁煮至羹狀,沾之會黏手時,一邊冷卻一邊以木棒攪拌(一般來,都是人力攪拌,不過制造獸力攪拌器應該不難,畢竟連石磨都可以制造了,把石磨換成棍子會很難嗎?),使糖漿能均勻結晶成顆粒狀,即俗稱黑砂糖或紅糖的赤糖。烹煮時會有雜質浮沫(糖蜜的一種)產生,以木瓢撈出,冷卻沉淀后可作為養豬飼料,或拿來釀酒。
一般來,雙磨石車制造黑糖,若憑獸力與人力(用牛1頭,煮糖工18人),每日大概可以處理5公斤的甘蔗,并于當日內煮成黑糖。這并不包括采收、前期清理和運送所需的時間,那是蔗農的事情。
唐宋時期,蔗糖的大塊結晶體—冰糖被發明,最早記述造冰糖技術的是南宋期間遂寧人王灼的《糖霜譜》記述了四川遂寧、廣漢、內江等五郡產冰糖,以遂寧為冠,如琥珀珍玉。蘇東坡過金山寺時曾寫了一首詩贈予遂寧和尚圓贊,有“冰盤薦琥珀,何似糖霜美”之句。遂寧當時制糖霜的工藝大致如下:十月至十一月,先將蔗汁制成沙糖。然后再把沙糖溶化,把溶化后的糖漿注入插著竹梢排的漆甕中。到春節后,糖漿開始結晶。到五月,結晶不再增大,此時將精結晶取出放在烈日下曬干,就是糖霜。當時的這種糖霜,紫色者為上品,淺白色者為下品,與今之冰糖不同。
明代以前,中國只有這種黑砂糖或者前述冰糖,所謂白糖其實并不白,只比黑糖顏色略淡,而且精制過程相當費時并且昂貴。《泉南雜志》中有如下記載:“用甘蔗汁煮黑糖,烹煉成白。劈鴨卵攪之,使渣滓上浮”,方法是把黑糖放進鍋中,用水溶化,然后把鍋燒開,糖水滾動,浮沫升起,撇掉浮沫,咸鴨蛋打碎后放入糖水中攪拌,把許多雜質裹在里面,把它撇掉,雜質就減少了一些。就這樣,一直煮下去,再煮再撇,直到沒有浮沫升起為止。
真正精制白砂糖的技術要到明嘉靖年中,才被偶然發現。根據《天工開物》中的記述如下:“去孔中塞草,用黃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內,溜內盡成白霜。最上一層厚五寸許,潔白異常,名曰西洋糖,下者稍黃褐。”實際上的做法是取出赤糖中顆粒大而完整、比較不干凈的顆粒,裝入漏斗狀的陶缸中,淋上一遍又一遍的黃泥水,使黑渣順孔流出,上層的糖自然變白,愈上層愈潔白,就是白糖。所以利用這種方式可以取出上層的白砂糖,中層的黃砂糖,下層的褐砂糖(這種褐砂糖比未經精練的黑砂糖好不到那去,但多少顏色淺一點,勉強能分出等級吧)。
至于流出的黑色殘渣則稱為糖蜜,可用來釀造酒。釀出的酒之過濾后,兌上以米釀造而成的米酒,即可飲用或作為料理用酒。兌米酒比例大概是米酒六,糖蜜酒四。
而蔗汁加石灰沉淀后的泥漿稱為“濾泥”,含有大量有機質,養分頗高,是極佳的肥料。蔗渣是甘蔗壓榨過程中所殘余的廢棄物,為了節省燃料支出,糖廠予以回收曬干后當柴火煮糖,甘蔗枝葉與蔗皮也是主要燃料來源。基上,制糖燃料無須外求。事實上,往往因為蔗渣太多,而將多余蔗渣當堆肥使用。但蔗渣是可以拿來制造紙漿的,甚至制成蔗渣板,作為建材隔版使用。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