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寧十八年,二月七日。
當石在汴京一日三下敕書,卻遭遇給事中三駁的時候,大名府通判唐康,正在驛館設宴,宴請使遼歸來的告哀使范翔。
因為范翔的身份特別,宴會亦十分簡單、樸素。沒有歌妓助興,甚至連葷腥也沒有,簡簡單單的幾樣素菜,令得來作陪的大名府官員,都沒什么胃口。彼此敷衍一番之后,身為東道主的唐康,更是借口范翔鞍馬勞頓,公然下起逐客令來。那些大大的官員們,亦是順水推舟,紛紛告辭離開。沒多久,驛館當中,便只剩下了范翔與唐康兩人。
但待大名府的官員走后,唐康卻沒有半點兒顧惜范翔“鞍馬勞頓”的意思,竟然又吩咐嚇人另外在廳里重新置了酒菜,拉著范翔過去坐了,一面笑道:“走了這才清凈。我原是有些事情想問問仲麟兄,這些沒相干的人甚是礙事。”
范翔使命在身,也無意與大名府的官員過多的周旋,但他也頗知為官之道,更絕不愿意這么無緣無故得罪同僚,更何況大名府乃是大宋朝的北京,亦算是僅次于東西兩京的權貴聚聚之地。唐康這左派,隨時為了他解了圍,卻也令他暗暗嘆氣——方才在宴會間,范翔便已看出來了,大名府的官員們,都有點兒懼怕這位年輕的通判。而唐康也顯得很看不起他麾下的官員,除了對范翔,他機會不拿正眼去瞧人。
范翔自然也是知道唐康的身份,石如今貴為右相,桑充國有事天子之師,唐康子也是跟著水漲船高,他的確亦與一般官員不同,這大名府的官員權貴,免不了都要巴結他。但范翔亦知道,大宋朝與歷朝歷代不同,自慶歷以來,朝中分黨結派,來理所當然,不加掩飾。宰相雖責,但卻也要面對各方面的政敵,明槍暗箭,稍不心,便會中箭落馬。甚至堂堂宰相,被的臺諫官扳倒的事,在大宋朝,也不是多稀罕。如今的朋黨,雖然多是由政見不同而引起,但仍有少數人,卻根便是由平時一系列的寺院而各為朋黨,互相攻訐,而這些官場恩怨,絕大多數,正是這些官員們在州縣任職時結下的。范翔便聽過這樣的事例——有個官員因為做知縣時,到旁縣同年那里借些木材被拒,便惱羞成怒,與昔日好友割袍斷交,一直到了兩個人都做到朝中大臣,依然互相攻訐不已。他冷眼旁觀唐康的所作所為,簡直便是哪樣不招人嫉恨他便不肯做哪樣。
他一面笑著應酬唐康,有心要規勸幾句,卻又顧慮著與唐康并無深交,不便冒昧。但若不,心里又覺得愧對石知遇之恩,且唐康當真闖出禍來,所謂城門失火,他范翔又豈能真的不受波及?一時間真實如鯁在喉,卻幾番都是欲言又止,喝下去的酒,吃下去的菜,皆是食不知味。
但范翔不是特別有耐性的人,如此煎熬一陣,想來想去,終于還是按耐不住,了幾句閑話,便不動聲色地轉過話題,笑道:“大名府多鐘鼎世家,難為康時……”
“有甚難為不難為的。”唐康不待他完,便笑著接過了話頭,“不過,在這北京為官的難處,不滿仲麟兄,我早已領教過,如今竟是習慣了。我這個的通判,除了處理民政,還要協助修造城寨,這中間,與這些所謂的鐘鼎之家,可沒少打交道哩……”
唐康一面起身給范翔滿了一杯酒,又語帶諷刺地笑道:“來此北京,不足一年,第便專學會了與這些豪強打交道。不瞞仲麟兄,我初來之時,原是有洗心革面之意的,既想把事情辦好了,又想不得罪人,總想令上上下下,都夸我會做人。可惜,可惜……”
“可惜什么?”范翔忍不住問道。
唐康端起酒盞來,勸了范翔一杯,方又笑道:“可惜到頭來我發覺,和這等可以通天的豪強打交道,不是他壓倒你,便只能你壓倒他。我若不想和他們同流合污,還想為朝廷做點事,便只有比他們更強橫些,他們才肯服我。這笑臉迎人,有時候還真是不如五色棒管用啊。”唐康笑嘻嘻地著,差點沒把范翔給噎著。他望了唐康一眼,幾乎疑心他看穿了自己想什么,特意這些話來堵他的口。
“仲麟兄不是外人,亦不必瞞兄。”唐康旁若無人地夾了口菜送到嘴里,“我可不是啥君子,這大名府不知有多少人恨透了我,也有人指使人在汴京彈劾我,嘿嘿……他們若有事搬到我,我便認命;但若扳不倒我,我亦沒甚肚量,大丈夫恩怨分明,管他家多大勢力,有何背景,我既是這一郡通判,要令他家雞犬不寧,亦不過是反掌之事。這些個豪強、官吏恨我,懼我,亦是理所當然,我如今是蚤多了不癢、債多了不愁,怨恨我的人多了,我亦也習慣了。我曾一日之內,在衙門將五個鐘鼎之家薦進來的吏打得半身殘廢;這府衙里的公人不聽使喚,我便敢訓了個由頭,用軍法一次斬了二十名公差——好叫仲麟兄知道,在這大名府,我也有個外號,豪強、管理管我叫‘二閻羅’,嘿嘿……”
唐康輕描淡寫地著他這些事跡,范翔已是聽得目瞪口呆。
“怎的我此前,竟從未聽過……”
“這點事,豈敢勞動尊耳。”唐康笑著又喝了一杯酒,意味深長地道:“有些時候,還是要用刀棒成最低。”
范翔是最玲瓏的人,但此時亦只能苦笑搖頭道:“這亦只是對康時而言,若換了別人,早落了個沒下場。”——這卻已是他能的最直率的話了,他心里也明白,能夠輕描淡寫地和他出那些話來的唐康,是根不可能聽得進他的規勸的。
果然,便聽唐康嘆道:“可惜便是這句大實話,這大名府也沒人敢當面對我。”他的語氣中,竟有幾分失望。但他旋即換過話題,笑道:“不想卻了這許多閑話,見笑,見笑。仲麟兄當知我想請教的是何事?”
原來方才所竟是閑話?!范翔不再話,實施默默在心里苦笑。
唐康卻當他在等自己開口,不待他回答,又繼續道:“契丹聚兵于燕薊,想必也是明白,和大宋做生意,還是用弓馬來取成才低些。此番仲麟兄與章子厚相繼使遼,所為何事,我大概也知道一些。今日之勢,若不能息契丹之兵,這大名府,便難免要淪為戰場。朝廷煞費苦心,要以大名府為樞紐,構筑一道火炮防線,以捍衛京師,只可惜,這防線如今……”
“如今又如何?”范翔聽出他話里的蹊蹺。
唐康搖了搖頭:“耗費了許多的錢糧,動用了不知多少人役,只是卻不知令多少人中飽了私囊。”
“啊?這……”范翔不由得大吃一驚,手一抖,懷中的酒都幾乎潑了出來。
唐康的神色卻仍然十分淡定從容:“我來大名府后,仔細巡視了,朝廷若再給我年時間,足錢足糧足人,我盡力彌補,保管到時候令契丹輕易難此防線一步!但若是如今,嘿嘿……仲麟兄若是親去看看便知,有些城寨,樞府的圖上令修在甲處,因要占了哪家豪強的風水寶地或良田莊園,或因當地早已有無數的民宅,拆遷不易,結果往往修到了幾十里之外——如此南轅北轍的城寨,不下十余座。此外,偷工減料,無論完工與否,幾乎處處皆有,譬如樞府明令,為防契丹火炮,城寨須以石頭、水泥筑成,如此才能堅固可用,但我可以肯定,至少有三座城寨,報的是石城,實際卻依舊是土城——只不過是用石頭筑了個城門,以充門面。”
“這……”范翔已聽得悚然動容,“康時,這可開不得玩笑,此前這乃是呂公著監修……”“呂公著又如何?”唐康冷笑道,“要修筑如此多的城防,在大名府居然沒弄得怨聲載道,我卻不信誰又有這個事!只不過君子們自有辭,此事不定成一件不肯擾民的美談呢——便是這大名府,仲麟兄只看見這大名府的南城和北城,可沒見著東城和西城吧?東城西城的城墻之下,商鋪民房,蓋滿了護城河的兩岸,延綿數里,至今沒有拆完。呂公著只拆完了北城外的房子,南邊的是我搞得怨聲載道,才勉強清除的。不論士紳豪強,還是市井民,都只知道天下承平已久,如今乃是太平盛世,只要契丹人的弓箭沒射到大名府的城樓上,誰也不愿自家的產業為了那沒譜的事就這么沒了。不得,只好我來做這個惡人。”
“那……為何我不曾聽康時上報朝廷?”
“那又有什么用?自古以來,太平年間要不忘武備,便是一件難事。朝廷和開封府既然管不了御街上隨地占到擺攤的商販,也管不了汴京城外來龐大的新坊區,又如何奈何得了這大名府城防的民房?更何況,只需讀讀最近的邸報,便可知司馬君實心里想的什么,若非迫于無奈,他現在很不能停了一切‘勞民傷財’之事。我此時去彈劾呂公著,非止奈何不了他,還給了那些手眼通天的豪強一個機會,他們還不借此機會,興風作浪,大造輿論?汴京城外的坊區,便是前車之鑒,只怕正好促成司馬君實下定決心停止修筑這防線,不定還要成呂公著的美名。便是僥幸如愿以償,令朝廷震怒,如此大事,太皇太后自免不了要派中使來復查,以我‘二閻羅’的風評,只怕也不會有甚么好下場。”唐康嘿嘿干笑了幾聲,“我犯得著去與呂公著同歸于盡嗎?”
“可是……”范翔聽唐康所言,雖然明知他的都是實話,但卻總是覺得唐康這個黑鍋背得太冤。
但唐康倒是部介意,又笑道:“兄亦不必擔心——此事后面,除了呂公著,更不知又要牽涉多少中貴人,我也不是好惹的,憑他是誰,亦沒有這個事,將這黑鍋令我一個人來背了。這大名府,如今便是一潭臭泥,誰來過這里,都免不了要沾一身的臭泥巴。我亦不介意替呂公著來擦屁股,只要有時間,我總能設法彌縫起來。只是若契丹人來得太快,那不得——這是死罪,其他種種亦顧不上了,我便只好孤注一擲,上章彈劾呂公著。”
唐康得倒是波瀾不驚,但范翔已見著他眼中閃著兇狠的光芒。范翔是個聰明人,他當然也知道此事不是鬧著玩的——唐康背后有石,而呂公著在舊黨中,也是連根錯枝,其中更不知道要牽涉多少親貴、宦官……他突然想到郭逵也在河北,心中一動,又試探問道:“此事郭樞副可知情……”
“他又不是瞎子,如何會不知道?只不過郭相公是斷不會蹚這渾水的。他有他的如意算盤——他就覺得有他坐鎮,用不著這破防線,亦足以御敵;何況就算萬一真出了問題,他多的是理由可以置身事外,還可以叫呂公著和我當兵敗得替罪羊。嘿嘿……他來是奉旨意要查看這城寨修筑進展的,但郭相公卻根不進這大名城,進展如何,他只管行文給我,我什么,他便信什么。如今他要么便住兵營,要么便去沿邊州府,根不叫自己有機會看見那些個破城寨,連這大名府城,他亦絕不肯多看一眼——郭相公長于謀略,這掩耳盜鈴之策,實是爐火純青……”
到了此時,范翔才終于明白,原來唐康并非是一點長進也沒有。他當年在益州,便敢與益州四司衙門爭長短,但如今到了大名府,表面上看依然飛揚跋扈,目中無人,但實際卻也頗知輕重。他心中又有點凜然——若是輪到權謀心計,只怕唐康還在自己之上。
范翔亦是聰明人,他知道唐康與他原相交并不深厚,但今日卻如此交淺言深,那便是唐康料定他不敢出賣自己,更是在逼他實話。他此時若還是虛與委蛇,便是要將唐康逼成自己的敵人——但唐康人已非可欺之人,以其身份地位,范翔更是萬萬不敢得罪的。更何況,對范翔來,這未始不是一個機會。
他抬眼看了一眼唐康,只見唐康的眼中,閃爍著野心勃勃的光芒。看起來,他面前的這個年輕的通判,胸中之抱負,非比常人。
這一瞬間,范翔忽然想到,朝中黨派之勢力,來盤根錯節、根深蒂固,也許在他有生之年,都不可能加到朝廷能去此“朋黨”。自漢唐以來,所謂的朋黨,往往只要黨魁一死,便樹倒猢猻散;但熙寧以來的朋黨,卻入宮將根深深地扎進了朝廷的政治土壤當中——如今的新黨,絕不會因為王安石、呂惠卿的倒臺而銷聲匿跡;范翔亦無法想象,舊黨會在司馬光死后,便不復存在……那所謂的“石黨”呢?
范翔的心跳猛然加速。他毫不懷疑石至少能執政到皇帝親政,甚至更久——到了那時候,難道石黨便會銷聲匿跡嗎?范翔難以相信這一點。他隱隱已意識到,將來的皇帝,很可能將會依賴、利用不同的“朋黨”來掌控權力。這個,史上并非沒有先例,而今日之局勢,亦明顯表騰了此種趨勢。
那么……在石之后,總會要有幾個人出來繼續這龐大的政治遺產……當然,也許現在就未雨綢繆十幾二十年后的事情,的確早了些,沒有人能預計這么長時間里的變數,但是……
范翔又看了一眼唐康——眼前的這個“衙內”,的確還有很多的缺點,有些缺點甚至致命。但范翔亦不能不承認,唐康身上,亦有某種連石都有些缺乏的東西……
范翔并不奢望能獲得唐康的友情,他甚至懷疑在唐康那里,究竟存不存在那種東西,但是,他應當心地得到唐康的好感和信任,同時,他還要心地保持一定的距離。
一切未明朗之前,離唐康這樣的人太近是危險地。他如同一團烈焰,靠得太近了,難免會被燒著。
范翔沉吟著,他要心地措辭。
“康時,實不相瞞,我原亦算不上使遼的合適人選……”范翔望著唐康的眼睛,他知道哦啊唐康這樣的聰明人,有足夠的智慧來判斷真偽,“我對契丹原便所知甚少,在契丹待的時日亦不夠長。”他先聲明著,“不過,若以區區之見,此番契丹雖然大舉聚兵,絕非虛張聲勢,然卻也未必一定會南犯。”他亦不愿意去考驗唐康的耐心與器重,唐康早已聲明,他“恩怨分明”。
“哦?”范翔話雖得委婉,語氣卻很肯定,令唐康都有些意外,“仲麟兄敢如此斷言,想必有所憑據?”
“敢問康時,遼主一面大舉聚兵,一面卻又為先帝罷朝,親率百官祭奠,僅以局外人觀之,康時以為遼主是何心態?”
唐康一時竟是被問住了,他沉吟了一會兒,方有點不太肯定地回道:“仲麟兄之意是遼主心中亦遲疑難定?”
“我既不知遼事,亦不曉兵事。然我并不相信遼主會因我朝遭逢國喪,恪于春秋之義而罷兵,那么遼主如此作為,以常理推斷,便只有兩個可能,要么是他用疑兵之策,要攻我不備,要么便是他自己亦沒拿定主意。”
“但遼主亦算是英主……”唐康難以相信,“他當年兵變奪位之時何等果決,豈會……”
范翔搖搖頭:“這卻非我所能知者。若從遼主之赫赫英名之來看,的確是不可思議。然若以常理而言,契丹也罷,大宋也罷,只要大軍調動,便不可能瞞過對方——以今日之事論之,遼國君臣非無智謀之士,不可能不知無論他如何設計,朝廷總不敢掉以輕心。故若用疑兵之計,遼主應當是如此虛張聲勢幾次,令我大宋疲于奔命,日久漸生懈怠后,再出其不意,大舉興兵,打我一個措手不及。我不知善用兵者,這般疑兵之計要不要真的勞民傷財地大舉聚兵,之士我在遼國,見到遼主有事罷朝,有事親率百官祭奠,當日我也曾親眼見到遼主,總覺得他神色之間,有些猶疑之態。”到此處,范翔又搖頭道:“不過,連我也不知道我又沒有看走眼。或許遼主便是要沽名釣譽也未可知。畢竟契丹一向也自詡為承唐之正統,自居為中國……然無論如何,此皆可為可疑者一。”
范翔的解釋,的確是兒戲了些,唐康自到大名,便留意北事,若論及遼主耶律浚,真實當之無愧的一代英主,他一面大舉聚兵,一面卻連南侵與否的決心都沒有真正下定,這出來,卻如何能令人信服?
唐康心里不以為然,只問道:“既有可疑者一,便當有可疑者二……”
“這可疑者二……康時當然知道所謂的‘四蕭王’罷?”康時點點頭:“略有所聞。契丹自耶律寅吉、蕭素相繼病逝后,朝中功勛之臣,便余下楚王蕭巖壽、衛王蕭佑丹、許王蕭惟信、陳王蕭禧四人,分掌南北宰相府、樞密院,北人喚之為‘四蕭王’。”
“康時既然在大名府,想來許王蕭惟信極力主張南犯,陳王蕭禧卻極力維護兩朝同好,這些事情,亦瞞不過康時……”
唐康只笑不語,默認此事。遼國內部的這些分歧,無論是蘇軾的奏折,還是職方館的報告,都得甚是清楚。按理唐康不該知道的,在范翔使遼之前,甚至都對此一無所知。但范翔也猜得到,以唐康的身份,肯定有他的一些特權。
唐康早就知道,契丹如今權勢最大的四位貴臣,便是所謂的“四蕭王”,這四人中,蕭巖壽為北府宰相,蕭惟信為南府宰相,蕭佑丹為北院樞密使,蕭禧為南院樞密使。遼朝管制極為復雜,無論南北宰相府,還是南北樞密院,都各自掌握實權。以地位班次而言,是北、南宰相,要尊于北、南樞密使一些,而蕭巖壽與蕭惟信的資歷,也要遠高于蕭佑丹與蕭禧。但是另一方面,在契丹建國的歷史上,宰相府原是采用“世選制”銓選宰相的,也就是,大遼的宰相,有很長一段時間,必出于皇族或國舅族,乃是貴族權利的體現。而樞密院之設立,卻正是遼主為了強化皇權的手段。因此,在這樣淵源下形成的遼國官制,便形成一種復雜的關系,我有軍政實權、位次較尊的宰相府,實際權力,反而不如樞密院。南北宰相府成為次于南北樞密院的權力機構,北樞密使則是群臣之首。所以,遼主雖然以資歷較深的功勛之臣蕭巖壽與蕭惟信任北南宰相,卻將樞密院交由資歷較淺,卻是他的心腹之臣的蕭佑丹與蕭禧掌握。
如此權力結構,原也無可厚非。
但問題卻出在許王蕭惟信那里。唐康曾經查閱樞密院的檔案,知道蕭惟信在當年遼主耶律浚發動兵變奪位之時,曾經陰懷兩端,以致在后來的平亂中,蕭惟信一直被遼主有意無意地防范、疏遠。但蕭惟信畢竟也是遼主的功勛之臣,而且以契丹的傳統,蕭惟信亦是手握實權。因此遼主對他雖然并不信任,卻也免不了要一面防范,一面還要籠絡利用。所以蕭惟信照樣能封王拜相,而且也時時被委以征伐之任,鎮壓女直、阻卜等族之叛亂。
然而蕭惟信對于自己的地位,卻似乎并不算太滿意。從各種報告分析,蕭惟信的怨氣,可能出于在與陳王蕭禧的爭端上。
蕭禧之地位,原遠低于蕭惟信,但南樞密院至少在行政、賦稅、部族三事上,都是針鋒相對,而二人的主要矛盾,則發生在部族事務上。
契丹今日之國策,乃是由衛王蕭佑丹所奠定的“聯漢、奚以制蠻夷”。契丹在統治的核心地區,有待漢族和奚族,與兩族一道分享權力,宣揚“漢契一體論”等觀點,并輕徭薄賦,拉攏二族,以穩固政治。但對除契丹、漢、奚三族以外的部族,則實行殘酷的壓榨政策。蕭禧與蕭惟信的爭吵,十之**,便都發生在對其余部族的態度上。
蕭禧主張即使對漢、奚以外的“蠻夷”,也要懷柔……
蕭惟信卻認為契丹以弓馬立國,對不聽話的蠻夷,自然不能客氣,更質疑蕭禧是含沙射影地指責他在鎮壓叛亂時,過于殘暴——唐康曾經聽所,蕭惟信曾因阻卜某部族遲交賦稅,將滿族兩千余口,男丁部殺死,女人與孩子,部用馬活活踩死,還強令著幾十個部族頭領去觀看……
蕭惟信請求將漢族事務劃歸南樞密院、南宰相府管轄,將中書省虛設,以“減少冗官”,節省用度……
蕭禧卻堅決反對,以為“漢俗不與國俗同”,雖“三族一體”,但依然應當“以漢官、漢俗治漢人”……
蕭惟信大贊遼主武功過于唐太宗,中興大遼,勸遼主以“四海來朝”為志向……
蕭禧卻上表“強鄰環視”,要遼主“通好于南朝”,“不可復以二十年前之南朝視之”……
總而言之,二人之矛盾,幾乎難以調和。
唐康知道蕭禧曾經數次使宋,對宋朝之認識,自然遠較于其他官員為深。而且他原是北面林牙出身,雖然契丹人往往不分文武,但是能做到林牙,在契丹人當中,便算是真正的讀書人了。而他如今之官位,更被契丹人視為“文官”之首領。故此,在契丹要臣中,蕭禧與北面林牙承旨趙思茅、翰林學士承旨室得臣等人,是極力主張維持宋遼通好的——那趙思茅與室得臣,亦非尋常大臣,據近幾年遼主之圣旨,十有**,都是這二人主筆,凡有軍國大事,遼主都會先征詢他們之意見。
但蕭禧等人對契丹朝政的影響力,卻在這幾年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雖然唐康一直認為蕭惟信只不過是希望挑起更多更大的戰爭,以牟取更多的權利與功勛——對蕭惟信這類人而言,他的權力、功績、財富,都是要靠戰爭與搶掠來滿足,但從唐康了解到得情況來看,在契丹內部,蕭惟信一直都有很多支持者——契丹的國力愈是恢復、興盛,這類的支持者,就多。在幾年前,契丹的新貴們還能從宋遼貿易中享受極大地好處之時,蕭禧們還能壓制住那些蠢蠢欲動的好戰之徒。但這幾年間,契丹國用日漸匱乏,金銀?錢,要么流入大宋,要么被貴人用來修建佛寺,眼見國內百貨騰貴,民怨四起,身為南樞密使的蕭禧免不了便成為眾矢之的。而自遼主重新統一遼國以來,契丹幾乎沒戰必勝,軍力強盛之下,來多的契丹貴人,開始懷念耶律阿保機與耶律德光的時代……而對于宋朝趁火打劫,不再向遼國交納歲幣,更讓許多人憤憤不平。一段時間內,只是懼于宋軍大敗西夏的強大,這些人還不敢輕舉妄動——但隨著宋軍在益州顏面盡失,熙寧十七年以來,國內危機不斷,千瘡百孔,久懷不滿的契丹貴人們,幾乎都覺得到了一個難逢的時候。
這一次遼國極力主張南侵的,除了南府宰相蕭惟信以外,更有夷離畢韓何葛、北院宣徽使馬九哥等重臣——這韓何葛是渤海人,而馬九哥則是漢人,即是,契丹國內主張南侵的勢力,早已不限于契丹人。其勢力之強大,絕非蕭禧和他的那一班“文臣”可以相提并論。畢竟,契丹與大宋不同,契丹文成的地位,總體來,是比較低的。
因此,唐康心里抱的指望,是遼主耶律浚與衛王蕭佑丹還能夠保持清醒,唐康到大名府雖然不久,卻已了解遼主的關鍵。遼主耶律浚在遼國威信極高,其權力亦非大宋朝之皇權可以相比,是戰是和,最終還是決于他之口。而在遼國,最能影響到耶律浚的,無疑便是衛王蕭佑丹。唐康雖然并不知道詳情,但他亦隱約了解到一些,石遣范翔使遼,其中另有隱情。
他表面雖然做出一副很認真聽范翔分析的神色,心理面卻并未太當回事,他只想從范翔的言語神色中,得到一些他的秘密使命是否成功的訊息。
“……重臣各持戰和之策,人心未一……”
范翔繼續在口若懸河地分析者契丹國內的形勢,著唐康早已了如指掌的事情……唐康瞇著眼睛望著這位“告哀使”,心里面也在揣測著:他的語氣如此肯定,究竟只是出于他那一廂情愿的亂猜,還是另有所據?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