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新宋 新宋 - 正文之前 第三十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五之全)

作者/阿越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韓拖古烈又吩咐了南面房知事一些事情之后,后者便告辭離去。為免啟人疑竇,韓拖古烈自是不便相送。南面房知事一走,他便端了幾盞蠟燭到書案之上,打開札子,細細閱讀。就算是在軍心渙散的局面下,通事局南面房還是恪盡職守的,這份札子中,的確收羅了許多的緊要軍情,包括宋朝宣撫副使、京東路轉運使蔡京已經水陸兵馬兩萬余眾,向滄州進發等機密軍情。

    南面房還打探得清楚,蔡京是奉南朝皇帝密旨行事,而齊州都總管府宋球則仍奉石之令,并沒有北上。因此蔡京率領的兩萬余眾,其中只幾個指揮,不足千人的禁軍,其余都是所謂的“京東兵”。那是戰爭開始后,蔡京在京東路征募的廂兵,其中還有許多受招安的寇賊。雖然大宋是承平之世,然而京東綠林,在宋朝也算是赫赫有名的,不過,這些綠林豪杰,先是被李清臣嚴厲鎮壓,后又被蔡京剿撫并用,如今已是十去其九,余下的都是些寇,已經難成氣候。此次蔡京兩萬余人馬,其中一半以上,倒是綠林出身。因此這兩萬余“京東兵”其實是烏合之眾,倒是不足為懼。然而南面房獲得到的消息,是皇帝已令蔡京兼領滄州一切兵馬,其目的可能是救援霸州。一旦蔡京的京東兵與滄州的海船水軍、禁軍、教閱廂軍,以及霸州的宋軍合兵一處,聲勢大振。對遼軍的東翼就會形成威脅。

    除了蔡京的情報,還有許多讓韓拖古烈頭皮發麻的事:汴京風傳石在大名府操練環營車陣;宋夏達成協議,陜西其余宋軍還可能東援;宋朝決定在各地增建數個火炮作坊;段子介可能在組建一支奇怪的軍隊……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這也是當年蕭佑丹要特別組建南面房的原因——汴京是一個奇妙的地方,任何在別的地方被拼命保守的秘密,在汴京,總會被莫名其妙的流傳出來。不過,司馬夢求的確不可覷,他深知要除去汴京的細作幾乎不可能,便朝準了南面房的最大死穴出招——要從汴京將情報傳回大遼,平時并不困難,但在戰爭之時,卻絕不容易。在宋遼交戰之時,北上的人是極少的,他只要沿著大名府防線嚴守各條南北交通孔道,南面房便形同虛設。就算他們什么都打聽得到,若不能及時傳到遼軍那里,卻也毫無意義。

    韓拖古烈一個字一個字的讀著這份札子,一面在心里掂量這些情報的意義,與自己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放在一起,權衡著利弊得失。過了許久,他終于將札子心收進一個匣子之內,站起身來,整了整衣冠,走到門口,大聲喚道:“來人!”

    一個隨從連忙跑過來,才朝著韓拖古烈行了一禮,已聽他朗聲吩咐道:“去請韓侯與蕭將軍過來。”

    那隨從慌忙答應了,一路跑著,往韓敵獵與蕭繼忠住的院子跑去。

    ※※※

    韓拖古烈這次前來汴京,為了表示誠意,特意送還了在深州之戰中被俘的幾名宋軍將領,其中便包括姚兕之子姚古。投桃報李,韓拖古烈一抵達開封,宋朝就釋放了蕭阿魯帶的義子——漠南群牧使蕭繼忠。遼國風俗,于這種被俘甚至投降之事,都并不太以為嫌,只要是略有所長,歸國之后,照舊信任甚至重用都是有的。這一點上,契丹倒是頗有匈奴遺風。因此,宋朝既釋放蕭繼忠,韓拖古烈便將蕭繼忠安置在使團之內,與韓敵獵一道,倚為臂助,凡有重要之事,無不與之商議而后行。

    此時隨從喚來韓敵獵與蕭繼忠,韓拖古烈讓二人坐了,自己坐在上位,手里端著一盞茶,一面輕輕啜飲著,一面在心里斟酌著將要的話。

    “此次咱們多半是要白來一次了。”良久,韓拖古烈終于開口,緩緩道:“宋人恐非真心議和。”

    “這亦是意料之中的事。”韓敵獵與蕭繼忠的表情都很平靜,韓敵獵抿著嘴一言不發,聽蕭繼忠道:“南朝今非昔比,朝廷輕開邊釁,是啟無窮之禍。蘭陵王若不能在河北擊敗王厚,大遼之禍患,才剛剛開始。以下官之見,南朝之所以議和,不過是因為兩軍僵持,對其有利。況且他們到底亦無必勝的把握,便抱著萬一之心,來試試議和。若條款有利,談成了亦可,就算談不上,于他們亦有利。”

    “倘若宋人果真是心懷叵測,咱們亦不會讓他們占到多少便宜。”韓拖古烈淡淡道,“吾請韓侯與蕭將軍前來,是要商議吾等接下來的應對之策。”

    韓敵獵與蕭繼忠對視一眼,都不約而同地坐直了身子。

    “和議之事,是果真徹底無望,還是尚存一線生機,我亦拿捏不準。日前范堯夫親口對我道,南朝又做了極大的讓步,我大遼在河北所獲財物,南朝不再要求歸還。如此一來,大遼歸還被擄宋人,亦無不可,只需要南朝交一點點贖金,使我大遼軍士沒有怨言,和議便能達成。”

    “南朝的條款中,還有罷蘭陵王一事……”韓敵獵輕聲提醒道。但他話音方落,蕭繼忠已在一旁低聲笑了起來。韓拖古烈亦只是意味深長的看了他一眼,卻沒有回答他。韓敵獵看看蕭繼忠,又望望韓拖古烈,心中立時大悟——大約只要能在其他條款上談攏,不損失大遼的實質利益,韓拖古烈等人,只怕正是要借宋朝之力,將耶律信趕下北樞密使的寶座。因此這一條,在韓拖古烈等人看來,根便算不得什么阻礙。

    想明白此節,韓敵獵頓時略覺尷尬,輕咳了一聲,又道:“還有一事,或是末將杞人憂天,只恐宋人雖然今歲同意議和,緩過氣來,便要興兵報復。”

    “那是另一節了。”韓拖古烈不曾回答,蕭繼忠已經笑著回道:“和議也好,戰爭也罷,到底,仍是要實力話的。我大遼既然無力滅了南朝,那它遲早有一日,總是要緩過氣的。若我們沒有實力,亡國亦是活該。否則,又何懼他報復?只不過自取其辱而已。韓侯可能一時沒想明白——皇上同意議和,那便是皇上認為我大遼沒有把握一口吞掉王厚;南朝同意議和,白了,亦不過是他們亦無戰而勝之的把握。”

    “蕭將軍得極是。”韓拖古烈接來話,緩緩道:“天底下所有的和議、盟誓,皆是建立在實力均衡之上的。若我大遼主暗臣佞、政事不修、甲兵不治,一紙誓書,尚不及一張草紙。南朝若如此不智,妄想興兵報復,那便再打一仗,他們便會心甘情愿的接受和議。”

    韓敵獵聽著韓拖古烈出這番話來,氣度雍容,擲地有聲,不免大出意料。他一向追隨其父在軍中,雖然天性聰明,可這等政略策謀,卻畢竟極為陌生。以往他只道韓拖古烈是個文臣,使宋已久,故此不愿意與宋朝交惡。但他這次隨韓拖古烈南下,一路之上,路過許多宋軍駐地,見到宋軍都是行伍嚴整,紀律井然,而且人馬眾多、兵甲精利;至于所過州縣,雖逢戰爭,到處都是逃難的流民,可是城市之內,仍是秩序井然,市面繁華,由南方運來的各種物資,更是堆集如山;而宋朝的官員到處搭棚設帳,救濟災民,與他們打交道的官員,個個都顯得十分精明能干……這些最直觀的感受,令韓敵獵感觸頗深。特別是他與南朝的拱圣軍、驍勝軍皆交過手,雖皆取勝,但對于宋軍的戰斗力,亦頗為忌憚。平常與同僚議論,總覺得大約這便宋軍最精銳的禁軍,余者皆不足道。然而這次南下之時,路過永靜、冀州,所見宋軍,看起來竟然絲毫不遜色于拱圣、驍勝二軍,這給他心理上的沖擊,實是遠過旁人。他早已經開始在心里面懷疑耶律信發動這場戰爭的正確性,只是對韓拖古烈這些主張與宋朝通好的人,仍然有“未見其是”的感覺。直到此刻,聽到韓拖古烈與蕭繼忠的議論,韓敵獵頗有茅塞頓開之感。他是十分聰明的人,只是因為年紀尚,又恪于成長環境所限,如韓拖古烈與蕭繼忠所的,雖非什么高深的大道理,可他卻也的確從未如此考慮過。不過此時他卻是一點即透,舉一反三,于許多事情,他亦看到更加透徹。又聽到韓拖古烈的這一番話語,至此方覺面前的這個男人,實是稱得上大遼的奇男子,非尋常文官可比。

    韓拖古烈卻不知道韓敵獵心里面在想些什么,見他不再話,以為他是接受了自己的看法,又繼續道:“故此若從此事看來,和議之望,仍未然斷絕。不過……”他沉吟了一會,方才又道:“不過,南朝石,貌似忠厚,表面上觀他行事,總是光明正大,不肯去使陰謀詭計。然我在南朝亦頗有些時日,知道此人有時狡詐似狐。他宣臺的謨臣,如折可適、游師雄輩,皆是南朝智謀之士。尤其他幕府之中,還有一個潘照臨潘潛光,智術絕人。雖此人如今已不在石幕中,然這等事,外人又如何能知真假?因此,這一切若是石的詭計,亦是不準的事!”

    “那大林牙之意?”蕭繼忠傾了傾身子,問道。

    “此正是我要與二君商議的——若是為了我等身家性命考慮,我等便應該辭了南朝朝廷,速速歸國。這亦算不得有辱使命,畢竟如今看來,南朝非真心議和,當有七八成的把握。最起碼,南朝國內仍有爭議。便是南朝皇帝,從我這些天的所見所聞中,亦可知他是不愿意議和的。有這許多掣肘,縱使石是真心議和,變數恐怕也不會太少。”

    蕭繼忠與韓敵獵皆聽出他言外之意,一同問道:“若不為我等身家性命考慮呢?”

    “然若是為了大遼計,我等便還當冒一冒險。”韓拖古烈斷然道:“我可設法,去試探一下南朝君臣,逼出真相!只是如此一來,萬一南朝果真是假議和,吾等很可能會被南朝扣押,淪為階下之囚。雖然我以為有石在,我等亦不必過于擔心。只是這仍有極大的風險,石雖然威望頗高,可在南朝,便是皇帝亦不能一不二。變數仍然是有的。”

    他完,望著二人,卻見蕭繼忠猶疑的望了韓敵獵一眼。他知道蕭繼忠做階下囚已經有些日子了,自然不想再在汴京繼續被囚禁,只是此事他雖然不樂意,卻總是不便反對,因此這件事情,韓敵獵的意見,便至關重要。韓拖古烈雖然可以獨斷專行,可是這等大事,他仍是希望能上下一心,方能免生他變。

    卻見韓敵獵沉默了一會,才抬頭望向韓拖古烈,道:“若我等果然在此淪為階下囚,南朝只怕亦很碓守住這個秘密。此事用不了多少時日,便會傳得天下皆知。”

    韓拖古烈聽他這么,不由愣了一下,方點頭笑道:“韓侯得不錯,以南朝的行事,他們再有事,亦瞞不住這個消息。晚則十日,快則五六日,河間府必能聽到流言。”

    “那吾輩更有何懼?”韓敵獵沉聲道,“大林牙試一試亦好,果真南朝是假議和,咱們便斷了這個想法,好與它戰場上分個高低。若萬一真有一線希望,南朝是真心想要議和,那就是兩朝之幸。”

    蕭繼忠萬不料韓敵獵如此,頓時瞪大了眼睛,卻也只好隨聲附和,道:“韓侯得極是。”

    韓拖古烈見二人都表態支持,亦頗覺驚喜,笑道:“既如此,便要連累二位。我等便在這汴京多留幾日!”

    ※※※

    商議妥當之后,接下來兩天,韓拖古烈便專心奔走,希望可以見一次宋朝皇帝。他知道韓維、范純仁都不好對付,要實行他的計策,自然趙煦是最佳的目標。然而,即使他是遼國特使,要求見宋朝皇帝,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禁中的趙煦,此時正處在一種既得意、又惱怒的情緒當中。

    他采納陳元鳳的獻議,給韓忠彥下了一道手詔,責以君臣之義。果然,不出陳元鳳所料,次日趙煦便收到韓忠彥謝罪的札子,韓忠彥坦承了設計假議和以行緩兵之計的事實,但他大包大攬,將從頭到尾的所有責任都攬了下來,宣稱瞞著趙煦完是他的主意,石只是勉強接受。而他之所以如此,則是因為汴京人多嘴雜,難守機密,非敢有意欺君。但他仍自知罪不可赦,甘愿伏罪,自請辭職,并請趙煦發落。

    這份洋洋萬言的札子,讓趙煦心里面五味雜陳。

    他的確是有幾分得意的,得意的是,他那些老謀深算的大臣們,到底欺瞞不住他。他決心通過這件事,敲打敲打他的幾位重臣,讓他們知道他是位聰明睿智的明君,便如漢昭帝、漢明帝那般,年紀雖輕,卻不是底下的人可以欺瞞得住的。

    他也有一些輕松,輕松的是,既然確定是假議和,那么他就避免了與石這些重臣的一場大沖突。他的國家還處在戰爭當中,他需要臣子們和衷共濟,他也需要石這個宣撫使。

    而除了得意與輕松之外,趙煦的心里面,還有一些擔憂。陳元鳳所指出的和議有可能達成的危險,讓趙煦一直在心里面感到不安,萬一石弄巧成拙,他又當如何?就算是兵不厭詐,可是大宋是堂堂天朝上國,翻臉也是需要找個好借口的。倉促之間,這個借口上哪去找?

    但是,無論是得意也罷、輕松也罷、擔憂也罷,所有的這些情緒,加在一起,也抵不過他心中的惱怒!

    石、韓忠彥們欺瞞自己,欺他年幼而瞧不起他,這些都可暫時放到一邊。讓他憤怒的是,在被揭穿之后,韓忠彥竟然還在袒護石!而這個韓忠彥,不僅是被他父皇當年認定為社稷之臣,便在趙煦心里,也是相信他絕對忠于自己的!自英宗皇帝入繼,濮王一系承緒大統以來,韓家父子兩代,三朝都是定策元勛!

    帝王之術是什么?大宋朝的家法是什么?他的宰執大臣們水火不容,固然不行,那會令國家無法正常運轉,政令難以推行,朝中陷入黨爭;可是,更加危險的,卻是所有的宰執大臣都一條心!這比宰執大臣之間誓不兩立更加糟糕。因為如此一來,便容易乾坤顛倒,太阿倒持。君權輕而臣權重,危害的,是趙家的江山社稷!

    與他的祖先們不同,趙煦是不介意朝中有朋黨的。從的耳濡目染,還有桑充國、程頤的苦口婆心,讓他從心里面接受了“君子亦有黨”這樣的思想,朝中大臣分成新黨、舊黨,甚至石黨,都不是大事。

    可是,如果朝中皆成一黨,或者一派獨大,那趙煦就會感覺到背脊上的涼意。

    前些日子,他還聽蘇軾講論朝政事,蘇軾是評價熙寧年間的變法之事,可他卻無意中一口揭穿了大宋朝的一項國。按蘇軾所言,朝自太宗以后,常行“守內虛外”之策,內重而外輕,故此大宋之患,與李唐不同,李唐之患在藩鎮權重,而大宋之患則在宰相權重。來已經是內重外輕,若不分宰相之權,而只顧恢復漢唐之制,那么宰相便會凌駕于皇帝之上了。故此祖宗才要將宰相之權一分為三,奪掉宰相的兵權與財權,分給樞密院與三司使。蘇軾意當然是極贊熙寧之變法,改善了內重外輕的局面,雖然恢復了宰相的財權與部分兵權,卻又增強了參知政事的權力,使得左右丞相難以獨攬大權……

    便如他們的對手所攻擊的,蘇家兄弟所學,亦所謂“蜀學”,實際接近于縱橫家之學。如程頤便曾經直言不諱的對趙煦,蘇家兄弟,與其是儒生,不如是縱橫家。甚至連桑充國,在趙煦詢問之時,都不得不承認,蘇軾的文章固然是執大宋之牛耳,可他的學術,卻難稱“圣人之學”。趙煦知道,桑充國雖然祖籍開封,可是桑家曾經避居蜀地,也算是蜀人,熙寧、紹圣朝的蜀人,凡是識文斷字的,十之八九,都視蘇家兄弟為天人一般。他兩兄弟一為參政,一為內相,可以“天下榮之”,至于鄉之人,更不用提。

    書生學者們很在意蘇家兄弟之學不是“圣學”,可趙煦于這方面,倒不甚在乎。儒家也罷,縱橫家也罷,有時候只怕縱橫家的話,還要更加一針見血些。對趙煦來,蘇軾對朝政治的這番分析,實是頗有獨到之處,令他印象深刻。

    如今他已經將天下大半的兵權交付石之手,而倘若韓維、范純仁、韓忠彥都與石沆瀣一氣,那他這個皇帝,又該往哪兒擺?

    這件事情,倘若韓忠彥將一切賴到石身上,把自己撇個干干凈凈,趙煦還不會擔心,可是,韓忠彥的舉動,與他所期望的,卻完是背道而馳!

    這時候的趙煦,已經完不在乎石、韓忠彥的假議和究竟是為了何事。

    被心中惱怒的情緒驅使著,占據著他腦海的,是另一個計劃。

    他可以將韓忠彥謝罪的札子扔到御前會議,然后他就可以知道,哪些人知情,哪些人被瞞在鼓里——被隱瞞的人,心里面一定會有一種被侮辱、輕視的感情,這是容易分辨出來的。若是被瞞了依然為石與韓忠彥話,那肯定便是二人的黨羽無疑。但趙煦心里面也很清楚,他若然這么做,便是將事情鬧大了。到時候肯定會引起一場很大的風波,而他也將騎虎難下,至少要將韓忠彥罷相貶官,才能收場。

    可在這個時候,如此處置,絕非明智之舉。趙煦對韓忠彥仍然抱有期待,他還是希望能保韓忠彥,以觀后效。

    因此,他很謹慎的,只將韓忠彥的札子,送到了左相韓維與樞使范純仁處。

    不出趙煦的意料,韓維與范純仁很快遞上了札子,請罪、辯解、表明自己將待罪在家,辭相聽劾。然后,趙煦遣中使召二人到禁中面對,表示慰留之意,并將所有的罪責,部順水推舟的推到韓忠彥頭上,然后又寬宏大量的宣布他也不會過于責怪韓忠彥,并表示這件事情,到此為止。

    在這種局面之下,韓維與范純仁亦只有叩頭謝恩,感激于皇帝的英明與寬厚。這還是趙煦即位以來,頭一次對他的宰執大臣們占據如此明顯的優勢。

    然后,他順水推舟的提出了兩個任命——拜參知政事工部尚書呂大防為參知政事吏部尚書;拜前兵書章惇為參知政事工部尚書。

    自趙煦登基以來,六部尚書之中,一頭一尾的吏、禮兩部,便長期空缺,皆以侍郎掌部務。當日高太后尚在時,石曾經上表,推薦呂大防為吏部尚書,但未被采納。此事趙煦當時也是知道的,并且他心里面亦很清楚,呂大防是個不折不扣的舊黨,石并非是喜歡他而薦他掌吏部,只不過是因為希望借此拉攏、安撫舊黨。而高太后也并非不喜歡呂大防而未采納,只是因為宋遼戰事方起,她需要借助呂大防在工部,與蘇轍一道掌管財權,相比而言,升吏部尚書并非急務,倒可以等到戰爭結束之后,做為賞功,將呂大防撥擢到吏部尚書的位置,更能增其威信。

    然而高太后未能等到這一日,便已逝世。

    而趙煦卻勢難再耐心等下去,事實上,他人更是一點也不喜歡呂大防。然而此時,他卻不得不借助呂大防——原,吏部他是希望能交給韓忠彥的。可現在情勢卻改變了,撥擢一個他不喜歡的人掌管吏部,是他迫不得已之下的一箭雙雕之計。為了召回他頗有好感的章惇,他需要撥擢呂大防來拉攏、安撫舊黨勢力,至少使他的宰執大臣們無法反對;此外,盡管他不喜歡舊黨,可是,在新黨一時難以恢復舊時氣象之前,他也需要增強舊黨的聲勢與力量,借此制衡石。

    不出趙煦所料,在他一面占據著心理優勢,一面還撥擢呂大防做為一種妥協的局面之下,韓維與范純仁雖有幾分勉強,但還是接受了章惇復起的變化。為了安撫二人,亦為了翰林學士草詔與給事中書讀時減阻力,趙煦又主動表示,章惇暫不回京,以參知政事工部尚書的身份,再兼宣撫副使,仍在河間,協助石主持河間、雄、霸一帶軍務;同時,他又順勢提出,使田烈武兼知河間府事。

    韓維與范純仁心里面正擔心章惇此人野心勃勃,回京后平生事端,又覺得他在河間足以信賴,因此雖然明知道皇帝這一手有分石之權的意思,但他們都知道章惇也曾經依附過石,對石多少有些敬畏之意,便也不反對。總之與其將這個大麻煩帶到汴京來,倒不如送給石自己去領受好了。至于田烈武以武人做親民官,雖然近數十年比較罕見,但如今是戰時,從權亦無不可。

    趙煦親政之后,凡是有何主張,十條里面倒有七八條要被大臣們駁回,往往心里憋了一肚子氣,還要忍著聽他們婆婆媽媽的勸諫。他皇帝做了七年,何曾有一日象今日這么快活過?幾件如此重大的人事任命,竟然如此順利的得到韓維與范純仁的支持。

    他心里面免不了要自覺自己手腕純熟,處事十分得體,頗有些自鳴得意。不過他也知道韓維與范純仁也不是好惹的,他這是打了二人一個措手不及,但若是自以為是拿住他們什么把柄,這兩人恐怕都是吃軟不吃硬,弄不好就讓自己碰一鼻子灰,討個老大沒趣。因此既得戰果,贏了第一局,他也就見好便收。

    甚至在韓維與范純仁回府之后,他又遣中使去二人府邸,表彰二人功績,賞給韓維一件隋代的綠瓷琉璃、一根鶴骨杖;賞給范純仁一條玉帶、一方金雀石硯。做完這件事后,趙煦又親自給韓忠彥、石各寫了一道手詔,恩威并施,安撫二人,既嚴厲責怪他們舉止失當,又表示諒解他們的苦心。

    做完這一切后,他心里更加得意,自覺自己一手棒打,一手安撫,直將朝中這些元老勛臣,玩弄于股掌之上。

    然而,趙煦卻不知道,他突然召見他的首相與樞使,然后又是中使賞賜,又是夜御內東門殿召翰林學士賜對、鎖院——當天晚上,汴京便已騷然。人人都知道,這是將有大除拜的鐵證。至次日,白麻[1]出學士院,經皇帝審閱,然后東上閣門使[]持至尚書省政事堂,由中書舍人宣讀,宰執副署之后,再送至門下后省書讀……很快,整個汴京,人人都知道呂大防做了天官[3],而章惇又東山再起,拜了冬卿兼宣撫副使。

    至于田烈武兼知河間府事,自然沒資格這么鄭重其事,也幾乎沒有激起任何波瀾——宋朝就有許多武官刺史以上做知某府事的“故事”,其時武官刺史不過從五品而已,熙寧改制后,知某府事是正五品下,從五品武官自然做不得了,可是田烈武乃是正五品上的定遠將軍,資序上面,完沒有任何問題。而且田烈武在汴京名聲甚好,此時又是戰時,他的這道任命,甚至在給事中那兒都沒遇到任何的阻力。

    所有人睹目的焦點,都是呂大防與章惇的任命,特別是章惇的復起,讓所有人都浮想聯翩。

    很快,再一次,汴京的街頭巷尾,各種各樣的流言,又開始瘋長。其中赫然就包括宋廷是假議和的傳言!

    ※※※

    一天后,禁中政事堂。

    韓維坐在一張圈背交椅上,一面細細讀著書案上的公文,忙里偷閑,還瞥了一眼正在伏案疾書的范純仁,只見他右手持筆蘸墨,左手飛快的翻閱書案上的公文,然后熟練的在公文后面寫批注、畫押。韓維比范純仁要大上整整十歲,此時不得不羨慕范純仁那旺盛的精力。當他還在六十多歲時,他也能范純仁一般,思維敏捷,絕不為案牘所累,即使再多的公文,他也能迅速的處理完,而且件件妥當。可如今,他讀一份公文的時間,是以前的數倍,而哪怕只是簡單的畫押,很快也會覺得手腕酸痛,更讓他害怕的是,他現在偶爾已經出現忘事的癥狀。

    已經七十五六歲的韓維,久歷宦情,早已歷練成精。他已然位極人臣,終于在致仕之前,達到了人生的最頂點,盡管他對左丞相的位置不無留戀,可是他畢竟也不是那種貪權戀棧之人,也早已經想好,只須戰事一了,他就要辭相致仕,回到雍丘去,或者干脆搬去西京洛陽,安享晚年。此前,他就托人去洛陽覓了一座園子,打算致仕之后,在園中種滿他最愛的牡丹,再買幾十個歌姬,過幾年神仙也不換的生活。

    因為一直抱著這樣的心志,自韓維做上左丞相起,他便常有一種局外人的心態。尤其是高太后死后,看到咄咄逼人,一心想要有所作為的皇帝,韓維雖然仍堅持自己做一個首相的尊嚴與份,可是心里面的退隱之心,更是愈發的堅定。他也知道,自己在某種意義上只不過是右丞相石的一個擋箭牌。盡管他心甘情愿替石做這個擋箭牌,盡管他與石有幾十年的良好私交,但是,做為一個大宋朝的士大夫,他永遠都不會放棄自己的自尊與獨立。他不能給后世留一個左丞相成為右丞相附庸的惡例,他的自尊也無法允許他如此。因此,他既要堅持自己的見解與主張,有時卻又不得不為顧大局而屈從石的意志……這樣的現實,更加令他時常感到矛盾與疲憊。

    不如歸去。

    這樣的念頭,便在此時,再一次從韓維的心底里浮了上來。

    “韓公、范公。”突然,一個令史出現在門簾外,欠身稟道:“遼國致哀使韓拖古烈來了。”

    韓維“唔”了一聲,見范純仁從一疊公文中抬起頭來,二人會意地對視一眼,便聽范純仁吩咐道:“請他到西廂房相見罷。”

    [1] 注:白麻為宋代詔令之一種,所書之字極大,每行只寫四字,規格極高。承唐制而來,專用于任免三公、宰相、大將、立皇后、立太子以及征伐之事。按歷史上,宋制白麻不經中書或三省行出,只送至中書宣讀,宰執副署之后便生效。中,熙寧改制之后,白麻亦要經給事中書讀,故程序與歷史上略有不同。

    [] 注:實當為“東上閣門使”,熙寧改官制后,改隸門下后省。改制前,品位視同少監。改制后,為正六品上武銜,即昭武校尉。東、西上閣門使,各有三人。二司皆負責與朝廷重大典禮有關之事務。東上閣門司掌與吉禮有關之事;西上閣門司則掌與兇禮有關之事。

    [3] 注:天官,《周禮》官名,吏部尚書的古稱。后文的“冬卿”,是擬古官稱。因《周禮》中,冬官即相當于后世的工部尚書。

    [記住址:]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桦南县| 肥城市| 达州市| 抚顺市| 彭水| 冷水江市| 大庆市| 芦山县| 肥乡县| 建始县| 昌都县| 文安县| 茌平县| 大悟县| 刚察县| 青河县| 武清区| 平陆县| 化州市| 宁南县| 锦屏县| 宁强县| 女性| 城步| 伊吾县| 策勒县| 富宁县| 武穴市| 建宁县| 鄂伦春自治旗| 吴忠市| 扎鲁特旗| 独山县| 广州市| 莱芜市| 密云县| 罗田县| 灵武市| 老河口市| 临城县| 舞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