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梟臣 正文 第74章 雁過拔毛

作者/更俗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林縛與劉妙貞大婚之后的第二天,元歸政、元錦生父子就告辭離開徐州去見董原,淮東這邊派了高宗庭的書僮陳彥隨行,代表淮東居中協調。

    陳彥跟在高宗庭身上有八九年了,早就從當年的少年子長成精明干練的青年,高宗庭自然也是希望他在淮東能有一個錦繡前程。

    淮東在山陽的物資儲備及運船充足,只要元歸政跟淮西談妥過境的事情,米糧、鐵料、騾馬、兵甲軍械等物資,都能以最快的速度裝船運往信陽,由南陽軍接收。

    從泗州渡淮河,馬不停蹄的趕往壽州。

    董原在壽州墾荒屯田將有兩個月,屯田規模不大,但比之前的殘破,終究是好看了一些。元歸政從徐州出來,也明白淮東的心思——淮東秋后要在南線對閩東用兵,希望淮西、南陽的防線能快穩定下來好,所以這時候大力支持南陽的同時,暫時也還不會對淮西進行制肘。

    但是很顯然,董原要想將淮西經營成淮東那般景象,三兩年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

    流民要招撫、賑濟,溝渠要挖、道路要筑、橋梁要修,大的溪河要設渡口、渡船,驛站要建,官員胥吏要招募供養,這么多樁事糾纏在一起,可沒有一刀斬亂麻的妙法,要一樁一樁的理順,十分考驗治政的能力,關鍵還是要有資源上的投入。

    元歸政過來,董原也剛從信陽趕回來。

    董原從信陽趕回來,除了見元歸政之外,還有就是公孫義等人脫離江州,趕來壽州投靠。

    公孫義這些老人,是董原在東閩時就忠心相隨的嫡系親信。董原到維揚組建鄉兵時,就將他們招來治軍,使得當時的維揚軍跟東陽軍一時喻亮,抵抗住淮泗流民軍對維揚的侵襲、滲透。

    其后董原率維揚軍南下抗擊浙閩叛軍,公孫義等將領也就成為浙北軍的骨干,為董原立下赫赫戰功。

    董原離開杭州,公孫義等人雖然沒有脫離杭湖軍,但大多將家隨董原遷往江寧安置,以示追隨之心。

    如今董原留在浙北的嫡系兵馬給調往江州,受岳冷秋轄制,董原也曉得岳冷秋是吃肉不吐骨頭的主,就沒有想過還能將嫡系兵馬討回來,但想著將招公孫義等心腹將領召到身邊,在壽州再重新組建一支新軍。

    公孫義等大將領數十人,加上各自的家兵,約有七八百人趕來壽州投靠董原,終是使得董原的底氣稍足了一些。

    也叫趕到壽州的元歸政認識到,董原能為封疆大吏,給吳黨支持來跟淮東爭強斗勝,也是有他的深厚基礎。

    岳冷秋也急于消化從杭湖軍調出來的這部分兵馬,公孫義等人又不受拉攏,自然也不會阻擋他們的離開,他同時還要長淮軍、徽南軍中征用部分武官進江州,加強在江州的嫡系勢力。

    陶春身為長淮軍主將,他的一舉一動都受朝廷關注,而江州也沒有合適他的位子,他自然不可能放棄麾下兵馬去江州投靠岳冷秋,但同時又不能阻擋岳冷秋從長淮軍招募一部分基層、中級將領去江州。

    長淮軍一方面在裁撤老弱,雖變得更精銳,但兵力縮減,但將官的位置卻少了近三分之一,即使有戰功,升遷也變得艱難。

    這些將領到江州后,大都會得到岳冷秋提拔,不定再出一個陶春也有可能。岳冷秋治軍這些年也不是白混的,對長淮軍的將領影響自然是不容忽視,也是陶春所無法遏制的。

    如今董原與岳冷秋互調武官,多少有著默契。

    除了岳冷秋之外,董原也著急分化長淮軍,甚至通過楚王拉攏長淮軍的將領。今日調一個人到南岸出任縣尉,明天調一個人到南岸擔任城校。南岸壽州、濠州、信陽等地盜匪叢生,府縣需要相當多的衛戍武官,陶春也無法擋著不讓手下的離心將領不給提拔,當真是郁悶得很。

    從離開杭州算起,也將有近一年的時間了,從長淮軍撤下來之后,淮西的情形就逐漸好轉,但是如此,董原是能感受到跟淮東的差距。

    元歸政這次過來談淮東糧船過境的事情,董原自然是不便下什么絆子,劉庭州聽到淮東要在入秋之前分批組織四十萬石米糧運到信陽上岸,再從信陽轉運到南陽,眼饞得都要流口水。

    江寧如今撥給淮西的錢糧,扣除支應南陽的,就剩一百八十萬兩銀,其中含糧六十萬石。

    照著規矩,軍糧由軍領司支撥,扣除運耗,就剩下五十萬石還不足一些。

    劉庭州深諳朝廷戶支的潛規則,六十萬石軍糧才給沒掉十萬石多點,已經是陳西言等人親自督辦以示支持的緣故,暫時不能奢望得到更好的結果。

    五十萬石糧,倒是夠十萬兵馬裹腹,關鍵要經營淮西,要用到米糧的地方,遠不止養軍一項。

    地方米價不能平抑下來,官府要募流民筑路修城、墾荒屯種,就只能以米糧支算工錢,沒有米糧,就什么事情都辦不成。

    董原要先在信陽以孟氏孟畛、孟知詳為首恢復鄉兵以為信陽府軍,除了地方自籌外,還答應每月供應四千石糧。

    劉庭州曉得信陽的根基要穩下來,要拉攏地方勢力為剿匪出力,每月供應四千石糧不算多,關鍵這個缺口要怎么補?

    維揚糧價已經升到一兩五錢,運抵壽州一兩八錢、運抵信陽再加兩錢運價。

    董原從維揚鹽商那里得到的第一筆五十萬兩銀,就只夠往信陽運二十五萬石米糧。

    除了糧食之外,鐵料、騾馬也缺得厲害。

    除了兵甲外,農具鑄造對鐵料的需求更大。

    淮西能用來屯田的土地都拋荒數年,灌木叢生、泥土板結、溝渠荒廢,沒有充夠的鐵器,墾荒屯田之事,就很難進行下去。

    如今江寧的毛鐵料都跟銅等價了,精鐵更是銅價的四倍之高。

    如今壽州募有屯卒有六萬眾,以人均二十斤鐵料計,需毛鐵料一百二十萬斤才能真正的將屯田之事展開。一百二十萬斤毛鐵料,差不多值二十萬兩銀,更關鍵的是維揚、江寧等地的冶鐵作坊,根就擠不出這么多的鐵料來。

    淮西真要拿出大筆的銀子去江寧收購鐵料,只會導致鐵價進一步的激增。

    淮東給南陽供應的物資經過淮西,物料清單自然要經淮西備案。

    看到清單里所列,南陽能從淮東得鑄造兵甲所需要的精鐵料就有二十萬斤,劉庭州舔了舔嘴唇,問代表淮東隨行來壽州協助的陳彥:“淮西也缺精鐵,淮東能否支應一部分?”

    “南陽事急,淮東也是勒緊褲腰帶供應,劉大人所請,彥實不敢輕率代淮東答應……”陳彥回道。

    劉庭州氣得要吐血,他在淮東那些年,早知道淮東已經奢侈到鄉野溪河造木橋都大量的使用鐵構件。近兩年,淮東更是大規模的將冶鐵工場遷到山陽,以便就近使用淮陽的煤鐵,緩解北官河的船運擁堵。

    從紅襖軍東進之后,淮東往淮泗地區輸送的鐵料每年都多達兩三百萬斤,今日向南陽供應二十萬斤精鐵、六十萬斤毛鐵料,淮東斷不可能達到勒緊褲腰帶的程度。

    到底,淮東不制肘淮西就算顧大局了,又怎么可能支援董原在淮西立足?

    董原陰沉著臉,他又不能拒絕淮東糧船從淮西借道,只道:“侯爺遠道趕來,今天還是先在驛館歇息吧,明天再談一些細節;近鄉侯要守住南陽,事關重大,淮西只會支持的……”

    元歸政、元錦生、陳彥先告辭離開,去驛舍休息,公廳里只剩下劉庭州、丁知儒、陳景榮等淮西官員。

    “如今燕虜的游哨能滲透到淮河岸邊來,淮東船過淮河去信陽,我們這邊要派兵護送,是不是可以征收一些費用?”丁知儒道。

    尋常商船過境,征收過稅是天經地義的,但淮東經淮西運往南陽的物資是軍事所急需,丁知儒也沒有臉要征收過稅,但雁過拔毛,這么一大筆物料過境,不刮下一層油以緩沖淮西的燃眉之急,怎么叫他甘心?

    董原陰沉著臉,不吭聲。

    刮一層油,刮的是南陽的油。淮東這次如此慷慨,就有收拉南陽梁成沖之意,淮西再要去刮一層油,淮西與南陽的關系就會更加的僵硬,這大概也是淮東很希望看到的。

    陳景榮看向劉庭州,問道:“劉大人覺得跟南陽征收多少費用合適?”

    淮東這次要運往南陽的物資十分的龐大,哪怕只刮下一成來,就能叫淮西當前的物料緊缺緩一口氣。當然,惡劣影響也有,所以要權衡利弊,再者就是要讓劉庭州這個軍領司使出頭,分擔一下惡劣的影響。

    雁過拔毛得罪南陽,董原是逃不脫干系,劉庭州也沒有想過要撇清關系,咬牙道:“平江的生絲出海去海東,淮東要征收六成的過稅;淮河實在算不上安寧,怎么也得留下兩成貨以充護送之資才夠……”

    董原點點頭,道:“那這事就由劉大人跟知儒負責跟元歸政談……”他也怕明天元歸政情急之下將茶水潑他臉上導致場面太難看。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阳县| 额敏县| 红河县| 武山县| 瑞安市| 曲阳县| 曲周县| 吉木乃县| 基隆市| 皋兰县| 德庆县| 万载县| 肃南| 合川市| 沙洋县| 巧家县| 南部县| 大厂| 汝阳县| 荆州市| 凤凰县| 岳阳市| 辽中县| 南靖县| 连平县| 天祝| 临清市| 雷州市| 于都县| 古丈县| 诏安县| 府谷县| 中宁县| 崇信县| 建昌县| 务川| 本溪市| 谢通门县| 普安县| 婺源县| 明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