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一直下。
也許帶著恨吧?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諸侯紛爭,生靈涂炭,黎民遭難;故有恨。
亦或,有位豪杰英年早逝,蒼天落淚,寄托哀思。
“嗤嗤嗤!”
篝火燒旺,十余座帳篷中都是一樣,借著篝火烘烤帳內濕氣,促使新建的帳篷迅速干燥起來,暖意洋洋。
李玄最終沒有等到李利的明確答復,但他看得出來,主公李利十分賞識趙云。至于一行人此番前來冀州的真正意圖是什么,主公不,就無人能猜透他的心思。
“子龍傷勢無礙吧?突遭大雨,臨時搭建草棚,條件簡陋,還望子龍勿怪。”
夜已漸深,在李摯撐著羅傘遮擋大雨之下,李利緩步走進趙云暫住的草棚,關切地道。
看見李利進門,重新換過一身衣物的趙云連忙起身,恭聲道:“在下自幼習武,些許傷勢不礙事,休養幾日便可痊愈,多謝大將軍關心。將軍請坐。”
十余座避雨草棚之中,只有趙云獨住一間草棚,其他人包括李利在內,最少三人一間,普通扈從更是十幾個人擠在一間草棚里。
由此可見,李利對趙云極為禮遇,而此前桓飛重傷趙云之事,更是令李利心生歉意。
“子龍身上有傷,不必多禮,快請坐。”草棚中,李利伸手攙著趙云坐下,隨之坐在他身旁。
篝火旁,看到趙云換上自己的儒衫,李利微笑道:“這身儒衫是我之前穿過的舊衣,所幸我與子龍身量相仿,條件有限,委屈子龍了。”
“大將軍言重了。”趙云神情感激地道:“大雨之中,在下幸得將軍照拂,能有草棚避雨已是慶幸之至,焉能諸多挑剔。將軍如此禮遇,實令在下感激之至,日后定當報答。”
“舉手之勞而已,何須報答?子龍見外了!”李利笑容和煦地搖搖頭,接著道:“飛虎生性魯莽,不問青紅皂白,便與子龍好一番惡斗。幸好子龍武藝高強,身手過人,有驚無險。即便如此,我仍是于心不安,深感歉疚。此前諸多失禮之處,還望子龍雅量海涵,多多諒解。”
趙云神情有些不自然地道:“將軍言過了。此前之事,確實在下魯莽,縱馬傷人;若不是這位子誠將軍及時出手勒住馬車,險些釀成大禍。為此,我心中甚是不安,慚愧之至。隨之我想解釋道歉,怎奈飛虎將軍氣憤難當,如此方有我與飛虎將軍雨中廝斗之事。激斗之時,眼看飛虎將軍強悍如斯,根不容我多想,只得力以赴,于是、、、、、、。
唉,來慚愧!激戰中,我根無暇他顧,放手一搏,結果誤傷了飛虎將軍,而我也因此身受重傷。憑心而論,飛虎將軍力量之大,武藝之高,實為我生平之僅見,絕對堪稱當世絕頂強者。敗在飛虎將軍手下,我趙云敗得心服口服,沒有任何怨言。”
李利微微頷首,若無其事地道:“子龍雅量,不計前嫌,實為當世人杰。既如此,前事就此作罷,此后誰也不許再提。
不過我確是很欽佩子龍的一身武藝,槍術精妙絕倫,出神入化,端是厲害之極。實不相瞞,飛虎乃我麾下戰力最強的武將,無出其右者;幾年來,他隨我東征西討,縱橫西涼,無人能與之匹敵。今日雨中一戰,子龍固然力量不及桓飛,武藝卻是絲毫不遜于他,武藝之高絕由此可見一斑。聽子龍是槍神童淵前輩的門下高足,不是此言確否,令師安好?”
趙云聞言驚愕,詫異道:“將軍怎知我是童師門下?”
此言一出,趙云頓覺不妥,于是接聲道:“哦,將軍別誤會↓如將軍所言,家師確是童淵,被綠林游俠稱之為‘槍神’,而我則是家師門下的第三個子弟,也是關門弟子。在我之前,尚有大師兄張任,現為益州劉焉帳下步軍上將,名號‘蜀中槍圣’。二師兄張繡,涼州武威人,外號‘北地槍王’,乃涼州上將張濟之侄。不過、、、兩年前,我聽聞張濟叔侄已被將軍所滅,而張繡則是不敵將軍三個回合,梟首而亡。不知此事確否?”
“嗯,確有此事。”聽到趙云提起張繡,李利敏銳察覺到他話時眼底閃過一抹惋惜之情,似是與張繡私交甚篤。不過李利對此仍是毫不隱瞞地頷首應聲,畢竟他三合之內秒殺張繡之事早已廣為人知,這是不爭的事實,瞞也瞞不住。
“長安之亂中,張濟、張繡叔侄二人試圖趁亂牟利,大肆挑唆西涼將領內訌,既而挑起西涼軍面內亂,最終引發南郊大戰。大戰之時,我想與西涼宿將郭汜等人達成和解,化干戈為玉帛,消除隔閡,避免兩軍數十萬將士面廝殺。不料,當我正在陣前交涉之時,張繡突然出手偷襲,致使原有消達成和解的戰事急轉直下,之前一切努力頓時化作烏有。盛怒之下,我于陣前刀斬張繡,并在隨后的大戰中,誅殺張濟,從而誅滅張氏叔侄二人。
只是讓我沒想到的是,張繡竟與子龍師出同門,看得出你們二人昔日似乎私交甚好。不過逝者已逝,昔日我同樣愛惜張繡之才,奈何此人狼子野心,不得不誅之。”
起張濟叔侄二人,李利雖然有意隱去一些不為人知的隱秘,卻也稱得上是據實相告。其間,他沒有摻雜過多的個人好惡,就事論事,道出其中原委,臨末言明張繡確是英才,只可惜不能為我所用,因此將其誅之。話里行間,無不彰顯出李利殺伐果決的處事手段,更兼有霸氣凜然的統帥威嚴。
“呃?”眼見李利毫不遮掩地道出西涼秘辛,趙云甚為驚訝,心中既為師兄張繡之死感到惋惜又被李利所展現出來的果決手段所震驚。
這一刻,趙云突然發現坐在自己身旁的李利與傳言中狡詐如狐的形象完不符。
在此之前,他在幽州公孫瓚帳下時,常聽別部司馬劉備數落西涼李利的諸多劣跡。諸如:李利好戰成性,擅自動兵征伐西涼馬騰等漢室忠臣;生性兇殘,奴役西涼周邊數十萬羌族民眾,激起諸多蠻夷奮起反抗;犯上作亂,私自軟禁天子和太后;不忠不義,大肆侵吞董留下的西涼軍;不孝不仁,與撫養其長大的叔父李傕刀兵相向,致使數十萬西涼將士浴血廝殺等等。
在劉備口中,西涼李利可謂是劣跡斑斑,十惡不赦,其惡行不勝枚舉,當真是惡貫滿盈,天下人人得而誅之。
與劉備相比,身為軍中主帥的公孫瓚反倒沒有對李利做過任何反面的評論。恰恰相反,公孫瓚十分欽佩西涼李利,對其評價甚高,稱之為“西北虓虎”。因為他與李利都是戍邊將領,一個駐守東北邊境,一個占據西北邊陲,雙方所面對的局勢頗為相似,都是抵御蠻夷入侵的統軍主帥。只是礙于同窗情分且事不關己,公孫瓚很少正面反駁劉備詆毀西涼李利的言辭』而,這一切皆被親兵軍侯趙云看在眼里,卻不知公孫瓚和劉備二人孰對孰錯,他為此甚是困惑。
直到此刻與李利近距離接觸,聽其言而觀其行,趙云方知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真諦。短短一個時辰的相處,讓他對李利有了初步認識和切身感受。在他看來,西涼李利絕不是劉備所的那種īn險狡詐之人,恰恰與之相反,李利其人光明磊落,待人和善,陽光俊朗,一言一行中流露出當世強者應有的大氣和威嚴。李利身上這種自信陽光的積極心態與郁郁不得志的劉備正好形成鮮明對比,兩者孑然不同,相差千里,根不能相提并論。
與此同時,趙云也知道自己與李利相處時間甚短,知人知面不知心,現在下結論為時尚早。更何況,他此次從公孫瓚帳下請辭歸來,確是有急事要辦,根沒有另投明主之意。
此外,對于二師兄張繡死在李利刀下之事,趙云雖然理解各為其主的道理,心中卻仍有芥蒂∪其是面對李利時,他就會想起張繡,因而難以釋懷♀是因為他與張繡二人昔日同在童淵門下學藝,朝夕相處長達數年之久,而張繡比他年長,對他頗為照顧,因此師兄弟間情誼深厚。
只不過張繡功利之心甚重,學藝有成之后便急于下山,隨之進入張濟軍中。不承想,五年前一別竟成永訣,而今張繡早已身死多時,而殺死師兄之人此時就坐在他趙云面前$此情景,讓他如何面對,情何以堪?
為師兄張繡報仇?
兩年前,趙云確實有過這種念頭,也曾一度對西涼李利極為仇恨,心生復仇之心』而,自從他投身行伍跟隨公孫瓚征戰之后,這種仇恨之心便漸漸淡去。沙場征戰,自古便是生死各安天命;身為武將,戰死沙場便是宿命,并非個人恩怨仇殺。倘若所有戰死沙場的將士親屬都為此而懷恨在心,處心積慮地尋求報仇,冤冤相報何時休,恐怕世間之人早就在仇殺中死絕了。
————————————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