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天寫到三點,白天還要上班,感覺快吃不消了。從明天起,恢復正常的更新時間。但兩更不變,各位不用擔心。
呂惠卿回來了。
這個消息,在剛開始的幾日,沒有在京中引起太大的關注。
雖呂惠卿是三年前新黨的第二號人物,但因為回鄉丁憂耽擱了三年時光,現在已經是時過境遷。
舊黨的幾次反撲,他不在場;橫山、河湟的兩場大戰,他也不在場;諸多法令的制定、修改和推行,他同樣不在場。不但官位停滯不前,連積攢下來的人脈都斷了。
且在他回鄉守制的這二十七個月里,曾布已經取代了他的地位,成為了王安石的助手。章惇去了荊南,博取一個開疆辟土的功勞。王韶已經建功立業,成了宰執班中的一員。更別提當日那位曾經在王安石府上侃侃而談的還未入官的士子,現在已經是從七品的國子監博士。呂惠卿反觀自己,竟然還是正八品的太子中允。
不過天子和王安石給呂惠卿安排的差事,還是讓人明白了他所受到的看重。可這不是呂惠卿想要的,只能,可以勉強接受。
王安石執掌著中書,但并不是代表他在政事堂中能一手遮天,馮京、王珪都不是省油的燈。真正讓王安石和新黨控制著朝局的是兩個職位,一個是判司農寺,另一個則是中書五房檢正公事。
判司農寺,統領著司農寺這個新法修訂編纂的機構,各項條令法度自此而出;而中書五房檢正公事,則就是王安石在中書的第一助手,輔助其處理天下政務,權柄甚至直逼馮京、王珪兩個參知政事。
如果韓岡在這里,他會,這個兩個衙門,一個管得是立法,一個管得是執行,剩下就差一個監察機關了。
而監察機關——御史臺,新黨其實也已經控制住了。御史中丞鄧綰一直以來都是新黨安插在御史臺中的關鍵人物,三年來,一步步的升到了臺長的位置上。
對于鄧綰,舊黨恨之入骨。而鄧綰人,也不是德行高致、無可挑剔之輩,王安石并不是很喜歡他,只是不得不用,所以一直進入不了新黨的核心層。
呂惠卿不會去搶鄧綰手上的權力,他的志向不在于此。但如果判司農寺和中書五房檢正公事這兩個職位,不能拿到一個在手中,那他在新黨中的地位就不可能穩固得下來。
可呂惠卿現在得到三個差遣——判國子監、天章閣shì講、同修起居注——離他的目標還有很遠的距離。
判國子監這個差遣,也許日后會很重要——對新黨的未來很重要!因為昨日呂惠卿在相府中聽到王安石親口所,他日后有意廢除科舉考試,而以學生在各級學校中的成績來給予功名。如國子監,只要能在其中升入級別最高的上舍,就能得到一個進士出身,掄才大典將會為之大變——不過呂惠卿當下只想考慮現在,無意去顧及未來。只有重新進入新黨核心,他才會有多余的精力。這個職位有等于無,唯一的用處,就是明年的禮部試他應當能插上一腳了。
舊日的集賢校理這個貼職,升為天章閣shì講也是理所當然的升遷。呂惠卿來就是崇政殿書,現在自然得升任shì講,以便在經筵上為天子講學。在一般人的眼中,這個能經常見到天子的職位已經是難得的美差了。可在呂惠卿看來,還不足以彌補他這三年遠離朝堂后,造成的與天子的生疏和隔閡。
只有同修起居注這一差遣,才是讓呂惠卿松下一口氣,知道天子和王安石依然有心大用于他。畢竟能終日緊隨官家腳步,再不濟都能hún個臉熟。而若是如自己這般才學,那就是能讓自己飛黃騰達的踏足云鶴了。
剩下的關鍵當就是曾布了。
當年王安石手下三大將,他呂吉甫回鄉守制,章惇現今又出外,曾布一肩挑了七八個差遣。當今天子曾問王安石,曾布身上的差遣是不是多了點。王安石回道,能者多勞,曾布不會耽誤公事。
現在呂惠卿回來了,便是一門心思,要從曾布手上搶下幾個差遣來,回復他舊時的地位。只是他現在缺乏人脈,要跟曾布斗,實乃力所不及,且王安石也不會偏向任何一邊。
自從回京后,呂惠卿已經想了好幾日,新黨中的成員這幾天也見了不少,還當真給他找出了一個人來——新近出頭的呂嘉問,因為對新法忠心耿耿,而備受王安石看重。且呂嘉問跟曾布不算和睦,應該是個能派得上用場的人選。
剛剛結束了隨shì天子的工作,呂惠卿坐在崇文院的史館廳中,依照定規,書寫著天子今日的起居錄。崇文院近著中書,甚至有一條近道聯通兩個公廨——畢竟宰相都要在崇文院中兼職,王安石人就是昭文館大學士。故而崇文院的吏,往往是消息靈通程度,僅次于兩府屬吏的一幫人。
呂惠卿正在端端正正的寫著起居錄,就是書法大家,一筆三館楷書同樣寫得出類拔萃。只是快要收尾的時候,卻聽到外面突然變得有些亂,一幫吏不知是在絮絮叨叨的傳著什么道消息。
放下筆,呂惠卿回頭對隨shì的胥吏道:“去問問出了何事?!”
吏出去片刻,便回來了:“稟shì講,是華州的急報!六天前的丙寅日,陜西地震,少華山崩,生民死傷無數,急求朝廷下令賑濟救援!”
“……是嗎?”呂惠卿不動聲sè,抓起筆重新面對桌上的卷冊,頭也不抬的著:“我知道了,你且先下去吧。”
吏依言出去了。
呂惠卿就手將筆一丟,一靠椅背,仰頭看著比三年前又破敗了一點的廳堂屋頂。他臉上的神sè似喜非喜,似憂非憂,讓人難以揣測他的心情。
只是聽他喃喃念著:“這下可是有得麻煩了。”
……………………
華州位于潼關道上,境內的少華山、太華山,峰巒險秀,很有些名氣。可今次的地震,讓少華山上的一座山峰崩塌了下來。
在天災都會算成人禍的這個時代,天子和宰相對于地震和山崩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這個認識,在百姓心目中根深蒂固。而在士大夫中,有見識的儒者多有不信這套董仲舒編出來的天人合一之的。但其中一些人因為所處的立場,卻讓他們拿起了這套趁手的工具,敲打著他們在朝堂上的敵人。
自從前日,少華山山崩的消息傳到隴西,韓千六回來就念叨了幾次,還問韓岡是不是王相公有什么不行德政的地方,然后讓韓岡去了京城后要心行事。
換作是馬相公上來,也是一般……天地何預人事?!
但這話韓岡不能出來。大部分的儒者其實心里也是透亮,但外面還是要裝著去相信天人感應,否則就沒有了能約束天子的有效工具。
現在用祖宗之法已經壓不住皇帝了,若是有人跳出來天地異變跟天子沒關系,肯定會被群起而攻。如果事不關己,新黨一側其實也是會想著能有個鉗制天子的工具。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其實是韓琦栽給王安石的罪名。后兩條王安石很干脆的認了,也為此而辯解了一番。只有第一條,王安石不敢直接否定,而是曲言帶過。
要想壓制住天子,不靠天地,還能靠什么才能名正言順?
但現在就有些麻煩了。韓岡?南、云娘都給韓岡縫了一堆衣服。如果都要帶上,那就要多帶兩匹馬才夠裝。
看著韓岡的一身俐落的裝束,嚴素心先是滿意點頭,但眼眶漸漸的就紅了起來。
這畢竟是行裝啊!
韓岡嘆了一口氣,將她擁在懷中,雙臂之中的嬌軀輕輕顫著,抽泣聲低低的,卻清晰可聞。
“不要哭了。考完之后,也許還能回來一趟。就算不成,也會盡早將你們都接過去。”
出發的日子很快就到了,十一月初八,是宜出行的好日子,只是天sè微īn,看起來像是暮sè提前降臨。
韓岡帶著兩名伴當,在家人、朋友的送別下,離開了他戰斗、生活和學習過的地方。
韓岡騎著馬,已經遠遠的離開了餞行的十里亭,但他回過頭去,卻還能遠遠的看到仍留在原地的那群親友。
重新正視前方,韓岡放下了心中五味雜成的感情,用力揮了一鞭。胯下的坐騎陡然加速,帶著他向著更加起伏的前路,奔馳而去。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