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五侵大章
老子的“道”究竟是什么?
一百個人能解讀出一百種看法,但就趙無恤而言,他認(rèn)為,老子作為周王室的守藏史,其職務(wù)責(zé)任就是”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zhí),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恃,此君人南面之術(shù)也!
所以縱觀姑布子卿獻(xiàn)上的老子之言,趙無恤現(xiàn),老子一直是以王者師的口吻在講話。書提到侯王、王、人主、圣人多達(dá)二十多處,主要不是教侯王怎樣修身,而是怎樣治國。
比如:“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江河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薄澳魏稳f乘之主以身輕天下?輕則失,躁則失君!
侯王之類的治國者,才是老子理想的讀者,也對,他原就是為王子朝出謀劃策的。社會怎樣才能長治久安,怎樣避免一治一亂的惡性循環(huán),這才是老子之學(xué)里最關(guān)心的問題,里面那些看起來像是純哲學(xué)的問題,其實都是在論證他的政治思想他一面為國制定了“國寡民”的處世之道,又為大國設(shè)計了“治大國如烹惺”的治理之法。
所以后世申不害、韓非為創(chuàng)立法家學(xué)派,都從老子那里找依據(jù),更進一步有了“黃老之學(xué)“。他們都是借老子之余杯,澆自己之塊壘,顯然是把老子之癢為治國之學(xué)而不是養(yǎng)身之術(shù)來修。
被趙無恤穿后,老子也不否認(rèn),只是淡淡一笑,道:
“姑布子卿所記之言,已經(jīng)是我許久之前的想法了,西行之后,見天下人之所未見,老朽的道,又有了一番變化,與之前已經(jīng)頗有不同!
“哦,不知有何不同?”
無恤繼續(xù)追問老子之悟時,他起身走出屋外,望著天上的云彩緩緩道:
“我曾在大河九曲看日出日落,也曾在流沙之中坐觀殘垣斷壁一點點被風(fēng)化,這之后,想通了一個道理。”
“天地?zé)o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人在其中的作用,微乎其微。而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也皆有自然之理。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人則自正,國則自治,天下自安∠朽之前拘泥于一國一朝的興衰,鉆研治亂之道,想要探究一個能通用萬事的大道理,反倒是落了下乘!
老子回頭,見趙無恤在認(rèn)真思索他這番話,便勸誡道:“同理,君侯刻意追求用武力一統(tǒng)天下,卻不顧時勢和各國自己的意愿,只怕也是逆天而行啊,如今壓制得多狠,他日就有多大的反彈!
哪怕是先賢圣人,也會受制于時代,老子對于趙無恤試圖吞并諸侯,統(tǒng)一天下的野望不置可否,他認(rèn)為這多半是趙無恤的個人野心作祟,而且他對趙無恤一統(tǒng)失敗后的生靈涂炭更為警惕
“我卻不這么認(rèn)為。”被古往今來最偉大的哲學(xué)家之一質(zhì)疑,趙無恤卻沒有心生動搖,而是與他并排站立,闡述起自己的看法來。
“人被自然創(chuàng)造不假,但當(dāng)人立于天地之間那一刻起,便卷入了自然的大道里,受大道限制,卻也能影響大道,這是其他萬物辦不到的。這就是我曾經(jīng)在臨漳學(xué)宮過的,人能認(rèn)識自然、適應(yīng)自然,也能改造自然”
“改造自然?”老子第一次聽這名詞,曉有興致。
“不錯,改造自然。無恤聽在上古時代,人口稀少,鳥獸眾多,人民難以抵御禽獸蟲蛇的侵害,苦不堪言。這時候出現(xiàn)了一位賢人,他明在樹上搭窩棚的辦法,用來避免禽獸之害,這便是有巢氏!
“有巢氏使得古人得以安居,但當(dāng)時的人吃的是野生的瓜果和蚌蛤,腥臊腐臭,傷害腸胃,許多人得了疾纏死。這時候又出現(xiàn)了一位賢人,他明鉆木瑞的方法燒烤食物,除掉腥臊臭味;人們因而很愛戴他,推舉他治理部族,稱他為燧人氏”
古老的傳,卻成了趙無恤證明自己觀點的理論,沿著時間的推移一點點靠近當(dāng)下,而人類的社會組織,也慢慢進化成熟起來。
“到了中古之時,天下洪水泛濫,民不聊生,鯀和他的兒子禹先后負(fù)責(zé)疏通河道,排洪治災(zāi),從而贏得各邦族的朝拜,成為夏后氏,建立了宮廷、城邑,被奉為天下之主!
“近古之時,夏桀和殷紂的統(tǒng)治殘暴昏亂,于是商湯和周武王起兵討伐,征伐天下,構(gòu)建了另一番局面≡此以后,這九州就被連在了一起,姬姓的君主帶著禮器來統(tǒng)治夷民,不同的姓族相互聯(lián)姻,交流頻繁。中原犀象猛獸遭到驅(qū)逐,那些山川河流,也被道路橋梁連在一起,隨著人口滋生,莽莽叢林被辟為農(nóng)田,荒蕪之地成為一片沃土。”
“以上種種,不論是筑巢、瑞、開河泄洪、修城邑、開道路阡陌,都是對自然的改造。這數(shù)千年里,人對自然的影響,比起過去數(shù)萬年里,自然而然生的變化還要劇烈!
“以自然之道為基礎(chǔ),圣人突然奇想為緣由,加上億萬斯民的協(xié)助推動,造就了這些事情的生。是故書里才有‘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的法,翁所的大道,是不是這三種因素糅合在一起的呢?”
老子沉思已久,笑道:“這樣來理解倒是新鮮,君侯之言,人深省,這一趟,老朽果然沒有白回。”
趙無恤攤手笑道:“翁過獎了,無恤只是覺得,如果到了夏朝,還有人用有巢氏和燧人氏的辦法生活,一定會被鯀、禹恥笑。如果到了殷周,還有人把夏代的事情作為要務(wù),一定會被商湯、武王所恥笑。古今風(fēng)俗不同,侯王用采用的措施也不一樣。如果想用寬大和緩的政策去治理劇變時代的民眾,就好比沒有韁繩和鞭子卻要去駕馭烈馬一樣,就會產(chǎn)生巨大禍害。”
“同理,現(xiàn)如今若是還遵循國寡民的上古格局,放任諸侯分裂,也是不合時宜的。”
“如今的天下,與數(shù)百年前已經(jīng)大不相同,道路已經(jīng)將九州各國連在一起,諸夏與蠻夷涇渭分明。各國文字相類,習(xí)俗相似,這是華夏先民經(jīng)過數(shù)千年改造自然的結(jié)果。但各國卻又被不同諸侯統(tǒng)治,諸侯各有私心,為了奪得霸主之位,為了增加自己的土地,幾乎無歲不戰(zhàn)!
“要如何結(jié)束這亂世?翁肯定也曾苦苦思索過,所以我才設(shè)想,若是天下再度歸一,統(tǒng)一號令,那樣的話,世間就能再度安定了!
趙無恤展開了他對未來的暢想:“若是諸國統(tǒng)一,戰(zhàn)士就能從戰(zhàn)池到農(nóng)田耕作,商賈就能不必?fù)?dān)憂關(guān)隘阻隔,海濱的士人可以云游到漳水就學(xué),甲兵則藏于府庫讓它們生出虱子來。而官府也能將用于戰(zhàn)爭的錢帛,花費在改善民生,修繕溝渠、河堤上了。所以我認(rèn)為,一天下,這不但是我個人的私心,也是天下百姓共同之愿Z志成城,眾口鑠金!”
老子已經(jīng)聽懂了趙無恤的想法,道:“自然的格局和百姓之愿都齊了,所以君侯就想做有巢氏、燧人氏、禹、湯、文武一樣的圣人,來推動這一進程?”
趙無恤頷,擲地有聲:“然也,這就是我趙無恤的大道!“
當(dāng)再度回到室內(nèi),品味著新泡的茶時,老子忽然覺得,這里面的味道,與之前剛來時品嘗到的,已經(jīng)大不相同了。
而他對趙無恤的看法,也比之前深入了許多,雖然此子以推動大道的圣賢自居,有一些狂妄,但縱觀他這二十年來做的一切,也的確有其驕傲的資。
此子看上去禮賢下士,其實啊,內(nèi)心高傲得不行,他莫非有種錯覺,認(rèn)為自己真的能前看五百載,后看三千年?
趙無恤卻不知道自己不知不覺流露的氣質(zhì),被老子打上了一個“傲”的符號,再度避席問道:“翁若是覺得方才之言有幾分道理,可有什么能夠教我的地方?”
老子曬然:“老朽千道萬,終究沒有實證,君侯有計然等人輔佐,何必老朽多言?”
趙無恤坦言道:“我雖是諸夏侯伯,但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我會有貪欲,有猶豫,有遲疑,方才與翁一席話,對自己想做的事情倒是清晰了不少,若有什么不妥的地方,還望翁能為我指點出來!
“好!
老子沉吟長久,道:“方才君侯談古論今,但有一點卻是忽略了。取得天下,不能僅僅依靠武力,更是要遵循天道人心,否則縱然取得天下,違背列國百姓的意愿和性而加以強力統(tǒng)治,這種一統(tǒng)也斷然不能長久”
這話有道理,秦的統(tǒng)一和迅滅亡,一直像一根刺一樣扎在趙無恤心頭,要在條件更不成熟的春秋,提前兩百年實現(xiàn)這一目標(biāo),談何容易?所以純用武力是不行的,正因如此,他才需要聽一聽眼前老者的意見。
老子指著案幾上的鼎比喻道:“就好比是烹飪惺,火候要恰到好處,火猛了,湯就要沸干,火弱了,則久久不能熟↓侯現(xiàn)在倒不怕遲,怕的是耐不自子,火候太猛”
趙無恤笑了:“繞了一圈,翁想要的,依然是勸阻我冉州鼎?”
“老朽一向有一一,究竟是何事,君侯自能領(lǐng)會!崩献右膊稽c破,笑吟吟地請趙無恤自己琢磨去。
又聊了一會后,他面上已經(jīng)有些齊,畢竟是九十多歲的老人了,便請求告辭。
趙無恤有心挽留:“翁今后有何打算,是在成周久住,還是回陳國故鄉(xiāng)?”
“老朽在陳國已經(jīng)無親無故,沒有什么值得掛念的”
他捋了捋胡須,笑道:“離開中原十載,老朽真的是快被世道擯棄了,今日君侯所言,已經(jīng)有許多聽不太懂,我倒是想去趙國的臨漳學(xué)宮走一走,去聽聽那里的士人們是如何談?wù)摗脑熳匀弧模羁煞窠栉乙卉嚢腭R,去往鄴城?”
“固所愿也!臨漳學(xué)宮能得到老子的光臨,實在是趙國士人莫大的幸事!”趙無恤大喜,立刻讓人去尋一輛上好的馬車,贈予老子。
老子臨走前,卻若有所思,又折返回來,對趙無恤鄭重行了一禮,留下了幾句話。
“君侯欲行古之圣賢之事,開三代未有之業(yè),此志大矣。然而請記住,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過分貪愛,必造成更大的破費,貯藏得愈多,也必然損耗得愈多。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要得到什么,就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倘若他要得到的,是與九鼎一樣重的東西,是這天下間最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又會付出些什么呢?
“代價么?”
趙無恤眼前突然鋼出許多畫面,他與孔子最初為友之后為敵的決裂,兄長伯魯?shù)乃,趙鞅的提前夭折,他對韓氏的屢次毀諾,戰(zhàn)爭導(dǎo)致齊、衛(wèi)百姓的家破人亡,伍井、盜跖、虞喜,那些為他事業(yè)而戰(zhàn)死的將軍和士卒,還有妹妹在北疆孤守的瘦削身影
這一路上走來,他的確付出了不少代價,低頭看去,荊棘之上,竟已是白骨累累,誰帝王好做?
但那都是意料中的事情,他也做好了繼續(xù)犧牲的心理準(zhǔn)備,時至今日,趙無恤的心已經(jīng)冰冷如鐵,難少再有破綻了。
“我自然明白!泵鎸献由埔獾奶嵝眩寥粦(yīng)道。
老子盯著趙無恤的眼睛看了許久,知道他春秋正盛,有些東西無法理解得如他一般透徹,所以并不以為然∠子便搖了曳,嘆息道:“君侯,你還是不甚明白,那代價有多重”
罷,也不多言,告辭后轉(zhuǎn)身離去,一似是勸誡世人的歌,從他乘坐的馬車上緩緩傳出:
“名與身孰親兮?身與貨孰多兮?得與亡孰測?吾知甚愛必有大費,多藏則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果然是學(xué)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經(jīng)常能見其,而不知其尾如龍!壁w無恤望著老子遠(yuǎn)去的背影,也如此評價道,隨即讓人告知在王宮里的趙軍,停止搬運冀州鼎,將其復(fù)于原位。
“待寡人掃平天下,再將九鼎一起移回鄴城便是!”
他自己先返回鄴城,卻又命令趙葭的三萬大軍前往虎牢關(guān)轅關(guān)駐守。
一月底,就在趙無恤剛剛回到鄴城的時,被他派遣去吳國的使者楚虜回來了
黃池之會,唯獨楚國自持大國,不服趙無恤,沒有派遣使者前來祝賀,著未來大敵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在屈敖的斡旋下,趙國和吳國這對冤家又暗暗結(jié)盟,這幾年吳國能在楚夾攻下幸存,趙國在淮北的牽制和時不時的錢糧援助是重要因素。
也多虧了夫差拖著楚國的精力,趙無恤才能有條不紊地實施逐鹿中原的計劃。
“吳國形勢如何?”趙侯問道。
楚綸岸上下拜頓,又登船在趙無恤耳邊道:“君侯,臣離開時,吳城已被軍包圍,只怕是撐不過這個月了”
“夫差可還好?”趙無恤對自己的老對手很是關(guān)心。
楚灤點不敢,在趙無恤一再追問下,才道:“夫差也是自知無力回天,臣代替君上問候他時,他面如死灰,形容枯槁,,‘寡人無德,不能興邦,但趙侯大可不必假惺惺地為寡人憂慮,想要笑話,就笑話好了!’。”
“哈哈哈哈!壁w無恤大笑了起來,這才是夫差的性格啊,看來他還有一點精神氣:“江東的綠頭鴨子,快死了還嘴硬!
楚巒出懷里的東西獻(xiàn)上:“夫差還還贈了臣一盒珍珠,并問了臣一件事!
“何事?”
“夫差,快溺死的人必然強作歡笑,寡人還要問你,太史墨何以得為君子?何以能在四十年前,就能預(yù)言吳國將亡?”
趙無恤沉吟許久,太史墨的預(yù)言神乎其神,他早在多年前,吳國還盛,國還名不見經(jīng)傳的時候,就預(yù)言:不到四十年,國大概要占有吳國吧!
如今史墨已逝世多年,但他的預(yù)言,卻眼看要成真了
想到這里,趙無恤突然感覺到一絲無趣,倘若他的“大道”實現(xiàn)之日,縱觀四周,卻沒有一個值得稱道的對手見證這一幕,也是一種寂寞啊。
歷史上,夫差勾踐,也許是這個時代頂尖的人物了吧。但夫差,或許對他而言,與國同亡才是最好的結(jié)局
楚輪道:“夫差的太子友隨臣北來,想要求君上救援吳國!
“寡人不打算救他,也救不了他!
趙無恤卻回過頭,對旁邊的有司命令道:“回到鄴城后,將寡人的膳食降等,這也算是我對夫差最后的祭奠和敬意吧”
【精彩東方文學(xué)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