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辛卯,皇太孫朱允炆根據(jù)太祖朱元璋的遺詔即皇帝位。即位詔書寫道:
天降下民,作之君。我皇太祖高皇帝受天明命,統(tǒng)有萬邦,宵衣旰食,弘濟(jì)民囏,凡事有益于天下者,無所不用其心。政教休明,規(guī)模宏遠(yuǎn)。朕以眇躬纂承大統(tǒng),恭依遺詔,于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十六rì即皇帝位。夙夜祗懼,思所以克相上帝,以無忝皇祖之大命,永惟寬猛之宜,誕布維新之政。其以明年為建文元年,大赦天下。于戲!德惟善政,政在養(yǎng)民,當(dāng)遵先圣之言,期致雍熙之盛。百弼卿士,體朕至懷。
而當(dāng)晚負(fù)責(zé)診治帝王的御醫(yī)只有一人活了下來,其余皆被純孝的朱允炆下令處死。
因有世襲令,嬪妃親族都沉默不言,整座皇宮哭聲震天。有十多位嬪妃為了家族自愿自盡,更多的嬪妃被迫趕到一座宮殿里,一排太師椅七尺白綾等著她們。
孝順的朱允炆為了讓先帝九泉下不寂寞,奉遺詔強(qiáng)行令四十六位年輕貌美的嬪妃和若干位宮女殉葬,張美人即使生下寶慶公主但因身份低微原也無法幸免。
此外帝王駕崩做兒子的竟然不讓回京奔喪,根不合禮法,很快引起天下非議。朝廷對此的解釋是需要諸王鎮(zhèn)守一方抵御邊患,不能遠(yuǎn)離封國。
朱高熾兄弟的離京并未引起太大波瀾,禮部派人斥責(zé)燕王府無禮要問罪,而燕王府則派人質(zhì)問世子和高陽郡王的下落,懷疑遭到圈禁,總之按照大明朝的通信效率,沒個半年時間根掰扯不清楚。
劉公島上,供案前香霧繚繞,臣民隨著燕王世子朱高熾一起向著京城方向遙遙祭拜。給躺在宮殿里的太祖高皇帝送行。
張美人牽著寶慶公主的手神sè復(fù)雜,既有為丈夫的死感到難過悲傷,也有逃出生天的慶幸,更有著對于未來的茫然不知所措和一絲恐懼。
漸漸張美人目光變得堅強(qiáng),為了女兒她不能軟弱下去,如果燕王朱棣不承認(rèn)寶慶的公主身份,那就從此隱姓埋名過一輩子好了。
看著痛哭中的朱高熾,徐灝心中不出是個什么滋味,原無法送朱元璋最后一程的遺憾傷感,都被御醫(yī)和嬪妃的死沖抵的無影無蹤。
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老朱同志卻到死也要不走尋常路,男人的劣根xìng在洪武皇帝身上暴露無遺。
徐灝有些不能理解為何讀了一輩子圣賢書的朱允炆和文臣就沒有一人仗義執(zhí)言?難道崇尚仁義禮教的讀書人就沒有惻隱之心?帝王家的身后事臣子管不得?還是因為都沒有親眼看到那慘絕人寰的一幕,因此就能做到視而不見?
人的xìng命在他們眼里到底算什么?分出了三六九等?大抵進(jìn)了宮就像是走進(jìn)了墳?zāi)梗瑳]有人會關(guān)心里面之人的死活,反正你也出不來,生與死有何不同?
經(jīng)此一事徐灝算是徹底領(lǐng)教到了什么叫做封建流毒,帝王身就是萬惡之首,怒其不爭哀其不幸。
總之一個時代已經(jīng)落幕,一位千古一帝已然隕落。朱元璋的功與過后人可以隨意評價,站在國家民族的角度上來看,洪武皇帝功遠(yuǎn)大于過,誰會在乎幾十位無足輕重的嬪妃呢。就連徐灝也很快遺忘了她們。
到了傍晚,徐灝請張美人坐在面前,問道:“孩兒想知道干娘您的打算?“
張美人苦笑道:“由得了我么?無非是隨波逐流聽天由命。”
徐灝緩緩道:“現(xiàn)在京城已經(jīng)塵埃落定,您此時帶著寶慶回去不會傷了xìng命。皇帝會把你們接到宮里奉養(yǎng)天年,實話和干娘,其實那天即使您不走也不會送了命。”
張美人不可思議的道:“那為何還要我逃出宮來。”
徐灝道:“接您出來是想不留下遺憾。萬一有人要害您怎么辦?再來我想親口詢問您的意見,要不然不甘心。我想著您是不是將來能為了自己活下去呢?”
“怎么可能呢。”張美人低著頭嘆息道:“我身為嬪妃自從進(jìn)宮的那一天起,這輩子就注定了要孤獨(dú)老死,別為了干娘犯糊涂,皇族是絕對不會任由一位嬪妃流落在外。”
實話徐灝感到很為難,即使安排張美人隱姓埋名生活在民間,要不要嫁人要不要與人交往?怎么看都是巨大隱患,一旦被人看破揭發(fā)不但自己命難保,張美人一樣無法活命,而留在身邊也是一顆定時炸彈,送到外國去根不現(xiàn)實,一個自住在深宮里的女人,拿什么保護(hù)自己?
最主要的是隱居避世和孤獨(dú)生活在皇宮里有什么不同?不能光明正大的活在世上,一切都顯得毫無意義。
當(dāng)rì要是不接出來的話,張美人會住在最冷清的宮殿,寶慶要住在公主府,母女想見面都得請示皇后,即使馬皇后通情達(dá)理,一朝天子一朝臣,可以想見張美人會遇到宮人的何等刁難。
徐灝認(rèn)為起碼靖難之役的幾年里,張美人可以和寶慶時時刻刻守在一起,給她們母子留下一段珍貴生活,將來的事等進(jìn)京后再。
徐灝道:“那干娘您就聽孩兒安排,同去北平府隱居一段時rì,當(dāng)然要知會燕王夫婦,反正被朝廷知曉之前,您和寶慶可以一起生活。”
張美人又是感激又是擔(dān)憂,道:“這要是被朝廷發(fā)覺,豈不是要連累燕王府和你?”
徐灝笑道:“現(xiàn)在咱們都是泥菩薩過江,無非多一條罪名少一條罪名而已,您就聽孩兒的,這事我決定了。”
“你這孩子。”張美人哭笑不得的嘆道:“干娘婦道人家也沒主意,自然要聽你的。”
夜晚看著邸報的徐灝嗤之以鼻,冷笑道:“圣上七月下葬,諸王以叔父之尊,藩王之重竟然不讓回京?明明四方平靜無事,齊泰黃子澄之流見識何等短淺?一登基即表明了對諸王的猜疑和懼怕。”
朱高熾則苦笑道:“這要是諸位王叔想進(jìn)京什么遺詔敕符會放在眼里?可見王叔們對新君也起了疑心,不敢輕舉妄動。”
徐灝鄙夷的道:“不是我故意詆毀那些王爺,除了姑父之外就沒一個有膽量的,親爹死了都不敢集體回京,都回去了看他朱允炆敢把叔叔們怎么樣?”
朱高熾驚恐的道:“難道我爹返京了不成?”
徐灝神sè古怪的道:“在淮安府被朝廷攔住了,來姑父一定要進(jìn)京,不過遇見了兩位老熟人,就回去了。”
“熟人?”朱高熾目光興奮的問道:“你家女眷都啟程去了北平,咱們倆時候什么動身。”
“明天一早。”徐灝隨口道,隨著朱允炆做了建文皇帝,威海衛(wèi)已經(jīng)成了險地。
朱允炆登基之后一掃多年來的壓抑,要讓天下臣民知道建文皇帝是位仁義寬厚的有道之君,急于刷新吏治穩(wěn)定民心,是以在方孝孺等文臣的建言下頻頻下旨,先是命天下州府五品文武官員舉薦賢才,仿照周禮,唯賢是舉的同時所舉非人會受到連坐,用意雖好卻是無意中給南方士林開了一道后門。
即位之初最先做的是封賞有功之臣,駙馬梅殷位列首位,封榮國公;徐輝祖承繼了魏國公爵位,兵部侍郎齊泰升任為兵部尚書,翰林編纂黃子澄升任為太常卿,方孝孺從一介布衣做了翰林侍講,其他有功官員俱都封賞不提。
六部尚書的官位提高到了正一品,洪武朝被嚴(yán)厲壓制的文臣得以揚(yáng)眉吐氣,從此比武臣的最高官位高了半級,文臣集團(tuán)把持朝政的局面初步形成。
此外朝廷急于求成的并省州府縣,大力革除冗官冗員,結(jié)果造成大批被淘汰的官員懷恨在心,為rì后轉(zhuǎn)投燕王從而埋下了伏筆。
赦免大量死刑犯,徐汶幸運(yùn)的逃脫一劫,寬刑獄,減免江南士林大營的江浙等地多年來壓在身上的沉重賦稅。
下旨天下軍戶單丁者釋放為民,釋放各邊地的囚民返鄉(xiāng),賜天下田租之半歸于民。
文臣?xì)g欣鼓舞齊齊稱贊新君乃仁義之主,一系列國策的頒布,很快為朱允炆贏得了良好名聲,尤其是士林舉子都把他奉為明君,關(guān)于各種削藩的奏疏秘密飛往乾清宮。
以吏部侍郎敬為首的遷徙派,認(rèn)為燕王雄才大略智慮絕倫酷類高祖,占據(jù)的北平乃遼金元等朝興起之地,兵強(qiáng)馬壯,應(yīng)盡快遷往南方便于朝廷控制。
以太學(xué)生高巍等人為首的南北調(diào)換派,認(rèn)為可以效法漢武帝時期大臣主父偃的推恩令,北方諸王之子去南方,南方諸王之子去北方,并對諸王行使三次犯法即告太廟廢黜的法令,以漸漸達(dá)到強(qiáng)干弱枝的目的。
對此朱允炆的反應(yīng)很氣憤,幾次朝會上明言不許離間朱家骨肉,嚴(yán)禁討論削藩之事,所有奏章都留中不發(fā)。
實際上他看重的是黃子澄和齊泰的建議,齊泰主張先拿燕王開刀,燕王府一倒其余藩王都不足慮。
而黃子澄認(rèn)為燕王有大功于社稷,如今乃是諸王之首,威望太大,沒有確實的證據(jù)證明朱棣有謀反之意前,不可輕舉妄動,應(yīng)采取先易后難的策略,對犯法的親王削之有名,待徐徐剪除燕王周圍的諸王奧援后,再以舉國之力畢其功于一役,威懾燕王朱棣主動上書朝廷請求遷徙南方。
就在朱允炆和兩位心腹徹夜密謀的時候,徐灝和朱高熾順利抵達(dá)北平府。。)!s***
【精彩東方文學(xué)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fèi)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