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士兵馬上將其中一個帶到了秦書淮跟前,那人見到秦書淮就下跪用不錯的漢語說道,“屬下白蓮教洞烏分舵舵主馬勃拜見教主。”
秦書淮等的就是他。
這個馬勃是土生土長的洞烏撣族人,原名瑪勃,在中原時為了更好地融入,就改了馬勃。
馬勃祖上好幾代都是阿瓦國的貴族,后來阿瓦國被東吁打敗吞并,馬勃一族不但失去了固有的土地還被迫編入“阿臺”。
所謂的“阿臺”,就是東吁貴族的私人奴隸,阿臺的地位比阿赫木旦還低,因為好歹阿赫木旦是國王的奴隸,地方上也不敢過于欺壓,但是阿臺是貴族的私奴,別說他們的財產(chǎn),就是命都是貴族的。
而更可怕的是,阿臺這個身份是必須世襲的,也就是說父母是阿臺,生下來的小孩也必須是阿臺,幾乎沒有什么人權(quán)。
甚至他隆王還規(guī)定,如果阿臺和不是阿臺的、有自由身份的人結(jié)婚,那么和他結(jié)婚的那個人也必須成為阿臺。
這擺明了是讓阿臺不得翻身的節(jié)奏,而昔日身為貴族的馬勃這幫人,怎么可能甘心?
所以在花沉的安排下,他自從被接到天津白蓮教總部以后,就拼了命地學習漢語,希望能得到大明的幫助,有一天能借明軍的手重新殺回洞烏,不僅要讓大批像他這樣被奴役的撣族人重新獲得自由,還要推翻他隆王的統(tǒng)治,建立新的帝國。
野心勃勃的馬勃是此刻無數(shù)撣族人的一個縮影,而這也是秦書淮所希望看到的。
只有這樣的人,才會在這場戰(zhàn)爭中毫無保留地幫助明軍,甚至獻出生命亦在所不惜。
且說馬勃等人在半年前就已秘密潛回洞烏,除了秘密組織洞烏人起義外,還有重要的任務(wù),就是搜集洞烏的情報。
花沉一兩年以來在他們身上至少花了十萬兩銀子,而現(xiàn)在,用他們的時候到了。
這是明軍現(xiàn)在所能找到的最好的“帶路黨”。
讓人仔細地核驗過身份后,秦書淮對他說道,“馬舵主,此戰(zhàn)就靠你引路了,莫讓本座失望。”
馬勃異常興奮地說道,“屬下愿為教主效死!屬下只懇請教主降下神罰,誅滅他隆暴君,復我撣族百姓自由。”
秦書淮道,“本座自有計劃,你且做好分內(nèi)之事。”
“屬下遵命!”
根據(jù)馬勃介紹,大光城內(nèi)有守軍一萬,其中七千是從都城附近調(diào)過來的,戰(zhàn)斗力比較強。
這其中,大約有兩千左右騎兵,都是阿赫木旦騎兵,訓練有素。
阿赫木旦組織,最大的特色就是每個村莊按照在軍中的職能來劃分。
比如這個村莊負責生產(chǎn)騎兵,那整個村子的青壯年都是騎兵,并且他們自養(yǎng)戰(zhàn)馬、自制馬刀、自訓馬陣,祖祖輩輩世襲。
再比如這個村莊負責生產(chǎn)盾兵,整個村子的青壯年都按照盾兵的培養(yǎng)模式去訓練,村里的男女老少除了耕種之外,平時就生產(chǎn)盾兵要的武器。
這么一來,所有兵種平日里都在一個訓練氛圍濃厚的環(huán)境里長大,就如同獵戶的兒子大概率會打獵一樣,騎兵村出來的騎兵素質(zhì)一般也不會太差因為他們的父輩祖輩乃至鄰居朋友都會教他們?nèi)绾悟T馬打仗。
當然,這種方式也存在劣勢,那就是每個村的訓練水平都不一樣,訓練方式也不一樣,這樣的話在大規(guī)模作戰(zhàn)時很難有效地統(tǒng)一指揮。
對于坐船遠道而來的明軍來說,騎兵確實是大問題,因為戰(zhàn)船的容量有限,明軍從本土只帶來了幾十匹馬而已這些馬還是用來拉炮的。
不過在滿剌加時,明軍俘虜了大約四百匹戰(zhàn)馬,還有精良的重甲。鑒于在滿剌加布置三千士兵后,很多船空了出來,所以秦書淮下令把這四百多匹戰(zhàn)馬硬塞進了船艙,這樣好歹也算有點騎兵了。
現(xiàn)在這四百裝備精良的重裝騎兵由張嘯直屬,所有騎兵都是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次大戰(zhàn)歷練的魔教兵和武林聯(lián)軍組成,可以說是這一萬七千明軍中的超級尖刀了。
另外,考慮到騎兵少的原因,這次秦書淮帶了足足有六千人的長槍兵,這樣的話反騎兵能力也大大增強。
所以面對對方的兩千騎兵,秦書淮既不小看也不怵,具體成色如何,要打過才知道。
大光城離岸僅僅三四里左右,大軍如果馬上殺過去,估計兩刻鐘就能包圍。
不過秦書淮一點都不拖大,一邊命大軍列陣待命,一邊命馬哨先搜索大光城周邊要知道這座城池的周邊都是茂盛的草木,還有一個小型山脈,這種地方要搞埋伏是最好不過了。
半個時辰之內(nèi),陸續(xù)有探子回報。
大光城北五里外發(fā)現(xiàn)敵軍騎兵蹤跡,從蹄印來看不少于一千。
在城南的一座山脈上,升起了由明軍探子點燃的煙花,煙花紅色,有兩只,說明那里的伏兵不低于兩千但是探子沒回來,顯然也被敵軍發(fā)現(xiàn)并且被殺。
眼看天色漸暗,秦書淮決定在天黑之前攻下大光城,因為天黑后攻城更容易遭到埋伏。
隨即,戰(zhàn)列艦開始朝大光城猛轟,為陸軍的進攻奠定基礎(chǔ)。
大軍立刻啟程趕往大光。
針對城南山脈的伏兵,秦書淮派李敬亭、賴三兒率領(lǐng)三千人前去阻擊,但命令他們不要主動進攻,只要埋伏在那處山脈到大光城之間即可如果他們不出來就對峙,出來就打。
針對城北的騎兵,秦書淮派了三百重騎兵外加四千長槍兵在城北嚴陣以待。從北通往大光城的路并不寬,頂多十幾米而已,即便騎兵從路兩側(cè)充滿長草和灌木的地方硬沖過來,那也只有七八十米寬而已,再往兩側(cè)就是河流了,騎兵不可能從河上過。
所以,四千長槍兵完全可以組成拒馬陣堵住對方,而三百重騎兵可以作為機動力量伺機而動。
其余兵馬則順勢包圍大光城如果在包圍的過程中對方傾城而出要野戰(zhàn),那更好。
大光城的洞烏守軍果然沒敢出城迎戰(zhàn)五六百門戰(zhàn)列艦炮火是何等的猛烈,幾乎覆蓋了大光城的所有城門,這種情況下洞烏守軍要敢出城,恐怕還沒出來就得死一半了。
等到秦書淮大軍順利完成對大光城外圍的包抄后,戰(zhàn)列艦的炮火依舊在肆虐。
說實在的,針對三四里外的目標,紅夷大炮的準頭不怎樣。
不過好歹還在五里之內(nèi),紅夷大炮打個大概區(qū)域是能打到的。
加上火炮實在太多,足足五六百門,炮彈簡直跟雨點一樣,這樣精準地命中城墻和城門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
炮轟足足持續(xù)了半個多時辰,直到天色發(fā)暗才停下來。
明軍將士在離城池外約一里遠的地方看了眼大光城的城墻和城門,頓時樂了。
只見大段大段的城墻垮了,城門也都被轟得搖搖欲墜,城墻上橫七豎八倒著不少洞烏人的尸體,卻不見一個活人有活的早不知道躲哪去了!
戰(zhàn)列艦火炮,恐怖如斯!
都已經(jīng)轟成這樣了,就沒有理由不上了。
負責攻城指揮的張嘯一聲令下,約八千明軍立刻從四面八方?jīng)_入城內(nèi)。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