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8嘉靖四十二年深冬,轉眼間。沈默到禮部上班,已經(jīng)兩個多月了,和上司同僚間,相處的極為融洽。
其實想不融洽都難,因為禮部尚書嚴訥和左侍郎李春芳,都是朝廷有數(shù)的老好人,加上沈默這個向來好脾氣的右侍郎,有這三位堂官坐鎮(zhèn)。一時間禮部上下一團和氣,被京官們稱為“菩薩滿堂”雖有戲徒之意,卻也著實成了中下層官員向往的地方。
當然,禮部能一團和氣,也跟其職責有關大體可分三部分,一是負責考棄、嘉、軍、賓、兇五禮之用,這也是禮部之名的來由;二是管理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三是負責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都是些斯文至極的事情,所以才能保持心平氣和。
要是換成負責國工程的工部,或者負責錢糧收支的戶部,或者負責國刑名的兵部;負責官吏任免的吏部;負責**事的兵部,再或者專門告狀彈劾的都察院”你就是想心平氣和,也不可能啊。
在禮部的三大塊事務中,嚴訥總攬局、主抓“禮,儀,這也是禮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不覷這些后世看來無用的東西,因為在這個,年代,禮,是立國之!
《禮記》云:“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師服云:“禮以體政,;孔子:“為國以禮”;晏嬰:“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左傳》引君子曰:“禮經(jīng)國家,定社稷。;女叔齊云:“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荀子云:“國之命在禮。
可以,以禮治天下的思想。已經(jīng)深入人心,人們堅信“國之治亂系于禮之興廢。所以荀子:“禮者治辨之極也,強國之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隕社稷也。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智勇,以功為己”按沈默的理解,便是以禮為綱,可以建立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使人們懂得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并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他們在家族內(nèi)的身份和社會、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為規(guī)范,這就是禮。
所以,禮和禮治,是這個儒家社會的構筑基石和行為準則,而禮部。作為管理和踐行一國禮制的最高部門,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也正因為禮部尚書,都精通一國禮法,并有豐富的禮治經(jīng)驗,所以才會成為入閣為相的前提條件。
所以,在袁姊病故,內(nèi)閣獨相的形勢下,嚴訥幾乎一定會成為大學士的,因此袁部堂于公于私,都不大過問吏部的日常事務了。
至于二把手李春芳,負責的是對番邦與外國的交往,這差事也算是禮的一部分,勉強稱之為“外禮”。但大明殃殃大國,向來只把眼睛放在自身,所以其重要性與“內(nèi)禮。遠遠無法相提并論,甚至可以,是不受重視的。但因為袁姊死后,李春芳變成了青詞寫得做好的一個。皇帝須臾離不開他,所以也只能象征性的領了這差事,但真有外事的話。還是得拜托沈默幫忙。
剩下的,都是沈默的差事,或者。幾乎禮部的所有事務,一下子都壓在他肩上。除了要管理包括國子監(jiān)、庶常館、各級州府縣學在內(nèi)的國學校機構、各級科舉考試外,他還兼著翰林學士,,沈默想辭去此職,但嚴訥不接,李春芳也不接,都讓他能者多勞。
沈默算是看出來了,這兩位都是懶極了的翰林官出身,信奉的是那套無為而治的黃老之道,至于自己,雖然這幾年沒干正事兒,但早年間畢竟掙下了“干吏,的名頭,又在南巡中大大出彩,這次落在他們手里。那還不是長工進了地主家,不用你用誰去?
如果僅這些也就罷了,沈默閑了這些年,早就渾身骨頭松了,何況下面還有那么多的司、廳、局,有的是郎中、主事、員外郎聽他調遣。何必事事親躬?恰好他的長處就是調配指揮,無論多繁冗的差事,都能層層錄繭,條理清楚的分配下去,就是事情再多點,也不耽誤回家吃飯。””、一一一一
但這并不明沈默心里就不煩,恰恰相反,他最近比較煩、很上火。極憋悶”,只是從不掛在臉上罷了。而他煩惱的源泉,則來自一個曾經(jīng)崇高無比,現(xiàn)在卻屈居在禮部拜下的衙門宗人府。
宗人府掌管皇族屬籍和幕修玉蝶的衙門,專管皇族宗藩事務,洪武三年,沿元制設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名宗人府。設宗人令,左、右宗正。左、右宗人。并正一品,由親王充任
佰便提的是,后來的真祖朱捷,只能在其中擔任右宗能排到老三,就知道其最初的地位有多顯赫了。
但不要崇拜它,它只是個傳。經(jīng)過了靖難之役,當年的右宗正當上了皇帝,而原的皇帝朱允煩則下落不明,皇族間親密無間的關系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監(jiān)視提防、打壓鉗制。所以此時,宗人府這樣一個地位崇高,可以號令皇族、甚至對皇帝指手劃腳的機構,自然成為了皇帝的眼中釘、肉中刺,必定要大加削弱的。
從朱林開始,歷代皇帝先是取消了親王領宗人府事的規(guī)定,改由勛舊外戚領宗人府事;后來更是直接將宗人府歸于禮部管理,徹底將這股然的勢力消餌無形。
這下皇帝是放心了,可禮部的堂官們就鬧心了”宗人府管的是什么?宗室啊!這些人雖然沒什么權力。可各個都以天潢貴胄自居。脾氣大、架子大,火氣更夫因為經(jīng)過百多年條件優(yōu)涯的繁衍,宗室人數(shù)已經(jīng)是開國時的好幾千倍了,可國家還是得奉養(yǎng)啊,對財政的壓力之大。甚至過了軍費。換成誰當皇帝,都想在這件事上,日朱元璋的先人板板,哪怕那也是他們自個的先人,這狗屎政策實在是太狗屎了,更不行的是,再狗屎它也是祖制,想改沒門。
所以歷代皇帝和他們的大臣,都致力于削減這方面的開支,雖然不能大張旗鼓的削藩,但可以零敲碎打、積少成多啊。比如。只要親王、郡王無子,一死就會除藩,犯了罪也會被直接貶為庶民除藩,甚至連正常可以繼承王個的,都會無故拖延數(shù)年,因為手續(xù)沒完成,就不用俸祿”至于連沒有封地的奉國、鎮(zhèn)國、輔國將軍和中尉們,就更加沒有保障了,拖欠苛扣祿米的事情時有生,換了誰都愕怨氣沖天。
句實在的,現(xiàn)在宗人府,就是給宗室們出氣用的撒氣桶,每天都有人在那里拍桌子罵娘,一言不合便拳腳相加,甚至要死要活。偏偏你還打不得也罵不得,只能笑著賠不是。哄著這些爺,鬧心程度堪稱天下衙門一絕。
這么有礙和諧的部門,自然不能放在禮部衙門里,所以宗人府并不在東江米巷中,而是被配到宣武門以南的菜市口南大吉巷胡同里,可謂是眼不見心不煩。
如此惹人厭煩的差事,嚴訥和李春芳二位“仙長。自然不會去管的。欺負沈默初來乍到。不由分便交到他肩上。
官大一級壓死人,自己又是初來乍到,沈默只能苦笑著接過這個燙手的山芋,勉強也能應付過去。
不過總體來,在當時滿朝風聲鶴唳,官員朝不保夕的情況下,這三位仁厚長官,為禮部官員撐起了一片溫暖的避風港,使他們不論原先派別,都得以躲過徐閣老的大清洗,確實是人人羨慕的世外桃源。
但有道是,常在河邊站、哪有不濕鞋,到了臘月里,沈默還是被拖入了風口浪尖,“罪魁禍,正是他的同年好友、告伊王的功臣林潤。
因為一切都坐在明處,嘉靖沒法貪污他的功勞,加之他與沈默同年。自然也是徐閣老的學生了,所以在大清洗后的大提拔上,素有直名的南京右都御史林潤,竟被廷推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成為言官系統(tǒng)的三把手”順便提一句的是,部應龍為右副都御史,還在他之下。
得以進階高位,林潤士氣大振。進京后不久,便上了一道《議宗藩祿米疏》,此疏一大白于天下,就如巨石投水,激起軒然大波!
這道奏疏的大意是:“今天下之事。極弊而大為可慮者,莫如宗藩!因為今日宗室繁衍,歲祿不繼,宗藩祿米所支比過去多出數(shù)百倍。如河南開封,洪武中惟一個周王府。至嘉靖初郡王已增三十九,將軍至五百余,中尉、儀賓不可勝計,舉一府而可知天下。今距嘉靖初又四十余年,所增之數(shù)又不難推知。乃是直接向宗室藩王開炮,直指天下第一大弊!
究竟這弊病嚴重到什么程度了呢?“計天下財賦每年供京師糧食四百萬石,而各處王府祿米多達八百五十三萬石,過供京師之糧一倍以上。如山西存留米為一百五十二萬石,祿米則為三百一十二萬石;河南存留米八十四萬三千石,王府祿米一百九十二萬石。以此二省論之。即便田賦糧征,也不夠供王府祿米之牛。況且吏祿、軍餉皆出其中。因此形成郡王以上猶得厚享,將軍以下至不能自存,饑寒困辱。勢所必至。有司困手難供,宗藩苦于不給。于是議論紛紛,莫衷一是……也就是,國家的部收入,要有大半供給王府,而御用、吏祿和軍餉這些國家開支的傳統(tǒng)大頭,卻只能在剩下的一半中權宜,國家怎能不疲敝至極呢弈旬書曬細凹口混姍)不一樣的體蛤
但如何解決呢?林潤“臣以為宜令大臣和科道集議于朝廷,然后頒論諸王,示以勢窮弊極,不得不通之意。令戶部計賦額,以十年為準,大約兵荒、蜀免、存留費用幾何,王府增封幾何,祿米及諸費幾何。令宗藩曉然,知賦入有限,而費出無窮,共陳善后之策,然后通集眾論,請皇上定奪,以為萬世不易之規(guī)。
他也沒有好辦法,建議大家湊到一起開會解決”
嘉靖也許是被宗室擺了一道、險些連命都丟了,也想狠狠治治這幫矗蟲,所以便將林潤的奏章明朝中。命百官進行討論,看看誰有什么好辦法。而那廂間。宗室藩王們也不是任人宰割的主,紛紛派人進京活動,堅決抵制這種不可饒恕的“倒行逆施”
而宗人府作為連接朝廷與宗室的紐帶,自然成了眾人矚目的焦點,處在十分微妙的境地中。
這幾日,沈默已經(jīng)接連接待了十幾波皇室宗親”沒有皇命,藩王是不得離開封地的,但這不妨礙他們把子弟派到京城來奔走聯(lián)絡。這些世子爺普遍脾氣不好,見不著正主只好拿宗人府的官員出氣,肆無忌憚的打罵羞辱,唯恐事情鬧不大。
沒辦法,沈默只好親自出再。安撫這些大爺們,又是請吃飯、又是請聽戲。這才沒被燒了衙門。
“少宗伯。這樣下去不行啊”跟著沈默來到禮部,已經(jīng)升任員外郎的王啟明,愁眉苦臉道:“那幫爺們兒太能花錢了,這才幾天啊,哦們的招待費就已經(jīng)見底了。”
“錢的問題不用操心”沈默手捧著個懷爐,目光盯在一賬冊上。漫不經(jīng)心道:“先把這些大爺們穩(wěn)住了才是第一。”
“怎么,您老又要自個掏錢墊上?”王啟明可知道,這位家里太有錢了。
“想得美,我家里已經(jīng)不做生意了。坐吃山空立地吃陷,哪有余糧打他們。”沈默耷拉下眼皮道:“從他們年底應的祿米里出。”
“啊,到時候還不鬧翻了?”王啟明大驚怪道:“您這叫,叫飲鴆止渴。”
“少廢話。”沈默將那暖爐擱下。翻一頁道:“船到橋頭自然直。到時候再到時候的。”
“得了,反正您老了算。”王啟明應下來,又轉個話題道:“大人,下面人這幾天都在求我。跟您打個商量,”
“什么事兒?”沈默提起筆,從那賬上摘抄著什么,還是沒抬頭。
“是這樣的。今年冬天奇冷無比,還沒進臘月呢,就下了好幾場雪。這柴火的價錢打著滾的往上翻。”王啟明聲道:“弟兄們想問問。能不能多點柴火票,就算少錢也行啊。”柴火票是官員的一種福利,就是憑票領取一定數(shù)量的柴禾。而且是質量很高的官柴。
“賬算的不錯啊”沈默不動聲色道:“什么值錢要什么”
“嘿嘿”王啟明恬著臉笑道:“您總不能看著弟兄們挨凍吧。”
“嗯,知道了。”沈默終于抬頭看他一眼,道:“不過這事兒我做不了主,得部堂大人了算,等有機會我跟他,看看能不能行。”
“您別推呀”王啟明仗著是他的老臣子,軟磨硬泡道:“扣那些宗室的祿米您都不跟部堂商量,怎么給咱們點柴火票,還用得著商量了。”
“好你個王啟明,揣著明白裝糊涂是吧?”沈默又不看他了,繼續(xù)寫字道:“趕緊滾蛋,別在這礙眼。”前者那是背黑鍋,后者那是市下恩,性質能一樣嗎?
王啟明無奈的嘆口氣,心,大人現(xiàn)在是來不好話了,哪像原來,求求就求出來了。只好懨懨的施禮告退,回去后好幾天都躲著大伙,唯恐他們問起,那柴火票的事情。
誰知才過了兩天。禮部的同僚們,便紛紛找上他,卻不是問罪,而是一個勁兒的道謝起來,王啟明一問,原來是早晨部堂大人過來,了五千斤柴火票”禮部來就人少。這下過冬都夠了。袁部堂還告訴他們,這五千斤柴火票,是沈侍郎利用關系,在內(nèi)廷惜薪司用平價買的呢。
王啟明這個奇怪啊,心大人這是何必的,害得我這幾天不敢見人。
他正琢磨著,有人叫他道:“老王,少宗伯叫你呢。”他趕緊顛顛的過去沈默的簽押房,一臉恭敬道:“少宗伯,您找的。”
“嗯”沈默點頭道:“幫我?guī)追菡埵裢砦乙埧汀!?br />
“是”
今天還有一章”(未完待續(xù))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