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可悲可嘆的中世紀食譜
談完了居住條件,接下來就該談談飲食了。
首先必須承認的是,中世紀的歐洲人已經(jīng)發(fā)明了餐具,總算不用像古埃及人一樣直接用手指吃飯了,但現(xiàn)代人依然會感到難以接受——酒杯鑲嵌了寶石做得很華麗,但卻要一桌人輪流共用,你必須在飲酒的時候跟別人分享口水;湯勺也是兩個人或幾個人共用的,最好不要直接把勺子湊到嘴邊去喝,而是舀到自己的碗里;餐叉是拜占庭帝國的發(fā)明,要到十字軍東征之后才被帶回西歐,在此之前的歐洲人,還是只能像古埃及人和現(xiàn)代印度人一樣用手指直接撕肉條;當然,你也可以用餐刀割牛排和面包,然后代替叉子直接塞入嘴里,但問題是一把餐刀要數(shù)人共用,只有地位很高的人才能獨享一把餐刀。
當然,上述這些陋習都是細枝末節(jié),身為貴族領主,你完可以為自己打造一副專用的餐具。但是,在看到桌上放著的中世紀歐洲經(jīng)典飯菜之后,你絕對會消減掉絕大部分的食欲。
就現(xiàn)代東方人的觀點來看,中世紀歐洲人吃水果的方法實在是很奇怪:把蘋果和梨放到火上烤,把李子放進鍋里燉,還要加鹽撒胡椒……而直接生吃水果,卻被看成是下等人的做法。
——中世紀的歐洲醫(yī)學界普遍認為,一切水果都是涼性食物,若要吃的話,就應該以熱的方法烹調,或者加入熱性的香料(例如胡椒之類)……真是不科學!
相反,對于大部分蔬菜,例如胡蘿卜、蕪菁、圓白菜、卷心菜等等,中世紀的歐洲人倒是習慣于生吃,甚至就連刺激性口味的洋蔥也是如此——當然,也有浸泡在肉汁里的烤洋蔥,不過那個就屬于高級菜了。
——煮熟的水果和生吃的蔬菜……感覺上似乎跟中國人的習慣恰好相反,肯定會導致腸胃不適。
不過上述這些問題還不算最要命的,中國人也不是不能吃蔬菜色拉,至于煮熟加鹽的水果不合口味,也只要從食譜中剔除這些菜就行了。但光是作為主食的面包,就能讓人覺得無處下嘴——中世紀歐洲人吃的面包,跟我們現(xiàn)代人那種發(fā)酵過還加入白糖奶油的松軟面包根不是一回事,而是近似于壓縮餅干的一種無酵餅,又干又硬又磕牙……而古埃及人的面包,雖然通常也沒加奶油,但一般倒是發(fā)酵過了。
當時,就算是貴族領主,在日常生活之中,也都吃平均重量4。5㎏\/1磅的長條形黑面包。
注意,中世紀的黑面包和現(xiàn)代的黑面包完不是一回事,現(xiàn)在所謂的黑面包除了色澤之外,在口感和成分上,其實和中世紀的白面包也差不多了。
典型的中世紀黑面包,一般是用麥粉混雜大量的麩皮烤制而成——這種做法在中世紀已經(jīng)算是精品黑面包了。更有一些偷工減料的黑心面包師,居然經(jīng)常故意在黑面包中摻加木屑、石頭之類的雜物,比埃及人摻入面包的砂子更能磨損牙齒,也更可惡——后者好歹是被動受罪,前者根就是主動犯罪。。。
很好,這下連礦物質都有了,要是在夾雜點樹葉和蟲子,那就是營養(yǎng)食品了……
這種中世紀黑面包的天下聞名之處,就是在于可以當武器使用——中世紀的編年史上,多次記錄了沒出息的笨盜賊潛入窮苦農(nóng)民家里盜竊,但卻不幸殞命于家庭主婦的黑面包之下的囧事;而當中世紀的家庭矛盾發(fā)生時,更有無數(shù)男子漢死于悍婦的黑面包攻擊……至于這東西的味道,還是請大家自行想象。
——在日的歐洲中世紀背景輕《狼與辛香料》之中,那位男主角旅行商人羅倫斯,之所以在有條件的時候,都不愿意直接啃黑面包,而是要把黑面包掰碎了煮稀粥,就是因為這東西實在是太硬了。
在中世紀,白面包和黑面包之間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它在制作時需要耗費很多時間和努力去篩除麩皮,中世紀的天主教會把經(jīng)過發(fā)酵制成的松軟白面包稱作“潘德美茵”,意為精制、神圣的面包。而中世紀的白面包體積也普遍比較,每只通常都不夠正乘吃一頓,大概跟現(xiàn)代的“早餐包”差不多。
最初,白面包是教會神職人員獨享的專利,但很快就被人突破了限制,成為了中世紀富裕家庭們招待賓客的上等伙食。不過,在中世紀貴族們日趁餐的時候,白面包和黑面包之間往往并沒有非櫥確的分界線——正常情況之下,貴族和富人的廚房里都不會直接存放大量面包,而是儲存粗面粉,或者混合了大量麩皮的麥粉。到了吃飯的時候,再把粗面粉烤成面包。
如果要招待客人或者慶祝什么喜事,那么就會吩咐廚師和侍女們把粗面粉篩一篩⌒待的客人尊貴,粗面粉里的麩皮就要篩得干凈,烤出來的面包自然就會白精細,但花費的功夫同樣也就多。
所以,黑面包和白面包完可以用同一袋面粉烤出來,區(qū)別只在于人工。而貴族騎士們平時吃的面包,其實是介于白面包和黑面包之間——最富裕的人家可以養(yǎng)幾個仆人,從早到晚專門篩面粉。而在不那么富裕的家庭,為了減輕仆人的工作量,避免把他們累倒,同時也是為了避免浪費同樣能充饑的麩皮,只好把篩面粉的次數(shù)減少一些……至于最后烤出來的面包到底算是黑的還是白的,就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此外,在中世紀的歐洲,還有一種用精面粉加入雞蛋、牛奶、蜂蜜和香草,并且用啤酒酵母來代替普通的發(fā)面,經(jīng)過精心發(fā)酵之后烘烤制成的“皇后面包”(也可以翻譯為女王面包)♀種圓形白面包的口味,基跟現(xiàn)代的高檔奶油面包差不多,可能還要更好一些,而且使用的材料絕對是綠色健康無污染——但這玩意兒已經(jīng)是連國王也不能頓頓都當主食吃的超高級奢侈品了!
根據(jù)中世紀的某部史詩記載,有位國王在某次戰(zhàn)役勝利之后,向軍賞賜了許多烤肉和葡萄酒,大家都習以為常』后他又賞給最勇敢的士兵們每人一塊“皇后面包”,卻被其他人羨慕得要死……
不管那些混合了木屑與碎石的中世紀黑面包有多么的嗑牙和傷喉嚨,它們仍然是中世紀歐洲下層平民眼里的上等美食,因為他們的飯碗里經(jīng)常連面包都沒有——烤面包要燒很多柴,烘焙的工藝也很麻煩。
所以窮人們干脆就直接拿一些粗加工的麥粉(那東西雖然是麥子磨的,但是怎么看都算不上面粉)放到碗里,加點熱水調成麥糊,然后天天就吃這種麥糊過日子$果有條件搞到一些野菜、咸魚和肉類的話,也是把這些東西統(tǒng)統(tǒng)都倒進鍋子里和麥糊一起燉煮……總之看上去很惡心,類似于我們中國人用來喂豬的東西,又有點像是嘔吐物,令人望而生厭。
——總的來,中世紀歐洲莊園里的農(nóng)奴們,一般吃得比三千年前尼羅河畔的古埃及農(nóng)民還差。
除了黑面包和白面包之外,中世紀末期的意大利人偶爾也會吃面條(意大利通心粉),但這玩意兒更是絕對的貴族食品,價錢比白面包還要貴——在水力磨坊普及以前,把麥子加工成做面條用的細面粉真是太費勁了。而且,現(xiàn)代意義上的意大利面,最初是在阿拉伯人占領下的西西里島誕生,直到13~14世紀才推廣到了整個意大利,至于傳播到歐洲的其它地方,則已經(jīng)是文藝復興之后的事情了。
所以,中世紀的絕大部分歐洲人,恐怕都沒有機會品嘗到意大利面的美味。
此外,水稻也在中世紀傳入了歐洲。但由于水稻在光熱條件方面的需求太高,因此僅在南歐的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地有少量種植,而且產(chǎn)量較低,再加上碾米也很麻煩,使得大米的價格甚高。故而大米在當時一般并不是被視為主食,而是被作為配菜灑進湯里——西班牙菏飯最早大概就是這么來的。
完了蔬果和主食,接下來就該魚肉類的葷菜了。中世紀的歐洲應該算是半農(nóng)半牧,而且土地空曠,野生動物很多,所以魚類和肉類的價格較低,有時候魚的價格比等重的黑面包還要便宜。
但中世紀的歐洲人沒有冷藏條件,肉類容易腐壞,即使是貴族領主也沒法頓頓吃鮮魚鮮肉——古代中國人的城市很多,消費力強,每天在市集里總有現(xiàn)宰的生豬出售。但中世紀的歐洲卻是人煙稀少,一座中等城堡里頂多也就四五十個人,每天宰一頭豬或者一只羊可就太浪費了。更何況,宰殺牲口也是要看季節(jié)的,剛熬過冬天的牲口一般都很瘦,不養(yǎng)肥了再宰可就太不合算了。
另一方面,雖然西歐的大部分國度都挨著海,但由于歐洲的整體緯度較高,日照量不足,所以曬鹽很困難,從而導致中世紀歐洲的鹽價很昂貴,在某些地方甚至比古代中國官營壟斷下的鹽價都要高。基上是溫暖的地方鹽價低,寒冷的地方鹽價高,在最冷的俄國,一磅鹽經(jīng)常能換兩頭羊。而臭名昭著的北歐名產(chǎn)——瑞典的臭青魚罐頭,也是因為貧窮的北歐漁民們想要節(jié)約食鹽,才被發(fā)明出來的。
——想要知道北歐臭青魚罐頭有多么可怕的讀者,可以參考日動漫《萌菌物語》的開頭部分。
因此,中世紀的歐洲人平常大多吃風干肉,這東西就是把肉放在寒風里吹干成木乃伊。風干肉的儲存年限很長,保存幾十年的也能吃(當時的歐洲人才不在乎二惡英之類的玩意兒呢)。在食用這種風干肉之前,要先用刀子刮去表面的油垢和氧化層』后在河水中浸泡一兩天,最后才能煮熟食用。至于味道么,只能是吃不死人——古代歐洲人出門旅行的時候,總是不喜歡吃干肉而喜歡吃面包,就是因為這個緣故。
就算是你的運氣好,能搞到一些鮮肉,中世紀歐洲人在某些方面也實在是太不講究了,很多地方甚至不知道肉用公畜是要從閹割的,最后割下來的豬肉比老母豬都要老,還帶著一股無法形容的騷味兒——對于那些吃慣了現(xiàn)代菜肴的穿者們來,保證每次吃這種“騷肉”都會難受得跟受刑一樣。
除了鹽之外,當時歐洲人餐桌上的調味料極少,沒有咖喱也沒有沙拉醬,砂糖和香料都要通過阿拉伯人的地盤進口,價格貴得可怕。那時候的砂糖是放在藥店里賣的,對于歐洲人而言并非日常調味品,而是仿佛中國人眼中的人參一樣的高級補品。
至于香料么,以胡椒為例,中世紀歐洲的胡椒一向是按粒賣的$果是胡椒粉末的話,那可就更倒霉了,稱重的時候不僅要關緊門窗,屏住呼吸,買主還要一遍遍地檢查秤上有沒有作假……在歷史上,還曾經(jīng)發(fā)生過“不法商人以銀屑摻入白胡椒出售”這種在今天難以想象的事情。
——《狼與辛香料》里的主角羅倫斯,就用一大袋錢幣才換了一袋胡椒,還認為是很便宜的優(yōu)惠價。
在中世紀的歐洲,一粒胡椒基等值于一枚佛羅林金幣,并且真的長期被人拿來當錢在用,故而有著“胡椒幣”的美稱。假如當時有誰能帶一袋胡椒掛在身上,那么絕對是大受歡迎的超級富豪次付賬的時候掏出一二粒胡椒……簡直比后世的白金vip信用卡還要有面子!
除了砂糖和香料之外,中世紀歐洲較為便宜的調味品主要是檸檬汁,現(xiàn)代的西餐里也常常能看到這玩意兒。北歐人一般用黃油涂面包,而南歐人則用橄欖油,此外還有一個較為昂貴的選擇:蜂蜜。
——還是在《狼與辛香料》里面,羅倫斯為了給女主角赫蘿買一只蜜漬桃子而差點破產(chǎn),可想而知中世紀的蜂蜜有多么值錢了。那年頭就算兩個領主之間為搶奪幾箱蜂蜜而打仗,也不是什么特別稀奇的事。
至于中世紀歐洲的奶酪,一般也不是現(xiàn)代超市里那些工業(yè)化生產(chǎn)出來的整齊方塊,而是一坨坨綠不啦嘰的黏糊狀物體,既像是牙膏又像是芥末膏,就是不像我們概念中的奶酪。
由于當時沒有現(xiàn)代的消毒殺菌法,這些中世紀奶酪一般可沒有現(xiàn)代奶酪的香氣,弄不好還會帶著濃烈的腐臭味,讓很多人一看就覺得倒胃口——雖然中國人也吃臭豆腐,但似乎很少有誰會生吃吧!
(反過來,除非是做芝士糕點,奶酪倒是很少看見有誰會加熱過再吃的。)
勉強吃完不合口味的中世紀飯菜,你大概想要放松一下,可惜中世紀的歐洲既沒有咖啡也沒有茶葉,更沒有熱可可,同樣也沒有香煙可抽——可可和煙草此時都還躺在大西洋對岸的美洲叢林里。
而飲茶與喝咖啡的習慣,則要等到十字軍東征之后,才慢慢地通過阿拉伯人的地盤傳入歐洲(咖啡原產(chǎn)于胞俄比亞)。并且,在經(jīng)過穿整個歐亞大陸的漫長旅途和重重轉手之后,抵達歐洲的茶葉價格已經(jīng)貴比黃金,哪怕是大貴族也舍不得經(jīng)常飲用。在這種情況下,你只能靠喝啤酒或葡萄酒來權作消遣。
不過要提醒大家的是,中世紀歐洲的葡萄酒釀造和儲存技術還很不過關,因此當年新釀出來的葡萄酒,在市場上的價值通常十倍于上一年存留下來的陳酒:后者往往會變酸掉渣,根無法入口,頂多只能過濾一下當成醋來賣——注意,歐洲人的醋也是用葡萄釀造的,跟我們中國人不一樣。
所以,那些前往中世紀歐洲的穿者們,千萬不要犯這個常識性錯誤,在宴會上得意洋洋地端出某某年份的“極品紅酒”來招待貴客,估計人家只會在心中大罵你太吝嗇,居然讓他們喝醋,還是陳年老醋……
總之,在十六世紀發(fā)明瓶裝技術和軟木塞之前,歐洲人并沒有長期保存酒類的方法≮是,中世紀歐洲貴族在宴席上喝的酒,很可能“酸得像矛刺、像刀片割、像刺針”。唯有投入大量的香料或砂糖,才能稍稍減輕一點“變味”酒的酸腐味,“使那種釀造得粗劣可怕的酒,容易被人接受”。
另外,正如古埃及的啤酒跟現(xiàn)代的啤酒完不是一回事,中世紀歐洲人對啤酒的概念也與現(xiàn)代啤酒存在很大差異$果古埃及的啤酒更像是沒放糖的甜酒釀,那么中世紀的歐洲啤酒就更像是我們中國的黃酒——沒有泡沫,釀造方法跟黃酒差不多,只不過原料采用了大麥、燕麥,而非中國人釀造黃酒的稻米。
總的來,在古代歐洲人的概念里,啤酒就是一種谷物酒的代名詞。凡是用谷物而非水果(葡萄、蘋果)釀造,也沒有經(jīng)過蒸餾的發(fā)酵酒,統(tǒng)統(tǒng)都稱為啤酒。
所以,按照歐洲人的古典分類方法,我們中國的黃酒和甜酒釀,還有日的清酒,也都能算是啤酒。
最后,如果把中世紀啤酒蒸餾一下,那么就是威士忌了。而把葡萄酒蒸餾一下,則會得到白蘭地。
順便再一句,雖然中世紀歐洲的飲食條件實在是不怎么樣,但能夠當個貴族養(yǎng)幾個騎士侍從當狗喂,感覺似乎也挺有愛的(中世紀習俗,在貴族吃飯時,狗和侍從都守在桌后等主人的骨頭……),應該能滿足一些重口味女生的喜好。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