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球華人穿者同盟成立!
公元163年,大明崇禎五年五月,在經歷了足足一百多天的馬拉松會談之后,時空的第一屆球穿者大會,終于在現代世界中國政府有關部門的蒞臨指導之下,宣布就此圓滿落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次規模空前的球性政治會議之中,球各方穿勢力的外交代表在海南島三亞的椰林海景之中,互相進行了親切而友好的多方交談,彼此坦率而充分地交換了意見,很好地增進了各方之間的了解。
總的來,次會議是意義重大的,雖然在一些問題上,某些代表持保留態度,在另一些問題上,甚至發生了某些不愉快的事件。但是在中央政府有關部門的耐心服和反復溝通之下,各方代表終于最終還是達成了“團結體穿者,共建和諧新世界”的偉大共識,避免了各種令親者痛仇者快的內部沖突。
在這個時空的歷史上,次會議有著里程碑式的紀念意義,其影響之深遠,幾乎波及球所有的大洲。
次會議的第一項重要成果,就是決定成立球華人穿者同盟,為了掩飾時空穿的真相,對外稱呼為球華人同盟,簡稱華盟。華盟的秘密目標是征服和統治世界,對外則以復興華夏文明為宣傳重點。
目前,整個華盟下轄的領土已經空前遼闊,版圖橫跨北美、南美、澳洲、東南亞和東北亞,總面積僅次于目前的西班牙世界殖民帝國此時的西班牙控制著從墨西哥到智利的大半個美洲大陸,但在人口上卻存在嚴重的硬傷——即使將“歸化民”和附庸土著也計算在內,整個華盟擁有的人口也不過三百萬左右。
為了適應時空諸多華人穿者建立的城邦國度,散落于球四大洲各個角落,而所需華人移民集中在明朝中原土的客觀現實,華盟的政體采取“歐盟蘇聯神圣羅馬帝國”的混合模式,由一個總部和若干加盟共和國組成,各個加盟共和國除了不得互相內戰之外,擁有外交、軍事、內政方面的部主權。在不違背同盟總部政策的前提下,可以自行與其它國家簽署貿易協定,締結外交關系,甚至發動對外戰爭!
雖然各個加盟共和國的權力極大,但整個同盟依然盡可能地保持“集體行動,對外一致”原則。在同盟總部召開的體代表大會,有權干涉和否決加盟共和國的任何政策,如果某個加盟共和國膽敢違抗同盟總部的最高命令,就會遭到從金融制裁、商業封鎖、開除加盟國資格,一直到展開武力討伐的嚴肅處分。
在次會議召開之前,球華人穿者共有臨高海南島、遠東海參崴、華美美國東北部、東岸烏拉圭、澳洲其實只占了一個達爾文港五大勢力。但在華盟組建過程中,考慮到中國人自古以來的長期大一統情節,很多代表和中央有關部門都擔心如果任由臨高和遠東集團兩大勢力,從海南島與海參崴分別自行發展的話,會最終造成中國土長期南北分裂的可怕現實,不利于民族統一與國內和諧。
而且,根據近期偵察到的各項情報顯示,目前在大明帝國境內,還存在著若干股規模大不等的其余穿者勢力,如果由兩個加盟共和國一南一北進行中原攻略的話,很容易在協調方面發生矛盾,譬如雙方爭奪某方型穿者勢力投誠,或者某勢力借助臨高集團之力與遠東公司為敵之類,從而造成華盟的內耗。
為此,次大會最終決定將遠東公司與臨高集團合并,再加上中央的后續派遣人員之后,形成一個下轄三千多名穿者,現有版圖囊括庫頁島、海參崴、濟州島、臺灣島、福建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和南鴻基港的最強大的加盟共和國,暫時定名為東亞共和國,首府為表示公允,暫時定為臺灣高雄港。
與此同時,原歸屬東岸的馬達加斯加島殖民地其實只是在島上占了一座港,島嶼的大部分歸屬于各個土人王國和歸屬華美的開普敦殖民地也宣告合并,升級為南非共和國,首府暫時定于開普敦。
至此,華盟在建立之初,共計擁有東亞、南非、澳洲、東岸、華美五個締約加盟共和國。另有琉球王國和日長州藩兩個附屬國,預備在各項工作進入正軌之后,吸收其以“友好盟邦”之類的身份加入。
然后,華盟的旗幟圖案在會場上幾經爭執,最終確定為仿造歐盟旗幟的式樣,改為鮮紅底色,上面以環狀布置五顆金色五角星,代表五個加盟共和國一律平等。簡稱紅底星環旗。這種圖案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當日后華盟的版圖擴充,需要增添新的加盟共和國之時,只須在旗幟的金色星環中增添一顆星即可。
次會議的第二項重要成果,就是統一了各個加盟共和國的貨幣。在此之前,除了澳洲眾因為土地荒僻、人口稀少,沒有發展出自己的貨幣之外。臨高集團發行了流通卷,海參崴遠東公司則使用配給制度結合工分制度,北美的華美國鑄造了時空的“美元”,南美的東岸國也有自己鑄造的一套東岸元……
幸好,之前的華美國與東岸國已經達成了貨幣統一協議,雖然貨幣名稱不同,鑄幣圖案也不一樣,但兩種“美元”這兩個國家都在美洲的幣值、規格和含金量都是一樣的,可以直接等值使用。
于是,華盟成立之后頒發的球穿者統一貨幣“華元”,就直接采用了時空“美元”的規格,規定各個加盟共和國的政府只要能夠搞到金銀,都有權自行鑄造金屬貨幣,但銅幣、銀幣、金幣的重量、規格、材質、大都有統一規定,只有幣面圖案允許各個加盟共和國的政府自擬。而發行紙幣的權力則收歸同盟總部籌集之中的華盟中央銀行,不準各個加盟共和國濫發紙幣,以造成惡性通貨膨脹,破壞貨幣信用。
此令一出,東岸和華美共和國倒是沒什么問題——它們來就是使用金銀幣和期票為主。遠東公司也沒什么反應——海參崴還在實行配給制度,發行的工分票并不多。只有臨高集團已經發行了大量的紙幣,為了把海南島地盤上的流通卷兌換成華元兌紙幣華元,由現代時空印鈔廠緊急趕印,一時間忙得昏天黑地。更別提還得在廣州、泉州、霞浦、高雄、鴻基這些外圍地盤上設立兌換點,一直到年底也沒忙完。
次會議的第三項重要成果,就是統一了各個加盟共和國的民身份等級制度,將華盟版圖內的人口,從低到高劃分為非法移民、契約奴含罪犯、自由民、歸化民、國民、公民、元老七個等級,任何穿者一旦加入華盟國籍,就自動獲得公民地位。除了元老不能世襲之外,其余各等級人口理論上皆為世襲。
如果是在二十一世紀,這樣森嚴的等級制度,絕對會引起輿論嘩然,讓人權斗士們跳腳叫罵。但在此時卻是人人都以為理所當然。因為這個時代就是如此的殘酷,與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將一切的剝削和壓榨,都掩蓋在“自由”、“公平”的漂亮外衣之下相比,這個時候的人們更是將一切都毫不掩飾地擺上桌面。無論在哪一個國度,都是一樣的金錢為尊、實力為尊,而人道、良知、正義、憐憫等等都是不需要的奢侈品。
雖然這個制度等級森嚴,但存在一條上升空間——以奴隸身份被買來的人口,在按照契約服完若干年的勞役之后,就自動成為自由民。如果自由民愿意剃發“凈化”,通過基礎入籍資格考試,加入國有企事業單位,或者參軍入伍,就晉升為歸化民。歸化民如果立功得到提拔,進入干部編制,或者考入重點院校,則獲得國民身份。當國民繼續立功,并且通過高級考試或者政府特批之后,才能獲得最高等的公民資格。
在華盟成立初期,元老資格暫時只對穿者開放,但并非每一個穿者都有資格當元老——于是,臨高集團的一大堆“醬油元老”只得郁悶地降級成了公民,還被其它加盟共和國嘲笑是“濫授名器”……
按照華盟的憲法大綱規定,各個加盟共和國互相承認對方的自由民、歸化民、國民和公民資格,但最高級的公民和元老資格,需要得到華盟總部的審議和確認,以防公民和元老的頭銜泛濫成災。
次會議的第四項重要成果,則是為了給各個海外加盟國搜集人口,預備發動一場大規模的東亞攻略。
——除了主要地盤在中國土,可以就近吸收人口的東亞共和國之外,剩下的華美、澳洲、南非、東岸四個加盟國都迫切需要大量的明朝華人移民來充實地盤,實在不行的話,換成日、朝鮮和南移民也可以湊合——明明有著偌大的富饒地盤,卻因為沒有人手而無法開發,那是一種何等的痛苦啊!
偏偏因為后世歐美的“前車之鑒”,來到美洲的華人穿者們,又不敢大規模就近引入歐洲移民和黑人奴隸,生怕導致日后的國內人口成分結構失衡,黃種人比例過低,乃至于被白人或黑人搶班奪權。
所以,他們只能無奈地站在遙遠而富庶的美洲大地上,看著大洋彼岸明朝故國的一億多人民流口水——明明這里就有著無盡的肥沃土地,數不盡的森林、木材和礦藏,你們為什么就寧可縮在老家餓死凍死呢?
為了華盟體加盟國的利益,在華盟成立之后,勢必要著手解決這一迫在眉睫的問題。
經過一番選拔,在大明、后金和日都有著著威望和深厚影響力的黃石將軍,被任命成為華盟東亞戰區總司令,下轄東亞共和國,或者是遠東和臨高集團的部軍事力量,以及來自遙遠美洲、澳洲和非洲的若干援軍。麾下合計有各路海陸軍約十萬人,戰斗艦船超過三百艘,其戰斗力堪稱獨步東亞無敵手。
按照次會議上的決定,在東亞戰區聯軍成立之后的第一櫥戰,就是選拔部分精銳部隊,再度遠征日,協助長州藩發動倒幕戰爭。目標是通過這場“低烈度戰爭”來檢驗聯軍的磨合程度,提前發現各種隱患,以免在日后展開大陸攻略的關鍵時候突然掉鏈子。同時,還可以利用日內戰搜集一些日移民。
——但是沒過多久之后,此時還躊躇滿志的黃石將軍,就深深體會到了什么叫做計劃趕不上變化……
與此同時,一支直屬于未來同盟總部的中央機動部隊,也正在進行遠期的規劃和籌建之中。
次會議的第五項重要成果,則是確認了華盟總部的駐地位置——澳洲!
按照華盟的雄心壯志,這座即將在澳洲誕生的城市,未來必定將會發展成地球的首都!
于是,在次大會落幕之后,亙古蠻荒的澳洲大陸,就迎來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興土木…… t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