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大穿越時代 最新章節目錄 第766章 、堅韌的生物圈和脆弱的文明(下)

作者/老老王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第一百二十三章、堅韌的生物圈和脆弱的文明下)

    從經歷了五次生物大滅絕之后,地球依舊生機盎然的表現來看,地球生物圈的堅韌性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從古代瑪雅、古尤等各個消逝的人類古文明遺即看,人類文明的脆弱性也是毋庸置疑的。

    綜上所述,人類或許無法毀滅地球,但卻絕對可以毀滅自己。

    冰島的這仇山噴,對于整個地球生物圈的影響自然是微乎其微,甚至連造成物種規模滅絕的程度都辦不到。但對于脆弱的人類文明社會來,卻已經是山崩地裂的滅頂之災。

    ——尤其是在歐洲大6的人類文明社會,之前就已經被戰火折騰得瀕臨解體,只差最后一擊的情況下:截止到目前為止,曾經的世界文明中心,如今卻飽經戰火蹂躪的歐洲各國,依然基是一片廢墟的凄涼狀態。即使不考慮目前陷入無政府混戰狀態的英國,光是在在德國、法國、意大利、習、荷蘭、比利時、瑞士和西班牙等歐洲大6國家,也有大約五千萬到八千萬人,因為城市被毀而無家可歸。這些人蝸居于地窖、廢墟、洞穴之中,只要有個棲身之所就行了。還有上千萬人連這樣的棲身之所都沒有,只能在荒野里露宿。

    很顯然,如此糟糕的生活條件,是絕對抗不過零下四十攝氏度的極寒天氣的,凍死幾百萬只是銹思。

    即使是那些僥幸保住了房子的城市居民,日子過得也是苦不堪言。因為城市基礎設施被戰爭破壞,他們完被剝奪了最基的公共服務,比如飲用水、煤氣、電力,歐洲到處都有這樣的苦命人。

    例如,在前后打了大半年血腥拉鋸戰的法國馬賽港,停火之后城只剩下兩盞路燈,8%的房屋淪為瓦礫。在音樂之都維也納,由于奧地利的新政府執政能力低下,內斗頻繁,無心恢復經濟的緣故,自來水和電力居然一直沒能恢復,市民只有從渾濁的多瑙河里獲得飲用水,到了冬天還得鑿冰融水,即使是到訪此地的高級官員,每天也只有一瓶水用于洗漱。人們等于是坐在二十世紀的破爛機器中間,過著中世紀的生活。

    哪怕是在原已經初步完成戰后重建的蘇聯土,由于核爆的緣故,還是又出現了大批無家可歸的戰爭難民,只能宗蘇聯政府緊急安排的臨時收容所里,一間屋子要啄十個人,擠得好像沙躲罐頭。

    歐洲的城市固然是一片破敗,歐洲農村的日子其實同樣不好過。由于戰爭的緣故,歐洲大6的耕地要么開墾過度,要么兵焚火燒,要么洪水泛濫,要么丟棄荒廢。墨索里尼曾經費九牛二虎之力,排干了意大利南部的沼澤,但在接下來的混戰之中,盟軍又故意放水淹沒這一地區,由此引嚴重的瘧疾疫情。在蘇軍跟英軍爭奪荷蘭的戰斗之中,英軍還故意打開荷蘭的攔海大壩,導致過三十萬公頃的牧懲耕地被海水淹沒。

    當戰火方熄之時,得勝的斯大林俯瞰歐6,卻現由于各方都在戰爭中采取了焦土政策,導致鄉間的果園和葡萄園被燒毀,家禽家畜被屠宰一空,甚至連水利設施都被惡意搗毀,比如炸開水庫大壩之類——在納粹德國的敗退過程之中,希姆萊明確命令前線的黨衛隊指揮官,務必徹底摧毀占領區甚至失陷國土的一切:“在我們走后,不留俘虜,不留家畜,不留糧食,不留鐵軌敵人只會現一個徹底被焚燒和毀滅的國家。”

    當然,跟鄉村與牧赤比,工礦企業更是先被摧毀的目標↓如,在匈牙利,過9%的工廠被德國人故意焚毀,幾乎所有煤礦都被淹沒或者炸塌。而在戰禍更慘的南斯拉夫,干脆已經被重新打回了農業國。

    在這樣的情況下,歐洲農業的狀況自然是慘淡無比,幸存的農民就算逃過了戰火的直接殺戮,但是等到他們回到家鄉,卻現自己置身于這樣一種絕望的處境:沒有化肥,沒有農藥,缺少種子,沒有農業機械——即使有也找不到開動它們所需的燃油。哪怕他們翻出了祖輩們曾經使用過的陳舊木犁,也找不到拉犁的牲口,只能靠自己的雙手用鋤頭刨地。甚至連灌溉用的水庫都被炸毀了,農業用水都得指望老天爺下雨。

    呃,此外,很多水庫、渠道和田野里還埋了不知多少地雷,想要種地就得冒著隨時被炸死的風險。

    很顯然,在這樣的狀況之下,歐洲大部分地區的糧食產量,都立刻重新跌回了中世紀水平更要命的是,隨著冰島火山的噴,歐洲迎來了一個“無夏之年”,歐洲鄉村連中世紀水平的糧食產量都沒了。

    而且,按照專家的評估,這種農業基絕收的狀況,恐怕還得再接著持續短則兩年,長則五年

    在這種情況下,陷入死亡絕境的歐洲各國,尤其是戰火剛剛平息不久的西歐和南歐各國,只能跪下來向蘇聯老大哥乞求援助。但隨后又更加絕望地現,目前歐洲交通普遍癱瘓,哪怕有援助物資也送不進去!

    ——整個歐洲的道路布滿地雷,電話線路被切斷,大信梁被炸毀,除了幾條承迭事任務的主干線之外,歐洲的交通都躥癱瘓狀態。在法國和意大利,8%的鐵路和6%的公路無法使用。在習,戰前四分之三的船舶被毀,連港口設施都基成了廢墟。歐洲人普遍有效的唯一交通方式就是步行。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第三次世界大戰還在繼續進行,歐洲各國正活躍著數以百萬的**游擊隊,聽從白宮和五角大樓的無線電遠程指示,一刻不停地四處炸橋梁、扒鐵路、挖堤壩、燒倉庫很多地區基礎設施修復度,往往還趕不上他們的破壞度那么快,在級寒潮、氣候異常和饑荒面前,自然是愈加凄慘。

    在這種狀況之下,各國的都和大城市,最多也只能夠維持最低標準的戰時食品配給制度,而在絕大多數較為偏僻或者被破壞得太慘重的地區,當地政府——如果還有政府這種玩意兒的話,已經是連配給制度都無法維持,只能什么都不管,任憑人民自生自滅:目前的西班牙、瑞士與荷蘭就是這么一副狀況。

    蘇聯方面對此也是無可奈何,只能瘍收縮兵力,撒手不管,除了保留少數可以通過海路補給的港口據點之外,原進駐西歐的紅軍主力,在一九四七年的夏天,基都已經撤出“柏林——日內瓦”一線以西地區,退守情況相對較好的東歐,讓法國、比利時、荷蘭、西班牙“自力更生”,獨力解決國內的民生問題。

    結果,無論哪個西歐國家都沒能解決自己的民生問題,只知道繼續向蘇聯討要援助物資——但即使拿到了援助物資,因為交通癱瘓也分不下去,只能囤積在港口慢慢消耗。同時還引了一場規模空前的難民潮,兩千多萬饑寒交迫的法國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比利時人、荷蘭人、德國人和東歐各國人民,掙扎著逃向傳中有著牛奶和面包的蘇聯,其中在半路上倒斃了一半以上,只有不到一千萬人能夠活著踏入蘇聯境內。

    在難民入境之后,按照克里姆林宮的最高指示,除了部分技術人才及其家屬之外,所有難民都不許在蘇聯歐洲版圖內逗留,一律火遣送西伯利亞開荒種地砍木頭下礦坑。對此,難民們的反應自然很大,沒有誰愿意心甘情愿去西伯利亞那種地方。但問題是,如果鐵了心不去西伯利亞,那么斯大林就要讓他們去地獄了。

    ——斯大林時代的紅軍,可不是后來心慈手軟的紅軍,政委的大能和契卡的威名,依然比地獄撒旦更加可怖,對待眼下這會兒瘋狂涌入國境的歐洲難民,蘇聯人自然也是采鰓血政策,但凡敢鬧事的難民都是反革命分子,一律直接槍斃負責執行的契卡戰士原以為起碼得要槍斃個二三十萬人,才能起到震懾效果。沒想到前后才槍斃了區區十萬多人,剩下的難民就基都老實了,可見這蟹洲人實在是挺慫的。

    另一方面,對于之前一貫勞動力短缺的西伯利亞地區來,歐洲的噩耗就是西伯利亞的福音——隨著將近一千萬歐洲難民的迅涌入,如今西伯利亞的人力資源充足得都快要溢出來了,并且還不是中亞那些只肯念經不愿意上學的文盲,而是來自歐洲的高素質人才,什么工程師、高級工人、大學教授、農業專家都是一抓一大把,只要熬過了暫時比較混亂和艱難的起步階段,西伯利亞大開的勝利前景就一定指日可待!

    ——正如那些大河入海口肥沃三角洲的形成,必然要以河流上游兩岸的水土流失為代價一樣。如今猛然出現在西伯利亞荒野上的文明曙光,自然也需要以整個歐洲的淪落黑暗來作為墊腳石

    “最近這些日子的法國報紙上已經在連篇累牘地哀嘆,整個歐洲正在進入又一次羅馬帝國崩潰后的黑暗時代。而斯大林同志對此的評價是,你們這些只會搖筆桿子的文人啊,趁著現在還有報紙行的時候,多些謬論吧正的黑暗時代還在后面呢!到時候恐怕連紙張、油墨和報社都要一起消失了!”

    艦娘蘇菲如此平淡地述著能夠令一般人毛骨悚然的話題,仿佛只是在一個普普通通的冷笑話。

    “這樣的詞真是夠冷酷的不過也的確是實情。”

    王秋搖了曳,“那么,關于歐洲人目前的噩夢生活,斯大林和克里姆林宮究竟迸怎樣的看法?對于正在走向黑暗的歐洲大6,蘇聯老大哥就算沒法去當救世主,多少也得肩負起一些什么責任吧?”

    “關于這個問題,斯大林的答復是:在目前的情況下,我無法讓歐洲人過上比非洲人更好的生活,只能努力降低敵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讓他們連非洲人的日子都過不上,以此來增強歐洲人民的幸福感”

    ——好吧,這個回答真的很毛很鋼鐵充滿了鋼鐵大叔和斯拉夫民族的殘酷暴力美學。

    “誒?整個世界都已經是這副雪上加霜的模樣了,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里,那些留在家鄉的歐洲人居然還能有非洲人的生活水平?我還以為會直接掉到巴布亞新幾內亞食人族的生活水平呢!”

    對此,馬彤好奇地眨了眨眼,一臉“天真無邪”地道,還很可愛地歪了歪腦袋。

    然而,她話語中描述的內容卻是那么的嘔,真是太惡心了!

    幸好,在座諸位都是見慣了大世面的非凡之輩,對于這點場面自然是個個都能串泰然。

    但同樣的道理,對于生在歐洲的各種慘劇,他們也一點兒也沒有身同感受、悲天憫人的意思。

    更何況,不要置身事外的穿者們,就算是蘇聯的領導者,在這種你死我活的面戰爭時期,也把什么慈悲仁義都拋到了九霄云外,只剩下了一副冷若冰霜的鐵石心腸。

    事實上,對于蘇聯人來,坐視歐洲文明走向毀滅,或許才是真正的深謀遠慮和長治久安之計。

    自從俄羅斯文明誕生以來,就躥嚴重的地緣困境之中——從地理上看,俄羅斯是一個難以防御的國家,大部分國家的核心區,都有一定的地理屏障,用以建立防御線。而俄羅斯的核心區從中世紀的莫斯科大公國延續至今,周圍并沒有山川、海洋等為其提供保護,其國防策略主要不是靠地形上的障礙,而是靠惡劣的氣候耗盡敵人的力量,這種對自身損傷極大的焦土戰略防御方式,使得俄國在歷史上飽受各種苦難的蹂躪。

    歷史上,對俄國的入侵主要來自兩個方向:歐亞大草原和波德平原,前者如蒙古人和更早的匈奴人,后者如條頓騎士團、拿破侖、德意志第一帝國、納粹帝國——蒙古人的入侵和被驅逐,讓俄羅斯文明在血與火的鍛煉之中逐漸形成,而對歐洲敵國的防御,則是靠一次次的大踏步撤退和焦土政策,最終以慘勝告終。

    為了彌補自身防御上的弱點,對于俄國來,擴張就是最好的防御——要一直擴張到山腳下與海岸邊才行→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的俄羅斯國家,都很難指望天然屏障來保護自己,雖然北方有北極冰海的保護,南方以黑海-高加索為防線,但國土的東西兩面卻是門戶洞開,一片坦途,無險可守。

    面對東西兩面的軍事壓力,俄國就需要不斷的擴展緩沖區,靠消耗和時間來贏得勝利,但占領大量緩沖區需要駐軍、內務警察、情報部門來維持統治,迫使俄國一邊需要不斷向外擴張,一邊需要對內集權甚至推行恐怖政策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之后,俄國人終于向東擴張到了太平洋沿岸,保證了核心腹地的東線安。但在西線,卻僅僅推到了波蘭,就再也推不動了——按照絕對安的標準,需要一路征服到法國才行!

    雖然俄國人一直在將自己的邊界盡力向西推進,壓縮對手的空間。但這實在太艱難了,因為西邊就是歐洲列強的腹地,打破頭也未必能贏。而且,即使俄國人真的僥幸征服了歐洲,一路打到了法國,在多佛爾海峽洗軍靴,俄國也沒有足夠的人口來消化如此龐大的版圖,甚至在現有的版圖之中,俄羅斯民族的比例也僅僅勉強過了總人口的一半,宗教和民族問題亂成一團麻,內部維穩壓力遠比其它列強大得多。

    可見,俄國這種政治重心與經濟重心分離,且經濟重心為其他民族所占領的狀況,使俄國只能以集權高壓制度來統治,而經濟重心既靠近戰爭前線,又無天險可守,導致一旦戰敗就很容易經濟崩潰和國家瓦解。

    ——俄羅斯地緣戰略的核心問題在于,因為腹地敞開,無險隘可守,必須需要靠大幅度的擴張攻勢來敝帝國的安,但過度的擴張又導致消化不良,進而產生內部安問題和解體的風險,以至于需要強硬的政治體制來維持帝國的存在,而當體制崩潰或強敵入侵時,內部的區域解體和國家安問題就會同時爆。

    但是,在三戰爆,球核爆的背景之下,克里姆林宮卻現這一地緣戰略困境居然有了解決的辦法:如果國境線以西的歐洲大6,跟黑非洲一樣愚昧落后,跟西伯利亞一樣人煙稀少,那又會怎么樣呢?

    ——這樣的話,蘇聯就能夠像羅馬人征服地中海世界一樣,僅憑較的腹地就建立起一個級大帝國!

    在古羅馬帝國建立的時候,羅馬的人口并不算多,文明程度也不如迦太基人和習人,但是卻憑著并不算大的意大利半島,四面出擊,無往而不利。一邊從習人那里學習文明和技術,一邊拿野蠻民族當靶子練手,同時憑著相對較高的文明水平,融合周邊各個民族,最終統治西方五百年之久。

    現在蘇聯的局勢,也跟羅馬帝國初創的時候有些類似——蘇聯身已經站在了世界之巔,不再需要從歐洲先進國家的文明之中吸薩分來展自己,只需要成功地融合它們,就能一步登天:為此,就有必要讓其它的歐洲國家統統變得比蘇聯更加窮困、落后和愚昧,只能趴在地上仰望著偉大蘇聯的繁榮富裕流口水蘇聯人的生活自然不算富,但是貧富從來都是相對的,只要把其它國家搞得更窮就沒問題了),為了爭搶著一個成為蘇聯公民的名額而打破頭,然后給勞動裂乏的蘇聯,提供源源不斷的優質人力資源補充

    簡而言之,就是美國夢的蘇聯版但由于蘇聯的硬件條件不如美國好,所以為了讓蘇聯公民的生活能夠產生廣泛吸引力,就有必要適當降低其它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讓他們過得更慘才行

    另一邊,即使是在手忙腳亂地應對著歐洲災情的同時,蘇聯人也一刻都沒有停止過對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以南地區的核打擊。蘇聯的戰略核打擊遠程轟炸機部隊,這大半年來一直在以有時候每天兩顆原子彈,有時候每天三顆原子彈的頻率,有成效地飛降低著戰線對面敵國平民,主要是阿拉伯人的生活水平。

    ——在從耶路撒冷帶著三十萬美英盟軍沿著紅海東岸南撤之初,艾森豪威爾上將原準備把司令部設置在沙特都利雅得,以便于就近聯絡協調沙特王國政府,從這片貧瘠的土地上搜集到舊能多的給養物資。

    不料,司令部還在搬遷的半途之中,利雅得就已經被狂的蘇聯人丟了原子彈,沙特就此亡國了望著前方地平線痙騰起的蘑菇云,沙漠中的艾森豪威爾上將無奈地下令車隊掉頭回轉吉達港,誰知僅僅隔了幾個斜之后,聚集了大量美英盟軍的吉達港,同樣也挨了一枚蘇聯原子彈,三萬美軍和一萬市民斃命。

    眼看著吉達港也完蛋了,艾森豪威爾只好頂著當地人的抗議和騷亂,把司令部搬進了圣城麥地那,心想憑著這地方的宗教地位,蘇聯人應該不敢再隨便亂丟原子彈了吧?未曾想到不信邪的斯大林同志,在列寧格勒被核爆之后早已了狂,哪里還顧得上什么異教徒的圣城,對待麥加和麥地那這兩座城市,繼續是原子彈伺候,就像圣經之中的上帝降下天火毀滅索多瑪和蛾摩拉一樣,輕而易舉地摧毀了這兩座宗教圣城。

    ——正所謂“核彈之下,眾生平等”,面對致命的高溫、輻射和沖擊波,沒有哪一座城市更加高貴。

    盡管如此,艾森豪威爾上將還是幸運地又一次逃過了此次浩劫。但蘇聯人的核彈還是如同冰雹一般,接二連三地不斷落下了接下來又過了幾天,沙特阿拉伯王國境已經找不出一座沒挨過核彈的城市,也找不到幾處還沒被污染的水源了,艾森豪威爾只好再次長途遷徙,跟著繼續南撤的部隊,把司令部搬到了也門的亞丁港結果才安頓下來三天,又是一枚原子彈轟頂,把亞丁港的一萬多美軍和更多的市民送上了天。

    就這樣,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艾森豪威爾在阿拉伯半島上到處轉移挪騰,跟蘇聯核彈大玩捉迷藏,同時眼看著一座座城市化為輻射廢土最后到了夏天,鑒于阿拉伯半島實在是太不安,艾森豪威爾只得把他的司令部徹底搬出了亞洲,繼續向南撤退到東非肯尼亞的蒙巴薩港,這樣才算是安穩了下來——這里距離蘇聯最南邊的前線空軍基地太遠,出了蘇聯戰略核打擊轟炸機編隊的作戰半徑,已經夠不著了。

    遠道而來的美國人固然可以一走了之,但那些炸得焦頭爛額的阿拉伯人,望著被蘑菇云吞噬的城市和綠洲,卻只能絕望地哀嘆:“艾森豪威爾走到哪里,原子彈就跟到哪里!”——哀嘆歸哀嘆,可面對著遍地開花的蘇聯原子彈和賴著不走的美英盟軍,身為土著的阿拉伯人,除了坐著等死之外,當真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事實上,不僅僅是蘇聯人在阿拉伯世界遍地丟核彈,美國人同樣也丟出了手頭最后僅剩的兩枚原子彈。先是核爆了蘇伊士運河北端的塞得港,更加徹底地摧毀了蘇伊士運河,堵死了蘇聯紅狐從這里沖出地中海,進入紅海和尤洋的可能性。另一枚原子彈則用于核爆開羅,成蠱造出上百萬難民,把埃及變成了一個無政府狀態的爛攤子,使得蘇聯紅軍難以沿著尼羅河溯流而上,從東線向南進攻盟軍控制的黑非洲。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的蘇聯原子彈還在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的邊緣一刻不停地落下,將一座座城市和港口化為輻射塵埃。按照這樣的情況展下去,三戰的下一階段,很可能變成兩大陣營隔著大沙漠的種蘑菇比賽。至于在核爆前沿會死掉多少阿拉伯人和非洲黑叔叔,則只是一個無人關心的次要問題了。

    ——即使是死光了,也只能自認倒霉在強權即真理、炮彈即正義的年代,這就是身為弱者的悲哀。

    兩大陣營非但不關心他們的死活,甚至還打算對他們加大搜刮力度,以應對糧食危機和戰爭消耗。

    除了非洲和西亞之外,蘇聯人在從西歐大規姆軍之前,還對孤懸大西洋中央的亞爾群島、馬德拉群島和加那利群島,同樣也投擲了前后數十枚原子彈,從而徹底消滅了美軍從大西洋方向反攻歐洲的可能性。

    與此同時,在地球的另一端,自從勝利地結束了南太平洋奪島作戰,把軍旗插上復活節島以來,就沉寂了許久的日狐聯合艦隊,也在四七年的春天再一次升起戰旗,拔錨出海,展開了新的大作戰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成县| 长兴县| 交口县| 安龙县| 雅安市| 调兵山市| 武威市| 田阳县| 七台河市| 冷水江市| 泾源县| 保靖县| 翁源县| 龙里县| 塔城市| 游戏| 盱眙县| 蕉岭县| 水富县| 台山市| 玉林市| 尼玛县| 高雄市| 林芝县| 碌曲县| 蒲江县| 资中县| 克拉玛依市| 宜春市| 城口县| 德州市| 安丘市| 治县。| 友谊县| 大城县| 万州区| 岳西县| 乌鲁木齐市| 贡山| 丰都县| 济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