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張全義,在李保的印象中,這個張全義,他絕對是唐末五代初期響當當的人物!
說到官場,人們最耳熟能詳的兩句話是“伴君如伴虎”、“一朝天子一朝臣”!叭铣肌边@樣的“政壇不倒翁”,總是會讓人津津樂道、頂禮膜拜。不過,跟張全義比起來,全是浮云!
“三朝老臣”算什么?張全義是“四朝老臣”!這個“四朝”,可不是“一朝天子”的“朝”,而是“朝代”的“朝”!
黃巢稱帝,建立大齊政權,張全義任吏部尚書、水運使。
投降唐朝后,張全義任河南尹、東都留守。
朱溫建立大梁,張全義任河陽節度使,封魏王。
李克用之子李存勖鏟翻梁朝,“復建”唐朝(史稱“后唐”),張全義任皇后干爹、中書令、河南尹兼領河陽,封齊王。
更重要的是,張全義始終沒有受到任何形式的“清算”,他以75歲的高齡病死,屬于自然死亡。這在唐末五代殺人如麻,高官顯貴死傷無數的年代里自然死亡絕對是:
堪稱奇跡!
官場險惡,想混成“政壇不倒翁”,實屬不易。有的生前無限風光、死后身敗名裂;也有的生前屢遭迫害、死后平反昭雪。3,..
古往今來,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我們已經習以為常。身逢亂世的張全義,到底是如何創造這個奇跡的呢?
在李?磥砣粽f張全義有什么獨門秘籍的話,無非就是六個字:不要臉,撞大運!
運氣這個東西,不好說,撞上了是你的,撞不上活該倒霉。正所謂“盡人事,聽天命”,張全義能盡的“人事”,只有“不要臉”。
“不要臉”是張全義的看家本領,李保印象最深的兩件事便能略見一斑。
第一件事是他的名字。張全義原名張言(一說張居言),投靠政府軍后賜名“全義”。朱溫稱帝后,賜其名為“宗奭”。李存勖鏟掉了后梁,名義上打起了“唐朝”的旗號,張全義“審時度勢”,主動要求改回“全義”。
第二件事發生在后梁時期。乾化二年(912年),朱溫出征回來,路過洛陽,在張全義的府邸住了十來天。在此期間,老色鬼朱溫將張全義的妻女悉數奸/淫一遍,好不快活!
太他媽欺負人了!張全義的兒子張繼祚操刀就要去殺朱溫泄憤。出乎意料的是,張全義竟然拼了老命將他攔住,語重心長地教育起兒子來:“當年我被李罕之圍在河陽,差點死于非命,多虧朱溫出手相救。沒有他,哪里還有我的今天?大恩不能忘!”(吾為李罕之兵圍河陽,啖木屑以為食,惟有一馬,欲殺以餉軍,死在朝夕,而梁兵出之,得至今日,此恩不可忘也。
此情此景、此人此言,實在是尊嚴喪盡、無恥至極!
雖然張全義的節操還不如一個妓/女,但也并非一無是處。治理洛陽,當是他此生最引以為豪的光輝業績。
洛陽,這座大唐王朝屈指可數的繁華都市,光啟二年(公元886年)被秦宗權的野蠻軍隊一把火燒成了焦土。
秦軍撤走,李罕之率兵前來接收洛陽,但根本沒法進城,只能在郊外臨時辦公。依靠李克用趕走了劉經后,李罕之自封河陽節度使,駐鎮孟州,已成灰燼的洛陽就扔給張全義去善后。
張全義接手的時候,洛陽/具體是怎樣的情況呢?“白骨蔽地,荊棘彌望,居民不滿百戶”。
大唐皇帝李儇回到長安時,眼看京師“荊棘滿城,狐兔縱橫”,從頭涼到了腳。而那時洛陽城的景象,比長安還要慘好幾倍,要換作一般人,早撂挑子了。洛陽都成這鳥樣了,這活還怎么干?
張全義可不是一般人,他決心用最短的時間,恢復洛陽昔日的繁華!
為了盡快恢復生產,張全義決定“從人抓起”。洛陽戰亂不斷,秦宗權又是吃人不吐骨頭的貨,老百姓紛紛逃到山里躲了起來。張全義先從麾下挑選了十八人,稱為“屯將”,發給旗幟、榜單,讓他們到洛陽周邊的十八個縣“擺攤設點”、樹旗張榜,招撫流亡的百姓回家種地。
要不是戰火紛飛,誰愿意背井離鄉、顛沛流離?所以官府的榜文剛貼出來,一些膽子大的百姓就回來了。
為了進一步安撫和招攬百姓,張全義采取“無嚴刑、無租稅”的政策,除了殺人者必須償命以外,普通刑事、民事案件一律輕判輕罰。主動開荒者,減免賦稅,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張全義任命了十八名“屯副”和十八名“屯判官”,分散到十八個定居點,負責監督政策的執行情況。
首批回鄉的百姓得到了實質性的好處,成為繼續招撫流亡百姓的“活廣告”,一時間“民歸之者如市”,每屯達數千戶,洛陽周邊的農業生產得以迅速恢復。
由于中原戰亂不斷,密布著大大小小的盜匪,而駐防的正規軍不可能面面俱到。要防止盜匪破壞生產、擾亂社會治安,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群眾的力量。因此,張全義在百姓中選募壯丁,加以簡單的軍事訓練,組建了遍及各個村落的“自衛民兵”。
制定了相應的政策之后,張全義還經常到農村“調研”,采取“現場辦公”的方式,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
張全義將城市周邊的生產生活秩序引入正常軌道,洛陽的恢復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短短幾年時間,洛陽漸漸恢復了昔日的生機與活力,“桑麻蔚然,野無曠土”,“兇年不饑,遂成富庶”。
大唐的詩人曾任太子少師的楊凝式給張全義寫過一首詩,表彰他的功績:
洛陽風景實堪哀,昔日曾為瓦子堆。
不是我公重葺理,至今猶是一堆灰。
李保對于張全義這個人沒有什么惡感,趨吉避兇是人的本能,既然這個張全義是個識時務的人,那么這樣的人就更加容易隨遇而安。
隨遇而安恰恰是在亂世中保命的最佳性格,但張全義能夠善終著實不易,不過他的性格如何,李保不在意,他更看重這個張全義的種田能力。
如今大唐大部分地區都是戰亂貧蔽,人煙稀少再加上軍閥兇殘,是以李保急需張全義這樣的人才幫助他穩定地方并且發展農桑。并且積極開展屯民養息的政策。
是以李保必須得想辦法把這個張全義拉攏過來,不然張全義一旦投靠了朱溫等人,這樣增加朱溫的實力,就會讓日后李保征伐天下增添阻力。
至于如何拉攏張全義,李保卻想好好想一想,其實他最想做的就是吩咐金鑾衛的人,暗中把這廝綁來襄陽。
但是李保暗地里綁架藩鎮官員,這件事一旦傳出去勢必要造成不良影響。
若是以長安的名義把張全義調任襄陽的話,應該可以實現,但是此時的李罕之和張全義正是“蜜月期”,他怕張全義不想來。屆時他發出調令,張全義又不來,更是會讓他丟面子。
如今的李保在大唐那么多年了,漸漸的接受了唐人的思維,他考慮問題也已經以唐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了。
是以對于丟面子的事情他很慎重,畢集好名聲不容易積累下來的,若是被一個小小的河南尹拒絕了,那傳出去就不好聽了。
到底該如何把張全義弄過來,李保有些為難,不過他最終還是想到了一個辦法,至于會不會成功,還得看張全義這廝到底是如何想的了。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