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明鹿鼎記 正文 【0663 翰林院編修和詹事府主簿】

作者/軒樟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韋寶聽王秋雅說吳襄來了,趕緊起來洗漱更衣。

    對于吳襄這個準老丈人,韋寶還是挺尊重的。

    當初與吳家你死我活的爭斗,主要也是韋寶同吳三鳳之間的爭斗。

    而且換位思考,倘若是將他與吳襄調換位置,對于有新近勢力向自己發起挑戰,自己會善罷甘休嗎?

    總的來說,在韋寶崛起的最初,吳家不算是下了狠手。

    況且在韋家莊買地的事情上,在后面去遼南發展的事情上,還有韋寶考舉人的事情上,吳襄也都出過力。

    算是扯平了吧。

    看在吳雪霞的面子上也得扯平啊,否則便太小氣了些。

    天底下有幾個女婿與老丈人,與大舅哥關系是好的?

    韋寶與吳雪霞,與吳三輔的關系處的已經很不錯了,所以不能太怠慢吳襄和吳三鳳。

    到了前廳,見著吳襄,韋寶趕忙施禮道:“拜見吳伯父!”

    吳襄帶著吳三鳳和吳三桂、還有吳雪霞和吳三輔,笑呵呵的迎出來:“都是自己人,不必多禮!小寶,幾個月不見,你又長高了不少啊。”

    “嗯,已經快有我高了呢。”吳雪霞甜絲絲的一笑。

    韋寶一汗,你是女的,我是男的,等老子發育成熟,比你高是肯定的吧?

    “不得無禮。”吳三輔笑著看向吳雪霞:雪霞,雖然還沒有正式過門,但男人畢竟是男人,怎么這么與男人說話?

    吳雪霞聞言,粉臉一紅,扭了扭身子,沒有再說。

    其實吳襄不在的時候,現在吳雪霞的位置已經擺的很正了,很少對韋寶使小性子,平時大都很乖巧。

    最關鍵是天地會的大小事務,與其說韋寶在決策,不如說有一大半已經是吳雪霞在決策了,除了她實在是拿不定主意的才會問韋寶,否則都是吳雪霞先處理好,最后把她的處理結果給韋寶看一看,韋寶沒有意見就發下去。

    “伯父什么時候到的?該讓我去接才是。”韋寶笑道。

    “韋大哥,我們清早便到了,其實昨天傍晚便到了京郊,爹爹說太晚進京城不好,便趕早等城門開了入京。”吳三桂搶著道。

    自從與韋寶打過擂臺,后面韋寶又給吳三桂銀子,修補關系,現在吳三桂對韋寶非常親熱,也非常尊重,覺得韋寶能文能武非常厲害。

    韋寶對吳三桂微微一笑:嗯,三桂也快有我高了啊。

    吳三桂其實比韋寶還差老遠,吳三桂似乎走了種一般,吳家都屬于高挑身材,像是吳三輔和吳三鳳在這個時代的男人里面都算高的,都有一米七五左右,吳雪霞在這個時代的女孩子里面也是高的,將近一六八了。

    而吳三桂是橫著長的,非常魁梧扎實,此時雖然快一米六,看上去卻比實際矮一些。

    吳三桂聞言很是高興,還站到了韋寶身邊比一比,“韋大哥還是比我高一點點,不過,過兩年我肯定能趕上!”

    韋寶笑了笑,轉而對吳三鳳打招呼,“大哥!”

    吳三鳳本來是不肯來的,吳三輔說讓他順便來京城看看家里的買賣,另外吳三輔中了進士這么大的事情,他這個當大哥的不來不好。

    還有韋寶現在與吳雪霞雖然沒有正式成親,但是吳雪霞與韋寶等于已經確定了關系,韋寶也中了進士,吳襄覺得吳三鳳也應當來祝賀韋寶,過去的事情過去了,更應該借著這個機會化解一下。

    吳三鳳是不情愿來的,不管是吳三輔中了進士,還是韋寶中了進士,他心里都不痛快,關他啥事啊、

    不但不痛快,反而還有點怪父親偏心,幫吳三輔和韋寶太多了!

    雖然吳三鳳不知道吳三輔與韋寶一路中舉人,中進士的具體細節,但是他猜測肯定是父親用銀子鋪路的結果。

    不過,他表面上又無法違背父親的意思,只得來了。

    聽韋寶主動與自己打招呼,吳三鳳臉一紅,向韋寶點頭道:“恭喜韋公子啊,聽說你昨晚上喝多了。”

    “大哥不要叫什么公子,都是一家人,像三輔大哥一樣,叫小寶吧?”韋寶微微一笑。

    吳三鳳沒有接話,吳襄笑道:“小寶啊,你叫三輔該當叫二哥,三輔與三鳳要都是大哥的話,不亂了套么?”

    韋寶呵呵一笑:“是。”

    吳襄滿意的看著韋寶與吳三輔:“好,很好,都是進士了,真為咱們遼西長臉,遼西恐怕有近百年沒有出過進士了,幾十年才出一個舉人!這次一下子出了兩個進士,轟動整個大明啊!”

    韋寶臉一紅,暗忖我和吳三輔怎么得的進士,你自己還不清楚嗎?“伯父,為什么還不用飯?早就到了飯點了吧?”

    “雪霞和三輔早說要開席,我說等你起來一起。”吳襄笑道。

    “還等我干什么啊?”韋寶聞言心中一暖,有點責怪的瞅向吳雪霞:“伯父遠道而來,自當第一時間備下酒席啊。”

    吳雪霞笑道:“酒席一天到晚都有,不用備,我剛才說了半天,我爹就說要等你起來一起吃,還不讓我去叫你起來,對你多好?”

    韋寶聞言,賣乖的又沖吳襄叫了一聲:“伯父!”

    吳襄笑著答應:“這次我來,肯定幫你和三輔安排好!真沒有想到小寶你中了探花郎!我吳家有個探花郎女婿,這真是祖宗保佑啊!三輔的同進士出身也很不錯了,只要不出大差錯,三輔到我這個歲數,至少也得是三品從三品的官兒不可,一定比我有出息!”

    吳三輔聽聞吳襄這么說,頗為得意,笑道:“爹,現在開席吧?邊吃邊聊。”

    “好!開席!今日我要一醉方休!”吳襄高興的大聲道。

    韋寶知道吳襄這下是真的高興了,吳襄平時在家也不怎么喝酒,吳襄就不是一個好喝酒的人。

    然后,韋寶殷勤作陪,與吳襄的關系更進了一步,與吳三鳳的關系也緩和了許多。

    本來,一直是吳三鳳對韋寶使手段,韋寶可沒有對付過吳三鳳。

    吳三鳳見韋寶似乎全然不放在心上,自然也不好怎么嫉恨韋寶了。

    而且,吳三鳳很疼愛妹妹吳雪霞,吳雪霞是吳家的公主,看在妹妹的份上,也沒有與韋寶再過意不去的道理。

    可以說,一家人其樂融融。

    吳襄本來在京城也有一處不錯的宅院,在韋寶的盛情挽留下,與吳三鳳、吳三桂一起,都住在了韋寶這座沒有牌匾的府邸里。

    吳襄對于韋寶這座外表看上去挺普通,但里面裝飾的富麗堂皇,奢華至極的豪宅很欣賞。

    主要欣賞的是韋寶不安門匾這件事,因為再如何奢華,主人家不安放門匾,都屬于低調的表現,別人也不好說什么。

    否則,依著大明官員的俸祿,就是做一輩子首輔的人,也不可能賺下韋寶這么一座豪宅!

    雖然韋寶還沒有正式出仕,但難保出仕之后,言官們會借著韋寶這座豪宅做文章。

    現在不安放門匾,這種可能就小的多了。

    吳襄當日就派人聯絡魏公公,魏忠賢安排次日晚上與吳襄見面。

    吳襄沒有帶人去,一個人去的,大家都知道魏忠賢的規矩,喜歡單獨與人說事情,不喜歡一大堆人。

    吳襄回來之后便召集了一次小型家庭會議。

    “小寶啊,不是我舍不得給你使銀子,這趟,你和三輔的事情,我各花了二十萬兩紋銀!”吳襄道:“魏公公說了,你是探花郎,按照禮制,必須先到那個那個什么翰林院去待上一陣,暫時沒有辦法安排更好的衙門。不過,等過幾個月,一定給你安排一個好衙門,并且想辦法給你弄個從六品!”

    韋寶一汗,這就在自己身上花了二十萬兩了啊?關鍵自己不想去什么好衙門,自己想到山東地方上赴任啊。

    不過,這些話,韋寶也不方便對吳襄說,人家畢竟是一番好意,二十萬兩紋銀也是很大的數目!“伯父,這怎么好意思啊?這銀子我還給你,以后我的事情,我自己打點就成,我與魏公公是可以見面的。”

    “我知道,這不是我一點心意嗎?這個銀子是省不得的,你也不能還給我,不然我可不高興。”吳襄笑道。

    韋寶只得道:“那我只能給雪霞了。”

    “那是你們兩個人的事情,我管不著。”吳襄笑道。

    “爹,那我呢?花了二十萬兩紋銀,給我安置到哪兒去了啊?我這個三榜同進士出身,按照禮制,應該安排到地方當縣令吧?”吳三輔問道。

    “我的兒子怎么能去當什么縣令啊?爹都給你安排好了,去詹事府!先弄個從七品的主簿廳主簿!過個一年半載,爹再給你想辦法!詹事府是閑差,不用做事,不必擔任何風險,最適合你不過!你只要不犯渾,不辱罵上官,不與人打斗,爹保你一輩子太太平平當京官,等資歷熬個十年八年的火候夠了,外放當個布政使也不是不可能!”好家伙,吳襄已經將吳三輔這一輩子都計劃好了:“家里也不用你弄銀子,爹每月還給你多加零花銀子!你多與同僚,與上官處好關系就成。這種官兒,天底下最容易當的吧?”

    吳三輔聞言大喜:“成,我都聽爹的。”

    吳三鳳聽的有些吃味,覺得生活太不公平了,自己學問不比三輔差,可惜,自己這輩子怕是難以趕上三輔了啊!

    吳三鳳知道,這一切都因為吳三輔與韋寶是好朋友!在出來這么個韋寶之前,吳三輔只是家里閑人一個,最不受待見啊!哪兒像現在,爹說話,三句話不離三輔。

    不過,自怨自艾而已,吳三鳳也不是傻瓜,也不敢擺在臉上。

    “魏公公給了我好幾個地方,我思前想后,最好的還是這個詹事府!因為有機會見到陛下啊!懂嗎?能見著陛下,可是比拍誰的馬屁都頂用。”吳襄老謀深算的,樂呵呵的對幾個人解釋。

    吳三輔笑道:“那我得去學點木工活,聽說陛下最喜愛做木工活!”

    吳襄聞言,大喜過望,拍了拍吳三輔的肩膀:“兒啊,你到底是懂事了啊!有這想法就很好,不管有沒有機會見著陛下,一技傍身總之是錯不了的!陛下才二十出頭,少說還得做幾十年天下!你怎么樣都有機會見著陛下的。你與陛下有共同的喜好,將來見了面,也有共同話題。”

    韋寶一汗,記得以前在現代看古代穿越小說,尤其是木匠皇帝這個時期的,都說要用木匠活與皇帝拉近距離,豈不知,滿朝都是木匠好不好?

    就像嘉靖皇帝一朝,滿朝都是煉丹修士好不好?

    詹事府,是明清時期中央機構之一,創設于明洪武朝。該機構為模仿明朝舊有機構并加以擴充,主要從事皇子或皇帝的內務服務,其中置詹事、少詹事等官職。

    洪武初年,置大本堂以藏古今圖籍,召四方名儒訓導太子、親王。不久,太子居于文華堂,諸儒輪班侍從,又選才俊之士入充伴讀。

    當時,東宮官屬除了太子少師、少傅、少保、賓客以外,還有左右詹事、同知詹事院事、副詹事、詹事丞、左右率府使、同知左右率府事、左右率府副使、諭德、贊善大夫,都以勛舊大臣兼領其職。又有文學、中舍、正字、侍正、洗馬、庶子及贊讀等官。

    洪武十五年,改定左、右春坊官,各置庶子、諭德、中允、贊善、司直郎,又各設大學士。隨即又定司經局官,設洗馬、校書、正字。二十二年,因屬官太多而無所統率,才設詹事院以總之。

    二十五年改名詹事府,駕馭左春坊、右春坊、司經局等部門,統府、坊、局之政事,置詹事1人,少詹事2人,府丞2人。主簿廳主簿1人,錄事2人,通事舍人2人。

    左春坊:職官有大學士、左庶子、左諭德各1人,左中允、左贊善、左司直郎各2人,左清紀郎1人,左司諫2人。右春坊的官員設置如左春坊。

    詹事掌統府、坊、局之政事,以輔導太子。少詹事為詹事之副貳。明太祖對太子的教育很重視,既不隨便付之以重任,又特設一套較前代完備的東宮官,以訓導太子。

    明會要職官七引明通紀:洪武元年正月,中書及都督府議,仿元舊制設中書令,欲奏以太子為之。帝曰:“取法于古,必擇其善者而從之。元人事不師古,設官不以任賢,惟其類是與,豈可取法?且吾子年未長,學未充,更事未多,所宜尊禮師傅,講習經傳,博通古今,識達機宜。他日軍國重務,皆令啟聞,何必效彼作中書令乎?”乃令詹同考東宮官,設少師、少傅、少保、詹事、率府使、諭德、贊善,賓客等官。

    這表現了明太祖的卓見遠識,詹事府官員對太子的影響最為直接,所以明太祖慎擇其人,常以勛舊大臣兼領其職。據明史唐鐸傳記載,初置詹事院,太祖對吏部說:“輔導太子,必擇端重之士。三代保、傅,禮甚尊嚴。兵部尚書唐鐸謹厚有德量,以為詹事,食尚書俸如故。”以后,凡東宮官缺,則命廷臣推舉孝義篤行之京官兼任。英宗天順以前,或尚書、侍郎、都御史兼任。憲宗成化以后,例以禮部尚書、侍郎由翰林出身者兼掌之,明太祖規定宮官由廷臣兼領,其謀慮是很深遠的。

    據洪武圣政記記載:洪武三年十二月,禮部尚書陶凱請選人專任東宮官屬,罷兼領之職,庶于輔導有所責成。帝曰:“古者不備其官,惟賢能是用。朕以廷臣有才望勛德者,兼東宮官,非無謂也,嘗慮廷臣與東宮官屬有不相能,遂成嫌隙,或謀,離間骨肉,其禍非細。若江充之事,可為明鑒。朕今立法,令省臺都督府官兼東宮贊輔之職,父子一體,君臣一心,庶幾無相構患”。這說明了明太祖規定“兼領”之制是接受了西漢巫蠱之禍的教訓。宮官“兼領”就可預防廷臣與宮官相構,而謀,“離間骨肉”。這是明太祖調節宮廷內部矛盾的重要措施。

    通事舍人掌東宮朝謁及辭見之禮。“凡廷臣朝賀,進箋進春、進歷于太子,則引入而舉案”。春坊大學士執掌太子向皇上奏請及講讀之事。洗馬掌經史子集、制典、圖書刊輯之事。凡天下圖冊上東宮者,皆受而藏之。校書、正字為洗馬之佐,掌繕寫裝潢并校正典籍之訛謬。

    不過,在明中期以后,詹事府成為翰林官遷轉之階,太子出閣的講讀之事都由其他官員充任,名實已不相符了。

    總的來說,吳襄為吳三輔安排去詹事府,還是很有眼光,很有想法的。

    不過,韋寶卻覺得,二十萬兩銀子買一個詹事府的從七品閑職,也就吳襄做得出來了,這也太貴了吧?

    別人都是花大價錢弄肥缺,而吳襄倒好,花大價錢弄一個閑職?

    “你們肯定奇怪,我花二十萬兩紋銀給三輔弄一個閑職做什么?我是怕三輔沾上黨爭啊,我不求你在官場上多出息,平平安安的就好,官場上面的事情,撲朔迷離,誰也看不準的,盡量不要和誰走的太近!變天的時候,不至于被大風大雨傷著。”吳三輔道。

    韋寶聞聽吳襄這么說,十分佩服,雖然這種明哲保身顯得太保守,但韋寶也能體會到父親對子女的愛護!

    “爹,眼下不都是魏公公當家嗎?與魏公公走的稍微近一些,沒啥吧、反正你給我弄的是一個閑職。”吳三輔道:“再變天,也變不到我頭上吧?是不是想的太多了一些?”

    “你聽我的就是了,咱們給魏公公送一些孝敬銀子,不礙事的,你做個閑職小吏,再變天也的確變不到你頭上。但你要謹記,既不要與魏公公底下人過從甚密,也不要與東林的人過從甚密,都沒有什么好處的,記住了嗎?”吳襄鄭重其事的對吳三輔道。

    吳三輔見父親很嚴肅,不由的點了點頭。

    吳襄又對韋寶道:“小寶,你也是一樣,遇事能躲就躲,官場上千萬不要強出頭的,千萬不要得罪人,你這個年紀,以后升到閣臣是早晚的事情,做個三朝元老,四朝元老,甚至五朝元老都有可能!千萬不要心急,千萬不要與魏公公和東林的人走的太近,記住了嗎?”

    韋寶微微一笑,點了點頭,暗忖晚了啊!我已經算是一只腳踏上了魏忠賢的賊船了!

    不過,韋寶還是很佩服吳襄的政治見解,小心駛得萬年船,這是千古不破的道理。

    又過了幾日,吏部正式開始發通知,一小部分同進士出身的三榜,還有絕大部分進士出身的二榜,被分到各個偏遠的縣去當縣令。

    二榜的人都得到了安排,不是分到外地去當縣令,就是分到各個部去當辦事員。

    外地一般正七品開頭,留京官員一般正八品或者從七品開頭。

    按照理論上說,京官的等級要比同級的外地官員至少高一個檔次。

    正八品的京官相當于外地的正七品!

    剩下一部分三榜同進士出身的人,又沒有銀子疏通的,只能等候候補,等候出了空缺再上任。

    要等多久?真沒有人說得清楚,少則三五個月,多則一兩年。

    別看大明三年才出一批進士,泱泱大國,幾千個空缺,每三年才上來三百人。

    但是很多地方官,并不是進士出身,舉人也是能花銀子搞個縣令什么的做做的啊。

    總的來說,寒門子弟即便得了進士功名,也不能算完全踏入了富貴門。

    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不是那么好打破的!

    一甲三人,還有二甲的頭幾名,則不出意外,按禮制,進了翰林院。

    韋寶得了個正七品的翰林院編修。

    若是韋寶從正七品的翰林院編修這個級別外放到地方上,至少要給韋寶弄一個五品的知府當當!

    翰林院,從唐朝開始設立,初時為供職具有藝能人士的機構,自唐玄宗后,翰林分為兩種,一種是翰林學士,供職于翰林學士院,一種是翰林供奉,供職于翰林院。

    翰林學士擔當起草詔書的職責,翰林供奉則無甚實權。晚唐以后,翰林學士院演變成了專門起草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有“天子私人”之稱。

    在院任職與曾經任職者,被稱為翰林官,簡稱翰林。

    宋朝后成為正式官職,并與科舉接軌。

    明朝以后被內閣等代替,成為養才儲望之所,負責修書撰史,起草詔書,為皇室成員侍讀,擔任科舉考官等。地位清貴,是成為閣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員的踏腳石。

    無論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學士始終是社會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體,集中了當時知識分子中的精英,社會地位優越。

    唐朝的杜甫、張九齡、白居易,宋朝的蘇軾、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張居正,晚清的曾國藩、李鴻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

    入選翰林院被稱為“點翰林”,是非常榮耀的事情。

    翰林學士不僅致力于文化學術事業的傳承,更踴躍參與政治,議論朝政。由科舉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舉時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學說中“達則兼濟天下”的表現。

    然而,成為翰林學士的輝煌前景也使得大量知識分子投身科舉,造成了人才浪費。社會重文士輕技工,拖緩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此外,翰林制度也使得文學界和思想界的主流處于皇帝的監管之下,對學術自由和知識分子的思想獨立起了壓抑作用,有利于皇帝進行**統治。

    明孔貞運明資政大夫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志銘:“賜進士、通議大夫、協理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纂修先朝實錄記注起居管理六曹章奏、較內書文華殿展書誥勅撰文、前右春坊右諭德左庶子掌南京翰林院事、經筵講官、通家鄉眷生王鐸頓首拜書丹”。

    可見,即便是做到了袁可立這等的高官,在他的履歷中,最閃耀的仍然是協理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這一項。

    翰林院是政治資歷中最閃耀的一點!

    而詹事府則代表了與皇家的親近。

    翰林院有學士一人正五品、侍讀學士二人從五品、侍講學士二人從五品、侍讀二人正六品、侍講二人正六品、五經博士九人正八品、典籍二人從八品、侍書二人正九品、待詔六人從九品、孔目一人未入流、史官修撰無定員從六品、編修無定員正七品、檢討無定員從七品,庶吉士無定員未入流。

    要是做到了翰林院學士,外放的話,可以直接從正五品升遷到正三品,或者從二品的高官!

    如果是在京師官場升遷,也可以直接跑到別的大部去當個侍郎啥的。

    韋寶與吳三輔都是第一批上任的官員,這天兩個人早早的就被即將離京的吳襄叫了起來。

    兩個人都換上了吏部備下的官服,從這一刻開始,也正式代表二人脫離平民身份,正式進入官場,成為官身。

    韋寶有點興奮,看了看一身簇新的官服,暗忖哥們現在已經是國家單位的人了啊!財政部直接發工資好不好?

    吳三輔也很興奮,看了看自己,又看了看韋寶,嘆口氣道:“我是從七品,小寶是正七品,才差了半品而已,小寶的官服比我的好看多了啊。”

    吳襄笑道:“小寶是探花郎,你一個同進士出身的直接在京當了從七品官,還不知足啊?而且,翰林院的衣服本來就與別處不同。”

    吳襄說的是實話,翰林院相當于朝廷的臉面,別的部,四品以上官員才有資格上朝,而翰林院的六品官就有資格上朝了!

    尤其,翰林院都是每年的科考前幾名,不但他們自己驕傲,在外人眼里,翰林院的人,也有驕傲的本錢。

    “二哥,你的官服也很好看啊。”吳三桂羨慕的對吳三輔道。

    吳三輔聞言大為開心,拍了拍吳三桂的肩膀:“過幾年考個武進士,一樣做官!”

    “嗯!我一定要考武進士!”吳三桂重重點了點頭。

    惹得眾人都笑了。

    “早些去吧!頭天當差,不要遲到!不要落下話柄。”吳襄道:“轎子都準備好了吧?”

    “早就備好了。”吳雪霞道。

    “好,去吧。”吳襄催促道。

    韋寶與吳三輔遂與眾人來個小道別,攜手往府外走,正式開啟他們的官場之旅。

    倆人一個是翰林院編修,一個是詹事府主簿,其實都是閑職。

    韋寶本來出門都是乘坐馬車,很難得乘坐轎子,在轎子中,興奮的掀開轎簾看著外面的風景。

    三百年前的大明朝,真美啊。

    淳樸的老百姓,古色古香的街道,勤勞的買賣人。

    一切的一切都是風景。

    不單是這一世,其實韋寶在上一世,在現代的時候也沒有進入過體制,在外面打過兩年工,然后都是自己做點小買賣。

    打工的時候,也一直從事銷售行業,銷售是最低門檻,最高要求的行業,就算是在企業里面,銷售也很另類,不像工廠上班的人那么多制度約束。

    只有一條,業績。

    永遠都在為業績疲于奔命!

    好男兒不要當銷售啊。

    所以這一回,韋寶對于頭一天進官場格外興奮。

    離翰林院還有一段距離,韋寶便讓充當轎夫的幾名總裁衛隊的護衛停了。

    “別太靠近了,就在這里下吧,你們也不用太靠近衙門等我。”韋寶對他們道。

    “總裁,若有什么事情,就放煙火訊號!”林文彪不放心的叮囑了一聲。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遂溪县| 阿荣旗| 广水市| 通化县| 江源县| 武城县| 辰溪县| 资源县| 砚山县| 名山县| 泰兴市| 岐山县| 简阳市| 潼南县| 哈巴河县| 特克斯县| 师宗县| 安福县| 乌什县| 大同县| 敖汉旗| 定州市| 大化| 精河县| 湘阴县| 南召县| 禄劝| 沽源县| 宣城市| 襄垣县| 张家口市| 新干县| 延吉市| 郁南县| 台中市| 忻州市| 玛多县| 工布江达县| 武穴市| 金湖县| 黄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