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漢出自己計劃,便是五百騎兵前去接陣,咬一口便走,羌人必然來追,宋軍步兵在宗哥谷口迎接,盾牌兵在前,弓兵在后,敵軍敢來,便用箭雨伺候。
這個不算計策,宋軍和游牧民族作戰,從來都是如此,步軍結陣,吸引對方騎兵來沖。對付西夏騎兵還要挖陷馬坑,淋猛火油,前面安排鉤鐮槍,刀斧手。
對付吐蕃,宋軍不要太大膽,宋建國以來,和吐蕃正面對抗,還從來沒輸過。至于河湟幾次易手,乃是高層決策失誤,非戰場之過。
同理,游牧民族對付宋軍進攻也是老一套戰術,無論是哪一任皇帝,要進攻游牧民族,初戰必然大捷,隨著隊伍縱深,后勤補給線拉長,劣勢就開始明顯,敵軍騎兵往往會繞過宋軍主力,切斷補給,而后騎兵機動騷擾,讓宋軍陷入兩難。
追,追不上,守,他們不來,退,他們就追,餓上三四天,人困馬乏,就成了對方口中魚肉。
真正的騎兵糾纏對抗戰術,是到了岳飛韓世忠手里才發揚光大,在此之前,宋軍戰術重心始終在防御。
王漢的計劃,在王猛看來有些冒險,五百騎兵去誘敵,萬一被吃了呢?
在王猛眼里,步兵不值錢,大宋別的不多,就是人多。但騎兵不同,宋在王安石變法前根本沒有什么成建制的騎兵,全軍騎兵只占二三成,且,騎兵中有半數以上無馬,最惡劣時候十個騎兵只有兩匹馬,這叫什么騎兵部隊。
近幾十年大宋經濟突飛猛漲,從番邦外族手里弄來不少好馬,經過幾十年的繁衍培養,總算有了正兒八經的騎兵部隊,占據了禁軍一半軍費,和西夏的戰爭也開始處于上風,一改大宋積貧積弱的現象,實屬不易。
宋軍騎兵總人數在十萬,除去京城常駐的三萬,分配到西邊各路也只有幾千,秦鳳路,熙河路,延慶路,鄜延路,河東路,以及和遼相鄰的其他各路,到手能用的只有幾千。
年前下湟洲那場大戰,能湊出一萬騎兵,已經是童貫和王厚的全部實力,若是被吐蕃吃掉一部分,被西夏瞄準時機,后果不堪設想。
王厚讓王猛牽制多巴羅,只給一千騎兵,從軍事上,屬于苛刻,甚至有陷兒子于死地之嫌疑。但越是如此,越是顯得王厚老謀深算。他對兒子都是如此嚴格,其他將領那有不服?
事情最壞,是王猛灰頭灰臉地逃回去,雖然無功,命卻保住,王厚也知道,兒子不是領兵打仗的料。假若王猛能順利完成任務,那就厲害了,王厚走到眾人面前也能昂首挺胸,得意洋洋,過個十多年,自己是老王相公,兒子是王相公,也打個王家軍的聲勢,比他種家軍如何?折家軍又如何?
王厚心思,王猛焉能不懂,所以此戰求穩,最好的辦法就是僵持,纏斗,自己兵卒不少。非要少,步兵可丟,騎兵不丟,為主力部隊贏得戰機,便是任務勝利。
論史實記載,王猛出兵宗哥川,被吐蕃一擊便潰,自己帶了騎兵出逃,后面是童貫帶領高永年以一萬兵力下宗格,大敗多巴羅。王猛因為表現太過平庸,史書上甚至都懶得記載。
眼見王猛擔憂,王漢道:“吐蕃弓箭射程最遠二百步,再遠就沒了力,我軍弓箭有二百五十步,不會發生纏斗。再有,吐蕃戰馬精料吃的少,不如我軍戰馬持久,真正要逃,他們追不上�!�
王猛沉思少許,認為王漢的有道理,宋朝弓箭天下第一,弓乃是軍器之首,從上到下無論何種兵種,都是以弓為首要武器,弓馬嫻熟弓馬嫻熟,要做騎兵,必須要過射術這一關。
至于戰馬類型,宋朝的軍馬大多來自西域各國,比如黃頭回鶻,西州回鶻,甚至是西域的大宛馬,宋朝都有采購,大大改善了宋朝戰馬品種。
基于此,王猛認為可以拼一拼,主要提出這個建議的不是旁人,乃是玄女親傳武藝的戰神,年前一場戰斗,他的出現改變了戰局,現在提出這個方案,必然有幾分把握。
想到此,事不宜遲,即刻行動。王漢帶一營騎兵前去迎敵,其他人馬速速后退,退往宗哥谷口隱藏。
按照時間計算,王漢的五百騎兵至少要拖住敵人一個時辰,方能讓王猛在谷口準備完善。
兩人定,王漢了一營騎兵,打馬而去。
跟著王漢的營指揮使叫張達,生的勇猛威武,人高馬大,看著就豪爽,話直來直去,對王漢胃口。頭先兵時候王漢就注意到這貨,想要收服他。
要讓軍人折服,必然要顯露戰術手段,光是能拼能打不夠,關鍵是能贏。
騎馬西去,王漢命令,全軍緩速前進,不讓馬消耗,同時也給王猛拖延時間,吐蕃斥候被殺,他們也不敢貿然出擊,必然會派斥候來探,看到宋軍隊,他們未必敢沖,直到確認宋軍大隊撤退,他們才會瘋狂發動沖鋒。
宋軍要做的,就是慢慢悠悠,一旦時機成熟,打馬回逃。
另外,各個都指揮也來見過王漢,王漢命令,各都選派射術高明的人在前方,一旦逃,前隊變后隊,后隊變前隊,敵人來追,便張弓射擊,拉仇恨。
為此,王漢還沿途做了幾次訓練,旗號一變,各人立即打馬回轉,這需要技巧配合,貿然回轉,會亂陣。訓練了七八次,各人都明白了王漢的用意,心思也輕松起來,原來要做的就是誘敵和逃命,不是送死,那有什么壓力。
走著走著,還要高歌一曲,活躍活躍氣氛。
走出三里,都不用斥候回報,王漢已經看見黑壓壓的吐蕃部隊,在前方聚集。同時,有十多匹吐蕃斥候從右側繞,想要去后方查看宋軍虛實。
王漢下令,選派技藝高超的人上去截殺,死追不放,但不能殺完,必須留下一個回去報告。
斥候派出之后,吐蕃軍隊也動了,呈扇形鋪開而來,王漢見狀,知道吐蕃這是準備要從兩路包抄己方,親自插了軍旗在背后,讓全軍戒備,吐蕃一旦進入射程,立即兩輪齊射。
是遲,戰機轉瞬即至,吐蕃騎兵先是慢速奔馳,到達三百米遠立即沖鋒。宋軍跟隨指令弓箭齊射兩輪,箭雨落下,只有部分吐蕃落馬,王漢立即發令:全軍有令,撒歡兒逃!
轟隆隆的馬蹄聲中,五百宋軍齊齊調轉馬頭,逃的那個歡快。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