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梁返回洞庭時帶回了沈兵的一句話:
“一切按昌平君的意愿行事。”
于是楚王啟就明白了,沈兵會為其打點嬴政那邊的事。
楚王啟曾經(jīng)在嬴政身邊任職,深知嬴政此人行事有時往往不顧后果且最恨背叛他的人。
其它的不說,就說那樊淤期他只是因戰(zhàn)敗擔(dān)心被嬴政究責(zé)受罰于是逃往別國避難,嬴政一怒之下便將樊淤期滅門。
嬴政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性格就不用多說了,自是與童年經(jīng)歷有關(guān)。
所以,如果沈兵那沒有為他說好話在嬴政那說明昌平君陳城叛逃是用計,那么楚王啟是打死也不會降的
反正落到嬴政手里就是死,那為什么不反抗到底?
史上的楚王啟也因此戰(zhàn)到最后一刻,項燕也跟著自刎而亡。
但現(xiàn)在這個結(jié)卻被沈兵給解開了:
陳城叛變?nèi)羰怯嫞敲床骄阕允甲越K都沒有背叛過嬴政,于是即便昌平君是楚國王室血脈也有可能求得性命否則嬴政早就該把昌平君軟禁或是殺了。
有了活路、退路的楚王啟就不會戰(zhàn)至最后一刻,于是項燕也不會自刎身死。
不過楚王啟什么事也沒做,他在等,等嬴政詔告天下。
開玩笑,這可是關(guān)系到楚國命運及自身性命,楚王啟如此老謀深算之人當(dāng)然不會只憑沈兵一句隱晦的回話就貿(mào)然做決定。
幾天后楚王啟就等來了他想要的消息。
這一天正在楚王啟對著楚國地圖發(fā)呆時,就見項燕拿著一封書信匆匆趕進殿來,拱手說道:
“大王,邯鄲探得的消息。”
楚王啟“哦”了一聲,當(dāng)即抬起頭來,問:
“如何?”
項燕微微點頭,回道:
“秦王詔告天下,若大王愿俯首稱臣,秦王便封大王為金陵君與項氏一族駐守江東以鎮(zhèn)百越。”
金陵今南京大致是長江由東西走向轉(zhuǎn)為南北走向的轉(zhuǎn)折處,封楚王啟為金陵君的意思就是以金陵為界,以東地區(qū)就是楚王啟的封地。
楚王啟聞言不由暗松了一口氣。
至少他知道沈兵沒有食言,已將兩人協(xié)商之事告知嬴政,否則以嬴政的個性是萬萬不會在此時放下屠刀的。
這其實不難理解。
秦軍雖只占領(lǐng)了淮北一線沒有繼續(xù)南下,但秦軍因各種動作到現(xiàn)在已占盡了優(yōu)勢,只待糧食一熟便可揮師南下攻城破寨了。
雖然這其中還有許多困難,但楚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嬴政不會關(guān)心其中的“困難”或是死多少人,他需要的只是結(jié)果。
所以,他此時詔告天下拋出這個條件,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對楚王啟的恨意盡消。
甚至可以說不僅沒有恨意還認(rèn)為楚王啟有功該賞。
這么一來楚王啟還有什么好說的呢?
當(dāng)然就是接受條件準(zhǔn)備投降,否則就別說什么楚國、江東了,只怕連人頭都保不住。
嬴政這告示一出,楚境立時就沸騰了。
各貴族紛紛派出使者來洞庭朝會
朝會的內(nèi)容不細(xì)說,有個特點就是三大族不約而同表示反對,其余小族則無大多支持降秦。
楚王啟又哪會不明白其原因,究其根本只在兩個字:利益。
有個成語叫“樹大招風(fēng)”。
這成語用在各族降秦也實用。
越是大族降秦便越危險,因為秦國不會任由大族存在,比如昭、屈、景三族都有數(shù)千人而且還是王族旁系
昭姓是楚昭王子孫,伍子胥帶兵攻入楚國王城迫使楚昭王逃亡在外,最后于復(fù)國,其子孫為了紀(jì)念楚昭王功績便以昭為姓。
屈姓是因楚武王之子屈瑕而名。
景姓則是楚平王后裔。
這三族若是降秦,會有什么后果就不用說了,嬴政自會對其進行打壓、拆分,甚至尋了借口將其核心人物鏟除。
在這情況下他們又如何能降?
反之若是那只有寥寥數(shù)百人的小族,嬴政完全不把其放在眼里,于是反而無性命之憂甚至還有望獲安撫任用。
若是不降這些小族則根本就沒有抵抗秦軍的能力,三大族也不會救援這些小族。
他們當(dāng)然支持楚王啟降秦。
一群人在大殿上爭論不休有些甚至聲淚俱下。
但所有的這一切都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楚王啟心里早就做了決定。
楚王啟之所以任由他們爭論而不過早表態(tài),僅僅只是為了表現(xiàn)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
楚王啟也算是有耐心,他直到兩天后才對與會的貴族說道:
“諸卿且聽寡人一言。”
“如今形勢已有目共睹,楚**民士氣全無紛紛投往淮北降秦。”
“長此以往楚國便再無幸理。”
“若是如此,何不應(yīng)了秦王偏安一隅?”
“旦有阻秦軍南下之計,寡人便不愿降。”
霎時殿中就安靜得連掉根針都能聽得見,各貴族也終于明白楚王啟是偏向降的一方。
過了好一會兒,昭恤才出列拜道:
“大王,臣以為我等萬萬不可降秦。”
“若說阻秦之計便若大王之前所言,變法將各族軍民合而為一”
楚王啟慘然一笑。
這就是楚國貴族的嘴臉,直到最后一刻才肯交出權(quán)力。
但是現(xiàn)在才醒悟哪里會來得及?
而且此時的重點并不是變法,就算短時間內(nèi)變法成功,在不知道漚肥的情況下楚國與秦國依舊相去甚遠(yuǎn),還是避免不了滅亡。
所以楚王啟連辯都懶得辯,只是揮了揮手讓昭恤退下。
接著楚王啟長嘆一口氣道:
“諸卿試想,若我等無回天之力,注定要亡于秦軍,何不尋條生路?”
“若無異議,寡人只能請降。”
殿中再次亂了起來,三大族的使者聞言臉色霎時就沒了血色。
他們表面上沒說什么,但會后卻暗自抱團商議。
討論的就是合三族之力是否有可能抗秦?
但就是合楚國之力都無法抗秦,三族又能有什么作為!
何況此時楚王啟的兵力在洞庭也就是在其后方,那便是對三族形成夾擊之勢,三族起事是沒有半點希望。
最后實在沒辦法,三族也只能妥協(xié)。
【精彩東方文學(xué)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