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奴是心腹大患,但平遼滅奴之后,也并不是天下太平。或者說,在皇帝的計劃中,還有很多仗要打。
而平定奢安之亂的最終勝利,并不是打服歸降,而是要一勞永逸地解決。否則,平正叛亂之日,也是下一次叛亂的醞釀之時。
道理很簡單,土地問題沒有解決,反而會加劇。
因為朝廷已經(jīng)允準(zhǔn)了傅宗龍等人的奏議,在貴州就地安置各省調(diào)拔的平叛官兵。盡管不是全部,但要拿出的土地,也不是小數(shù)。
人多地少,生存矛盾依舊存在,還會愈演愈烈。就象廣西的少數(shù)民族叛亂此起彼伏,跟土地有著最為緊密的關(guān)系。
況且,在朱由校的思想中,改土歸流是大勢所趨,絕不會允許那么多土皇帝獨立于大明的統(tǒng)治。
所以,雖然不能再活五百年,可朱由校也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土司問題解決得七七八入。
現(xiàn)在,叛軍中土目的歸降,也是為勢所逼,眼瞅著要不行了,便想以歸降來換取不變的地位和待遇。
朱由校寧肯平叛的時間再拖長一些,也不想給這些首鼠兩端的家伙再次反復(fù)的機會。
都遷去湄公省,既緩解土地緊張,又能增加海外領(lǐng)地的人口,一舉兩得的好事。
當(dāng)然,孫承宗的想法是剿撫結(jié)合,盡快平叛。
按理說,這樣的思路也沒錯,省了朝廷的錢,盡快使貴州恢復(fù)安定。但他不能預(yù)見到將來的事情,這才是他和皇帝最大的區(qū)別。
皇帝的思路在發(fā)生變化,依據(jù)就是財政的好轉(zhuǎn)。建奴沒幾天蹦跶了,還慣著那些土司?有錢了?給我往死里打!
邊事奏畢?禮部尚書董其昌出班上奏,各省今年的鄉(xiāng)試已畢?禮部已經(jīng)開始準(zhǔn)備明年開春的會試。
又到了開科取士的時候了?皇帝聽著稟奏,有著短短的失神。
那一年他來到大明?除了娶媳婦是好事外,就是廣寧將要慘敗?以及天啟壬戌科的會試和殿試。
轉(zhuǎn)眼就是三年時間?建奴已是茍延殘喘,比他五年平遼的雄心壯志還要提早了一兩年。
而真正的轉(zhuǎn)折卻是廣寧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也是他利用先知先覺改變歷史的開始。
“……請萬歲……”董其昌沒有注意到皇帝的失神,奏完后躬身等待皇帝的決定。
朱由校目光一閃?回過神來?沉聲道:“準(zhǔn)奏。”
要說皇帝這幾年來大刀闊斧,橫殺豎推,使大明改變了很多很多。但改變最小的卻是科舉,幾乎沒有什么動作。
盡管皇帝對讀書人的態(tài)度不是很好,也不太怕讀書人造反。但沒有貿(mào)然改動科舉取士?也使天下讀書人沒有掀起更大的風(fēng)潮。
讀書入仕這條路是不能堵死的,皇帝深知其中的利害。
吏轉(zhuǎn)官的制度已經(jīng)推出?但還在摸索和完善的階段,并不能完全取代科舉。朱由校也沒有完全想好?如何能盡量穩(wěn)定地過渡到公務(wù)員考試入職。
而且,要說按八股取士選拔出來的全是廢物?也是太過絕對。就以天啟二年的科舉為例?很多進士還是不錯的?讓皇帝感到滿意。
輕重緩急,皇帝要掌握的就是這個度。不能什么都心急火燎地去做,更不能照本宣科地按后世的來。
畢竟,古代不同于后世,而思想觀念的改變,卻是最慢的。
待平遼成功,科舉也要作出些改變了。皇帝的手指在龍椅扶手上輕輕叩動,作出了新的決定。
今天的朝會進行得相當(dāng)順暢,皇帝雖然面帶威嚴(yán),但看似心情不錯,上奏基本都允準(zhǔn)。就算是不太合圣意的,也沒有表露得太過明顯,交由廷議處置。
平遼滅奴在即,眾臣子都認(rèn)為這是皇帝心情不錯的主要原因。
“眾卿皆是朝廷棟梁,是朕之股肱。”快要散朝時,皇帝再度開口,朗朗的聲音在殿內(nèi)回蕩。
“遼東戰(zhàn)事勝利在望,西南平叛亦見曙光,朝廷財政日見寬松,吏治亦有清明之勢,百姓生活也漸好轉(zhuǎn)。”皇帝一一列舉著,面容愈發(fā)和熙,“此皆眾卿之功勞,朕都看著、記著,備感欣慰。”
“萬歲圣明,方有國勢昌盛。”禮部尚書董其昌立刻馬屁拍上。
“萬歲圣明。”眾臣躬身附和。
朕當(dāng)然圣明了,不用你們說,朕也擺正了自己的位置。
“最重要的,還是眾卿輔佐之功。”朱由校笑了笑,殿內(nèi)的氣氛愈加緩和,“君臣和諧,方使我大明國勢日昌,蒸蒸日上。朕希望與眾卿共勉共進,共榮辱,共始終。君明臣賢,以一段佳話留于史書。”
說完,皇帝起身掃視過群臣,含笑頜首,轉(zhuǎn)身離去。
“退朝!”宦官尖厲的聲音響起,但在群臣聽來,卻不覺得刺耳。
皇帝再厲害,也要依靠下面的臣子。否則,就是象諸葛亮那樣累死,國家也未必治理得好。
歸根到底,還是吏治。
皇帝雖然對貪瀆官員下手無情,但對忠心任事的臣子卻著實不錯。俸祿加了,福利漲了,對重臣老臣亦顯尊重,這樣的皇帝并不多見。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這是孟子曰過的,意思很明確,不用翻譯成現(xiàn)代文,也能看懂。
古人還有一句更簡短的話,“眾人遇我,以眾人報之;國士遇我,以國士報之”。
說白了,就是人心換人心。想別人怎么待你,就取決于你怎么對待別人。
如果領(lǐng)導(dǎo)不關(guān)心屬下,不禮遇人才,卻要求屬下無私奉獻,無怨無悔,豈不是白日做夢?
最好的例子就是亡國之君崇禎,說他可憐也沒錯,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也是一點沒冤枉他。
苛薄寡恩,猜忌多疑,這樣得皇帝,到最后也只落得自掛東南枝的下場。
“天氣越來越冷,該給臣子們發(fā)放取暖補貼了。”皇帝回到乾清宮,便命人傳召戶部尚書,計算長江以北各省的官吏數(shù)量,按照品級定出標(biāo)準(zhǔn)。
鍋爐和暖氣?!皇帝又想到了皇宮的取暖,不知道科學(xué)院研究得怎么樣了?
…………………….
【精彩東方文學(xué)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