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朦朧,野地里,梁軍臨時宿營地,李笠坐在篝火旁烤火,思考著事情。
他抽空審問了不少俘虜,獲得了不少有用的消息,其中,關于齊國國內的一些情況,有了初步了解。
也就是說,他的‘情報’有了更新,由此發現,自己之前的判斷出現了偏差。
之前齊國先進攻淮南,結果無功而返。
后來李笠向天子獻策,目的是收復淮北失地,具體如下:
其一,先發制人,北伐收復淮北失地,這需要沔北梁軍東出、攻打齊國河南潁川以做策應。
其二,北伐軍殲滅齊國一支援軍,為己方布置淮北防線爭取時間。
其三,依托淮北防線嚴陣以待,和齊國大軍對峙,以軍事上的勢均力敵,迫使齊國進行和談。
其四,沔北已為梁國‘收復’的事實,加上淮北對峙,讓齊國承認現實,兩國媾和,攜手共擊魏國。
這是李笠所擬策略要達到之目的,前兩步已經做到了。
接下來,是第三步,李笠之所以對策略能夠完全實現有信心,除了對官軍的戰斗力有信心,還基于一個判斷:
齊國的開國皇帝高洋,雖然是以‘二代’身份開國,但既然跨出這一步,想來應該有能力有志向,應該是大權在握,為一時雄主。
畢竟自古以來,開國皇帝極大概率是雄主,否則也開不了國。
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李笠知道歷史上有曹丕、孫權這樣的“二代”身份開國皇帝,曹丕、孫權總體而言還是大權在握,臣子們服服帖帖(相對)。
李笠覺得高洋應該像曹丕、孫權一樣,雖然是以“二代”身份開國的開國皇帝,也一樣鎮得住場子。
曹丕、孫權開國,卻因為時值三國鼎立,所以進取心都是有的,且不論結果如何。
同理,高洋年紀輕輕開國,又有外患,也應該有一顆積極進取的心。
那么,對方首要解決的對手,不是梁國,而是魏國。
先有齊魏之爭(源自東西魏內訌)不死不休,后有梁魏交惡(魏國先搶了梁國土地,梁國反擊),齊國最佳策略,應該是聯梁滅魏,把三國鼎立變成南北對峙。
然后憑借齊國巨大的人力、資源及軍事(譬如戰馬)優勢,做好準備,以北統南,統一天下。
所以,李笠基于自己對齊帝高洋的判斷,對應擬出的策略,是梁軍只收復淮北失地,擊敗齊國援軍,不攻彭城,隨后轉入防御。
而從沔北出擊的梁軍,明白告訴齊國,沔北已經易主。
那么,齊帝高洋應該就會反應過來:梁國只想收復失地,先收淮北部分,下來,再收復被魏國吞并的蜀地。
梁國占據了沔北地區,理論上有進攻關中的能力(走武關道),那么齊、梁媾和,共同對付魏國,不正好各取所需么?
東西魏打了那么多年仗,仇怨極深,老高(高歡)為此郁郁而終,高大郎高澄壯志未酬身先死。
那么,高二郎高洋繼承父兄遺志,滅魏統一北方,獻俘太廟,告慰父兄在天之靈,并向世人證明自己的能力不比父兄差,不是理所當然么?
為了數年前還不是自己國土的淮北幾個州郡,和梁國死磕,不是讓西邊看笑話么?
若齊國聯手梁國一起滅了魏國,因為地緣關系,齊國必然能把關中、隴右拿到,重現當年北魏、南齊的南北對峙局面。
高洋還年輕,花個二十年養精蓄銳、厲兵秣馬,說不得當自己四五十歲時,就能御駕親征,統一天下。
李笠覺得,對方一定能看出這是最優選擇,所以,他才覺得自己的策略一定能成。
但現在,他仔細詢問了齊國俘虜后,發現事情和自己想得不一樣。
高洋算是開國皇帝,但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開國皇帝,他其實根本一直就沒被當做繼承人培養過,在軍、政集團里根本就沒有人脈。
只是因為正統繼承人高大郎高澄出事,在稱帝前夕突然遇刺身亡,高二郎才臨危受命,當了接班人。
根基不穩,甚至沒有多少自己的可靠班底,得慢慢培養。
高洋為了壓服各派系,不顧許多元老乃至親媽反對,在沒有過硬功績及威望的情況下,強行稱帝,成了開國皇帝。
用君臣之名,強行讓所有人向自己低頭。
所以,李笠弄錯了,還以為高洋開國,就有開國雄主的威望和執政班底,可以把各派系弄得服服帖帖,其實并不是。
而且如今的齊國,有晉陽霸府、鄴城朝廷兩個權利核心,一如天有二日。
晉陽霸府,是武勛的地盤,可歸為‘武將團體’;鄴城朝廷,是官僚團體的地盤,可歸為‘文官團體’。
兩個權力核心之間,矛盾重重,權利根基不穩的皇帝在兩者之間調和、平衡,對于國家大事的處置恐怕不能隨心所欲。
這個情況,李笠之前不知道,但他所獻策略,天子和重臣商議之后還是決定實行,想來是權衡利弊,判斷高洋會以對付魏國為優先,選擇和只收復失地的梁國媾和。
然而現在李笠覺得,對方接下來采取的應對,可能和自己預計的不一樣。
理由是,晉陽霸府這個高家的‘創業團隊’,其中一眾武勛桀驁難馴,當年連老高都駕馭得很辛苦,如今根基不穩的高二郎,恐怕短時間內不能完全壓制。
那么,在宗室重臣高岳兵敗被俘之后,高洋只能尋求武勛元老們的支持,接下來齊國的反應會如何,就不會以高洋的意志為主導。
或許,一開始語氣是“不要你認為,要朕認為”的高洋,此時面對武勛元老們的語氣,是“如今淮北局勢危急,還請諸位叔伯看在多年情分上,出手相助。”
既然武勛元老(軍方大佬)出手,其決策意圖就不會以高洋本人(皇帝)的利益為出發點。
武勛元老之中,也許不乏忠于高家的個人,但作為一個群體,群體意志下做出的決定,必然是以本群體利益優先。
武勛們的利益是什么呢?
李笠眉頭緊鎖,他不懂晉陽霸府武勛們是什么德性,有什么政治傾向,但按照傳統的權力斗爭套路,他認為,這幫人的利益就是養寇自重。
道理再簡單不過,一起打天下,不能一起坐天下,開國皇帝及二代皇帝清洗開國勛臣,讓元老們靠邊站,基本上就是理所當然的選擇。
正所謂‘鳥盡弓藏’,天下一統,元老們就該靠邊站了;天下太平,武將們就該喝西北風了。
十一年前,東西魏洛陽大戰,西魏慘敗,東魏大軍主帥高歡要乘勝追擊,直取長安,結果帳下諸將推三阻四,高歡愣是沒有如愿。
這件事,李笠是聽最近聽俘虜們說起的,這說明什么?
說明這幫晉陽武勛一個個狡猾得很,知道‘鳥盡弓藏’的道理,所以當時放西魏一條生路,東西魏繼續打下去,他們才能繼續吃香喝辣。
如今齊國支援淮北的援軍大敗,高家人自己領的兵、出的丑,那么接下來,高洋只能請晉陽武勛出來找場子。
這幫‘大佬’會如何解決眼前的問題?
聯梁滅魏?
當年洛陽大捷,西魏奄奄一息之際,這幫人都能放西魏一馬,現在為何要聯梁滅魏?
滅魏之后,晉陽霸府武勛們就可以歇菜了,皇帝靠著鄴城官僚治天下。
所以,對方的對策可能是另外一種。
這幫人是久經戰陣的宿將,應該不乏慕容紹宗這級別的名將,打起仗來,眼光一定很毒。
如果東線梁軍展現出來的態勢,是不攻彭城,打定主意死守武州等淮北州郡,那在晉陽武勛這幫老狐貍看來,完全可以采取另一種應對方式,來個兩全其美。
增兵守彭城,然后,以主力攻沔北,趁梁軍立足未穩,奪取沔北之地。
再收拾夾在洛陽和沔北之間的闕南地區魏軍,最后騰出手,把淮北失地收復,把梁軍趕回淮南。
即保彭城不失,又奪了沔北這一要地,順便收‘收復’闕南,確保洛陽周邊安全之余,又和梁國交惡,把梁軍壓制在淮水以南。
三國,依舊鼎立。
鳥不盡,弓,自然就不需要藏了。
李笠想到這里,嘆息不已。
他擬定策略的時候,不可能知道齊國第一撥援軍的主帥是誰,之前齊軍入寇淮南,主帥既非晉陽武勛,也不是宗室。
現在,兵敗被俘的援軍主帥是宗室重臣高岳,接下來,晉陽武勛領兵出征就沒什么懸念了。
萬一對方真的增兵守彭城,卻以主力攻沔北,己方必須見機行事,趕緊改變策略,先攻彭城。
哪怕只是佯攻,也得造成彭城岌岌可危的樣子。
以‘攻其必救’的方式,迫使齊國派主力大軍往彭城來解圍,而不是去攻沔北。
真是這樣,他們就要在彭城附近,直面更加兇悍的齊國大軍,一場惡戰在所難免。
稍有不慎,類似當年寒山之役的慘劇就會重演。
腳步聲起,李笠循聲望去,卻是黃?走來。
“李郎尚未休息?”
“嗯,想事情。”李笠回答,見黃?笑瞇瞇,便問:“何事?”
“呃..我已從俘虜中尋了兩名婢女,伺候那兩位娘子,畢竟許多事用兵卒們來做,總是不方便。”
李笠一下子沒回過神:“什么娘子?”
黃?趕緊提醒:“見機行事的兩名小娘子呀。”
“哦.....”李笠回過神來,隨后有些惱火:見機行事?如今戰事緊,我哪有心思見機行事!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