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城南,鄱水邊,貨運碼頭處一片繁忙,無數貨物正在裝卸,大量船只正在靠岸或者離岸,人員進進出出,熙熙攘攘。
碼頭邊上,是一排排的邸店,各家店內熱鬧非凡,掌柜、伙計與往來客商交談著,有討價還價,有訂貨、提貨。
歷經十來年的發展,饒州鄱陽愈發繁華,各地的貨物在此聚集,帶來了巨大的利潤,以及越來越多的客商和人氣。
來自北鄱水上游新平的瓷器、南鄱水上游樂安的銅,是饒州最有名的特產,但現在,特產又多了許多。
魚鉤、釘、針,是鄱陽的特色制品,因為需求量大,薄利多銷,無論是大商賈還是小貨郎,都能靠著這小小的鉤、針、釘發財。
又有日益出名的鄱陽紙,越來越受各地歡迎,所以鄱陽的紙張及紙制品,繼新平瓷器、樂安銅之外,成為第三種熱門產品。
一處邸店二樓,登船的李昕坐在窗口處,看著窗外那熱鬧非凡的碼頭,以及手中資料里記錄的內容,感慨不已。
餐紙、廁紙,以及其他許多紙制品,終于打開銷路了,這可不容易。
各種紙制品打開銷路,讓鄱陽各地的造紙作場財源廣進,訂單堆積如山,能讓作場從年頭忙到年尾。
而造紙對于原料竹子的巨大需求,也讓許多人因此受益,叔叔多年前的產業規劃,終于初步實現。
李昕收回視線,放下資料,看著案上放著的一盒餐紙。
餐紙主要用于擦手,或者用于各種擦拭,李昕伸手抽出一張,只見餐紙方方正正,巴掌大小,顏色淡黃,柔軟細膩,吸水性不錯。
用來擦手,可以將水漬和油漬擦得干干凈凈相對而言,裝餐紙的盒子為紙盒,所用紙為堅固的厚紙。
這樣一盒餐紙,價格不高,至少對于家境殷實的人家而言是這樣。
正是因為物美價廉加上方便好用,經過數年的推廣后,餐紙的名氣逐漸打響,需求也越來越大。
廁紙亦是如此,作為廁籌的替代物,因為質量合格,所以銷路逐年增加。
這些紙制品是要花錢買的,尋常百姓不怎么舍得用,卻不妨礙銷量大漲,因為從一開始,這些紙制品的客戶定位,就不是尋常百姓。
想到這里,李昕愈發佩服起叔叔來,叔叔以獨到的眼光以及布置,把造紙用竹子為原料造紙做成了搖錢樹一般的產業。
又不吃獨食,把以竹紙的造紙技術,適當出售,讓造紙產業的參與者越來越多,很快把產業規模發展起來。
而李昕按叔叔的安排,參與管理造紙作場,以及負責紙制品的“推廣”、“銷售”,幾年下來,得到了極大的鍛煉。
學會了如何管人,如何用人,如何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學會了控制情緒,學會了皮笑肉不笑,哪怕是心中氣得想打人,但臉上依舊笑呵呵,與人談笑風生。
學會了如何組織、穩定一支團隊,在這個團隊里,讓各成員發揮特長,遇到問題后,能夠集思廣益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辦法,然后加以實施。
之所以學這些,不僅僅是為了管理好作場,還要為將來帶兵打仗做準備。
因為叔叔說了,帶兵打仗,和帶人做事的道理是一樣的。
帶兵,就是管理一個團隊。
打仗,就是和對手交鋒,不僅要斗勇,還要斗智。
與敵軍主將斗智,和與形形色色奸商斗智是一樣的,要琢磨對方的想法,然后進行應對。
無非是做買賣時,與人打交道輸了,自己虧錢財,而交戰時,被對手算計,自己付出的是人命。
如果打仗不會動腦筋,最多不過是一名斗將,為人鷹犬爾。
這一點,李昕最近深有感觸,源自叔叔去年秋天的一場關鍵戰斗。
那一日,叔叔率軍剛打了一場惡戰,結果戰斗剛結束,將士精疲力盡之際,敵軍數千騎兵出現。
數千騎兵,足以殲滅數萬步兵,眼見著形勢急轉直下,硬拼勝算很小,即便勝了也只會是慘勝,叔叔隨機應變。
通過故意放縱俘虜逃脫,讓對方知道齊國皇帝懸賞封王的李賊就在軍中,于是為了防止李賊突圍,對方選擇加強包圍,并在外圍設絆馬索。
于是,己方將士得了寶貴的半日時間休息,恢復體力,隨后依靠鐵絲網,將敵軍擊敗,陣斬其主帥。
可以說,這就是典型的斗智,判斷出對方的想法并加以利用,成功拖延時間,讓戰局向著有利于己方的方向轉變。
李昕對叔叔算計人的能力由衷佩服,一直盼著有機會帶兵打仗、馳騁沙場,和敵軍斗智斗勇,建功立業。
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暫時不能如愿。
對此,雖然有些遺憾,但李昕還是頗為理解,畢竟鄱陽這邊需要有人守著家業,而他的好友梁淼,同樣因為要守著家業,得待在鄱陽。
不過他們沒有閑著,想辦法鍛煉自己的能力,只是不知,何時才有機會上戰場。
隨從來報,說船已經準備好了,李昕收好資料,出了邸店,往碼頭走去。
即將登船,卻聽得周圍議論紛紛,仔細一聽,卻是有個消息傳來:
朝廷與周國和談,交換俘虜,相互罷兵,看樣子,是要一起對付齊國。
。。。。。。
大江之上,湓城附近江面,一支規模不小的船隊浩浩蕩蕩向東航行,因為順水,所以航行速度頗快。
其中一艘船上,船艙里,南郡王蕭大連看著窗外江景,想起了一年多以前。
當時,他的船隊浩浩蕩蕩航行在江面上,往下游建康而去。
那時,父親遇刺身亡,兄長傷重,臺城內風云變幻,在荊州任上的蕭大連當機立斷,不等詔令,直接帶兵趕赴京城。
皇位不能空著,但年幼的侄兒若坐上那位置,江山必然不穩,所以身為皇太子嫡出弟弟的蕭大連,覺得自己有必要站出來。
兄終弟及,接過重任。
結果,建康城里沒有人響應他,所以他頓兵于江中沙洲上,進退兩難。
所幸有人暗中相助,居中周旋,他才得以全身而退,返回荊州。
而皇位,還是年幼的侄兒坐了,那些居心不良的權貴們,把國家推到了懸崖邊上。
想到這里,蕭大連只覺心煩意亂,此次他卸任荊州刺史,回京為官,是堂堂正正回去。
同行,有一些身份不同尋常的客人。
那是剛從周國回來的一些人,其中包括當年蜀地淪陷后被俘的武陵王諸子及一些宗室,如今因為兩國罷兵、交換俘虜,才得以返回梁國。
正好他要返回建康,所以這些宗室便搭個順風船。
其中,就有當年的梁州刺史、宜豐侯蕭修,此人,是鄱陽王蕭范的弟弟,按輩分,是蕭大連的堂叔。
蕭大連想著想著,眉頭緊鎖。
去年秋天,官軍在淮北擊敗齊軍,齊軍傷亡慘重,主帥斃命,消息很快傳到周國,于是周國遣使求和,希望能一同對付齊國。
既然要求和,必須有誠意,但對方不打算交出侵占的益、梁之地,而打算交換俘虜,并且希望兩國之間承認事實:
周國承認梁國占了沔北之地的事實,那么,梁國要承認周國占了益、梁之地的事實。
兩國保持現狀,就此罷兵,一起對付齊國。
這個和談請求,朝堂諸公的意見各有不同,不過最后朝廷還是決定與周國罷兵,保持現狀,交換俘虜,一同對付齊國。
其中,輔政的鄱陽王蕭范,就是極力主張和談之人。
對此結果,蕭大連不置可否,反正朝廷目前無力收復益、梁,周國也無力奪回沔北,維持現狀也沒什么。
交換俘虜,讓被俘的梁國將士以及宗室回國,也說得過去。
然而,蕭大連卻從宜豐侯蕭修回國這件事里判斷,鄱陽王蕭范另有所圖。
鄱陽王一系,人丁旺盛,蕭范有近四十個弟弟,不過地位較顯的只有其中幾個,如今均有任用,加上回來的宜豐侯蕭修
蕭大連認為,鄱陽王的幫兇又多了一個,因為鄱陽王的弟弟們大多難當重任。
鄱陽王的弟弟之中,湘潭侯蕭退、觀寧侯蕭永、豐城侯蕭泰,都是才能平庸之輩,爛泥扶不上墻。
武林侯蕭諮,十幾年前,任交州刺史,結果只會搜刮民脂民膏,導致當地豪強叛亂,又無法穩住局勢,無法平定叛亂,狼狽出逃,導致交州大亂。
南安侯蕭恬,在廣州刺史任上,因為私怨,毒死接任的大將蘭欽,也是個無才無德的陰狠之人。
幾個弟弟要么無能,要么犯過大錯、名聲狼藉,所以輔政的蕭范難以大用。
那么,其弟之中,就只剩下名聲、能力不錯的宜豐侯蕭修。
宜豐侯蕭修,年少時生母去世,他護送靈柩自荊州回京,江中遇大風浪,眼見著船就要沉了,隨行人員紛紛逃離。
蕭修卻抱著靈柩大哭,不愿離去,據說孝心感動天地,風浪為之平息。
高祖因為此事,嘉獎蕭修,列為宗室楷模。
后來蕭修為官多年,政績卓越、聲望不錯,在梁州刺史任上,遇魏軍西魏來攻,因為援兵斷絕,又無法擊敗魏兵,為保滿城軍吏百姓周全,才開城投降。
雖然丟了梁州、淪為階下囚,但蕭修此舉無礙大節。
所以,蕭大連認為,蕭范把弟弟蕭修交換回來,動機不純,肯定要引為左臂右膀,以便更好地把持大權。
對此,蕭大連一百個不服,鄱陽王并非帝系宗室,卻執掌輔政大權,他們作為小皇帝的叔叔,卻被排斥在外,這算什么?
就算要以宗室長輩來輔政,也該是湘東王,而不是鄱陽王。
蕭大連越想越生氣,不由得握緊雙拳,最近他掌握了一些證據,似乎能證明,去年年初建康元宵燈會的事變,幕后主使,是鄱陽王父子。
而不是昭明太子長房一系的蕭棟、蕭橋、蕭樛三兄弟。
元宵燈會那晚事變,桂陽王蕭大成等宗室遇害,又有人因此受牽連,丟了性命。
當時,都說幕后主使是昭明太子長房一系的蕭棟、蕭橋、蕭樛三兄弟,但三人拒不認罪,聲稱是被人陷害。
但最后,這三人還是難逃一死,蕭大連當時就認為這案子有些蹊蹺,現在一想,肯定是鄱陽王父子暗中搞鬼。
他判斷出對方的想法:意圖鏟除異己,把持朝政,然后
“嘭”的一聲,蕭大連一拳砸在案上,脫口而出:“休想,你父子二人休想!”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