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署,聽事內,李笠站在一面墻前,看著墻上懸掛的巨型輿圖,聽佐官介紹河南戰役發動后的戰時后勤路線圖。
后勤很重要,尤其對以步兵為主的梁軍來說,是個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
如果不事先做好準備,待得開戰后一旦河南戰事不順,梁軍會先撐不住的。
原因有幾點:
一,河南和淮北在地理上是一片地區,這廣袤地區的大小河流,大半是淮水支流,所以其整體走向,是北往南流,所以,梁軍北伐,即便后勤走水路,也是逆水行船。
如此一來,糧草、輜重的輸送要投入大量人力撐船、拉纖,雖然比起陸路運輸還是省力不少,但這樣的人力負擔,對于梁國來說,依舊不小。
二,河流的航運能力有限,每日可通行的船只數量,不是無限的,這就限制了“物流”。
還得考慮往返船隊的調度問題。
而且到了冬季,河流水位下降,也會影響船只的通行,“大噸位”的船只若受影響,即便每日通行的船只數不變,但實際載貨能力已經明顯下降了。
三,長距離運輸陸運、航運,一支運輸隊從頭走到尾,再返程,這種做法效率很低人員也容易疲憊。
所以根據多年經驗,最好實行逐段轉運,也就是將漫長的運輸線糧道分段每一段有單獨的運輸小隊實行運輸。
各段有物資中轉站讓物資實現中轉。
如此一來,各段的運輸小隊分工協作,將物資運到前線。
但分段有講究如何協調各段的物資轉運是很費神的事情,需要大量有經驗的官吏主持相關事宜。
而且隨著戰事的發展,運輸線會延長或者分叉又因為敵軍隨時會襲擊運輸線所以如何確保運輸線的安全和效率是無法回避的問題。
正是因為運輸線的復雜、脆弱和重要性使得騎兵有優勢的齊軍極大概率能導致梁軍后勤不暢甚至中斷這對于戰事的影響很大。
本來,后勤是為前線戰事服務的,但是當后勤運輸線成為己方弱點之后,圍繞運輸線各節點的攻防戰斗,會反過來干擾前線戰事。
李笠打了十幾年的仗當然知道后勤的重要性而他手下有一支經過十余年磨練的后勤管理團隊可以很好地完成各類戰役的后勤規劃、實施工作。
這個團隊人數很多所以分為幾個“小組”,在他、梁森、彭均身邊,提供軍事后勤相關支持并承擔轉運任務。
現在,團隊的負責人,就在向府主介紹河南戰役的后勤路線圖,并將幾套后勤方案逐一介紹。
最激進的方案,是就地征糧,而不是從后方運糧,如此一來,后勤壓力大減,己方破綻也少了很多。
就地征糧,就是在作戰地區征收糧食,征收的對象,不是尋常村落,而是豪強大戶的莊園、塢堡。
征收方式,可以是軟硬兼施的“借”,實在不行,可以直接搶,攻破塢堡、莊園,搶錢搶糧食搶女人。
這么做當然有副作用:如此一來,會讓梁軍成為河南各地大戶眼中的強盜。
對方會暗中積蓄力量,待得齊軍反撲,便來個內外夾擊,將梁軍擊敗、趕走。
即便梁軍在河南站穩腳跟,這幫懷恨在心的地頭蛇,根本就不可能真誠合作,州郡縣官府想要有效治理地方,難度增大。
李笠對這個激進的方案很滿意,他無所謂河南地頭蛇會怎么想,因為他根本就沒打算拉攏這幫人。
包括大名鼎鼎的滎陽鄭氏。
等到河南戰役開始,他的責任,就是帶著梁軍將士打勝仗,在河南搶錢搶糧食搶女人。
攻下來的地盤,當然歸朝廷,朝廷置州郡縣官員,將地盤納入管轄。
但肥沃的土地,該由將士們憑軍功來分,以衛所屯田的方式,讓軍隊在河南扎根,讓這些衛所據點,成為地方官府實施管轄的有力支撐點。
而不是和河南的地主們妥協。
毫無疑問,這種做法會激起齊國地主們對梁軍的極大敵意。
尤其是河北地區的豪強大戶,一旦梁國真的在河南實行“打豪族、分田地”的政策,河北豪強們恐怕要和齊國共存亡。
這對李笠來說,無所謂。
你們又不是梁國的百姓,也不會給梁國繳納一粒米,一文稅,我干嘛要考慮你們的感受?
不光齊國,梁國國內那些不交稅、交租的地主,我都不想留
交租、交稅的地主,是大梁的良民,妥妥的要受保護,必須有上升空間,至于那些不交租的,呵呵
李笠想著想著,表情變得有些怪,一旁,祖珽以為李笠哪里不舒服,問:“君侯?”
“嗯?”李笠回過神來,問:“把河南那些不聽話的地主殺光,騰出地來給立功將士分,這做法,會不會導致天下震動?”
“震動?沒有人敢對勝利者指手畫腳”祖珽不認為這是問題。
他知道李笠有神兵,軍隊天下無敵,所以,還忌憚什么?
所以祖珽覺得李笠死要面子活受罪,居然能忍那對孤兒寡母這么久。
女婿算什么喲,再說又沒生兒子
祖珽收起思緒,與其他人一道,就“激進方案”的實施細則,討論起來。
河南戰役若順利結束,立功將士的獎賞確實是個問題,分田地當然是最好的犒賞辦法,問題是地從哪里來?
所以,不如一開始,就打著“就地征糧”解決后勤問題的旗號,直接把不聽話的河南各地豪族大戶干掉,方便戰后分田地。
攻下河南,并站穩腳跟,把河南的“無主”土地,分給立功將士,如此一來,會極大鼓舞士氣,會有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更富裕的河北。
徐州的衛所屯田制度,為這種策略提供了有力地工具,既能讓軍隊扎根地方,也能讓新的官府站穩腳跟,而不需要和地頭蛇妥協什么。
李笠覺得,為了鼓舞士氣,讓下一次北伐獲得勝利,必須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告訴將士們,在北伐中,他們為何而戰?
百年來,南軍北伐,每一次的口號都喊得震天響,可基本上都虎頭蛇尾,不了了之,為何?
除去軍事原因,無非是北伐不符合許多人的利益。
無利可圖的事情,做起來自然沒有干勁。
江南士族、寒族,認為北伐是負擔:他們為此要額外承擔加重的賦稅,北伐成功,新得土地又和他們無關。
皇帝認為,北伐只是權臣積累聲望、攬權的手段,不成功最好,或者,讓宗室做北伐主帥,省得外姓做大。
哪怕宗室無能、導致北伐失敗也無妨,至少不讓外人有出頭的機會。
僑居士族認為,北伐一旦成功,意味著大量武夫、寒人有機會升官,擠占他們的位置。
尋常百姓認為,官軍北伐,只會加重自己的負擔,以及在戰場上陣亡的風險,朝廷開疆拓土,和自己一點關系都沒有。
現在,李笠就要讓將士們知道,北伐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搶錢搶糧搶女人。
朝廷收復河南,立功將士能分田地,能晉升,能有更好的位置和機會,為天子效命。
因為,天子已經被他請到淮南來了。
下一次北伐,就是河南戰役,皇帝御駕親征,拿第一大功。
官軍打了勝仗,占了河南,將士們憑軍功分田地、晉升,拿實惠。
而立功的將領們,表現都被皇帝看在眼里,進爵、進軍號、升官,接近中樞,不是問題。
最重要得是,有金牌帶練李三郎帶隊“刷副本”、刷軍功,大伙妥妥的升官發財有沒有。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