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朋友圈讓大家有機會找回所有熟人,可以更加分享自己的生活狀態,起初確實如此。
大家熱衷于把生活分享到朋友圈。大到結婚生子,小到喝了一杯新口味的奶茶,還有那些失眠夜里的種種傷春悲秋。
當初的朋友圈能有這片“祥和”的景象也只不過是基于好友人數不多的情況下才能交情真實。
但久而久之,朋友圈上線三天可見、近一個月可見、半年可見甚至一條橫線等功能的時候,我們也開始思考:
是否關于生活的每一條動態都適合給所有人看?
在起初時,“屏蔽”這個功能只是一團燃不起的小火苗,那時的屏蔽需要偷偷摸摸,感覺只要被發現就會很尷尬,還可能會受到對方的指責也說不定,甚至還會有可能成為旁人飯后的談資。
可是,慢慢的,當思考并且翻看那些只存在在通訊里的人的時候,有時會試著發了一個表情,但回復的卻只是一個紅色感嘆號!
好吧!于是,我也點開了右上方三個黑色的小圓點……
曾經,也許我們喜歡把工作上受的委屈發泄到朋友圈,也喜歡用靈巧的表情包替代說話。但如今,我們在朋友圈中變得小心翼翼,生怕因說錯一句話而被“特殊關懷”。
生活中,我是一個不常發朋友圈的人,因為每每發生活動態時,都會覺得自己有些許的“矯情”。所以從開通微信至大學之前,僅僅只有幾條動態罷了。
但大學后,因離家甚遠,父母不放心,想了解我在異地的生活狀態,所以我的朋友圈就成了他們唯一的渠道。
先開始,我會有什么說什么,但后來發現,我的難過和郁悶發出去后,都會接到親人的電話和詢問信息。
我頂多是心里哭泣,但母親是實實在在的會哭,甚至不常言語溝通的父親都會嘮嘮叨叨的叮囑我各種生活瑣碎......
那時,我才發現,為何絕大多數的陌生人都會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報喜不報憂。
我見過明明在樓道中哭的很是傷心絕望的女孩卻在接起電話的瞬間笑容滿面且一臉輕松愜意的說:“放心吧,我過的很好......”
這種情況,在宿舍樓中很是多見,女孩子嘛,遇到委屈難過總是會哭,只不過是方式不同而已。
有的比較隱忍,會在一個角落中蜷縮自己默默流淚;有的比較豪放,會在宿舍中放聲嚎哭;有的比較瘋癲,會在酒精的麻痹下向在乎的人訴說哭泣......
我有時看著這樣的她們也會想:原來那個時候的自己是這樣的啊,真是像極了一個受了委屈需要尋求安慰的孩子。
可惜...我尋不到那個可以放心訴說的人...
但親人也畢竟是親人,雖然嘮叨聲有時很煩人,但飽含愛意。所以后來的我關于這些傷心難過的事情一字不提,我只會讓她們看到也知道自己一個人過得很好。
朋友圈的這個屏蔽功能我覺得,真正的使用對象不該是親人朋友熟悉的人。
而更多的應該是“陌生的好友”。加好友前我們不熟,甚至不認識。那么加了好友之后也沒有必要把自己的生活全盤托出。
朋友圈是相比一個小社會,屏蔽對于每個人而言,只是因為圈子不對而已,無需多想……
朋友也本來就有遠近親疏之分,現實里的大家或許也只是點頭之交。你不知我的私生活我也不了解你的內心世界,咱們互不干擾,也不感興趣。
朋友圈不是微博不以吸引新粉絲為運營目標,我們也何必自作多情向不關心我的人展示自己?
陌生的好友,很難贏取信任,普通朋友和同事雖然三天兩頭見一次也或許偶爾也一起吃個飯,但說白了也只是表面熟絡,事實上哪句話該說、哪句不該說,我們自己的背后都經過了權衡與考量。
家里老人常常教導我:話說三分,說太多讓人多心。到了朋友圈也一樣。很抱歉,我的性格使然,我的多面人生,只能對信任的人展示。
朋友圈中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明白我們自己并不是圈子的中心。只有極少部分的人會對你的生活瑣事感興趣,但你卻直播給了所有人。
我們發朋友圈大致都會有兩種目的,一是自我表達,二是公共關注。前者投入程度高的人是自我取向,注重自己的私人情緒和生活片段。也不可否認,或許是想向親人,喜歡的人等投放,想讓他們更了解自己的生活動態。
后者投入程度高的人是人際取向,朋友圈以互動為原則,注重相互交流和點贊。
朋友圈嘛,三分真,七分假,真真假假又有誰可看得清楚?
總歸對我而言,不認識的人沒必要加,熟悉的陌生人會限制權限,我的動態凡是可以全部瀏覽的人都是我所信任的人。
但虛假還是虛假,因為真正的個人情緒有幾個人是展現在朋友圈的動態中呢?
所以.....當難過的人在私下找你時,才是他\她真正脆弱的表現,而你,就是他\她心底最信任的人......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