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唐朝第一女王爺 第77章 二十四功臣(三)

作者/妖丶兔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陳國公侯君集

    摧兇克敵,恃寵矜功——陳國公侯君集

    侯君集(?—643年),豳州三水(今陜西旬邑)人,唐朝名將,唐初大將。豳州三水(今陜西旬邑北)人。君集少年時以武勇稱,隋末戰亂中,被秦王李世民引入幕府,從征討有功,累遷左虞候﹑車騎將軍。武德九年(626)的玄武門之變,君集之策居多。太宗即位,君集任左衛將軍,封潞國公,遷右衛大將軍。貞觀四年(630),任兵部尚書,檢校吏部尚書,參議朝政(即宰相)。九年,為積石道行軍總管,隨李靖平吐谷渾,策劃軍事,分兵深入,君集有大功。十一年,改封陳國公。

    十二年,遷吏部尚書,仍參朝政。君集出自行伍,素無學術,及被任用,方始讀書。他出為將領,入參朝政,獲得當時稱譽。十二年,吐蕃圍松州(今四川松潘),唐授君集為當彌道行軍大總管以擊之。十三年冬,因高昌王曲文泰遏絕西域商賈與唐交往,唐又以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率兵擊之。十四年八月,進圍高昌,這時文泰已卒,子智盛降,得二十二城,八千零四十六戶,一萬七千七百口,君集刻石記功而還。太宗以其地置西州。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人。貞觀年間,擔任李靖副將擊敗吐谷渾,又任主將擊滅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戰利品而被彈劾,為此懷恨在心。李世民諸子爭當太子的斗爭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圖謀殺李世民擁立承乾,事泄被殺。因李世民念舊,故而留一子以繼侯君集香火,并且時常到凌煙閣觀侯君集畫像而哭。

    郯國公張公瑾

    助定奇策,英年早逝——郯國公張公瑾

    張公瑾(594年—632年),字弘慎,魏州繁水人。開始在王世充手下為官。高祖李淵建唐,張公瑾歸國,后為尉遲敬德等人將張公瑾薦于李世民,引入幕府。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讓占卜的人燒龜甲卜吉兇,張公瑾恰巧從外而入,拿起龜甲扔在地上,進言道:“凡行卜簽,是以決嫌疑,定猶豫,現在舉事不疑,用得著卜卦嗎?如果卜不吉,勢已不可停阻,希望大王仔細想想。”李世民深然其言。其年六月四日,張公瑾與長孫無忌等九人埋伏于玄武門之外,成為李世民日后登基的關鍵人物之一。李建成、李元吉被殺后,其黨羽進攻玄武門,張公瑾有勇力,“獨閉門以拒之”。貞觀元年,拜代州都督。后助李靖伐突厥,擒頡利,屢有戰功,封鄒國公。貞觀六年四月辛卯(初八)日,在襄州都督任上,張公瑾病死,時年僅三十九。太宗不避辰日而哭之(古禮及當時風俗,辰日不能哭泣),謚曰襄。貞觀十三年,改封郯國公。

    魯國公程咬金

    程知節驍勇虎臣,義氣將軍——魯國公程咬金

    程咬金(589年-665年),濟州東阿斑鳩店(今山東東平斑鳩店)人,原名咬金,后更名程知節,字義貞,生于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卒于唐麟德二年(665)二月七日,享年七十七歲。隋末,程知節入瓦崗軍,投王世充,后降唐,成為秦王李世民之骨干成員。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命將開國功臣肖像,圖畫于皇宮凌煙閣,程知節即其中之一。程知節乃世家大族之后,其曾祖名程興,是北齊兗州司馬,其祖名程哲,是北齊晉州司馬,其父名程婁,是北齊濟州大中正,唐贈使持節瀛州諸軍事、瀛州刺史。原為瓦崗軍勇將,李密失敗后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秦叔寶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時出征賀魯,屠殺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永興公虞世南

    德行淳備,良諫純臣——永興公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漢族,余姚人,唐初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但日本學界稱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為“初唐三大家”。隋朝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學著稱。宇文化及江都兵變后被裹脅北返,宇文被滅后歸竇建德,竇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盡心輔佐李世民,被評價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虞世南雖然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當政得失,直言敢諫。他多次諷勸唐太宗要勤于政事,并以古帝王為政得失,論證利弊。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子,故世稱“虞永興”,享年八十一歲,賜禮部尚書。貞觀十二年病故。

    邢國公劉政會

    高祖舊臣,舉義殊功——邢國公劉政會

    劉政會(?-635年),滑州胙城人也,祖環雋,北齊中書侍郎,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的老部下,隨李淵起兵,首義功臣。此后負責留守太原,劉武周進攻時被俘。忠心不屈,還找機會打探劉武周軍情秘報李淵。劉武周滅亡后獲救。曾擔任戶部尚書,光祿卿等職,封邢國公。貞觀九年病故。謚曰襄。

    莒國公唐儉

    忠純不貳,心存唐朝——莒國公唐儉

    唐儉(579年—656年),字茂約,漢族,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隋、唐大臣,其父唐鑒與唐高祖李淵為世交。參與李淵太原起兵。武德元年,升為中書侍郎。唐初之時,唐儉與永安王李孝基等人被劉武周俘獲,獄中從元君實口中得知獨孤懷恩要造反。時獨孤懷恩駐守蒲州,唐儉遣人揭發獨孤懷恩謀反。李世民擊破劉武周后,唐儉拜禮部尚書,授天策府長史,封莒國公,被特賜免死罪一次。貞觀初年一面派唐儉為使說降突厥,一面派李靖進軍。李靖奇襲突厥,生擒頡利可汗,唐儉竟于亂軍之中逃生,授民部尚書。因怠于政事貶官。高宗顯慶元年病故,謚曰襄,陪葬昭陵。

    唐太宗曰:“唐儉言辭辯捷,善和解人;事朕三十年,遂無言及于獻替。”

    英國公李勣

    國家長城,義名天下——英國公李勣

    李勣(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因懋功二字的發音與茂公相同,《說唐演義全傳》、《興唐傳》、《隋唐英雄傳》等小說、電視劇誤稱他為徐茂公)。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勣。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原為瓦崗軍大將,少年從翟讓起兵,瓦崗軍首領李密降唐后成為獨立勢力,但仍堅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淵稱為“純臣”,被李世民稱為“唐初三大名將之一”(其他兩個分別是李道宗和薛萬徹)。遭竇建德進攻后,因父親被竇擒為人質不得已投降。密謀暗殺竇重歸唐朝,但未能成功,僥幸逃走。隨李世民滅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又擔任主將滅徐圓朗,隨李孝恭滅輔公祏。武德年間與李靖一起偏向李世民。貞觀年間與李靖一起滅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負責唐朝北邊防御,多次擊敗薛延陀勢力,又隨李世民進攻高句麗。李世民死后輔佐唐高宗,被委以軍事,擔任主將再次出征高句麗,終于將高麗滅亡。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唐高宗重畫其形象于凌煙閣。滅高句麗后次年病逝。高宗親為舉哀,輟朝七日,贈太尉,謚曰貞武,陪葬昭陵。

    胡國公秦叔寶

    馬槊英雄,勇武絕倫——胡國公秦叔寶

    秦瓊(576年—638年),字叔寶,中國唐朝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唐朝開國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尉遲恭為傳統門神。濟南五龍潭有其故居。歷史上的秦瓊以勇猛彪悍著稱。最初是隋將來護兒部將,后隨張須陀討伐李密。兵敗,張須陀戰死,秦叔寶歸裴仁基部下,又隨裴投降李密,得到重用,被任用為帳內驃騎。李密失敗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于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同程知節等人一起投唐,被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帳下。參加了李世民的歷次征戰,每戰必先,常于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626年(武德九年),《舊唐書》稱參與玄武門之變,雖然事后被封為左武衛大將軍,但事后待遇與史書記載玄武門之變有功的功臣相比遠遠不及。秦瓊晚年因歷次作戰負傷太多而疾病纏身,常對人說:“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余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后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貞觀十二年(638年),在任徐州都督時去世,陪葬昭陵。貞觀十三年(639年),秦瓊被追封為胡國公。貞觀十七年(643年),秦瓊與長孫無忌等人被圖形凌煙閣,封為唐開國二十四功臣之一。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阳县| 灵山县| 黑水县| 迭部县| 仁化县| 南通市| 十堰市| 凤凰县| 石屏县| 三门峡市| 宁津县| 富锦市| 启东市| 奉新县| 平乐县| 阿克苏市| 耿马| 牟定县| 安义县| 吴江市| 满洲里市| 得荣县| 满城县| 南漳县| 吉水县| 嘉祥县| 重庆市| 赞皇县| 木兰县| 怀仁县| 乌鲁木齐县| 金沙县| 宜良县| 阳高县| 莎车县| 拜城县| 明光市| 瑞金市| 定远县| 昭苏县| 江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