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詩仙李白唐朝文學成就以詩歌最為發達。清人所編《全唐詩》共收錄兩千兩百多位詩人的四萬八千九百多首詩,這還不是全部。唐初詩人以“初唐四杰”最為著名(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盛唐時期詩人可分為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田園派和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派。其中集大成者為“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最為出名。李白的詩,飄逸灑脫,充滿浪漫主義的色彩。而杜甫的詩則更多體現現實主義之情懷。中唐時期最卓越的詩人是白居易,他的詩通俗易懂。此外還有元稹、韓愈、柳宗元、劉禹錫、李賀等。晚唐詩人以李商隱和杜牧最為出眾,被稱為“小李杜”。后世宋、明、清雖仍有杰出詩人出現,但總體水平都不如唐朝詩人,唐詩成為了中國古詩不可逾越的巔峰。
詩圣杜甫散文方面,六朝以來,文壇盛行駢文這種文體形式,駢文講究聲韻、對偶、典故,辭藻華麗,以四字句和六字句為主。在唐初十分流行,以初唐四杰最為著名,但這種文體到唐朝時顯得形式僵化,內容空洞,故到了天寶年間,古文逐漸興起。古文運動在名義上是要恢復先秦兩漢的散文,實際上是要文章更有內容,也就是“文以載道”。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氣勢磅礴又思想深刻,號稱“文起八代之衰”;不過唐代的古文運動在韓柳去世后就逐漸衰退,唐末駢文又再度興起。傳奇是中國的一種古典小說形式,出現在隋朝,興盛于唐朝。著名的傳奇包括《柳毅傳》、《鶯鶯傳》、《南柯太守傳》、《枕中記》和《長恨傳》等。有的傳奇在后代還被改編為戲劇和白話小說。唐朝變文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有重要地位。所謂變文起初是指佛教僧侶宣傳佛教講唱佛經的底本。最初變文僅限于佛教經典,后來則開始講唱其他故事,講唱的人也不限于僧侶。變文對傳奇和后世的說唱文學都有很大影響。
史學
唐朝史學開創了國家正式開館修史這一風潮。貞觀年間史館奉詔所修的正史有《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六部。加上史家李延壽私撰的《南史》和《北史》,合計廿四史中有八部出在唐朝,占總數的三分之一。官修史書成書較快、收錄詳盡,豐富國家的歷史檔案,但因統治者直接控制修史工作,多少會根據編書時的政治需求出現刪減夸大的行為。此外,唐朝還有杜佑擴寫《政典》的政書《通典》與劉知幾的修史專著《史通》等。杜佑尤其重視財政經濟與典章法令制度,認為歷史多有現實政治中可以采納效仿之處。劉知幾強調史學家在修史的過程中要有獨自創新的評論見解,是為中國歷史理論學的開端。
教育
科場內外唐朝的學校以官辦為主。中央設國子監,下轄六學,為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這些學校主要招收貴族官僚子弟,也招收少量平民子弟。由博士與助教授課,學生稱生徒。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傳授以九經為主的儒學經典,按生徒家中官位的高低分級招收。三品以上官員的子孫可入國子學,有生徒三百余人;五品以上官員子孫可進太學,有五百余生徒;四門學兼收五品以下官員及庶民子孫,生徒多達千人。律學、書學、算學教授實用學問,收納八、九品官員及庶民子弟,名額限于十余人。地方設立州學、縣學,每校有學生十來人。
學校旨在培養官僚書吏,亦為科舉考試服務。名望好的學校保送生徒參加科舉考試。科舉制度在唐朝進入了逐漸完備期,分為常舉和制舉兩種。常舉每年舉辦考試,科目有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此外還有秀才、道舉、童子、一史、三史等科目。常舉的應考舉子有兩個來源,一是保送的生徒;二是鄉貢選拔出來的自學者。應考舉子主要集中在明經和進士兩科。明經科主要考試儒家經典,難度較低。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和政論,難度高,但其是主要的高官晉身之階。明經科的錄取率約為十分之一二,進士科不過百分之一二。時有諺曰: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而制舉則是臨時考試,是為了網羅非常人才,不常舉行。因為科舉制度比較公平且機會相等,平民得以晉身,所以成為士族末落、門第消融的起點。
科舉制度除外,還有門蔭和流外入流兩種入仕渠道。門蔭即晚輩承接前輩職務。流外入流指九品以下的官員通過考驗,升職為品官。唐初,以此二途入仕的為主流,后來唐太宗大力推廣學府,科舉制度逐漸取代九品中正制。唐代教育的普及,削弱了傳統世族的特權,加強了有效的行政管理,擴大了政權的社會基礎。盛唐時期,東亞多國遣送其貴族子弟來唐入學,又將儒家文化傳授國外。
宗教
宗教在社會上的地位與影響力,唐時可謂最高。唐朝時期佛教的主要宗派有天臺宗、華嚴宗、法相宗、凈土宗和禪宗。唐代佛教的一大轉變,由出世轉向入世。天臺宗奉《法華經》,故又稱為法華宗。華嚴宗奉《華嚴經》,參與政治較多。凈土宗則易于入門。禪宗分為南北二宗,北宗創立者是神秀,他主張漸悟說。南宗創立者是惠能。唐代唐武宗時對佛教采取高壓政策,史稱會昌滅法,使得除禪宗南宗等少數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別從此一蹶不振。佛教的政治地位雖不及道教,但其傳播范圍之廣、經濟實力之大、信徒人數之多都遠在唐代道教之上。
道教遵奉老子李耳為神,由于唐朝皇室姓李,因此道教自唐初就被規定居于佛教之上,在唐代上流社會也很流行。唐朝李氏家族認為其為老子之后,唐高祖,特別在終南山建太和宮,來祭祀老子,唐高宗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并詔令王公百官研習老子的道德經。武則天上奏請令王公百官都學《老子》,每年依《孝經》、《論語》例考試士人。玄宗、代宗亦大力提倡道教,使其在中國的地位達到頂峰。玄宗親自注解《道德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還在科舉考試中增設道舉與儒家經典,同列《明經》科舉人策試教本,明顯有將道家列為國學,頗有與儒家經學齊足并馳的意義。據《新唐書·百官志》記載,開元年間全國有宮觀1687所,其中女觀550所。當時主要有清經法派和正一派二宗,主要人物有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吳筠、張果等。道教之所以受帝室青睞,主要原因是他們多煉取金丹,唐朝的許多皇帝亦因信之服用而喪生,例如唐宣宗。
西安大雁塔除了佛道二教外,當時還有***教、景教、拜火教與摩尼教等外來宗教。但社會影響力較小。唐代對外來宗教相對寬容,期間多有外來教士傳授教法,其中以***教和景教為最大。***教是唐的敵國大食的國教,稱作“大食法”。651年,先知穆罕默德的舅父沙德作為使節兩次出使中國,得到高宗接見以及傳教的準許,在廣州筑建懷圣寺。以后的兩個多世紀,***教隨著西域商人沿途陸海兩條絲路入唐,在中國發展壯大。景教通過同一個路線傳入中國,因被誤認是大秦國(拜占庭帝國)的國教,所以稱作“大秦景教”。638年為唐朝所認可并得到政府資助在長安興建大秦寺,并立下石碑。然而會昌五年(845年)唐武宗大舉廢佛,因此景教也同時被禁,此后幾乎在中國絕跡。
摩尼教為西元三世紀起源于波斯,安史亂后,回紇勢力大,摩尼教憑著回紇的庇蔭下在中國傳教,不過后來受會昌滅法影響,摩尼教勢力遭受沉重打擊不過并未斷絕,該教信徒到了政治控制力較弱的南方并漸與其他宗教相結合,在今天的福建建立傳教據點,流傳到東南浙、閩沿海地區,從此轉為民間秘密宗教。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