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文書就是他向京城內各大鐵鋪工坊定的煤火爐子殼。
契約文書在手,他還怕什么?又不是他和某人仗著權勢在欺負人?
這是規規矩矩的官契。
和珅下了小兩萬個煤火爐子殼的訂單,足以叫各處工坊好好忙活一陣子的了。
而這‘一陣子’里,那就是和珅專享市場的時間,他可以自由自在的翱翔在京城這個廣闊巨大的市場里。
這期間賺取的利潤還是小事兒,重要的是和珅能讓自己手中的那家煤店成為整個京城百姓矚目的明星。待建立起了口碑信譽只后,今后這就是和家細水長流的一門賺錢買賣了。
只要一想到日后的‘財源滾滾’和珅就激動非常,這可是他一手操持出來的一門賺錢買賣啊,縱然日后每月的利潤肯定比不得松鶴樓的分紅,但這二者之間的意義是全然不同的。
即便這門買賣的背后也有趙亮的身影存在。
趙亮自然想不到和珅此時此刻的心情,他正在欣賞著和珅的表演。
這人的腦子真的很聰明!
他不過稍微的說了幾個后世商家的操作宣傳手段,人家就能完美的融入眼下的時代里。
煤店里光是打蜂窩煤的漢子已經有七帝還說的過去,黃香、王祥、郭巨實在無法理解。古人結婚早,黃香才九歲,他爹又多大?正壯年的漢子叫個幼子暖床扇扇,這父親做得也真不怎么樣。如此之孝,令人也是五味雜陳。而王祥呢,他爺爺可是官至青州刺史,父親王融也被公府屢次征召,雖然沒有應召,可誰敢說他家窮的叮當響?還臥冰求鯉,不知道生把火么?拿石頭砸也比那好吧?更有埋兒奉母的事兒,一個個都秀出了天際)
和珅這里也是一樣。
誰也不愿意因為這點事兒跟一個軍機大臣,皇帝的寵臣生出齷齪。哪怕是看和珅不順眼的那些個滿漢大臣們。
如是,這就在很短的時間內叫燕京城里的上百萬民眾都牢牢記住和珅的煤店,也順帶著把煤火爐子和蜂窩煤牢牢記在了心間。
然后那東西又很迅速的在巡捕營里傳揚開了。
剛剛花錢坐上了外委千總位置的長順算是露了一回臉兒,因為啊這東西在巡捕營里傳播開的同時,在燕京城內也已經傳播開了。
和珅的作秀合著一個‘官’字,煤火爐子和蜂窩煤就直接建立起了口碑。
皇城根的老百姓再見多識廣,也被和珅忽悠的不輕,畢竟現在和珅的口碑還沒有壞掉。這要是放在十年后再看,怕是除了拍馬屁捧臭腳的,廣大百姓們誰都會對煤火爐子和蜂窩煤嗤之以鼻。
而現在就很不一樣了。
百姓們先就聽這東西都已經為各部衙門的大人們所用了,那一個個先就高看了三分。然后配著和大人的秀兒,那形象和口碑就全都完美了。
巡捕營在京城也是一個超級大的單位了,內里不少人都是京城本地人士,加上他們的職業本身就挺聯系百姓的,那蜂窩煤和煤火爐子是什么東西,他們清楚的很。
甚至很多人都知道煤火爐子雖然不值錢,可市面上根本沒第二家在賣,唯一的一家也已經賣完了,大家想要再賣,只能等下一批煤火爐子做好了。
這個時候長順竟然能拿到一批煤火爐子,哪怕數量不是太多,也叫很多人高看了他一眼。
還有人升起了疑惑,這人還有什么大來歷不成?可他要是有來歷之前怎么趴窩了那么久?
這可是一大未解之謎。短期內怕是沒人能破解!
時間走到這兒,京城的這場好戲已經是告一段落了。雖然還沒徹底的落下帷幕,可高槽已經演過了。余下的把戲趙亮就沒心情再看下去了。
他要盡快的趕往沂蒙山一趟。
因為這段時間里阿桂已經在行動了,他沒有把目光瞄準王倫所在的蒙陰區域,而是先鎖定了活躍在天保山、熊耳山一帶的王經隆、孟燦部義軍。
先斬斷王倫的枝蔓么,這一直都是清軍的作戰思想,阿桂取代舒赫德之后也沒有改變。
那唯一的改變就是,阿桂手中多出了一支久經廝殺的精銳,以及大量的經受了大小金川之役磨練的炮手。
兵力人力上清軍還是很占優勢的。
經歷了大小金川之役后的阿桂也的確很有山地戰經驗,他雖然來到前線不久,就敏銳的發現義軍憑借的防御工事,更多是山勢本身,而非如大小金川的番民那般長久經營一地,早已經在當地立起了一座座堅固的碉堡。
所以在這兒的廝殺,用不著威力巨大卻笨重無比的重炮。這可比大小金川之役好打的多了。
當初第一次大小金川之役時,川蜀清軍就是因為缺乏重炮,并嚴重低估了番民們的碉堡,從而進展不順的。
當時清軍的大型火炮分布是極不平均的。因為之前的主要戰爭都是集中在東南和西北,做多加上兩湖,巴蜀地區屬于絕對的空白區域。彼處清軍的武器裝備相比其他重要省份的同行來說,極為不堪。誰叫那地方先是在明清交替時期損失慘重,之后又遠離滿清與三藩、鄭氏、準噶爾交戰的主要戰場呢。
直到雍正末年,定額四萬多人的川省綠營,仍就僅有兩百多門較小的輕型火炮,連清廷定的配置標準都達不到。
等到了第一次大小金川之役爆發時,清軍每次費盡氣力的將劈山炮搬上山頭陣地,結果都只能打掉對方碉堡碉頂的幾塊石頭。偶爾在墻上崩出一個小洞,敵人也能立馬補上。有的碉堡承受了二百多炮都還能屹立不倒,根本不用指望這種武器能撼動整個碉身。
整個大小金川之役,那就是一個清軍更新攻堅武器的大秀場,打第一次大小金川之役時的劈山炮等小炮,到第二次大小金川之役時的紅夷大炮。
后者也從一開始的十磅以內炮口慢慢增長到了炮身五六千斤重的小30磅炮口,那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攻城重炮了。
再配合著劈山炮等輕炮,以及阿桂特意向乾隆索要來的沖天炮,沖天炮也就是歐洲戰場上的大口徑臼炮,憑借著近千門大大小小的火炮,才硬生生的把大小金川無數座大大小小的碉樓、石卡和木城一掃而光。
戰爭的最后一年里,負責炮彈回收的官員,光是在大金川核心位置的遜克爾宗及勒烏圍官寨附近戰場就陸續撿走了3萬多發實心鐵彈,平均單個重量高達十二斤。
而戰后清軍軍營中的盤點,各類火炮炮彈存貨也依舊剩有30余萬發。
阿桂現在就把這批戰爭經驗無比豐富的精銳炮手都帶來了齊魯,在背后清廷中央和齊魯中原等省的大力資助下,飛快的鑄造出了一批臼炮。
這對山地里義軍的威脅就肉眼可見的暴增了一大截。
因為往日的劈山炮、子母炮等都是直瞄炮,射線走直線,而沖天炮屬于臼炮,是一種曲射炮,身管較短,口徑較大,體量輕,便于移動不說還多發射爆炸彈,也就是開花彈。
義軍根本就沒見過這種炮。
事實上要不是阿桂向乾隆索要這種火炮,沖天炮這種火器在康雍年間的一場場大戰結束之后,就已經成為了一種絕大部分人僅能通過《大清會典》和《皇朝禮器圖式》等官方書籍了解梗概的火炮了。
孟燦、王經隆大呼吃不消,只能帶著人馬撤退,利用山勢山路,在天保山、熊耳山里跟清軍兜圈子周旋。
但這絕不是什么長久之計。
清軍兵多將廣,必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壓縮二者的活動范圍,直到將他們徹底包圍!
而且孟燦、王經隆兩軍靈活是靈活,可他們的避走也丟掉了自己經營起的老巢,丟掉了大批無法攜帶的糧食軍需。
可以說處境只會越來越差。
要是沒有外力營救的話,只多一倆月,周旋空間盡失的兩軍就會被阿桂給逮住的。
王倫一封求救信送到了趙亮手中,這是他所能給予孟燦、王經隆兩軍的最大幫助了。
除此之外,王倫軍的頻頻出擊根本就無濟于事。阿桂布置了大批人馬橫置在蒙陰和費縣之間,處在守勢的清軍可不是義軍隨隨便便就能穿透的。
王倫憑借手中的力量根本不能給清軍以真正的威脅,自然也救不了孟燦王經隆二部了。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