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搖滾教父 第676章 唯獨沒有環球的份

作者/黑色貝斯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時間進入到二月下旬,整個唱片業的局勢忽然風起云涌。

    先是洛杉磯法院召開了第一次聽證會。

    在聽證會上,被告方環球音樂集團的代表律師,針對原告方蕾哈娜等明星所提出的一項證據:一份來自合作方的財務結算憑證提出質疑。

    ——這是2007年某一筆款項的結算收據,經銷商向環球音樂集團一次性支付了總計2973萬美元的費用,而在環球的內部“賬本”上,這筆收入的數字卻僅僅只有1236萬美元。

    相差1737萬美元!

    這份“明暗賬單”的證據自然是真的,這一點無從質疑,但環球音樂集團的代表律師,卻對原告方取得這份證據的合法性提出了反駁。

    這位律師認為,原告方“不可能通過正常的、合法的手段得到這樣一份‘機密文件’,因而獲取證據的過程必然存在違法行為!

    按照北美的法律,尤其是在憲法第五修正案之后,如果一起訴訟案,在“取得證據”這一過程中違法,那么該證據就會被判定為“無效”。

    當然,這一條款在實際操作中標準會有很大的浮動。

    比如說,如果是一般的小案子,法官和陪審團就會站在資本一方,根據“需要”來決定是否依據這一法案認可或者否定證據的合法性。

    但蕾哈娜等明星起訴環球的這個案件,在新聞集團的不斷炒作之下,影響力已經走出了北美,擴散到全世界。

    再加上大衛-勞倫斯一番協調之下,加州當地不少的官員也都隱晦地表示了對此案的關注。

    一番考量之下,法官對被告方律師的申訴不予認可,宣布證據有效。

    同時,還反駁了被告方律師提出的延期開庭的要求,在聽證會當場,就定下了開庭審理的時間:兩周之后。

    在新聞集團拼了老命的炒作之下,這起案件的受關注程度突破天際,幾乎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無論在哪一個國度,公眾,尤其是底層的人們,天生都喜歡看到“大人物”倒霉。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在給底層民眾一個發泄自身不滿的渠道……

    咳咳,這個話題不適合深入探討,點到即止。

    總之,環球音樂集團,作為一個巨無霸級別的公司,曝出巨大的丑聞,看上去還要面臨巨大的麻煩,這種事天然就能夠吸引普羅大眾的目光。

    【量子音樂】和新聞集團,就是利用這種心理,營造出了一種“環球音樂集團馬上就要完蛋”的暗示。

    同時,【量子音樂】借助著這樣的局面,開始大張旗鼓地挖環球音樂集團的根基。

    高價收買環球的合作方、打壓環球的渠道資源等等,這些都只是基本操作。

    華納和索尼也不甘寂寞地加入了進來,對環球落井下石。

    雖然同為唱片業巨頭,但四大之間從來不是鐵板一塊。

    若是相安無事的時候也就罷了,四大甚至還會十分默契地聯手,對有可能威脅到自身位置的新興勢力進行打壓。

    但若是某一家巨頭遭遇困境,其它幾大巨頭絕對不會出手相助,反而會第一時間跳出來落井下石。

    原因很簡單:少一家巨頭來分蛋糕,自家就能多吃下一塊。

    更何況,環球音樂集團吃下的,還是全球唱片業市場最大的一塊蛋糕。

    二月末,在Spotify的最新一期擴股融資當中,華納和索尼也各自獲得了百分之三和百分之五的份額,同時加入了Spotify的“音樂流媒體版權計劃”。

    三月的第一個工作日,Spotify的音樂流媒體模式正式上線運營,電腦端、移動端同時上線,改變了過去的Tunes模式:付費買斷制。

    并且,在【量子音樂】的建議之下,Spotify還掏出了整整一億美元的預算,為移動端,即APP端的推廣做宣傳。

    【量子音樂】、華納、索尼旗下的所有版權均加入了Spotify平臺的“包月付費制計劃”,除此之外,Spotify還用買斷或是分成的方式,簽下了數以百計的小型廠牌、獨立歌手的版權,真真正正地將Spotify音樂庫的正版歌曲數量授權提升到一千萬首以上。

    Spotify還提出了新的口號:9.99美元,暢聽千萬首經典音樂。

    (注:Spotify的會員費用是按地區定價,為了方便設定成全球統一價格。)

    不過有心人卻注意到,在Spotify的音樂庫中,幾乎包含了全球各個地區、各種語言的所有音樂,但卻唯獨少了一家:環球音樂集團。

    作為世界唱片業市場份額最大的巨頭,環球旗下的版權庫,也同樣是最為龐大的。

    雖然環球崛起的時間不長,但在無數次的并購中,環球不僅僅只是買下了大量的唱片公司,同時還接手了這些唱片公司的版權庫。

    缺少了環球手中的版權,Spotify的版權庫可以說是有了不小的缺失。

    和已經幾乎與所有稍微有點實力的音樂版權方達成授權協議的Tunes比起來,Spotify在版權數量和版權覆蓋面上,絕對是處于劣勢的。

    不過,Spotify的包月模式,在價格上卻是具備極大的吸引力。

    按照傳統的Tunes模式,若是用戶想要下載一首歌,就必須為它單獨付費,通常價格為每首歌0.99美元到1.29美元之間,一旦購買,這首歌就永久歸用戶所有。

    對于聽歌數量比較多的用戶來說,這種收費實際上是比較昂貴的,在Tunes的使用者中,不乏每月支付數百美元在購買歌曲上的用戶。

    另一個比較能夠體現Tunes用戶付費率的數據,是所有Tunes用戶平均每年購買的歌曲數量:386首(查不到,瞎編的)。

    也就是說,按照每首歌1美元的最低價來計算,平均到每一個客戶身上,Tunes的用戶每年要支付的費用為386美元。

    如果僅僅只是昂貴倒也罷了,關鍵在于,Tunes對于一首歌是否需要付費買斷,并沒有一個成熟有效的機制,而是完全遵照版權方的要求。

    版權方要求付費,那么不購買的用戶就不能聽。

    正因為如此,幾乎每一位用戶都遇到過“花錢買了垃圾”的事情。

    而Spotify的創新之處在于,將買斷制改為了包月制。

    在會員有效期之內,Spotify的用戶可以任意收聽曲庫中的所有歌曲,不需要為此額外付出任何費用。

    按照9.99美元一個月的包月價格,這可要比自己買歌去聽劃算多了。

    尤其是,大部分的歌迷,并不會將買回來的所有歌都加入歌單里反復去聽,許多歌曲買回來聽上一段時間,就丟進角落里吃灰,根本想不起來。

    而對于少數特別喜愛的歌曲,Spotify同樣支持買斷,價格和Tunes一樣。

    ——買斷的歌曲,即使在會員到期之后也可以聽,不受任何影響。

    這樣一來,Spotify的模式,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講,無疑是十分劃算的。

    再加上移動手機的出現,讓Pod和其它傳統MP3類設備的核心競爭力蕩然無存。

    手機本身就已經夠方便的了,而且還隨時可以聯網,絕大多數用戶,也根本聽不出來手機播放和Pod播放的音質區別。

    再加上大筆的推廣費用撒出去,Spotify從登錄移動端平臺之初,用戶數量就開始飛快地增長,僅僅只是十幾天的時間,新增活躍用戶的數量就突破了千萬級別。

    雖然這些用戶當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會選擇成為付費的包月會員,實際收益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高,但前景卻是非常耀眼的。

    (注:現在Spotify的付費率接近一半,但早期付費率肯定要比這個數字低得多。)

    有著前世的記憶,羅杰自然是知道,在流媒體行業,無論是視頻還是音樂,那些看上去風光無限的巨頭,實際上都是在長達十年以上的時間里,不斷地燒錢,一直在虧損,從未有過盈利。

    哪怕到了羅杰重生之前,Spotify已經做到了音樂流媒體市場占有率的第一,每年的虧損仍然高達數億美元。

    當然,流媒體平臺本身不賺錢,不代表投資人不賺錢。

    畢竟互聯網企業,炒的就是一個熱度和信心,只要市場占有率等各種數據好看,哪怕是持續虧損,也不缺愿意投資的狗大戶。

    只要看準時機套現跑路,投資人大賺一筆的可能性反而很高。

    咳,扯遠了。

    Spotify用戶數量的激增,再加上其光明的前景,讓唱片業的各個廠牌、獨立歌手,都分外的眼熱。

    對于這些版權方而言,Spotify意味著一個新的版權變現渠道。

    哪怕這個渠道的收入并不高,也總比沒有得強。

    更何況,從Spotify的發展趨勢來看,哪怕現在的收入確實一般,但未來卻是可以預見的。

    而且,Spotify還為版權方提供了兩種方案:買斷或者按照“付費用戶點播次數”分成。

    前者,協商出一個固定的價格買斷,通常會簽一個五年以上的長約,在合約期間內,Spotify怎么用這批版權,賺多少錢,就和版權方沒有半點關系。

    后者,則是按照付費用戶的“有效點播次數”,再加上一定的算法,給予不同版權方一定比例的分成。

    對自己的作品有信心的,可以選分成,想要穩定收益的,可以談買斷,燒錢和虧損的風險,大部分由Spotify自身來承擔。

    ——在接連幾輪擴股融資之后,Spotify也有充足的底氣去做這種燒錢的決定。

    在這種利好之下,加入Spotify的唱片公司和歌手越來越多,從而再一次刺激了用戶的增長。

    環球自然不可能無視一個新的變現渠道,立刻派人與Spotify接洽,但得到的結果卻讓環球很不滿意。

    Spotify表示,由于【量子音樂】、華納、索尼這三家股東已經達成了默契,雖然不會完全拒絕環球入場分一杯羹,但條件卻不可能和其它唱片公司一致。

    簡單點說,就是抬高環球的準入門檻,從價格或者分成比例上壓低環球的收入。

    三大巨頭加起來,在Spotify的股份也不算太多,不說絕對控股權,就是相對控股權都還有很遙遠的距離。

    要說完全拒絕環球入場,在Spotify的股東大會上根本不可能通過,因為這不符合Spotify的利益。

    但若是抬高環球的準入門檻,憑借三家手中的股份,還是能夠推行通過的。

    事實上,環球的市場份額雖然是業內第一,但卻也只占據了全球唱片業市場的百分之三十多。

    如果單獨只看在線數字音樂這一塊,份額還要更低一些,有足夠多的用戶,Spotify有充足的底氣拒絕環球。

    Spotify拒絕環球,可能意味著部分潛在用戶的流失,畢竟很多歌迷在選擇音樂平臺的時候,往往是沖著某一位歌手的歌去的。

    但是,不可能所有喜歡環球旗下明星的歌迷,都只聽環球的作品。

    舉個簡單的例子,歌迷A喜歡環球旗下的明星B,但同時也喜歡【量子音樂】旗下的明星C。

    如果兩者都在Spotify平臺,這位歌迷會做何選擇自然不必多說。

    但若是只有一位,該歌迷也有很大的可能,會選擇使用Spotify,大不了要聽B明星的歌的時候,再換到其它平臺去就是了。

    雖然說這個概率不算特別高,但也不低。

    Spotify拒絕環球確實會有所損失,但至少在沒有其它足夠強力的競爭者的時候,損失并沒有那么大。

    但以環球的版權庫數量,若是拒絕了Spotify,卻意味著數以億計的營收損失。

    這對于環球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注:早期iTunes和版權方的關系確實是這樣,一開始iTunes求著唱片公司放版權,但是拿到一定份額之后情況就反過來了,唱片公司求著iTunes收版權。一直到后來的流媒體平臺大戰時期,競爭激烈了,才開始玩燒錢買版權的游戲。)

    但Spotify給出的價格又太過于苛刻,環球內部,一時半會之間都還達成不了一致,很快就陷入了爭吵當中。

    趁著這個機會,不需要任何的溝通,【量子音樂】,華納唱片,以及索尼-BMG不約而同地,開始針對環球旗下的歌手和版權供應方進行挖角。

    就連話術都是現成的:跟環球合作,Spotify平臺這一塊收入,可就要沒了!

    而如果掏點違約金,結束和環球的合約,加入我們,Spotify這一塊的收入可不低呢,我們再給補貼點,這買賣絕對不虧!

    反正,絕大多數的明星和版權供應方,也不清楚Spotify只是對環球報出了一個苛刻的價碼,而不是完全拒絕環球入場。

    在他們的眼里,只看到一個現實:Spotify已經與全球幾乎所有版權方達成了協議,但唯獨沒有環球的份!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ǖ馁N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顺县| 乌兰察布市| 和平县| 灵山县| 鹤峰县| 哈尔滨市| 阿拉善左旗| 怀安县| 綦江县| 南平市| 敖汉旗| 边坝县| 潜江市| 麻栗坡县| 巫山县| 固原市| 尤溪县| 阿坝县| 哈密市| 五台县| 新巴尔虎右旗| 万源市| 华池县| 海盐县| 密云县| 莱州市| 招远市| 胶南市| 胶州市| 光泽县| 五常市| 胶州市| 扬州市| 安图县| 临漳县| 兴安盟| 安丘市| 连云港市| 明光市| 奉节县| 江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