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公關,當然不僅僅只是給眾多的會員、評審們送禮。
那也太過于簡單粗暴,沒有“技術含量”了。
格萊美也不會允許這種事情的發生。
事實,“賄賂”的成本,僅僅只占公關費用中的一小部分。
帕妮絲-格里芬的團隊,在得到了高達五千萬美元的公關預算之后,便是立刻制訂出了初步的公關計劃。
其中,向會員、評審們送出“符合標準的小禮物”,總計的花費大約在一千五百萬到一千八百萬美元。
這些禮物,從標價數百美元、實際成本只有幾十美元的典藏版唱片,到價值萬美元的高檔音響設備,幾乎無所不包。
會按照眾多會員、評審的重要性以及影響力,分別送“符合身份”的禮物。
比如說,對于數量最多的“普通會員”,公關團隊所精心準備的“標準禮包”里邊,就包含一套隨機的《搖滾圣經》典藏版唱片、一盒價值二百多美元的中檔雪茄、一支派克鋼筆,外加一份充滿誠意的拉票信。
而對于那些在會員當中擁有不錯人脈的核心成員,還會附加價值一二百到千美元不等的香檳,又或者是其它“特別的禮物”。
例如,在一些對樂器有所偏愛的核心會員的禮物清單,就出現了安妮名下的樂器品牌所“專門設計”的限量版電吉他。
至于那一百五十名常駐評審,則是要根據每一個人的特點和喜好,專門設計禮物清單,每一個人都有所不同。
例如查克-貝里,就屬于最為“簡單粗暴”的那一種,直接開一張價值二十萬美元的支票了事。
而且這些“禮物”,也未必都是實物,有些也可能是某種承諾。
比如對拉丁天后佩內洛普-加西亞的“公關”,【量子娛樂】所付出的,就是在【量子影業】投拍的項目中,給拉丁天后的女兒一個頗具份量的配角。
這些是針對會員、評審的公關費用。
那些無法準確估算價值的“承諾”不算,僅僅直接付出的資金,就高達一千五百萬美元以,這還是最低的數字。
若是有必要,最多還會有額外三百萬美元的追加。
其次,則是拉票派對、酒會方面的開支。
一般來說,格萊美的“公關旺季”是在十二月到一月。
不過,考慮到“當代傳奇獎”的份量和重要性,公關團隊希望樂隊從十一月份開始,就頻繁舉辦并出席各種拉票派對和酒會。
樂隊自然不會反對這一點。
根據公關團隊的規劃,包括樂隊的四名成員、經紀人西奧多、公關經理帕妮絲-格里芬,總共六人,將分別召開和出席這一類的派對和酒會。
在十一月到一月的這三個月里,總共會有超過一百場的派對和八十多場酒會。
很大程度來說,這也是為了便于和會員、評審們拉關系。
單單只靠送禮,自然是不成的。
還得要和他們有近距離的接觸,想方設法地說服對方對樂隊提供支持。
這些拉票派對和酒會,就是很好的近距離接觸的機會。
當然了,既然是派對和酒會,那么開支自然是必不可少。
而且,邀請的都是圈內的重要角色。
或許未必是什么大人物,但在頒獎季即將來臨的時候,手中有投票權的會員? 本身就是“大人物”。
哪怕這有效期并不長,僅僅只在頒獎季之前的這幾個月里有效。
這部分派對和酒會的開支,帕妮絲-格里芬的團隊給出的預算同樣是一千五百萬美元左右。
根據實際情況? 下會有大約一兩百萬美元的浮動。
至于剩下的兩千萬? 則會全部投入到“廣告”。
每到頒獎季之前,都是各大娛樂雜志、節目的收入高峰期。
有志于在頒獎季有所斬獲的唱片公司和明星們? 都會在這方面投入巨資。
手握兩千萬美元的巨額經費,帕妮絲-格里芬和她的團隊在這方面一點都不懂得節約? 反而是盡可能地砸下各種“大手筆”。
僅僅只是在《洛杉磯時報》? 帕妮絲-格里芬就親自拍板? 砸下了高達三百萬美元的廣告費? 包下整整七頁的彩版廣告,連續一周的時間!
除了這種“硬廣告”之外? 各種軟文更是層出不窮。
如今早已不是樂評人的時代了? 哪怕是史蒂文-蒙哥馬利這種評論界的大佬,也已經是“日暮西山”,快要失去了自己的飯碗。
不過,格萊美的會員是終身制,也就是說? 在會員當中,年紀比較大的人是要占了多數。
由于長久以來的習慣,使得這一批“年邁的老人”依然還有閱讀報紙、觀看樂評人評論的習慣。
每當頒獎季臨近的時候,一些報紙和雜志也會特意重開關閉已久的評論專欄,為的就是爭取這一批“讀者”。
事實,稍微對唱片業現狀有所了解的業內人士都知道,在這個互聯網高速發展的年頭,評論家們的日子并不好過。
能轉行的,都早早轉行。
剩下的那些,也都是在勉力維持,用“茍延殘喘”來形容都不過分。
也就只有頒獎季,才有他們發揮的空間。
而日子越是不好過,評論家們就要越是抓緊每一分賺錢的機會。
彼此互相競爭之下,價格自然是高不起來。
像是史蒂文-蒙哥馬利這個級別的樂評人,一片軟文的報價僅僅只要十萬美元。
而次一級的樂評人,費用就更低了,只需要兩三萬美元,甚至是一萬美元,就會奉一篇看似客觀,但實際卻充滿各種吹捧的暗示的軟文。
至于數量眾多的普通樂評人,收費則已經低至幾百到兩三千美元,堪稱“白菜價”。
雖然這些樂評人在普通歌迷當中的影響力已經是無限接近于零,但對于那些年齡比較老的格萊美會員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影響的。
這筆開支的性價比如何暫且不談,但用處肯定是有。
而且,只要“數量”去了,效果還很出色。
海量的軟文、廣告,從十一月份開始,就逐漸占據娛樂媒體,尤其是側重于音樂方面的娛樂媒體的版面。
按照計劃,在十二月份的時候,就會形成“鋪天蓋地”的陣勢,頻繁地轟炸任何一位會員和評審,側面對他們施加影響。
這種影響,實際就是給格萊美的評審和會員們一種印象:【Darkness】樂隊現在非常的火,而且口碑也很棒。
由于【誕生】巡演剛剛結束,大部分的焦點,自然是集中在了這場巡演。
《滾石》雜志就率先推出了一項統計數據。
【誕生】巡演總計八十三場獨立的演出,場均歌迷人數三萬兩千人,票房總收入接近兩億美元。
另外,十九場與泰勒-斯威夫特合辦的演出,場均歌迷人數高達六萬九千人,總計票房收入一億七千萬美元。
在編輯的“春秋筆法”之下,直接就變成了【誕生】巡演的票房數字高達三億五千萬美元。
廣個告,我最近在用的追書app,【 \\咪\\咪\\閱讀\\app \\mimiread\\ 】緩存看書,離線朗讀!
這個數字,在流行樂壇的歷史,也是足以排進前十的。
而在過去的一整年里,更是根本沒有人能夠與之相提并論。
單單只是從這個數據,就可以看出【誕生】巡演的巨大成功。
當然,這還是“春秋筆法”的功勞。
實際,那十九場合辦的場次,不說一半的功勞要歸于泰勒,起碼也是要分去小半的。
這樣一扣下來,【誕生】巡演的實際票房數字應該是在兩億多美元。
這個數字,依然是過去一年當中的巡演票房冠軍,但放在整個流行樂壇漫長的“歷史”當中,就顯得相對平庸了些。
不過,在這個時候,那些軟文、廣告,追求的自然不是什么“實事求是”,而是能怎么吹捧,就怎么吹捧。
最好是直接將【Darkness】樂隊給吹天去。
除了【誕生】巡演的巨大成功之外,樂隊過去的一次次輝煌,也是不斷被提起。
【狂暴之路】音樂節,那場直追伍德斯托克的狂歡盛宴。
《搖滾圣經》系列一次次“創造歷史”的恐怖銷量。
還有出道僅僅十四年,就有數十座格萊美留聲機的光環。
……
一件件成就,在無數雜志、報紙,乃至于電視節目的不斷“回放”之下,重新被人們回憶起來。
公眾們倒還罷了,看過這些之后,頂多會說一句:啊,【Darkness】樂隊真的好牛嗶啊!
但在格萊美的眾多會員、評審的眼中,卻又是另一回事。
“這個樂隊的表現,真的是相當出色啊。現在都說搖滾已死、搖滾已死,我看,完全不是這回事嘛!你看【Darkness】樂隊,他們就做得很好嘛。”
比弗利山莊的一場聚會,一個黑人老頭手中拿著《滾石》雜志,大聲讀著文章中對【Darkness】樂隊的吹捧之詞。
這場聚會,參與者都是格萊美的常駐評委,當然,并非是所有評委都參加的那種正式會議,僅僅只是一次私下里的聚會,只有彼此之間關系算得不錯的二十多個人參與。
這個黑人老頭,就是在唱片業,尤其是搖滾圈內有著極高威望的“老前輩”,被公認為搖滾音樂先驅的查克-貝里。
查克-貝里自認是一個十分有“職業道德”的人。
而在這個圈子里,拿錢辦事,就是最大的職業道德。
收了樂隊的支票,查克-貝里對于樂隊想要的提名很是心,此時終于是認為“時機恰當”,帶著一絲試探,對身旁的幾位“老友”們說道:“我覺得,格萊美是不是該給他們一些認可了?”
稍稍停頓了一下,查克-貝里又說道:“終身成就獎的話,他們的成立時間還不夠長,不太合適。不過,當代傳奇獎肯定是符合的。咱們次頒發出這個獎杯,也已經快十年了吧?是時候考慮一下了。”
“當代傳奇獎?”
一位稍微年輕些的白人中年皺了皺眉頭,顯得有些猶豫:“【Darkness】樂隊的影響力倒是夠了,但是……他們太年輕了吧?”
這便是許多人的糾結之處。
或者,也可以說,是格萊美的“死板”之處。
雖然說,和隔壁的奧斯卡比起來,格萊美要更加的“年輕化”。
但把持著最高權利的這一百五十名常駐評審,其中的大多數,都是“老頭子”,普遍年齡都在四五十歲左右。
這個數字要比隔壁奧斯卡的平均接近六十歲年輕了許多,但和那些年輕人相比起來,依然算是“老頑固”的范疇。
人一旦了年紀,最大的特點就是會趨于保守。
若是【Darkness】樂隊能夠像【比-吉斯】那樣,在樂壇縱橫數十年,依然擁有極其強大的影響力,那么,為他們頒發“當代傳奇獎”,倒是沒有任何的問題。
或者說,若是在九十年代初期,“當代傳奇獎”大放送的時候,這同樣也是沒什么懸念的。
但是,今時不同往日。
如今的格萊美,對于這個獎項的頒發非常的吝嗇。
吝嗇到了,在1990年到1994年內獲獎的總共十二名獲獎者,如果按照“當下”的標準,除了強尼-卡什和芭芭拉-史翠珊這兩位樂壇常青樹以外,其它十人根本沒有半分獲獎的可能。
即便是強尼-卡什和芭芭拉-史翠珊,也僅僅只是“有可能”獲獎,而不是“一定”。
(注:以出自海外版逼乎的熱評。)
按照這樣嚴苛的標準,想要給【Darkness】樂隊頒發“當代傳奇獎”的獎杯,或者說,哪怕僅僅只是一個提名,這也足夠讓這些評審們感到糾結的。
論成就,【Darkness】樂隊肯定是達到標準了。
但問題在于,他們太年輕了!
年輕得有些過分!
一支“不到十五歲的樂隊”,在這些頑固的老家伙們的眼里,真的是過于年輕。
沒有個二三十年得“積淀”,在他們看來,無論取得什么樣的成就,都是如同流星一般,或許光芒耀眼,但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隕落。
“話不能這么說,他們對搖滾音樂的推動,也是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的嘛。如果不是有這支樂隊在,我看,搖滾音樂的發展肯定是要比現在差很多的,光是這一點,就配得‘當代傳奇’這個名頭了。”
查克-貝里繼續勸說道:“而且我也不是說直接給他們頒獎,先提名一下,看看其他人的態度。我們是皿煮社會,作為唱片業最高的獎項,格萊美也要皿煮,要考慮每一個從業者的態度嘛。”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