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易漲紅著臉反詰道:“臨安伯評評理,我部孤軍抗清,沒有兵糧飽和銀補給,在清軍腹地抗戰,不行此……之事,將士還不都得餓死,如何抗清?吳某也是讀書人,豈能不知此事荒唐,可事急從權,與大局相比,小節不妨舍棄。”
吳爭聽明白了,一個是死守禮義、不肯折節,另一個是事急從權、就地給養。
一水一火,水火不容,鬧掰了。
從此老死不相往來。
而兩個都是讀書人,都是崇禎朝進士,一個崇禎十年,一個崇禎十六年。
居然就是完全不同的心性。
吳爭無法去評價二人誰對誰錯。
但就目前局勢而言,二人都對也都錯,其實如果讓二人中和一下,或許一切都會改變。
可問題是,誰都不愿意改變,這就是目前南明的困局。
不是每個文人都諂媚于敵,也不是每個文人都忠義于國。
這其中還有許多搖擺不定,見風使舵之文人。
吳爭一時間,有些懊惱起來,這個局怎么解?
吳爭心里很清楚,這個局必須解開,否則日后自己勢力必將遇到這個問題。
忠義之士必須招攬,否則如何號令天下義士反清?
可忠義之士不是無欲無求、完美之人,他們也有弱點,也有訴求。
象吳易這樣事急從權的更不少,他們忠誠于大明,在拼死反抗清廷,可他們確實在當地為非作歹了,特別是當地百姓視之如寇,由此使得當地百姓更歡迎清軍勝利。
而那些諂媚于敵的文人,未必是真心投靠清廷的,或許只為了利益,或許僅僅是貪生怕死。
更何況那些搖擺不定的,如果將二者全推向了清廷,那么抗清都做不到,就惶論復明了。
可現在肯定不是糾結這事的時候,吳爭定了定神,對吳易道:“依你剛才的說法,臥子先生是被松江城的清廷官員加害了?”
吳易正容道:“我是實話實說,我也從沒有責怪臥子先生棄我部于不顧,但臥子先生的心性過剛,說話、行事不留余地,避居在松江城內,恐怕會得罪不少人。”
吳爭聽明白了,如果真照這個心性,剛極易折,陳子龍十有**已經不在松江城了。
因為以當時的情形,如果陳子龍自由身,肯定會興奮出城,迎接明軍。
如果被拘禁,吳勝兆肯定會獻出邀功,因為就算吳勝兆要隱藏陳子龍,圖謀不規,他也應該知道,他率軍離開,吳爭派宋安駐囤,陳子龍一定會被發現或者被人告發吳勝兆拘禁陳子龍。
陳子龍不是普通人,他是名人、名士,去向自然有人留意。
所以,陳子龍肯定不在松江城了。
得出這個結論,吳爭對夏完淳分析了一下,直言相告道:“令師恐怕真不在松江城了,忠義伯所言在理,你放心,我派人立即回松江城讓宋安打探一下,只要還在松江,定能保他平安。在松江城了,也能知道去處,我等再想法營救就是。”
夏完淳點點頭道:“恐怕也只能如此了。”
吳爭此時掃了三人一眼,突然問道:“諸位都是抗清復明同道之人,吳爭想問問諸位,大明為何亡?”
這問題問得很突兀,盡在三人的預料之外。
吳易率先回答道:“我是崇禎十六年進士,比諸位年長幾歲,就拋磚引玉先說幾句吧。從崇禎、弘光朝再到眼下,大明已經亡了,如今長江已經失守,若不是臨安伯光復杭州,恐怕錢塘江也已經失守了。如今的紹興府、福建隆武朝,與其說是南明,不如說是殘明,你我皆是明人,可有些話不吐不快。”
“以我看來,大明的滅亡不在于黨爭,黨爭不可怕,可怕得是雙方為何而爭。不管是閹黨還是東林黨、復社,他們不為對錯而爭,只為爭而爭。這很可怕,無論誰輸誰贏,與國無利,與天下大害。諸位以為如何?”
說到這,吳易看了夏完淳一眼道:“存古老弟,我這可不是針對你和令尊。”
夏完淳輕哼一聲,沒有理會吳易。
錢肅典見吳爭有些不解,說道:“大人或許不知,存古父親和臥子先生都是幾社創始人。”
吳爭眉頭微皺,其實他對明末的黨爭知曉不多,但卻厭煩這黨那派的。
吳易說得沒錯,不管是怎樣的正人君子,一旦陷入黨爭,那就會違心處事。
不為對錯而爭,只為爭而爭。這十一個字概括了黨爭的巨大危害。
吳爭絕不想在自己的勢力范圍內,有這樣的黨爭出現。
可吳爭的皺眉,讓錢肅典以為吳爭是沒有聽說過幾社,于是解釋道:“幾社,意在絕學有再興之機,而得知其神之義也。旨在心古人之心,學古人之學。”
吳爭沒有理會,而是直視夏完淳道:“存古以為,大明為何而亡?”
夏完淳同樣不清楚吳爭心里在想什么,他直接道:“完淳在諸兄面前最年少,本來不應妄語。但有些話確實如梗在喉,我隨父親投軍,親眼目睹福王弘光朝的滅亡,先父留下一本幸存錄,我續寫了一部分,借用上面幾句話,來回答大人。”
吳爭點點頭道:“請。”
“南都之政,幅員愈小,則官愈大;郡縣愈少,則官愈大;財賦愈貧,則官愈富。斯之謂三反。三反之政,烏乎不亡?”
吳易大呼道:“妙!一針見血、入骨三分。”
吳爭也點點頭道:“確實說出了其中三昧。”
轉頭看向錢肅典道:“你是怎么看的?”
錢肅典古怪地看了吳爭一眼,反問道:“不知大人突然問起此事,意欲何為?”
吳爭坦然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等皆少年,若幸運沒有死在戰場之上,那還有數十年的生命,這抗清復明大業一旦有成,難道諸位還想重蹈覆轍嗎?該不該總結教訓,懲前毖后啊?”
吳易、夏完淳皆點頭稱是。
錢肅典也認可道:“大人說得對,依我來看,大明的滅亡在于將不知兵。文人領兵的弊端在于紙上談兵。另外,朝廷奉養皇族擠迫國帑,也是造成朝廷虧空的主因。再有,一些恬不知恥的重臣,投敵賣國,無恥之尤,也是大明滅亡的原因所在。”
吳易、夏完淳皆點頭稱是。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