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爭終于一咬牙、伸手、握住刀柄,手上用力向上一提。
然后轉頭、起身、離開。
身后傳來一聲微弱地長吁聲,然后,安靜了。
門口的吳爭,伸手抹去眼角不經意滲出的淚水,出了屋子。
宋安迎上,輕聲問道:“少爺……怎么處理她的身后事?”
吳爭仰頭,澀然答道:“去挑口好棺材……埋了!”
“要立碑嗎?”
“不用!”吳爭大專地回應道,說完,大步離去,可走了幾步,又停下象是自語道:“她不需要碑,她需要的,是安寧!
……。
寧波府的失守,博洛其實已經很清楚后果。
以他的心性,明知不敵,也該率兵去救多鐸的。
可多鐸有嚴令,按照多鐸的囑托,博洛向進攻金華府的清軍下達了撤退命令。
其實,這個時候,進攻金華府的清軍也已經漸漸喪失了斗志。
雙方的兵力幾乎是相同的。
交戰,也不存在出其不意之說。
就算清軍的單兵戰力優于明軍,在這種面對面的搏殺對抗中,優勢并不明顯。
況且,明軍是占了地利、人和的,嚴州衛在西,金山衛在東,形成了鉗制態勢,這極大的抵消了清軍的進攻優勢。
連續十一天的進攻,雙方打成消耗戰。
所謂消耗戰,消耗的不僅僅是人命,更多的是物資。
這對于身居“客場”、遠來的清軍而言,后勤補充壓力明顯大于明軍。
被義興朝十府疆域從中隔斷,清軍的補給皆來自福建,以此時的運輸能力,確實困難很大,特別是福建初定,時常有義軍突起的情況下,補給就更困難了。
而膠著之時,清兵又不敢實行“就地取食”的策略,使得后院起火。
所以,這仗一旦陷入僵持,時間就不站在清軍這一面了。
張國維等人在“妥善”解決了廖仲平之后,以廖仲平的兵符調動五千京衛,加上二千杭州衛,迅速西進,增援金華戰場。
京衛不是立場不穩,轉而效忠吳爭了。
而是他們根本就不明白其中的緣由。
這不得不說,耍陰謀的永遠玩不過搞陽謀的。
朱慈烺玩的是城府,可他偏偏要扮演一個明君。
他的一切籌劃,都是暗中進行的,所以,內幕也只有廖仲平一人知道。
對五千京衛而言,他們奉的旨意,就是增援紹興府與清軍作戰。
所以,一旦張國維持廖仲平兵符前往調兵,沒有任何一個京衛將領覺得突兀。
于是,張國維順利率二部共七千人迅速西進。
這七千生力軍的加入,是壓垮清軍的最后一根稻草。
也就是說,哪怕博洛的軍令沒有到達,清軍陣線也已經朝不保夕了。
而這道撤退令的到來,讓疲憊的清軍終于可以名正言順地撤退了。
清軍在撤至臺州,與博洛殘部會師之后,在寧波府吳爭兵力佯動的壓迫下,不得不繼續南撤。
這一撤,直到溫州府,才勉強立穩腳跟。
而吳爭并沒有真要進攻的意思,經過寧波府一戰,瀝海衛確實傷亡很大,特別是錢肅典的陣亡,讓吳爭無力再擴大戰果。
古怪的是,處于寧波與溫州二府之間的臺州府,因清軍撤退,明軍沒有跟進,而成了一座不設防的城市,由此變成了兩軍的緩沖之地。
這場攻防戰,前后歷時十四天,以明軍的勝利告終。
清軍四萬大軍,折損過半,沒有占到一絲便宜的情況下,反而丟了寧波府,連主帥多鐸也成了明軍俘虜。
而明軍這面,也是傷亡慘重,被吳爭視為嫡系的騎兵營僅剩十余騎,火槍營傷亡超過三成,錢肅典帶來的三千杭州衛折損過半,瀝海衛的傷亡同樣超過四成,最大的損失,怕就是錢肅典的陣亡了。
金華府一戰,從開始到結束,時間是最長的,兩軍傷亡卻是最小的。
嚴州衛和金山衛加起來傷亡二千余人。
清軍稍少一些,傷亡一千多人。
這也說明了一點,那就是以正合的戰斗,看起來氣勢宏大,實際上卻傷亡最小。
如果單就傷亡而論,雙方幾乎打成了平手。
但就戰略上而論,無疑吳爭是最大的贏家,沒有之一。
因為光復寧波府,并且有了臺州這一府緩沖之地,紹興、杭州兩府的戰略縱深變大了,這其中的意義,非常重大。
簡單地說,清軍要想再從南邊進攻,吳爭的預警時間至少可以拓展五天以上。
這對于只擁有三府之地的吳氏政權而言,相當于有了相對穩固的根據地。
打掃戰場,安撫城中百姓之時,吳爭還“撿”了幾個人。
多鐸攻滅隆武朝,俘虜隆武帝、皇后、皇子等人。
他將隆武帝等人立即押解順天府,可黃道周一直被關在寧波府。
多鐸原本想說降黃道周,這對于福建廣東的局勢能起到大用。
可惜黃道周凜然拒絕,讓多鐸無計可施。
此次吳爭率軍來攻,多鐸根本沒有想到自己會敗于吳爭之手,所以,也就沒有想著去轉移這些隆武朝的俘虜了。
當黃道周等人被北伐軍從監獄里解救出來時,黃道周身體已經近乎垮了。
吳爭便將他安置在寧波府休養。
鄞縣本就是寧波府府治,錢家沒有被錢肅樂帶去紹興府的家人,近支皆在城中。
聽聞錢肅典在東城殉國,約有六、七十錢家人和數千百姓趕來。
吳爭著黑色喪服,親自送錢肅典的遺體去了錢家祠堂。
并下令為錢肅典立碑修傳,并報請朝廷追謚。
……。
吳氏政權。
提到這四個字,顯得有些突兀。
可在大將軍府麾下,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只是不宣于口罷了。
這是公開了的秘密。
吳爭帶著一直暴跳如雷、從來沒有安靜過的多鐸,回到紹興城。
杭州府一應主官早已等在那了,連張國維也從金華趕了過來。
各人做了簡略匯報之后,張國維朝吳爭跪了下來。
張國維請罪道:“下官沒有在第一時間派兵增援大將軍,致大將軍久于險地。是下官執意不派兵,與諸公無關……請大將軍治屬下救援不力之罪。”
這是君臣之禮,卻沒有一人覺得突兀。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