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感謝書友“莫問七劍”、“白馬文化”、“黃何明”、“田園木戈”投的月票。
在鄭彩從中斡旋之下,王一林順利勸降了這支水師。
但問題來了,鄭彩該如何處置。
吳爭將這個問題的處置權(quán)給了王一林。
王一林起初是根本不想這個問題,在他心里,從來不會猶豫殺人,而且是殺一個差點害死自己和十一艘戰(zhàn)船的人。
可真到了鄭彩順利勸降這支水師的時候,王一林猶豫了。
殺鄭彩,必定會引發(fā)剛歸降水師的混亂,這對于內(nèi)部的整肅是不利的。
不是鄭彩在他們心中有多高的地位、多重的份量,而是唇亡齒寒!
在張名振的敦敦勸說下,王一林終究接受了現(xiàn)實。
主動向吳爭懇請赦免鄭彩,并任命鄭彩為自己的副將,水師副總兵。
吳爭沒有猶豫,一口就答應了。
王一林的大度和提攜,著實令鄭彩感激涕零,他其實在心里,已經(jīng)有了被王一林過河拆橋的準備。
可鄭彩為何還愿意,隨王一林去勸降呢?
說穿了,無非就是想搏一搏。
因為不去,死定了。
去了,成功勸降也算是立功,或許能活。
就是這么簡單。
……。
但這樣大規(guī)模的海戰(zhàn),想要隱瞞已經(jīng)是不可能了。
也就是說,王一林的“海盜”生涯,應該是干不成了。
經(jīng)過三人仔細商議之后,決定在大將軍府旗下,組建第三支水師——陳錢山水師。
這支水師已經(jīng)無須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一切都是現(xiàn)成的,主要是換裝和供養(yǎng)。
它的主要職能,就是南北巡航,以保護進出杭州、吳淞兩個港口商船。
吳爭隨即下令,令王一林將原麾下幸存的戰(zhàn)船和人員,還有這支剛剛歸降的水師帶往陳錢山據(jù)地進行休整、改編。
實際上,這就是將這支水師隔離出戰(zhàn)場。
因為吳爭明白,這樣巨大的損失,鄭成功不可能沒有反應。
該來的,總會來。
望著風平浪靜的海面,吳爭嘆息了一聲。
但這一聲嘆息,沒有憂郁,反而能聽出一種松快。
困擾心中、一直舉棋不定的事,一旦做出了選擇,不管對錯,心里反而就輕松了。
馬士英說得對,大將軍府及治下民眾,需要在這個時間段里,有一個目標。
人,只有心中有目標,才能往前走,否則,必會懈怠。
吳爭自認,也一樣。
……。
鄭成功挾士氣高漲的龐大水師而來。
至七星島海域時,是三天后的辰時時分。
鄭成功沒有繼續(xù)北上,而是在得到斥侯船回報,舟山、吳淞水師在三十里外嚴陣以待之后,派出了一艘快船,下了正式的戰(zhàn)書。
這是一場堂堂正正地對抗。
為何不說是一場堂堂正正地海戰(zhàn)呢?
因為交戰(zhàn)時間太短,短到稱它為海戰(zhàn),總覺得有些不對勁。
鄭成功排兵布陣,以一支偏師(十二艘主力艦,三十六艘中型炮船),向東迂回,準備插入?yún)菭幈澈蟆?br />
自己率主力,呈一字排開,二百多條戰(zhàn)船,中型炮船在前排了兩行,主力艦在后,整整三行,東西向延綿二十多里,慢慢朝北進逼。
這種陣式,就是實力的對抗,沒有任何陰謀詭計可施展。
鄭成功一則是忌憚,二則是自恃實力。
既然可以碾壓,為何還要兜圈?
……。
北面的吳爭,在得知鄭成功派出偏師東向之后,隨即下令。
令王朝先率舟山水師一部,阻擊這支敵艦隊。
然后以同樣的一字陣型排開,吳淞水師及舟山水師剩余戰(zhàn)船,就排了二行,中型炮船在前,主力艦在后。
并且巍然不動,只是轉(zhuǎn)成橫向,以船舷對著南面,靜候鄭成功率戰(zhàn)船到來。
在與張名振、王一林對四天前的海戰(zhàn)復盤之后,吳爭還詢問了鄭彩及那些主力艦的將領,對鄭家水師的作戰(zhàn)戰(zhàn)術有了了解。
所以,吳爭很篤定,鄭成功看似來勢洶洶,但結(jié)果還會象之前海戰(zhàn)一樣。
因為,鄭成功水師的艦炮,同樣沒有換裝新式火炮。
如果只有吳淞水師,面對著鄭成功傾囊而來,吳爭或許早就下令撤退了。
有道是雙拳難敵四手,寡不敵眾之下,就會重演王一林十一艘戰(zhàn)船被鄭彩一聲令下圍場毆的場景。
可現(xiàn)在不一樣,吳淞水師有大小一百多條戰(zhàn)船,加上一半的舟山水師,戰(zhàn)艦數(shù)超過二百之數(shù)。
以二百多對三百多,聽起來還是不及,但兩支水師的火炮射程,卻幾乎是鄭成功的兩倍。
主力艦舷炮最遠射程可達十六里。
中型炮船的射程,也在十二里以上。
可鄭家水師的火炮最遠,只能打八里,而且還不多,大多是六里的射程。
這就使得,鄭成功如果采取鄭彩的戰(zhàn)術,不惜代價地沖過來,那么,這八里的距離,足夠吳爭這邊齊射三輪以上。
這種船船相連的密集齊射,三輪之后,鄭成功到時還能有多少還手之力,恐怕只有天知道。
吳爭也不知道,除了聽張名振、王一林描述之外,這是他第一次親自指揮這場大型海戰(zhàn)。
然而,天不從人愿。
這場海戰(zhàn),終究沒有大打開來。
因為當鄭成功水師接近到十七、八海里時,吳爭這邊二百多艘戰(zhàn)船中,五十多艘主力艦進行了一輪試射。
炮擊前試射是為了校正諸元,是齊射前的常規(guī)動作。
一般根據(jù)戰(zhàn)斗的烈度及規(guī)模,會選擇間隔一門至幾門炮,間隔一艘至幾艘船,進行試射。
然后從炮彈的落點,對炮口的仰角進行調(diào)整。
但正是因為此戰(zhàn)規(guī)模大,各艦船為了更精準些,以最大的密集度,也就是間隔一門炮,間隔一艘船進行試射。
每艘主力艦單側(cè)三十二門舷炮,分為上下二層。
也就是說,二十多艘船,以每船十六門炮進行試射。
說是試射,可其規(guī)模是壯觀的,等于是三、四百門火炮的齊聲怒吼。
問題就出在這輪試射上。
不知道是運氣好,還是鄭家水師陣線太過密集,試射的炮彈落點,不僅形成了一次跨射,還直接命中了三條在前列的中型戰(zhàn)船。
命中也就罷了,炮彈的爆炸,生生使這二條戰(zhàn)船在爆炸后,燃起熊熊大火。
這下,在后面指揮的鄭成功,震驚了。
試射都有這種精準度,那一旦齊射,會是怎樣恐怖的后果?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