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停停,已經不知道已經在這樣的世界中行走了多久的路程,是不是前方的道路已經徹底斷絕,是不是心中的所有渴望如今都已經失去了蹤跡,是不是再也不想要去奢望什么成功的喜悅,而是無聊地等待,等待一次又一次的重復而枯燥,等待那個生命的終結,等待著自己再也看不到的前方。未來,還可以有什么樣的模樣,心中的渴望,遠方的風景,又是怎么樣的呢?
**
“臘梅朵朵迎新歲,瑞雪飄飄兆豐年。”點點滴滴時光在歲月的長河里悄然流逝,漸行漸遠。年年歲歲,也許滿載著收獲與幸福,也許留下了幾許惆悵與落寞,也許積淀在心中的只是平淡無華的四季輪回,而無論何時,辭舊迎新的時刻,人們總是滿懷夢想,期待那洋溢
著希望與活力的新的來年。新春正踏著時鐘的節拍翩然向前,此刻,讓我們靜靜地聆聽那穿越時空的新年鐘聲,滿懷一份沉甸甸的祈愿,把握幸福,守望幸福,憧憬幸福。
幸福,是一種愉悅滿足的感受,一種淡然怡然的態度,一種充實豁達的心境,一種深刻坦蕩的胸襟。我們生活在改革開放的時代,物質生活的富裕充足程度、生活環境的改善狀況、個人的追求與期望的實現、公眾的參與意識與價值取向都影響著國民幸福指數的變化。“
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人們常說,活在當下,也就是說要面對現實,把握現在屬于自己的幸福。人們在職場打拼,在街巷奔波,在田間耕耘,在廳堂勞作,穿梭于紛繁迷離的大千世界,顧盼之中是來去匆匆的腳步,早已沒有了觀賞飛花雪月的心情,鄰里
守望相助的溫馨也被功利化的攀比沖淡了,所以大家慨嘆“心累”,怎一個“忙”字了得!在這種情況下,幸福似乎是天邊遙不可及的紅帆船,由此會衍生出的更多的計較、抱怨甚至是無端的指責與紛爭。
其實,幸福本是一種快樂心境的折射,對幸福有深刻的理解才能體會到幸福的深刻內涵。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曾指出,“真正的幸福之源就在我們自身,對于一個善于理解幸福的人,旁人無論如何也不能使他真正潦倒。”從遠古走來,幸福是顏回簞食瓢飲在陋巷的簡單
從容,幸福是陶淵明歸隱田園采菊飲酒的執著,幸福是楊柳依依曉風殘月的濃情蜜意,幸福是高山流水覓知音的默契雅致,幸福是夜雨燭光下刻骨銘心的牽掛惦念,幸福是新知故舊歡聚的淺斟小酌……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年輕人,從年輕開始外出尋求幸福,一直到白發蒼蒼依然奔走在路上,直到被幸福之神點化,他才徹悟自己大半輩子都與幸福擦肩而過,因為幸福就在手邊經歷的每一件小事中,他苦苦尋找的幸福已然在不知不覺中被忽略了。
原來幸福需要經營幸福與善念并行,幸福與安康并存,幸福與包容并舉,幸福與和諧共存,幸福與勤奮同行,幸福與創造同在。在人生旅途中,幸福是初春的陽光煦暖地灑向田疇城衢,幸福是夏日那一縷縷滋潤心田的雨露,幸福是秋天豐收的田野姹紫嫣紅,幸福是
寒冬飄雪在天地間旋舞的韻律……人生因為對幸福的熱望而顯得更加堅韌美麗,生命因為對幸福的追求而顯得更加堅毅執著。
幸福著,與你有緣攜手今生,相濡以沫的承諾永不褪色;
幸福著,與你有緣同窗共讀,歲月為我們編織著花季的夢想;
幸福著,與你有緣在賽場征戰,協作配合是揮灑的汗滴和閃亮的獎牌;
幸福著,與你有緣萍水相逢,一句問候一雙援手催開感動的花蕾;
幸福著,與你同在藍天下,大疆南北有我們耕耘的步履行進的足跡;
幸福著,與你同在藍天下,共同守衛著祖國的千里沃土萬里海疆;
幸福著,與你同在藍天下,長城內外海峽兩岸炎黃子孫的血脈在流淌……
幸福是清晨郊外每一縷清芬的氣息滌蕩肺腑,幸福是花開時節每一抹芬芳的花香沁人心脾,幸福是大紅燈籠漂亮窗花吉祥的年畫,幸福是在時間的流里靜靜聆聽的充實,幸福是兒孫繞膝盡享天倫的溫情,幸福是以強健的體魄起跑沖刺的氣概,幸福是志士仁人報國圖強對
理想的追求,幸福是血雨腥風中救國救民上下求索的艱辛歷程,幸福是刀光劍影炮火硝煙中舍生忘死的執著,幸福是展望未來百折不撓的的神圣職責,幸福是華夏兒女祈盼中華騰飛孜孜以求的探索與實踐,幸福是國泰民安盛世中國的美好畫卷!
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此時此刻,讓我們屏息凝神,聆聽那曠古悠遠而沉郁的鐘聲,鐘聲里滿藏幸福的祈禱,滿蘊幸福的渴望,滿載幸福的期待。守望幸福,才知幸福竟然不是我們追尋的終極目標,幸福原本就在追尋幸福的過程中。幸福是安居樂業的民心所向,幸福是
和諧溫暖的社會環境,幸福是國家強盛的神圣使命。我們憧憬幸福,更需要全民族齊心協力,進一步提升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方面實力,維護國家統一,鏟除邪惡,消除**,綠化美化家園,讓碧水青山千里平川萬里莽原到處都成為中華兒女幸福的港灣。
“歌聲嘹亮惹人醉,大紅燈籠翩翩飛,歡騰的風兒吹,吹出幸福滋味……”辭舊迎新,飛揚的歌聲掠過凜凜寒風,將溫暖與希望帶進了千家萬戶。中華民族一個古老而青春蓬勃的民族喜迎盛世華年,笑語聲聲,掌聲陣陣。揮別曾經留下美好記憶的匆匆時光,懷幾許
幸福的憧憬,讓我們共同期待絢麗多彩的來年在世紀的大潮中揚帆。
**
一到深秋,在寒風冷霜的侵襲下,那些本來嫩綠的樹葉變得萎蔫枯黃,在地上漫無邊際地流浪起來,那些鮮艷絢麗的花朵也凋謝得沒了影跡,仿佛整個世界,都沉浸在肅殺蕭條之中。而菊花,卻在吐艷怒放,呈現著勃勃生機。只要走進菊園,一股股清香便會迎面撲來,放眼望去,遍地都是菊花的身影。那花有紅的,白的,黃的,粉的,一排排,一簇簇,在陽光下隨風搖曳,展現艷美婀娜的風姿。觀賞之時,稍一恍惚便會頓生出猶如置身春天美景中之感。
菊花開得太逢時了。丹桂的馨香剛剛散去,梅花的傲雪綻放還有一段時日。天地之間,唯我獨放,任我獨秀。既無相形見絀的自卑之負,也無艷麗搶眼遭妒的麻煩。而且,還博得了傲霜斗寒,不與群芳爭艷的贊譽。顯然,深秋是菊花盛開的最佳背景,菊花是深秋不可或缺的一幕最亮麗的風景。沒有菊花,一個季節將變得索然無味。
菊花點綴的秋色美麗如畫。有人描摹:“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氣欲重陽。遠村秋色如畫,紅樹間疏黃。”有人吟唱:“一種濃華別樣妝,流連春色到秋光。解將天上千年艷,翻作人間九月黃。”一抹金黃,散淡去了寒蟬切切的悲哀,枯藤老樹的蒼涼,簇擁一個不老的季節。
人們喜歡菊花可謂歷史悠久。喜歡自有喜歡的道理。除了有惹人喜愛的外貌,還有許多因素。比如,菊花中有黃色的,而黃色恰是我們這個民族最高貴的顏色。比如,在南方口語中菊與足諧韻,由此引申出的諸如“知足長壽”、“知足多喜”、“知足是福”等民間彩頭,飽含著濃重的吉祥之意。因此,在重陽節這一天,古人除了登高飲酒外,還喜歡采擷菊花插于鬢上,直插得滿頭皆花才算盡興。“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也許真是這種情景的寫照。既可養眼愜意,玩樂舒心,還可沾上點貴氣吉氣,此等美意,豈能使人不鐘愛之?
與想起端午,就會想到粽子和屈原一樣,想起重陽,就必然會想到菊花和陶淵明。粽子因屈原而存在,多少帶有一些凄清悲涼的色彩。菊花仿佛為詩歌而存在,蘊含著太多的靈慧和韻致。在托物言志的情感發酵中,菊花被搓揉成一個個形態各異的意象,平鋪在平仄的文字里璀璨生輝。陶淵明是詠菊的泰斗,自然成了菊花的代名詞。他以“不為五斗米折腰”為由,吟誦著《歸去來兮》的辭賦,辭官歸隱,過著“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的農家生活,走在鄉間的小路上,一路尋覓桃花源的美景。他是用田園牧歌的情調來詠菊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開在他心間的菊花是返璞歸真,物我無間的超然情懷的象征,始終散發著悠然之醇香。因此,菊花便有了“花中隱士”之譽。在詠菊詩的作者中,名氣大的要數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了。他是以雄壯戰歌的情調來詠菊的,“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字里行間豪氣沖天,霸氣十足,呈現出一種豪邁粗狂,激越高亢的威武之美。盡管他的豪情壯志最終留在了狼虎谷的荒草間,如火如荼的起義也灰飛煙滅,但卻給菊花留下了“花中斗士”之名。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因為在三首詞中用了“瘦”字,被人稱作“李三瘦”,其中的一“瘦”與菊花有關:“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菊花,在她筆下成了抒發情思的對象,散發著婉約情歌的風味,成了盛開在伊甸園中的奇葩。
菊花不僅有詩情,也有畫意。明代著名文學家、畫家徐渭老年時畫過一幅中國畫《菊花圖》。畫面上,在青青的細竹旁,茂密的雜草間,一株孤獨的菊花突兀而起,略彎的枝干上綠葉錯落層疊,枝頭七八朵花吐艷怒放,迎風搖曳。畫面的右上方題有七言絕句“身世渾如泊海舟,關門累月不梳頭。東籬蝴蝶閑來往,看寫黃花過一夜。”散發著翰墨香的菊花,蘊含著品格和志向。徐渭才氣橫溢,文學、戲劇、書畫,無所不精,卻命運多舛,應試八次不中,坐牢七年,自殺九次,孤寂凄涼伴隨著他的一生。然而,他心中的菊花卻始終生機盎然,扎根在叢草亂竹之中,不肯從俗,盛開在秋歲之末,傲霜凌寒,可謂“澹極名心宜在野,生成傲骨不依人”。畫中之花,何止是花?
在古代,菊花的最早實用功能是食用,其次才是入藥、欣賞。屈原曾在《離騷》里吟詠:“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看來,至少在戰國時期人們已經飲食菊花。菊花氣味芬芳,綿軟爽口,即可直接充饑,又可做成菜肴,還可與其他食物混合制成糕點,深得人們的青睞。據說唐代詩人陸龜蒙特別喜歡食菊花,在房前屋后寬敞的空地上,種了許多杞菊。春天,嫩苗恣肥,就采來當下酒菜;夏天,枝葉老梗,氣味苦澀,他卻仍督促兒孫去采摘,照樣吃,幾乎到了食而上癮的程度。后來,他為此事專門寫了一篇《杞菊賦》。菊花還可以釀酒,菊花初開的時候,古人將花與莖葉一同采下,混雜黍米釀造,等到來年九月九就成了酒,稱作菊花酒。其香淡雅清幽,味清涼甜美。陶淵明喝過,留下了“菊花釀酒可延年,兩鬢絲絲燒鶴發,”的詩句,對菊花酒大加贊美。唐代詩人李白喝過,寫了一首《九日登山》詩,追慕陶淵明,抒發自己的志向。宋代詩人陸游喝過,而且還因喝而康復了身體,所以他不僅對菊花酒竭力贊賞,還呼吁“今朝喚父老,采菊陳酒壺。”在古代和現代都時興的,可數菊花入茶這一項了。閑暇之時,往茶杯里放幾朵曬干的白菊,開水一沖,不多會便有股股清香飄溢起來,頓覺心逸神怡。如果用玻璃杯,再加上幾顆枸杞,那就多了份欣賞的情趣。那些花一旦有了水的滋潤,便漸漸舒展開來,伸出花瓣,露出花蕊,像是在演繹怒放的情景。而那些在菊花下的深紅色的枸杞,會慢慢往上浮動,活像游戈于睡蓮下的小金魚,使人遐思連連。待水已有些微黃,悠悠品飲,清涼甘甜,余味無窮。因此,古人始終視飲菊花茶為高人雅士的興致。
秋天的菊花,憑一片片花瓣,一縷縷馨香,豐滿了一個季節的風景,牽動著無數人的情愫,充盈著文化的內涵。面對菊花,除了褒揚、贊嘆,真不知道還能說什么。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