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唐朝當了個京官的您,在休假不上班的日子里,跟朋友同僚脫下官服,一起去逛東市和西市。 rg逛累了,肚子也餓了,就近走入一家叫“張家樓”的食店,體驗一下大唐首都餐飲業的服務質量。
揀個靠堂口的食案坐定,您張嘴想的第一句話是啥呢?
誰請客?穿成唐朝官員還這么氣,您不如穿成嚴監生算了。
倒壺茶?估計沒有,麻煩您往后翻翻書喝茶篇。
拿菜單來?謝謝,直到晚清民國時期,飯館里都沒有現在的紙質菜單,頂多柜上掛個水牌寫明今日特供。您要什么菜,憑跑堂的口報菜名,相聲藝術那是來源于生活。
二!上五斤牛肉、十碗好酒!
過來倆彪形大漢,先打量您幾位的長相—不是熟面孔,再瞅瞅店外街上人來人往一片平和,似乎也不像埋伏著梁山好漢,相視一頭,伸出蒲扇般大手,揪起您衣領,我丟—
踉蹌出店,您又滿頭霧水了吧?這開飯店還怕大肚漢?就算得哪里不對了,過來糾正就是,怎么又隨隨便便踹人啊?唐朝人做生意這么不講究和氣生財嗎?
唉,唐朝人比較兇殘有個性是真的,不過正常情況下,做生意的也不會這么得罪客人。您慘遭驅逐的原因是了當時很忌諱的話,人家食店主人怕被釣魚執法。
什么話犯了忌諱呢?
《唐律卷十五·廄庫》:“主自殺馬牛者,徒一年。”主人殺掉自己養的馬或者牛,要服一年苦役,也就是國家禁止殺死這兩種大牲畜,當然更禁止吃牛肉。您那句“上五斤牛肉”,一不心就要把食店主人送去服苦役啦。
所以,您穿到唐朝以后,不用指望在飯店里能看見水煮牛肉、杭椒牛柳、燈影牛肉、香辣肥牛、西紅柿燒牛腩、干煽牛肉絲、土豆燉牛肉、腓力牛排……統統不供應哦。
什么?您您吃巨無霸長大的,非牛不歡,沒牛肉吃,活不下去?這都是慣出來的毛病。好吧,如果拼了性命也要吃牛肉,唐人倒也不是沒有變通的辦法。
最簡單的方法是去鄉村私下買兒牛肉,或者自己家養幾頭牛,趁黑夜里偷偷殺掉,關起門來自己弄熟了吃,別讓別人看見。就算有鄰居聞著味道不對,一推門進來了,現場抓到您家吃牛肉,您也能強詞奪理地辯駁:“我殺了牛沒錯,不過是誤殺!誤殺!一時失手而已!”
唐律明文規定,殺自家牛馬徒一年,但是“誤殺,不坐”。至于怎么證明是過失殺,而不是故意殺,趕緊把煮好的牛肉盛一盤送給鄰居,那就肯定是誤殺啦……
如果您的廚藝水平跟作者鹿差不多,那么就不建議自己在家烹飪牛肉,八成會糟蹋了這好不容易弄來的珍品,順帶毒死自己。拎出門去,交給相熟的食店整治吧!注意,一定要是相熟的,跟店主交情特別好才行,否則人家沒準兒會向官府告發您。
普通的食店,整治牛肉的方法大概就是清水煮,放些蔥姜醬之類的調料。再高級兒,在院子里生一堆火,烤(當時叫炙)牛肉至八成熟,焦香味道飄出來后,再撒些胡椒,就是罕見的美味了。
要唐朝的牛肉名菜,給您鄭重推薦一道“牛頭褒”。
這道名菜主要在南方地區流行,天高皇帝遠,長安管不著的地方才有牛肉名菜的生存空間嘛。制作過程如下:
取皮光肉嫩的牛頭,先在火上燒一下去掉毛,再用開水燙洗,把毛根都去除干凈。鍋里下酒、豆豉、蔥、姜,把牛頭煮熟,剝下肉切成手掌般大的肉塊,跟酥油、花椒、酸橘等一起調好味,塞進瓶甕里,用泥封住甕口。最后把肉甕埋進火塘,用微弱的火力慢慢加熱烘出風味來。
這種菜品在唐朝叫“褒”,也不知道跟現在嶺南地區的煲仔飯有什么關系沒。總之,唐朝人想吃到牛肉挺困難的,所以瘋牛病也傳染流行不起來。
那么,唐朝人最經常吃的肉類是什么呢?
錯了吧,不是豬肉,是羊肉。
忍不住又要羨慕嫉妒恨一下皇親國戚達官貴人,這些家伙只要做官做到了五品以上,那么每個月公家就給免費發好多肉吃。親王以下到二品大官,每個月供給二十頭羊、六十斤豬肉,三品官每個月只給十二頭羊,四品五品官每個月給九頭羊,都不給豬肉,可見羊肉要比豬肉普及得多。
您嫌羊肉膻味大嗎?沒關系,我們在烹調方式上多注意兒,精益求精,高手是能把羊肉做得很好吃的。
普通唐朝人吃的炙羊肉、蒸羊頭、羊肉面條,就不多了。單某天您的同事請您去家里吃飯,宴客主菜是“過廳羊”,這可是當世名饌,您千萬別錯過這個機會。
到了宴會的日子,您和其他被請的客人齊聚主人家里大堂上,一番推讓以后,德高望重的主客坐了上位,是在靠近堂口的食案邊。
唐朝人家的正堂,南面往往是沒有墻的,只用幾根柱子支起來檐頂。南面需要擋風時可以用屏風行障之類圍住,夏天就干脆撤走,是一座半露天的建筑。人們坐在堂上,可以直接看到堂外院子里的情景。
貴客坐在堂口的位子,一方面是便于上菜時先敬給他;另一方面也是方便觀看歌舞—那時候舉辦正式宴會,堂下院里八成要有歌舞節目佐餐。
酒過三巡,菜獻數道,歌舞告一段落,主菜要上場了。
只見一名庖人[4]牽著一頭活羊,走到堂前階下,向堂上行禮畢,翻手擎出一柄明晃晃的尖刀,熟練地插入活羊頸子,殺羊放血,剝皮斫肉。
這時候主人請眾賓客下堂,也來到剛殺好的肥羊前,客人們覷來看去,瞅中哪塊羊肉好,自己用刀子割下來。一旁服侍的下人奉上顏色不同的彩錦,把自選羊肉包扎好,送去蒸熟。
時間到,蒸好的羊肉一塊塊送回來。您可要認準自己選的那塊彩錦,接過來打開,把羊肉放進自己食器里,用主人提供的竹刀切成一片一片的,再撒上胡椒,澆上杏醬,大家開吃吧!
也正因為羊肉是唐朝人最常吃的肉食,而羊肉膻味很重,所以能去膻的胡椒就特別受重視。這玩意兒是來自西域南亞的進口貨,賣得很貴,如果您哪天聽當朝宰相被治罪抄家時,家里抄出來8石(64萬公斤)胡椒,不要吃驚哦。[41]
那邊又有客人啦,老子不愛吃膻腥的牛羊肉,老子就要吃豬肉,不供給豬肉就投訴你唐穿團宰客。唉,至于嘛,客人別激動,誰唐朝沒豬肉啊。雖然不像牛肉那么金貴,也不像羊肉那么普及,但豬肉也算人們常見肉食之一,不會沒供給的。
唐朝人吃豬肉,最常用的做法也是蒸著吃。《西游記》里動不動就弄個大蒸籠來伺候師父和二師兄,那是有生活基礎的。
吃牛羊肉要撒胡椒,吃豬肉則一定要就著蒜。您在別人家做客蹭吃的,主人端上來一盤熱騰騰的蒸豬肉,您把肉片攪碎了,澆上蒜汁蒜泥,再來兒豆醬,用剛出爐的金黃的面餅卷裹起來,送嘴里一咬,順邊流油,別提多美味了。
除了豬、羊和牛以外,唐朝人也吃驢肉、狗肉,另外還時不時能吃到些野獸肉。當時自然環境好,人口少,到處都是山林野澤,唐朝人又喜歡打獵,所以像兔肉、野豬肉、熊肉,甚至蛇肉、果子貍肉都曾經進入唐人的食譜。您問這些野味里最經常出現的是哪種動物肉?我才不告訴你是鹿肉呢!
不過這又有個問題了,比如您跟幾個朋友外出打獵,忙活半天,放倒了一頭大野豬,找柴生火,剝皮切肉,原野燒烤,哥兒幾個美美撮一頓,然后野豬肉還剩下一大堆呢!叫下人背回家去也一頓吃不完,這要是放壞了怎么辦?暴殄天物是要遭天打雷劈的。
同理,過年前大規模殺豬殺羊,也會有很多肉一時吃不完。這時候就得動用科技手段—人工防腐劑什么的弱爆了,古人用鹽、醋、酒、花椒等各種調料,加上風干、烘干、發酵等制作技術,就能做出脯、臘、酢、菹[4]等各種純天然、無公害,保質期又很長的食物,而且很好吃喲。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