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羽當然不可能這么草率的做出決定,于是她離開了部長室,來到了資料庫查找起了資料。
是資料庫,但這里并沒有任何書,更像是一個電腦房。畢竟現在已經世紀了,紙質的書更多是用來收藏。
音羽走進了其中的一個單間,接著打開了房間中間的息投影儀。
一陣炫酷的粒子特效之后,她面前瞬間浮現出了不少面板。
音羽十分熟練的操作了起來,沒過多久她面前便擺滿了面板,上面浮現出了各種戰斗機的資料。
這些戰斗機無一例外的都是33權重的飛機,也是音羽這次換飛機的備選對象。
首先慣例還是美系,F4U-A和P-39Q-5飛蛇,一個海航一個陸航。
P-39雖然在東線戰場相當傳奇,但不能否認這是一個美國人都不要的玩意。通過租借法案,美國人先是把這玩意丟給了英國人。其中最主要的改裝就是把那門穿軸而過的三十七毫米炮換成了二十毫米還把翼下的七點六二毫米機槍換成了與“噴火”式同口徑的七點七毫米機槍以減化后勤。改裝之后的P-39被稱為P-4。可是精明的英國人很快就發現看上去很美的P-39(P-4)其實只是一個人家不要的“扔貨”,除了空有強大的火力別的地方一無是處。英國皇家空軍很快對中看不中用的P-39(P-4)作出了反應——自從1941年七月首批675架到貨以后皇家空軍再也沒有多“借”過一架P-39(P-4)。六百多架——差不多是二戰時英國飛機廠平均一個月的產量還不到。
在以后的太平洋戰爭上,P-39也有亮像,可是P-39的亮像卻不是露臉而是丟人。因沒有發動機增壓器P-39的高空功率不足,所以只能扛著一門37MM的大炮在中低空游蕩?扇杖说摹傲銘稹眳s可以非常輕松的爬到萬米高空,在高空的零戰一個俯沖P-39就只能有屁滾尿流的份了。在太平洋戰場的每一個飛P-39的飛行員,對自已的坐騎都是怨聲載道。
而這次音羽要面對正是零式戰斗機,還選飛蛇不是自己作死是什么?
F4U-1A的性能就好不少了,畢竟這玩意怎么都是太平洋戰爭中后期的飛機啊。
其安裝的R-8型在起飛時就能提供馬力的恐怖動力,不過由于其體積太大,導致F4U-1的自重達到了45噸,成了所謂的“飛磚”,因此才被分到了33的低權重。
不過平心而論,F4U-1的極速還是很不錯的,至少零戰追不上就是了。
火力方面,6門17M勃朗寧機槍打歐洲戰場的飛機可能有些吃力,但是打零戰卻是一打一個爽。35發的載彈量也是相當充足,想怎么掃就怎么掃。
唯一美中不足的大概就是6挺機槍都是在機翼上了,不能像軸炮那樣精準狙擊目標。
完了美系,便是德系的BF19F-以及FW19A-1了。
BF19F-在外形上與F-1是一樣的,唯一的不同就是發動機中的機炮。
F-換成了載彈量發的MG151/15機炮,雖然口徑從變成了15,不過備彈和彈道都有了提升。
彈藥方面,雖然沒有了薄殼彈,但取而代之的金屬陶瓷核心燃燒曳光彈同樣不可視。這玩意別飛機上那個位數厚度的裝甲了,就連坦克頂蓋都打得穿,完何以做到無視裝甲強秒飛行員。
不過話回來,提升了整整1的權重,就是換了個炮而已,實在是怎么想怎么血虧啊。
一些早期型的F-依然在機尾裝有增強條,后來生產的把輻條移到機身內部。有少數早期型F-1的起落架艙門是方形的,后期型F-1和F-的艙門則是圓形。所有的F型戰斗機優先供應海峽前線的部隊,如JG,6,7,53。
其他的部分倒是和F-1型大同異,因此在這不做多重復。
FW19A1是整個FW19系列的第一個成員,自然也是最慢的一個,不過比起同時代的其他戰機還是要快上不少。比起后來那些重量級的后代,他應該是最輕也是最好操縱的一個。
FW19A-1機翼外側配備兩門老式的MGFF/M機炮,引擎罩和翼根處配備79MG17機槍。
這個火力配置只能用糟糕來形容了,兩挺MG17可以直接無視,MGFF/M的數量上雖然比BF19F-1多了一倍,但每挺的備彈還是6發。
A-和A-1的最大問題還是發動機過熱,常常引發火災,好幾次差點造成面停產。
接下來就是蘇系的拉-5F了,在拉-5通過一段時間的前線使用和實戰測試,拉-5的缺陷被一一暴露。拉沃契金有針對性的就這些問題進行了改進,于1943年早些時候推出了拉-5F,該機改進了空氣動力性能,通過拆除油箱進行減重,加大了操縱翼面的面積,換裝馬力更大的M-8F引擎。1943年3月拉-5F到達前線部隊。
由于增壓器的問題,拉-5F的高空性能并不優秀。不過拉-5F在4米內還是相當強悍的。
另外,拉-5F在性能方面也是相當平衡,跑不過的繞的過,繞不過的跑得過。
火力配備為機頭上方的兩挺史瓦克機炮,每門備彈17發。史瓦克機炮的射速很快,所以在近距離傷害還是很可觀的。
再加上是軸炮,不用考慮交匯距離的問題,倒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史瓦克的彈道問題。
雖然比起神機拉-5FN差了一些,但拉-5F性能在33也相當不錯了。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