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系57是FW19D-9和TA-15H-1/C-3,都是這個級別比較強勢的戰機。
其中FW19D-9,即著名的“多拉”,空機重35噸,無論是速度還是高空性能都堪稱是19系列的女皇。在A8基礎上用容克公司的Ju13A-1Vee1缸液冷引擎代替了BMW的氣冷引擎,使用MW5甲醇注射加力裝置,15米高度最大出力達到4馬力,5米時依然有188馬力,速度可以和P-51野馬和噴火的后期型號媲美。
武備為安置在引擎罩上兩挺MG131機槍,和翼根處兩門MG151/機炮。
“FW19D-9的優勢在于速度快,滾轉快,存速和爬升也都不錯,不過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回轉率不行和轉彎半徑較大。”
總的來,FW19D-9是一臺非常標準的重型戰斗機,重型戰斗機該有的優點都有,該有的缺點也一個都沒拉下。
Ta15是在19系列基礎上發展的高空戰斗機,使用Ju13E(三速兩段渦輪增壓)引擎,配備MK18/3機炮。幾乎新的設計,超大的翼展,比當時任何在空中可能遇到的對手都飛地更高更快,在1米依然有良好表現,升限更達到了1米。一次總設計師TANK博士駕駛Ta15遭遇P-51D圍攻,簡單打開加力狂奔就化險為夷。因為出現在二戰末期,產量和戰果都很少。
TA15H-1的火力配置是一門3MK18軸炮,外加兩門位于翼根處的MG151/機炮,而TA15C-3則擁有一門3MK13軸炮和四門MG151/機炮。
MK18由于倍徑較,因此炮彈的初速并不高,常被戲稱為土豆發射器,不過威力的確沒得黑。
MK13由于是長身管的機炮倒是沒這個問題,所以在火力上是TA15C-3比較好。不過額外的武器也增加了不少的重量,因此論性能還是TA15H-1好。
“TA15的優勢在于更強大的火力,速度,以及高空性能,但卻沒有FW19D那么靈活。”
TA15的機身重量達到了驚人的4噸,在滿燃料情況下甚至能達到51噸,想靈活也靈活不起來啊。
在德系之后便是蘇系了,在蘇系57位置的則是雅克-9UT和拉-9。
雅克-9U換裝了金屬機翼和機身金屬蒙皮的型號,便是大名鼎鼎的雅克-9UT,不過較為可惜的是,該機在參戰之前戰爭便結束了。
雅克-9UT發動機仍是雅克-9U的VK-17A,不過由于各方面的優化,性能要比雅克-9U要好一些。
該機的最大特點還是火力,默認配置一門3NS-3軸炮,外加兩門B-S機炮。
除了這個火力配置,還可以選擇一門37N-37軸炮和兩門B-S機炮的配置,當然,一門45NS-45軸炮和一門B-S的配置也是可以的。
“雅克-9UT具備雅克-9家族一貫優秀的操作性,同時拜VK-17A發動機所賜,雅克-9UT的速度也不算慢呢。”
對于雅克-9系列,音羽還是有著不少好感的,畢竟社會主義殲星炮秒人不要太爽啊。
至于拉-9這邊,基保持了拉-7的氣動布局和外形特點,主要改進是采用金屬結構、層流翼型。
和音羽之前用過的拉-11相比,拉-9多了一門3火炮,前射火力達到了喪心病狂的4*3NS-3,每秒能打出去79kg重的炮彈。
另外,由于不用像拉-11那樣攜帶那么多的燃料,拉-9的性能也要稍微好一些。
“拉-9的性能和我們之前用過的拉-11相似,不過每門炮依舊只有75發的備彈啊。”
這個載彈量實在是太蛋疼了,以至于音羽每次開火的時候都要相當的心,沒有絕對的把握甚至都不敢開火。
音羽都被搞得有些心理陰影了,如果可以的話,她真的不太想選這玩意。
在蘇系之后,便是英系的噴火FMK18E,噴火FMKXIVC,海怒FB11,外加暴風MKV了。
噴火14C和53的噴火14E基性能差不多,而在火力上甚至還不如14E(四挺77對兩挺17),也沒有14E的現代化氣泡座艙蓋,真不知道是怎么分到57的位置去的。
噴火18和噴火14比,大概就是多了個油箱,具體差別其實也不算大,火力配置依舊是兩門西斯帕諾MKII和兩挺17勃朗寧機槍。
每門西斯帕諾擁有1發的備彈,每挺勃朗寧則擁有5發的備彈,總體上來彈藥還是非常充足的。
只可惜武器都布置在機翼之上,射擊精度就要打點折扣了。
“雖然這兩架噴火和53的噴14E比幾乎沒有什么提升,但拜格里芬引擎所賜,它們在57也依舊強勢呢。”
格里芬噴火不但擁有高速,靈活性也是相當不錯,是各個方面都相當強勢的存在。即便在57中,也仍然是個值得考慮的選擇——
PS1:還有一更,不要著急~
PS:上架的事情已經確定下來了,是下個月三月一號,到時候更新絕對會穩定下來,大家可以放心啦。
</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