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后正色道:“朝廷大兵壓境,嶺南道以一隅抗天下。嶺南王和不能和,戰(zhàn)不想戰(zhàn),最終的結(jié)果,必是軍覆沒,我等身死族滅。我等是嶺南王殺的,過分嗎?”
“呃……”
崔耕其實早就想到過戰(zhàn)敗的后果,其實也沒那么嚴(yán)重嘛,大不了流亡海外,海外建國就是。但是,這事兒只能想不能。離開中原的花花世界,去外邦開辟一番基業(yè),不到萬不得已,沒人會愿意的。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照樣是一種背叛。
郭元振似乎看透了崔耕的心思,道:“若嶺南王欲逃往海外,某以及安西軍,就不想奉陪了。我們安西軍,從西域被調(diào)往長安城,又被迫從長安到嶺南道。總不能死都不能死在中土吧。你若果真如此想,還請給郭某一支將令,我們自己去和李隆基拼命!”
“這……”
到郭元振,崔耕更為理虧。
他心中暗想,在先天政變時,若無郭元振反水,自己就必死無疑。郭元振是自己的救命恩人,那毫不為過。
但人家郭元振投靠自己的目的是什么?還不是想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李隆基死磕,以報女兒的大仇嗎?
現(xiàn)在可好,自己都做好了事情不好就開溜的打算了。以郭元振的性格,必死無疑!
這不算背叛什么算背叛?而且背叛的,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崔耕滿臉羞紅,囁喏道:“其實,也沒那么嚴(yán)重吧?敵強(qiáng)我弱,咱們死守……死守……”
“死守?”郭元振冷笑一聲,道:“兵法有云,外無必救之兵,則內(nèi)無必守之城。嶺南王欲欺我乎?欺己乎?欺天乎?”
“呃,那咱們可以待李隆基主力集結(jié)之時與之決戰(zhàn),一舉定乾坤?”
郭元振盯著崔耕的眼睛,道:“嶺南王真的是如此想的?李隆基可以調(diào)動天下兵馬,失敗了一次,還有兩次三次……你以弱勝強(qiáng),能得手幾次?嶺南王也太瞧天下英雄了吧?”
頓了頓,又緩和了一下語氣,道:“某也不以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嶺南王,你今日就對大伙一下,可愿不惜一切代價,與李隆基一戰(zhàn)?”
“……”望著眼前這些自己的盟友、部屬,乃至肝膽相照的兄弟,崔耕一個字兒都沒出口。
“二郎啊!”
林知祥長嘆一聲,站起身來,道:“老夫縱橫四海幾十載,即便去海外了此余生,也不是不能接受。但是,你想想,嶺南道幾百萬子民,大家吃什么?喝什么?縱有積儲,真能支撐得住?再者,你總不能只帶青年男女吧?海外多瘴疫之地,那些白發(fā)老者和黃口孺子,能支撐得住?若他們出去了必死無疑,又有幾人肯跟你出海?”
張元昌應(yīng)和道:“但若這些人留在嶺南道,朝廷能放過他們?你以為,李隆基像你一樣,有著……婦人之仁?”
“……”
崔耕面色驟變,還是無言以對。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實話,林知祥和張元昌提的這個問題,他之前還真沒想過。
現(xiàn)在仔細(xì)一琢磨,逃亡海外之計,不知累得多少百姓慘死。幾萬?甚至是幾十萬!
自己來到嶺南道,嶺南父老夾道歡迎,以自己為王。難道……自己報答這些百姓的就是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那還算是個人嗎?
吳知見崔耕終于松動,又加了一把火,道:“今日微臣前來,并非是為了自己,而是代表明州諸商家。他們告訴我,嶺南王絕對敗不得,要不然,朝廷秋后算賬,他們恐有抄家滅族之難。”
先天政變后,崔耕以冀王改封嶺南王,經(jīng)由洛陽,被張派人暗中使了絆子。明州商人們不僅主動相幫,而且主動參與到海貿(mào)之中。當(dāng)時是崔耕,主動提出,讓他們在嶺南道設(shè)置貿(mào)易點兒。
若李隆基滅了崔耕,那崔耕就是天字第一號的亂臣賊子,恐怕這些人都難逃“通崔”之罪。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崔耕又是于心何忍?
這還沒完,緊接著,宋根海站起身來,道:“我這一身富貴,都是嶺南王給的,還給您也沒什么。但是,可憐我那可憐的孩兒,您那侄子才四歲,恐怕受不了顛簸之苦,您就真的忍心?”
封常清道:“要不是嶺南王,俺早就死了二十多年了。要為您赴死,俺絕沒二話。但是,就這么不還手,讓人家趕下海,真不甘心啊!嶺南王,俺就不明白了,您把李隆基那孫子掀下王位,自己登基做殿,又怎么了?男子漢大丈夫,何必那么瞻前顧后?”
周興見火候差不多了,沖著眾人連使眼色。
然后,他跪倒在地,道:“如今李隆基無道,弒兄殺弟,逼父奪權(quán)。嶺南王身負(fù)海內(nèi)之望,人品貴重,還請……”
“停!”
崔耕趕緊開口阻止,他明白,周興的下一句話,肯定就是讓他稱帝了。
白了,眾人今日之舉,還真是一個“黃袍加身”,自己猜到了結(jié)尾,只是沒猜到過程而已。
崔耕內(nèi)心深處,不無惡意地想到:恐怕韋后和周興,就是今日之事的主使者。他們甚至串聯(lián)的時候這樣對眾人:嶺南王為何不肯出兵?名不正言不順啊。身為大唐的嶺南王,如何能與大唐天子兵戎相見?所以……大家最好是讓他名正言順了。
當(dāng)皇帝總要有個“三次三讓”嘛,大家不要被嶺南王表面的拒絕欺騙了,一定得堅決擁他為帝。
當(dāng)然了,盡管崔耕想清楚了此事的前因后果,還是沒辦法反對。
道理很簡單,如果之前嶺南道和朝廷的關(guān)系,還有些含糊的話。那么,經(jīng)過今日之事,嶺南王上下擰成了一股繩,形成了獨(dú)~立的意志。大勢之下,光自己反對有個屁用?現(xiàn)在大家就拜了“新君”,自己抵死不認(rèn),除了表明自己比較虛偽之外,毫無意義。
崔耕心思電轉(zhuǎn),趕緊對著大家深施一禮,道:“大家得好,若無諸君提醒,王險些釀成大錯。現(xiàn)在,孤王決定,跟李隆基死拼到底,力保嶺南道基業(yè)不失。封常清!”
“在!”
“你速帶部兵馬五千,出青銅關(guān),戰(zhàn)梧州都督張光印。十日內(nèi)不能破敵,提頭來見!”
“哈哈,何須用得著十天?五日內(nèi)破不了那鱉孫,俺老……俺姓封的也沒臉活啦!”
封常清喜出望外,領(lǐng)命而去。
崔耕又正色道:“郭元振!”
“在!”
“王命你帶部一萬安西軍,迎戰(zhàn)州都督周揚(yáng)帆。他手下有一萬精銳,你可有把握?”
“什么一萬精銳?在郭某人看來,不過是一萬土雞瓦狗而已。咱也立下軍令狀,五日內(nèi)不能破敵,愿奉上某的項上人頭!”
“好,郭將軍有膽色!郭子儀、張守珪,你們各領(lǐng)部兵馬兩千,合兵一處,戰(zhàn)吉州都督宋聞天,讓王見識見識,大唐雙耀的威風(fēng)!”
“得令!”
……
簡短解,崔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連發(fā)王令,諸將領(lǐng)命而去,總算把勸自己登位的這股風(fēng)潮暫時壓下去了。
包括韋后在內(nèi),即便看穿了他得想法,也沒有繼續(xù)施壓。道理很簡單,真與朝廷見了血,崔耕想不稱帝,能由得了他嗎?
然而,出乎大家的預(yù)料之外。最終事情的發(fā)展,還真沒見血。
就在諸將出發(fā)的第二天,就有消息傳來,永州都督張明匡早在三天前就引軍退走。
兩日前,梧州都督張光印,吉州都督宋聞天也退了。
昨日,饒州刺史張笑夫大軍連撤五十里,固守鳳鳴城。
州都督周揚(yáng)帆在五大都督中實力最強(qiáng),他倒是沒有退兵,而是派自己的長子前來,請求……投降!
至于朝廷的兵馬?對了,朝廷的兵馬呢?怎么都發(fā)出檄文這么久了,朝廷兵馬連個影子都沒有?
這是出什么事兒了?
自從崔日用等人被抓之后,崔耕的情報絡(luò)就被李隆基破壞怠盡,現(xiàn)在還真是兩眼一抹黑。
正在嶺南道眾人莫名其妙之際,有船自明州前來,從泉州港登陸。下船之人還是崔耕的老熟人……楊思勖。
【精彩東方文學(xué)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fèi)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