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后,由興中鎮副將劉國能,率領的唐軍步兵,才終于趕到涿州與李嘯匯合。
軍又休整了一天后,李嘯下令,令盧象升殘部兵馬,和自已的唐軍部隊一起,東返海岸,乘水師船只,返回山東。
至于涿州城中的近一萬名百姓,則是皆被唐軍同船帶回山東而去,整個涿州,成了一座廢棄的空城。
至于劉文秀的定北營入援馬兵,則是依朝廷兵部安排,返回蘆臺地區駐扎。只不過,對于他們,李嘯給劉文秀安排了一個特殊的任務。
那就是,利用現在清軍大舉過境所造成的巨大恐慌,讓劉文秀在北直隸各地,大肆收留逃散百姓與各處流民,統一運到蘆臺,再由水師運往山東登州。
李嘯相信,這項工作完成后,至少能從北直隸一地,就能搜羅得到三四十萬的百姓與流民!
這些來自北直隸的百姓與流民,在到達登州后,再依那條固定路線,先運到濟州,然后一部分運往蝦夷島與庫頁島定居,大部分再轉運到臺灣定居。
其實,現在臺灣的人口,在李嘯源源不斷地運輸下,已達到了三百多萬的人口數量,實在是一個驚人的成就。
在李嘯的計劃中,臺灣的人口,還要在四百多萬時,才算是略略飽和。如果還有更多的移民前來的話,李嘯打算,再將他們部運往菲律賓安置。
當然,在運送流民前往菲律賓之前,李嘯一定要先去征服西班牙人占領的呂宋島,掃除西班牙人的勢力,才能再把移民安置下去。
讓李嘯沒想到的是,在唐軍準備離開之時,兵部侍郎楊廷麟向他提出,自已不愿返回京城,而希望自此以后,要為李嘯效力。
李嘯對于歷史上明末名臣及抗清名士楊廷麟,還是有一定了解的。
楊廷麟,字伯祥,一字機部,晚年自號兼山,意在效法文天祥(號文山)、謝枋得(號疊山)這兩山氣節。崇禎年間進士,南明時,先為弘光效力,在南都被攻陷后,又在隆武朝中做官,被隆武帝加為兵部尚書。曾作為文官領兵,攻復吉安縣城。后來吉安丟失,不得已退保贛州,于隆武二年,清兵攻陷贛州城,投水殉國。
“楊侍郎有官身職位,緣何不返京城,卻欲來我帳下效力耶?”
對于兵部侍郎楊廷麟愿來投效自已,李嘯心下雖然十分高興,卻也十分不解。
李嘯問完,楊廷麟卻慘笑了起來。
慘笑了一陣的他,才恨恨地道:“楊某之所以愿意放棄官職,不返京城,地來投李大人,實非楊某一時興起,而是楊某深思熟慮之結果,F在,大明已然如此危急,可嘆朝中文武官員,竟還有如那裝在漁簍中的螃蟹一般,為這漁簍爭來占去,斗了個你死我活,不知,自已即將被投煮下鍋的悲慘命運,豈不痛哉!“
”故楊某想明白了,這大明,已然不可救藥,這日漸糜爛的華夏之地,終將陸沉無望矣!楊某若再返京城,一則倍受朝中人排擠打擊,二則只能庸碌度日無所作為。若是這般,朝中有沒有我這個兵部侍郎,其實都無所謂。故而,還不如就此棄了官身,前往李大人帳下效力。方可盡展吾材,報效國家,則楊某縱死,亦無憾矣!
李嘯聽了楊廷麟這番辛酸的話語,亦不覺長長一聲嘆息。
在真實歷史上,楊廷麟與朝中重臣楊嗣昌兩人不合,故被外派到盧象升軍中效力。在盧象升于賈莊之戰中兵敗身死后,楊嗣昌以為,在盧象升軍中效力的兵部侍郎楊廷麟也戰死了,心下十分高興。
卻未曾想到,盧象升軍覆滅之時,楊廷麟正好奉使在外,未在戰場之上,才保得一條性命。聽到這個結果,讓楊嗣昌悵恨了良久,最后到底尋了他一個不是,再貶楊廷麟到江西當了一個閑官,直到崇禎朝結束,再未起復。
看到楊廷麟那堅定的眼神,李嘯臉帶微笑,重重地拍了拍楊廷麟的肩膀,大聲道:“好!既然楊侍郎愿意為公效力,公自是歡迎,就暫委你擔任我軍之軍前贊畫吧。“
楊廷麟一臉歡欣,拱手朗聲道:“多謝唐國公收留,在下定會盡心竭智,為大人鞍前馬后,效力驅馳!”
收下楊廷麟后,體唐軍,鐵流滾滾,帶著涿州的百姓們,一路東行。
在唐軍滾滾東去之時,前往京城報信的的使者,亦將盧象升的死訊,分別報給了崇禎皇帝和兼管兵部的楊嗣昌。
收到盧象升的死訊,正在御花園中散心的崇禎皇帝,不覺呆住了。
晨風徐來,晴光萬里,鳥聲啾啾,楊柳依依,湖水微瀾,碧蓮照影,在這充滿生機的風景中,皇帝卻象個木頭一樣,呆呆地站在太液池旁,拿著李嘯的那封親筆奏章的右手,竟在微微顫抖。
迅速地,皇帝眼圈開始泛紅,兩顆清淚,無聲地砸在了奏章之上。
他忽地想到,當天盧象升在陛階之前,向自已慷慨辭行時的情景,現在想來,恍如昨日。
“建斗啊,怎么,怎么你竟然就這么快就為國盡忠了么?你不是和朕過,要力退清虜,凱旋回京么?你這么去了,倒是讓朕一點準備都沒有哇!”崇禎帶著哭腔,喃喃自語道。
崇禎呆站了許久,臉上便涌起了怒色,他沖著一旁的太監怒喝道:“還愣著干什么,速速擺駕回宮!再召楊閣部入殿覲見!”
“是,奴婢遵旨!”
此時,在楊嗣昌府上,聽到了盧象升死訊的楊嗣昌,卻是一臉隱忍不住的笑容。
“唉,盧建斗此人,剛愎自用,自視甚高,以致曲高和寡,孤立無援,終遭此敗,殞命涿州,亦是令人嘆息之至啊!
楊嗣昌捋著胡須,努力作出一番惋惜之情,心下,卻是甚為得意。
哼,盧象升,你一意孤行,不顧閣之建議,挑動皇帝與清人對抗到底,現在這般悲慘下場,亦是你咎于自取!
楊嗣昌正惋嘆間,忽有太監來報,宣他急急入宮覲見。
楊嗣眉頭一皺,立刻想道,定是皇帝為了盧象升戰死一事,來向自已垂詢。故他略一思慮,便急急換了朝服,隨太監往紫禁城而去。
方入清宮中,楊嗣昌便瞥見,皇帝正一臉愁容雙眉緊鎖地枯坐在龍椅之上,心下不覺一聲輕笑。
“臣,楊嗣昌,拜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愛卿平身!
“謝陛下!
楊嗣昌站起身來,崇禎便冷冷地問道:“楊閣部,盧建斗戰死涿州一事,你亦知了吧!
“回皇上,臣已知了。”
崇禎凝視著楊嗣昌故作沉重的臉,長嘆一聲道:“盧建斗身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卻已為國戰死,實令我軍士氣大沮!文弱,以你看來,我大明接下來,卻該如何對付那些入關的清軍呢?”
楊嗣昌等的就是皇帝這句話,他撲通跪地,大聲稟道:“皇上,恕臣直言,入關清軍之勢,著實太大,我大明官軍無論是士氣還是戰力,皆不是其對手,請陛下速派人與清軍聯系,商談兩國議和一事,方為要緊!”
“議和,議和,又是議和!難道除了議和,我大明官軍,就沒有能力與清軍一戰了嗎?!若簽下這般城下之盟,清虜該會對我大明帝國更加蔑視與鄙夷了吧!若是這般,大明帝國的顏面何存,朕這皇帝的顏面,又將何存!”
崇禎皇帝憤怒地從龍椅上站起,有如一頭困獸一般,在階前來回踱步。
“陛下,若為顧及顏面,而不與清廷議和的話,那清軍在我大明腹地,四處攻城掠地,屠戮百姓,搶奪錢糧,其勢如何可阻!這樣下去,我大明之損失,豈非更大?臣只怕,我大明之精銳軍兵,皆滅于入關之清軍手上后,那國中潛伏的流賊,必將又要乘勢興起,再無可遏制了!”
楊嗣昌急急完,臉上的表情,十分復雜。
“你!。。。。。!
崇禎鐵青著臉,牙齒咬得格格響,卻一時不出什么反駁的話來。
“皇上,那清虜雖然勢大,但畢竟是關外之敵,一時難動搖我大明之根,現在縱是鬧得厲害,還算是膚疥之疾。若是流賊重新振作,荼毒四方,攪得整個中州生靈涂炭,才是真正毀我大明江山社稷之心腹大患!皇上,這般緊急關頭,關乎國家命脈,還請皇上速作決斷為是!”
楊嗣昌低聲完這段話,便伏跪于地,再不抬頭。
聽了楊嗣昌的話語,崇禎心頭,有如刀割。
但他不能不承認,楊嗣昌的話語,得有道理。
因為這些清軍,現在雖然鬧得囂張,最終還是會退出關去,至少在短時間內,不會再來侵犯明朝。而一旦自家精銳剿匪明軍,皆喪于清虜手中后,那國中的流賊,卻是真的再無法遏制,只會不斷坐大了。
兩條道路,兩個方向,而前方究竟是明是暗,是中興還墮落,又有誰能真正預料,也許,只有歷史才能知道最終結果吧。
而對于崇禎皇帝來,這樣極其沉重關乎國運的選擇,現在要他這般緊急作出決斷,也著實難為了他。
歸根到底,崇禎雖然是又勤政又有志氣的皇帝,但他自身才能實是太過平庸,且又多疑寡斷,喜怒無常,擅殺大臣,加上從又未接受過系統的帝王訓練,種種不足疊加,讓他的缺點無限放大。
而在這個只有明君強主,才能有所作為的明末年代,崇禎這樣的平庸皇帝,執掌這個已是千瘡百孔日趨沒落的大明帝國,實在是力不從心,難于勝任。
頭腦之中一片迷蒙的崇禎,忽然想到,李嘯曾在奏章中,向他提過下一步要如何決斷的對策。
崇禎雙眼一亮,便對楊嗣昌道:“楊閣部,唐國公在奏章中,卻是這般對朕的。他,若要盡快讓清軍退出關去,他也不反對與清軍議和,但是,卻有一個前提條件!
楊嗣昌心頭一凜,便道:“唐國公所言之條件,卻是如何?”
“那就是,一定要打出一場大勝仗來,在這般前提條件下,才能讓清軍知難而退,從而被迫與我大明議和。他還,如果我軍一敗再敗卻無有勝績,便去向清人低頭求和的話,那清人便可一面以和談為誘餌,一面又加緊對我國進行擄掠,以期獲得最大的利益。甚至可能,最終我大明會是既賠夫人又折兵,以致兩手抓空,一無所獲啊!
聽了皇帝的話語,楊嗣昌頓覺臉上一熱,一股羞躁之情,在他心下油然泛起。
這李嘯得對啊,如果在接連戰敗的前提下,去向入關的清軍求和,他們定會提出極為茍刻嚴厲的條款,來強迫自已簽下這屈辱的城下之盟。若是這般,縱然能使清軍退兵,自已的損失,卻也未免太大了。
更何況,這般委屈求和,還極有可能導致一個更大的惡果。
那就是清軍食髓知味,野心將更加難遏,現在縱然退走,不定來年就會重新入關,再度擄掠。那樣的話,自已又該以怎么樣的屈辱條件,來換取清軍的停戰呢?
“楊閣部,李嘯在奏章中,過一句話,讓朕印象很深刻!币姉钏貌聊瑹o語,崇禎皇帝繼續道:“李嘯,在斗爭中求團結,則團結存,在妥協中求團結,則團結亡。李嘯這個觀點,朕十分欣賞哪!
聽到皇帝這般夸獎李嘯,楊嗣昌深深吸了一口氣。對于李嘯能提出這般精辟的觀點,心頭亦十分佩服。
當然,他與崇禎兩人,絕不會想到,這是來自后世的李嘯,順手照搬一位偉人的思想罷了。
“那李嘯,可曾在奏章中提出,要如何給清軍一個重大打擊么?”楊嗣昌想了想問道。
“哦,李嘯了,現在清軍合力往東南而去,估計下一步,要重點進攻山東了。所以他在奏章中希望,讓我大明官軍在山東重點守布,不求能消滅入關清軍,只要能拖住他們,讓他們耗在山東難于進退便可,然后讓他手下的唐軍,來對正面對付清軍,對清軍進行各個擊破。對李嘯的這個建議,楊閣部,卻是做何觀想?”
崇禎完,滿是探詢的目光,向楊嗣昌直投而來。
讓皇帝驚訝的是,聽了皇帝這番話后,楊嗣昌卻是一臉凝重之色。
“皇上,恕臣直言,唐國公此建議,雖有可取之處,但微臣以感覺,如果定要按李嘯之建議行事,那原就跋扈桀驁的唐軍,只會愈發不把朝廷放在眼中了。
(文已獲歷史頁面推薦,請各位讀者繼續大力支持,此謝)r
</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