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羨慕你,可以到洛陽玩,我卻只能留在長安監國“李承乾一臉艷羨的道
“不要我我我的,你應該自稱宮,不然心讓御史聽到了又要彈劾你“武元慶笑嘻嘻的道
“哎,我現在也就能在你面前這么輕松隨意了“李承乾嘆息一聲很是無奈的
“誰讓你都這么大了,連孩子都好幾歲了,遙想當年初見你的時候你也就九歲,比現在象兒大了沒幾歲,結果一晃你自己都當爹好幾年了,真快“回想當年,武元慶也是很感慨
“是啊,那年去晉陽是我從出生到現在最快樂的一段時光,現在也只能在夢中回味了“李承乾
“呀,今天是怎么了,搞得好像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愁一樣“武元慶好笑的道
“這不是看你剛從高原回來就又要去隨駕去洛陽羨慕嫉妒恨的不行嘛,要可以真想和你子換一換“李承乾白了一眼道
“行呀,我也想和你換一換呢,你要能動你爹,我一萬個愿意的“武元慶
李承乾的想法武元慶很明白,正是少年心性喜歡玩鬧,偏偏卻礙于身份的問題只能困守在長安,他爹李世民都能每年去九成宮浪一浪,現在還要去洛陽,偏偏他每回都要留在長安監國,跟籠中鳥一樣,只能懷揣對外邊世界的向往憑欄羨慕,那種感覺很心塞啊
而相反的,作為死宅,武元慶是真不想去洛陽,累啊,再一個他還想解決長樂的事情,更不想去洛陽耽誤時間了
一個想去去不了,一個不想去卻不能不去,兩個矛盾的人,李承乾對武元慶表示羨慕嫉妒恨,武元慶心中也是一樣的想法
要是能換,兩人一百個,一千個,一萬個的愿意
可惜,不能
悵惘過后,李承乾再次開口,話題變了:“長樂的事情有打算了沒?“
“沒呢,之前的計劃少了關鍵一樣東西實現不了了,現在要重新想辦法了“武元慶搖頭
“那怎么辦,你要跟父皇去洛陽,就算想出辦法來也不好執行啊,除非你的辦法是不需要你在場的,或者有其他可靠還不怕惹怒父皇的人來幫你的忙“李承乾有些失望的道
“這種事情肯定是自己來最穩妥,所以長樂不能按計劃留在長安了,得讓她也一起去洛陽,到時候如果我想出新辦法的話,隨機應變著來吧“武元慶無奈的笑了笑
“也只好如此了,不然你倆這事兒可就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時候了“李承乾了頭
“嗯“武元慶也了頭,之后想到了一件事,于是再次開口道: 對了,陛下要去洛陽,那往高原上遷移百姓的事情可就你負責了,你可緊著,別鬧出亂子來“
“知道了,這個你就放心吧有之前往草原,還有青海那里遷徙的流程在,不會出亂子的“
“那就好“
二月初,皇帝東巡洛陽的旅程終于開始,浩浩蕩蕩的隊伍從玄武門出發綿延不知多長,前頭已經到了渭水碼頭了,后邊還在玄武門沒動呢
就在皇帝一行走渭水順流而下去往洛陽的時候,劍南道各州縣也開始了人口大遷徙
不過這樣的人口遷徙和歷史上的那種人口大遷徙不太一樣
在原時空中國歷史上有過六次人口大遷徙,在唐之前的只有一次,那就是魏晉時期,五胡亂華導致的衣冠南渡
大批的北方士族,大戶,漢族王室貴族從北方長江以南的地區,比如很集中的長江中下游
而在唐朝時候發生過一次,那就是安史之亂,中原涂炭,北方漢民南渡到江淮,或者入川
再之后就是宋朝靖康之恥天子蒙塵,金兵南下,高宗南渡,中原居民大規模南遷
這次的遷徙規模要遠勝前兩次,累計南下移民五百多萬,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漢民族南遷
還有一次是明初,洪洞大槐樹移民,這次的移民時間是最長的,前后五十多年,遷徙人口也有百萬之巨
在北方地區廣為流傳著一首歌謠:“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鸛窩。rg“
這次大遷徙,不但人口之巨,時間之長世所罕見,還除了不少典故,歌謠是一個,還有一個是解手這一次的來歷
移民中的一些不愿意移民的男女老幼被反綁著雙手,在官兵的押解下上路了。需要大便,就沖著押解的兵卒喊一嗓子:“解開手,我要方便。”時間一長,懶得多費口舌,只喊一聲:“解手。”從此,大便又多了一個代名詞—解手。
還有一個是身體特征,據有這種身體特征的都是從洪洞大槐樹移民的后代
這個特征沒穿前武元慶也有的,那就是“走起路來背抄手,拇趾甲是兩個。”背抄手走路,那是因為兩手被成年累月反綁,遂成習慣。拇趾甲是兩個,的是腳的拇趾甲蓋兒上有一道豎紋,乍一看像是兩個指甲。
“誰是古槐遷來人,脫履趾驗甲形”。惟洪洞移民有此特征。豎紋的來歷據是官兵怕移民路上逃跑,就讓他們脫掉鞋子,在每人的拇趾上砍一刀,作為記號。
再之后的兩次,規模就沒前四次那么大了,第五次,明末清初的時候,動亂二三十年,蜀地禍害被張獻忠禍害慘了,一個省只剩下幾十萬人口,后來陸陸續續從湖廣等地往蜀地遷徙了許多百姓
最后的一次就是粵閩等沿海地區下南洋了
這幾次大移民不但遷徙人數多,關鍵遷移距離很遠,和現在這個時空大唐進行的人口遷移是不一樣的
大唐現在搞得就是后世走西口,闖關東一樣,是從鄰近的省份到另一個省份這種短距離的遷徙
像往草原上遷徙,就是從河東的忻州,并州,云中還有關中這樣的靠近草原的地方遷徙的百姓
遷徙百姓所走的直線距離往往不過幾百里,雖然在這時候也算遠的,但起來并沒有超出他們習慣的生活范圍
就像朔州云中,冀州,夏州這樣的邊境之地,所居住的漢民和鄰近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無論是話,還是生活習慣都是非常相近的
所以,從草原上遷徙原突厥人打散到漢地州縣居住,和遷徙漢民到草原上開荒,牧馬放羊都沒有受到太大阻礙
從隴右,隴南,河西等地往青海高原的百姓遷徙也差不多,現在又輪到劍南道的羌人,漢民往高原上遷徙了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