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有什么問題?張寶同16114
《南京大屠殺》一書是美籍華人張純如在1997年南京大屠殺發生6周年之際用英文寫作的面記錄侵華日軍在南京所犯暴行的著作。她之所以要把這個歷史真相公諸于世,是想還當年南京3萬遇難同胞一個公道。
《南京大屠殺》在美國出版后,連續14周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并再版了15次,印量近1萬冊。美國《新聞周刊》對這書的評論是:對二戰中最令人發指的一幕作了果敢的回顧,改變了所有英語國家都沒有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事件詳細記載的狀況,喚起整個西方世界對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的關注。該書還被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范圍內傳播。
1998年,美國華裔婦女協會為張純如授予“年度優秀婦女獎”,許多大學和組織頒給她各種榮譽證書;美國《讀者文摘》還將張純如作為封面人物。作為一位年輕的少數族裔作家,張純如強烈的正義感和出色的才能,在美國主流社會中樹立了華裔的良好形象,亦成為世界范圍內華人青年真正的楷模。她與NBA體育明星“東方巨人”姚明、著名鋼琴家郎朗被譽為當下美國最引人矚目的三位華人青年。
《南京大屠殺》出版后在西方和中日等國引起了極大的反響,讓西方的歷史學家和西方國家的人民都開始了解這段歷史,改變了西方社會對南京大屠殺鮮為人知的狀況,讓更多的人們知曉日軍國主義在二戰中的極端暴徒和丑惡嘴臉。但也有人對書中的一些敘述有不同的反映,這些反映有惡意的,也有善意的。為此,我想就這些反映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
眾所周知,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背景是非常復雜的,在這部極為嚴肅的著作震驚美國和整個世界的同時,也必然引起了某些無端的質疑和粗暴指責,特別是對于不少不愿正視歷史的日人而言,張純如的書無疑是“公然挑釁”。在這種情形下,《南京大屠殺》一書也讓張純如成為積極參與維護抗日戰爭史實的社會活動家,以及抨擊日掩蓋歷史可恥行徑的斗士。
《南京大屠殺》出版后,張純如受到了日右翼分子的抗議和威脅。1998年5月,日駐美大使齊藤邦彥召開新聞發布會,指責張純如書中的內容并不真實,是“非常錯誤的描寫“,而且曲解了日。他稱日已經道過歉,教科書中也有相關內容。就此,張純如與齊藤邦彥在美國的新聞節目上展開一次正面對決。齊藤邦彥:“對于‘南京事件’來,我們認識到發生了很不幸的事,日軍隊犯下了暴行。”張純如則:“我并沒有聽到‘道歉’的字眼。如果他真心地,我個人為日軍隊二戰期間的行為感到抱歉,我會考慮這是道歉。但是又一次,我們聽到了‘后悔’‘遺憾’‘發生了不幸的事’這些詞。”她還重申了自己寫作《南京大屠殺》的兩個基觀點:一是日政府從未為南京大屠殺作過認真的道歉;二是在過去幾十年中,日政府在學校教科書中從來就是掩蓋、歪曲和淡化南京大屠殺。張純如,只有認罪,日才會變成一個更好的民族。
但是,也有些善良的學者指出張純如的《南京大屠殺》中存在著一些杜撰和硬傷,給了日右翼分子聲稱南京大屠殺是杜撰和編造的口實,例舉了遇難者的人數問題,日教科書對南京大屠殺的敘述,以及日國內對南京大屠殺事實的認定問題,并引用了一些專業人士的研究進行論證。
關于南京大屠殺的實際遇難人數,日人是14萬,東京審判認定為萬,中國人是3萬。到底是多少萬,誰能出一個準確無誤的數字?當時日軍方沒有統計,當時的中國政府也無法統計。被殺的中國人有的是被集體槍殺的,有的是被零星加害的,幾十萬日軍人在那么大的城市里殺了那么多的中國人,誰又能數得過來?日兵把殺掉的人不是挖抗埋了,就是用汽油把尸體焚燒了,所以,無論是日人還是中國人,或是東京審判法庭對遇難者人數都是大概估計的。如果要拿出證據證明到底是有多少人被殺了,這簡直是根不可能的事情。因為當時的時局不可能象今天進行國人口調查那樣,可以把人數統計到誤差最的程度。日人的數據是根據他們的估算認定的,中國人的數據是根據中國人的調查情況計算的,而東京審判法庭則是把日人和中國人的數據綜合估算的。所以,現在關于南京大屠殺爭議最多的就是人數問題。每當我們提出南京大屠殺中有3萬人遇害時,日就極力宣稱當時遇難者不是3萬,而是14萬或是萬。而且還當時南京城里的居民人數還不到3萬。可是,我們不禁要問,日人怎么知道當時南京城里的居民人數不足3萬?難道南京政府就不知道南京城里有多少人?
張純如寫《南京大屠殺》大概用了兩年的時間,在這兩年中,許多時間是在采訪和取證。因為歷史題材的書籍和作品只能通過采訪取證和收集材料來完成。所以,張純如不可能再去去統計南京大屠殺的遇難者人數,而且作為一個華裔美國人她只能在中國短暫地停留,不可能有那么多時間來回穿梭于中日之間,來為這個遇難者的數字來回扯皮。可以要準確地搞清這個數字甚至要比她完成這書還要難得多,實際上別是她這么個單槍匹馬的弱女子,就是讓任何專業機構耗費大量的時間來完成這項任務都是極其艱難的。所以,責怪張純如在遇難者人數方面有問題的做法是極其牽強附會和吹毛求疵的。南京大屠殺遇難人數就刻在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紀念館的門前,而且非常地醒目。如果誰要是對這個數字有異議,可以同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或是中國的有關學者進行討論。張純如只是采用了這個數字。
再是有人認為張純如在敘述日當今社會對待南京大屠殺的態度很不客觀,并例舉了日各種文的教科書對南京大屠殺都有專門的敘述。可是,所有日教科書對南京大屠殺的敘述只是只言片語,短得不能再短,諸如“日軍人在攻占南京之后實施了屠殺手段,殺死被俘軍人和平民十數萬。”大家可以想一想,這么一段話會給一位中學生留下什么樣的印象?
盡管日國內也有一些認真研究南京大屠殺的學者,可是,他們的成果和聲音到底有多大的反響?與那些高聲鼓噪,殺氣騰騰,并有著眾多大公司資助的右翼分子相比,他們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他們的聲音到底有多響?況且當今日社會的右傾化現象非常嚴重。他們否認南京大屠殺,甚至否認二戰的侵華歷史。舉個例子,有個在美國的日人公然宣稱南京大屠殺是虛無和編造的,是中國政府的宣傳。當有人讓他觀看圖片和影像時,他這完是欺騙宣傳,還圖片和影視中的被害者是經過了訓練。這種背著牛頭不認贓的右翼分子,你就是把他放在南京大屠殺的現場,他也不會承認確有其事。參加過南京大屠殺的日軍人有數十萬,可是有多少人承認了他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關于南京大屠殺,有人曾跟日人有過交流,日國內大體有這么三類人:一是誓死不認惡行的右翼裝睡者,他們從骨子里否認南京大屠殺的存在,否認有3萬遇難者;二是漠不關心歷史政治的不食人間煙火者,他們不關心“南京大屠殺”是否存在過;三是懷有羞恥心避而不談者,他們因日曾經的殘忍行徑感到羞愧,對此避而不談。他們不想讓世人知曉日人心中的野蠻因子到底是什么樣子。他們大肆參拜靖國神社,公開否認侵略戰爭。甚至有人對二戰歷史研究的機構和個人采用資助和收買的方式,讓他們沉默失語,以掩蓋丑惡的侵略歷史和侵略行徑。還有些右翼分子甚至對揭露日侵略丑行的人實施威脅和恐嚇。
張純如寫《南京大屠殺》不是在宣揚民粹和仇恨,她是想讓世界記住歷史。如果寫了這書就是宣揚民粹和仇恨,那么,我們不僅要問,是中國人侵略了日,還是日人侵略了中國?是中國人屠殺了日人,還是日人屠殺了中國人?而且又是極端地丑惡和殘暴。從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9月15日,在長達14年的侵華戰爭中,日侵略軍實行“殺光、搶光、燒光”的三光政策,3多萬中國人被殺害,無數資源被搶掠,多少村莊和城市化為灰燼,國破家亡,流離失所,災難深重。可是,7多年過去了,日人反思過嗎?道歉過嗎?中國人甚至沒有向日討要戰爭賠償,可是,當今日人卻有93%的民眾討厭中國人,認為中國人不友好,老是揪著他們的歷史不放。事實上,他們真正擔憂和痛恨的是中國正在一天天地變得強大,正在追趕和超他們。中國是個大國,在數千年的歷史中,中國從未因為自己強大侵略過日,而日僅在1年中就在1894年和1931年兩度侵犯中國,使得中國兩度跌入被欺凌被奴役的災難深淵。他們對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犯下了滔天罪行,卻因為張純如寫了一揭露他們罪惡的《南京大屠殺》,就成了宣傳仇恨和宣揚民粹了。這是什么邏輯?所以,我們不要幼稚地認為,日人跟我們爭論遇難者人數就是尊重客觀,其實,不管是14萬還是3萬,日政府都不會向中國人民道歉的。日軍人在二戰中殺了3多萬的中國人,他們道歉了嗎?
日是個島國,狹的國土,有限的資源,使他們有著超強的憂患感;武士道精神,優等的大和民族,非常適合孕育狂熱的軍國主義思潮。他們崇尚強者,鄙視弱者,所以,他們信服的是力量,而不是公理。美國人曾把他們打倒在地,還用原子彈收拾過他們,所以,他們見到美國人服服帖帖,恭恭敬敬。相反,中國人曾是他們的祖先,也一直對他們親善,但是,他們首先侵略的就是中國,因為中國資源豐富,因為中國軟弱可欺。所以,恃強凌弱的性格使許多的日人在遇到困難時便蔑視自己,以自殺來了卻自我。這是日這個民族的一種非常古怪的特性。所以,要想讓日人對他們在侵華戰爭中的罪惡歷史反省道歉,除非中國強大得足以讓他們感到畏懼。
多年來,關于南京大屠殺似乎只是中國人和日人在爭論不休,好象不管其他人的事。提起珍珠港和奧斯維辛集中營,美國人和歐洲人幾乎家喻戶曉,可是,起南京大屠殺,在美國和歐洲幾乎鮮為人知。因為冷戰和意識形態問題,美國政府和歐洲某些國家一直在利用日牽制中國,所以,他們也一直在幫著日隱瞞二戰歷史和侵略行徑。這也是日政府不能對發動侵略戰爭和南京大屠殺進行反省和道歉的原因。他們非但沒有深切的反省,反而在想方設法地進行掩蓋和漂白。而張純如的《南京大屠殺》為世界打開了一扇塵封了7多年的記憶之門,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到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真相。去年,南京大屠殺檔案申遺成功,成為人類記憶,世界記憶,我們要感謝很多象張純如這樣尋求真相,追求正義的人們。
今天,美國加州一個寧靜的山坡上,那一座墓碑依舊守望著張純如倔強的靈魂,愿所有的中國人都記住她的名字。(未完待續。)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