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裴想了想,有些不快道:“鬧了半天還是你得對,可是你還是忘了這樣做根實施不了。rg以經解經,得容易,可是題目已經都是前朝出過的了。再出那樣的題目,一定
會抄襲成風。雖然提倡用漢儒以前的注解和以經解經來恢復夫子文章之意是對的,可是提倡歸提倡,這樣只是一種對土壤的培育,究竟可否讓樸學生根發芽,還要看氣候和溫度
。”朱四:“這個朕知道,大不了按照樸學的注解,你再出一個什么‘君夫人陽貨欲’不就成了?這不就等于即給了樸學以土壤,又給了亭林先生以氣候了嗎?”
蘇裴嬌呵道:“要真是這樣,先生非被你氣死不可。”“不會不會,朕到時候會,題目是你出的。”“我就知道,你絕對沒安好心。枉我一心為你著想。”“不但是為了朕
,還有炫兒和燁兒幾個呢。亭林先生也該同情你的苦心的。”蘇裴不滿道:“就只是同情嗎?”朱四一副驚詫表情道:“那當然,除了同情,你還想亭林先生怎樣?什么樸學、理
學、心學的,還不是一樣‘君夫人陽貨欲’嗎?你,還有朕,或者亭林先生,乃至整個大明的士子,誰又有什么辦法?不就是盲人摸象嘛,大家一起互相逗著開心就好了。所謂的
科舉制度,不過就是大浪淘沙,管他有沒有金子,只要淘剩下的不是些瘋子和傻子就成。只有看明白這個道理的人,才能真正做出最好的文章,才能真正成為國家的棟梁。”
蘇裴聽罷,竟然笑不出來,她非常動情地道:“苦了你了,四郎,原來政治對于一個好人來,竟然這么難。我如今終于理解了范仲淹、王安石、張居正改革時的痛苦了。無
論成功與失敗,他們都是我漢家最勇敢的一群人。只是這樣的人再換成君王,結局有可能會大大不同。畢竟他們只是執行人,最后又都遭遇到了他們所效忠的君王的否定。如果換
做是皇帝身,若是一意孤行的話,便會出現崇禎爺那樣的命運結局呀。為什么做一個好皇帝就這么難呢?
對于這些典故,兩人都了然于心,于是朱四也感嘆道:“是啊,想當年先帝崇禎爺登基伊始,便什么都想著去改變,殊不知這是上位者的大忌。打擊閹黨整頓邊防,看似大刀闊斧,可最后怎樣?落了個
亡國身死的下場。而最后陪著他一起自縊的,竟然只有一個宦官,這不是天大的諷刺嗎?他罷黜了許多人,而最后被重用的人幾乎都離他而去,數敲景陽鐘而無一大臣至,他最先
打擊的宦官之中卻有一個陪著他一起死。打擊閹黨時,人們稱他是圣君;改革稅制時,人們叫他明主。殊不知,他卻成為了悲劇,變成了笑話。如果后人哀之而不鑒之,必定會后
人復哀后人也。”
蘇裴聽到此話,將粉拳緊攥,指節處都已發白。鏟除閹黨自不必,就連崇禎皇帝和王承恩一同赴死的時候,王承恩都對他道:“若有九千歲在,尚不止于此。”而崇禎皇
帝取消了江南監稅之后,歲入大幅縮水,導致邊餉匱乏。于是又有人提出了增加三餉,飲鴆止渴。最后崇禎乃至大明都被自己銳意改革的行為玩兒殘了。
想到這里,蘇裴悲傷地道:“改革、改革,只不過是一個好聽的名字罷了。真正懂得如何改革的人,會讓人看不出哪里有改革,亦或是讓天下人都支持改革。否則即使倡導
者是皇帝人,也會變成一個悲劇。就比如隋煬帝,很難他不是因為改革而最終與關隴貴族走向了對立面。什么東林黨閹黨的,無所謂誰對誰錯,就看你用的人是否為你辦事,是否聽你的指揮。如果這兩點都做不到,即便你用的人是包青天或者海青
天,也一樣會把事情辦砸。這一切真的太復雜了,不過我相信有一件事現在真的該做了,就是在科舉的正科當中推行數術科。”
朱四這一次忽然坐了起來,雙手把著蘇裴的雙肩興奮道:“朕就是在等你來支持這件事呢。不過你要先告訴我,為什么你會突然間想到這里?”蘇裴慘笑道:“哪有什么忽然
間的事,還不是被現實一點點逼到了這一步?重視算學,就是重視所謂的‘奇計巧淫’嗎?如果奇計巧淫可以壯大武備、提高生產,那么這個國家里的人便會用更多的時間去想著
賺錢,或者是擴大版圖,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利益。你不是你心中的戰爭是要所有國人都受益的嗎?如果帝王能帶領著天下人這樣去做,那么矛盾便不在國人與國人之間,而是在
目標利益之間了。到時候我們要么去做調和人、要么做掌舵人。改革是為了國家的發展和長治久安,和這樣做不是殊途同歸嗎?還讓人難以察覺和批判。要批判的也不過是奇計巧
淫而已。”
朱四激動地喊道:“老婆大人,你真是太棒了。不過你竟然支持壯大武備,繼而去擴大版圖,這是朕完沒有料到的。”蘇裴道:“都是‘好戰必亡’。然而戰爭一旦能和
天下人的利益掛鉤,那么還什么‘好戰必亡’?商紂、隋煬的戰爭,是不被天下人支持的,過于相信真理的人才是傻瓜。變法也好,戰爭也罷,能否取得成功,重在用人。也就是,實施力比計劃身重要。”
蘇裴目光堅毅,她的話連朱四都被感動了,而且這種計劃原就存在于朱四的腦海里很久了。可是由一個女人出這樣的話來,還是太過突然了。然而蘇裴是誰?這可以是
天底下最智慧的女人,不論她是為了丈夫還有兒女的利益,或者是為了天下人的利益出這番話,她的目標都是對的。因為世間法就是這樣,只要能囊括大多數人的利益,你
的法就是所有人的法。至于這個法到底是不是變法,誰還特娘的有空去管?中華文明到底是如何遭遇劫難的呢?到底是因為我們閉關鎖國,沉浸于儒家糟粕不思進取,還是因為那句著名的‘
寧贈友邦,勿與家奴’?到底是誰毀了我們的家,毀了我們的文明?
大清的裱糊匠李鴻章李中堂曾經過:“大清若長此下去,士大夫們的思想固化,重名節而輕實務,終日沉浸于章句楷之積習,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細心。以至于一干文
武都所用非所學,所學非所用。無事則嗤外國之利器為奇技巧術,以為不必為學。有事則驚呼外國之利器為變怪神奇,以為不能學。”李中堂難道錯了嗎?
許多變法的失敗,都是因為選擇了失敗的方式,而非變法身的方向錯誤,就比如戊戌變法。可若是前怕狼后怕虎,什么都不敢變,在百年之后,我們的后人就會被蠻夷們的堅船利炮逼迫著必
須去改變,一旦是那樣,我上國的文明與尊嚴又將何去何從呢?或因為得過且過,或因為有勇無謀,我們都會被歷史的車輪拋棄。到頭來依然會得到那句著名的評論:“一個年邁
的老佛爺,一個裱糊匠中堂,一個沒落的帝國,一支衰退的海軍,還要面對一群如狼似虎的列強和一幫整天鬧分手的亂黨。”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