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趙諶現年虛歲十三,按依照趙宋的慣例,不會讓他這么急著親政的。宋英宗三十一歲登基,三十四歲的時候,曹太后才撤簾,英宗親政。哲宗九歲登基,直到他十七歲時高太皇太后去世,才得以親政。
趙諶十三歲親政,的確是一個異數。呼延庚向張崇探尋了一下。
朱鳳璉不是治國的人才,而且她身也沒有太多的權欲,她不過是想安安穩穩的做天下之母,享受皇后和太后的尊榮。但兩個皇帝被抓,趙諶年幼,朱鳳英垂簾聽政是迫不得已。在以李綱為太宰,何栗為少宰的五相體制確立之后,朱鳳璉多次過:“哀家什么也不懂,宰相們議定,哀家用印就是。”這是懶政的態度。
在中樞五相中,中書侍郎孫傅和少宰何栗都在靖康之變后失勢,只是后來為了抗拒康王勢力的滲透,將這兩人列入了中書五相。
孫傅是趙諶的老師,他一直在推動趙諶親政,而何栗在淵圣皇帝被擄走后,一直想找一顆新的大樹,重新爬起來,一展生平抱負。
何栗是政和五年的進士,博學強記,正直敢言,外放為官時也政績著。但他不通軍事,汴梁圍城期間,倉促為宰相,遇到了超出他知識能力以外的困難,昏招連連,后來信用神兵,也是死馬當作活馬醫的無奈之舉。
何栗一直以二帝被擄為恥,在另一個時空,他一同被俘,金人仰慕他的狀元名聲,招降他,他拒絕了,并絕食而死。
在這一個時空,何栗則希望有一個機會,讓他在擅長的領域發揮才能,洗雪恥辱,故而孫傅一聯絡他,何栗便同意了。何栗投靠趙諶,很大程度是為了自己雪恥,倒不完是功利心作祟。
這樣,中書五相中,就有兩個人要趙諶親政。兩人又在朝廷中四處打探,放出風聲,試探各方的反應。尚書右丞黃潛流和御史中丞李回都表示支持趙諶親政,而此時宗澤在大名督戰。
作為太宰的李綱反對得也不堅決,他是大宋的宰相,而非太后的家臣。在他看來,太后垂簾實際是一種不正常的狀態,他的猶豫只是因為皇帝還過于年幼,暫時擔不起職責。
更要命的是,朱鳳璉人也不戀棧,她垂簾也不過垂拱而治,李綱什么她用印就是。而且趙諶是她親生的,孩子早一點行使皇帝的權力,做母親的只有高興地份。她也同樣只是擔心趙諶年幼,容易受人蒙蔽。
最終的結果,就是朱鳳璉撤簾,日常不上朝,但每日仍舊聽取政事匯報,“受命于天,既壽永昌”的傳國玉璽繼續放在朱鳳璉手中,太后的均旨仍舊有最終的效力,但日常的行政,太后就不干預了。
而且太后有言,在趙諶十站是理所當然,因此希望書友們能夠訂閱,以讓書能得到縱橫的更多支持。在看到自己滿意的段落的時候,也能夠以月票表達贊賞。
也希望大家在其他地方能夠宣傳、討論書。
臨筆惶惶,不知所言,再次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