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 輾轉烹茶乃真名士 指點迷津是假病人
在天壽山住了兩夜,張居正第三天回到北京,因路途天氣炎熱,張居正中暑了。上吐下瀉,只得躺在家中養病。其實他的病并沒有這么嚴重,皆因眼下高拱與馮保的爭斗已到白熱化,他想回避,所以稱病不出。是謝客,他只是把不想見的人拒之門外,若有心腹官吏前來匯報事體稟告時局,他則約見如常。
且這天上午巳牌時分,張居正穿著一身家居度夏的醬色繭綢方巾道袍,躺在書房的竹躺椅上,拿著一卷閑書翻閱。這閑書乃宋人周輝撰寫的《清波雜志》。周雖然出生于簪纓世族,但一生卻沒有做過官,不過讀了不少書,游歷過不少地方,是江右有名的飽學之士。晚年卜居在杭州清波門下,寫出了這十二卷的《清波雜志》。張居正拿著的這套書,是南京四大刻書坊之一珠林坊的新刻,裝幀考究,印刷精良。這套書是他的摯友、新近因處理安慶叛軍事件而遭高拱解職的應天府尹張佳胤派人送來的。對張佳胤遭此打擊,張居正一直迸深深同情,但除了去信安慰也別無他法。現在看到故人送來的這函閑著,心中更不是滋味。他知道張佳胤是借這件禮物表明心跡:他從此絕意公門,只想詩酒自娛,悠游林下,寫一點筆記文之類的閑書。
翻看了十幾頁,正自昏昏欲睡,游七過來報告:“老爺,竹筧裝置好了。”
“哦,去看看。”
張居正揉揉惺忪的眼睛,隨游七走出書房穿過花廳來到花園。張學士府一進七重,第一重為門屋,過門樓依次為轎廳、大廳、女廳,女廳后是一個約占五畝地左右的花園。再接著是三進的上房,組成兩個三合院,接著又是一座用騎樓連接的高敞宏大的四合院。以花園為隔,大學士府的前半部分是公務會客、宴聚堂會之所,后半部分是內眷家屬居住之地。大學士府的書房有兩個,一個在客廳之側,三進五楹,是大書房。另一個在四合院內,與他的寢室相連,是書房。
卻張居正從大書房里出來乍到花園,但覺陽光耀眼,幸而花木扶疏濃蔭匝地,尚無熱浪襲人。游七把他領到花園右角山墻下——這山墻外乃是東廂樓下的甬道,這里有一個藤蔓葳蕤的葡萄架。架下磚地上有一個石桌,四只石凳,是游園時偶爾休憩之地。如今倚著墻角兒,用木架懸空支了一只木桶,木桶底有沙濾裝置,此時有水珠滲出,如斷線珍珠,這些水珠又流進一根長約丈余且鋪了寸把厚銀白細沙的9libe寬大竹筧,這些經沙過濾后的晶亮水珠,再滴入一只潔得發亮的白底青花瓷盆。
這套裝置究竟作何用處,還得花費些筆墨來介紹:大約四月間,尚在江西巡撫任上的殷正茂,托押運貢品來京的官員,給張居正捎來了一罐密云龍茶。這密云龍茶產自江西南康縣西三十五里的焦坑——一塊大約二三十畝地的地方。自宋元豐年間把此茶列為內廷專供飲品之后,數百年來,此茶一直成為皇家貢品,聲譽不衰。此茶取每年清明前后茶樹新生芽為料,制成精細團茶餅,乳白如玉,看似一朵風干的菊花。由于產地狹,每年產量不過百斤,最為上乘的極品玉云龍,大約只有五斤左右——這都要如數貢進內府,外臣很難品嘗得到。今年雨水適宜,清明密云龍茶多制出了兩斤。督責此事的殷正茂便從中“摳”出一罐來送給張居正。對于衣著飲食,張居正向來頗為講究。收到密云龍茶后,他當即燒水沏了一壺,潷掉茶乳,細品綠色茶湯,只覺得滿嘴苦硬,久方回甜,茶味竟是一般。后來問及御茶房專門給皇上沏茶的司房,方知皇上品飲此茶,專用的是從玉泉山運來的泉水。茶水茶水,一是茶,二是水,有好茶而無好水,沏出的茶湯必定就不是正味。知道了這層奧秘,張居正依舊把那只盛裝密云龍的錫罐封了,等著有機會弄來玉泉山的泉水再行品嘗,這回到天壽山視察大行皇帝陵寢,但見茂林之中亂崖深處,巖隙中流出的泉水分外清亮,掬上一捧品飲也甚覺甘美。便讓校尋了幾只大缶裝載泉水攜帶回來。到家的那天晚上,命人將這天壽山的泉水煮了一壺沖沏密云龍,與夫人一塊品嘗。卻依然還有些許濁味。夫人失望地:“這茶的聲名那么大,怎么喝起來如此平常。”張居正回答:“密云龍乃茶中極品,這個不容置疑。為何我們沖沏兩次,均無上味。看來還是不得沏茶要領,興許這天壽山的泉水真的就不如玉泉山。”在一旁陪侍的游七聽罷此話,回道:“老爺,依人看來,天壽山的泉水肯定要比玉泉水的好,至于這茶湯中的濁味,八成問題還出在那幾只大缶上頭。人看過,那幾只大缶都是新的,窯火氣尚未退盡,再好的泉水盛載里頭,都難免沾惹土氣。”“唔,這話有理。”張居正頻頻點頭,便命人去把那幾缶泉水倒掉。游七又趕緊插話:“老爺,人讀閑書,記得古人有泉水去濁之法,只須架一竹筧,用沙過濾,泉水便復歸于甘甜。”張居正聽罷,遂命游七明日如法炮制。
現在站在竹筧旁,張居正躬身看了看滴入青花瓷盆的泉水,緊繃的臉色微微有些舒展。這時恰好有兩只彩蝶追逐著飛入到葡萄架下,一直守候在竹筧旁邊防止飛蟲掉入盆內的一名侍女欲揮扇驅趕,張居正制止了她,道:“彩蝶并非臟物,由它飛吧。”接著又對游七講:“我看這瓷盆里的水夠上一壺了,你命人拿去燒好再沏上一壺密云龍。記住,燒水要用松炭。松炭性溫火慢,泉水煮得透些。”游七答應一聲走了,張居正獨自一人在花園中蹀躞漫步。
張大學士府中的這座花園,在京城士人中頗有一些名氣。皆因這學士府的前任主人——那位致仕回了蘇州老家的工部侍郎,人就是一個造園的高手。五畝之園并不算大,卻被老侍郎弄得“幾個樓臺游不盡,一條流水亂相纏”。循廊渡水,一步一景;景隨人意,動靜適宜。園子中幾處假山,樹得巧,看去險。積拳石為山,而作為膠結物的鹽鹵和鐵屑部暗隱,這種渾然天成的蘇派疊石技巧,著實讓人嘆為觀止。
再這花園正中是一個約有一畝見方的蓮池,入口處是一叢假山,先入洞然后沿“山”中石級走過去,便有一道架設的曲折木橋可通蓮池中央那座金碧輝煌的六角亭子。亭子入口處的兩邊楹柱上,掛了一副板書對聯:“爽借秋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這是高拱前一任首輔徐階的手書。張居正覺得這對聯意境甚好,加之徐階又是他的恩師,所以保留下來不曾易換。原來的主人給這座亭子取了一個名字叫“挹爽亭”,張居正入?9lib?t住之后,更名為“雪荷亭”。取夏荷冬雪皆可于此賞玩之意。興致來時,他就會請來二三友好,于月色空之夜,在這亭子里擺上幾樣酒菜,飛觴傳盞,品花賦詩,享受一下賦閑文人的樂趣。
張居正此番來到亭子之前,他的書僮先已來到,并搬來了一張藤椅。張居正坐上去,正欲吩咐書僮去把那套《清波雜志》拿來這里閱讀,忽聽得前面客廳里傳來喧嘩之聲。
“來了什么人?”張居正蹙著眉頭問書僮。
書僮也茫然不知,只得伸直脖子朝前面望去。只見得一位家人飛快跑過來,在蓮池岸邊對著亭子喊道:
“啟稟老爺,巡城御史王大人求見,還給老爺送了一只比馬駒還大的梅花鹿來。”
“介東,你為何要送一只鹿來?”
命人把王篆喊到亭子里來坐定,張居正不解地問。王篆穿著夏布官服,渾身上下冒著熱氣。他約摸四十歲掛邊,生得白白凈凈,窄額頭,刀條臉,淺淺的眼眶里,一雙微微有些發黃的眼珠子總是滴溜溜轉個不停。這會兒見張居正拿話問他,便收了正在搖著的黑骨撒扇,道:“卑職昨日來看望,聽輔臺兩腿發軟,而且臉色也不大好。卑職就想這是因為輔臺前些時心憂國事,操勞過度,身體傷了元氣,中暑只是一個誘因。我便問了京東大藥房的沈郎中,這個人醫術可了不得,太醫院一幫御醫,碰到什么疑難雜癥,也前去找他會診。沈郎中,人到天命之年,先天精氣已消耗得差不多了,以致腎庫虛竭。這時候如不注意后天保養,百病就會趁虛而入。這期間的保養,應以填精固元為。沈郎中還,新鮮鹿血最有補元功效。卑職于是就托人買了一只兩歲的公鹿。”
王篆向來話多,別人一句他十句。張居正對他這毛病批評過多次,但他就是改不了。不過今天是閑聊,張居正也不計較,耐著性子聽他嗦完了,笑道:“你一個堂堂的四品巡城御史,牽著一頭鹿招搖過市,成何體統。”
王篆擠眼一笑:“卑職慮到這一層,讓手下班頭牽著鹿游街,我坐轎走另一條道兒來的,碰巧在胡同口碰上了。這頭鹿血氣正旺,一天割一碗血傷不著它。沈郎中囑咐,鹿血要現割現喝最有療效。因此,也只能把鹿牽到先生府上。割鹿血也有講究,不是隨便什么人都能做的活兒。我把那割鹿人帶來了,輔臺你看是不是現在就讓他動手割血,您趁熱喝上一碗?”
“今天就不喝了吧,”張居正聳聳鼻子聞了聞清風送來的蓮香,愜意地,“待會兒,我請你品飲焦坑密云龍。”
“密云龍?”王篆一驚,他久供京職,當然知道此茶的來歷及身價,不由得拿舌頭舔了舔嘴唇,神秘地問,“是皇上賜給先生的?”
張居正不置可否,轉頭看了看蓮池那邊葡萄架下的竹筧。接著問王篆:“我讓你打聽的事兒,可有消息?”
昨天張居正剛從天壽山回來,王篆就登門拜望,張居正心中惦記著那位在天壽山中突然冒出來的何心隱。便讓王篆打探:這位何心隱還在不在北京,如果在北京又在干什么?王篆領了這道秘示,即刻就讓手下一班檔頭辦事四處打聽。今日來學士府,正是要稟告所探到的一些消息。只是因為譴了一頭鹿,倒把正事兒擱置一邊了,這會兒見張居正主動問及,他連忙答道:
“回輔臺,這位何心隱還在北京。”
“啊,在哪里?”
“住在貢院大街的江西會館。”
“他住在那里做些什么?”
“做什么,吹牛皮唄。”王篆極為輕蔑地一笑,搖著頭,“輔臺,這位何心隱是位瘋子。”
“你為何這樣認為?”
“這個人仰慕王陽明的學,主張萬物一體,居然在江西吉安老家辦起聚合堂,身理一族之政,凡婚喪賦役一應事體,合族必須通其有無。族不但均貧富,連兒女婚姻也一概由他作主,弄到后來,縣里官吏到他居住鄉里催繳賦稅,他帶領族中蠻橫子弟反抗,被縣令下令逮捕關進大牢。后經地方縉紳出面擔保才得以出獄。這樣一來,家鄉呆不住了,他便云游四海,到處講學。來也怪,天底下竟有那么多的讀書人崇拜他的學,跟著他跑。他現住在江西會館里,每日里,那里就像開廟會,許多年輕士子都去朝拜他……”
著著,王篆打住了話頭,他發現張居正一臉淺淺的笑意突然消失得干干凈凈。他這才猛然記起,張居正曾過何心隱是他的故友。王篆不禁后悔自己一時得意忘形,忘了張居正和何心隱的這層關系。腦子一拐彎,話風立刻就變了:“輔臺,下官方才所言,都是底下檔頭打聽到的街言巷語,并不是卑職人的看法。”
“你人有什么看法?”張居正追問一句。
王篆斟酌一番,圓滑地答道:“與其這位何先生是瘋子,倒不如他是狂人,李太白有詩‘我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何先生也是以譏刺孔孟之道為能事,因此他是狂人。”
“你這是褒獎還是貶抑呢?”
“既非褒獎,也非貶抑,據實評論而已。”王篆了句擬兩可的話,想了想,接著道,“這位何心隱,除了談學問,還喜歡評論朝政。”
“他是否評論過我?”
“昨天聽輔灘過,多年前進京會試,曾與何心隱有一面之交。但何心隱自己卻對這段交往只字不提,他只是,輔臺是一位滿腹經綸力挽狂瀾的人物,有宰相之命。”
“這是瘋子之言,不足為信。”張居正忽然提高聲調,正色道,“介東,你要同何心隱打招呼,不要讓他胡言亂語。”
得了這道指示,王篆心里頭明白張居正并不喜歡何心隱這個“見面熟”,話也就大膽了,當即拍馬屁道:“有輔臺這句話,卑職知道如何去做了,干脆,我命令手下尋個由頭,把這位瘋子出北京。”
“這樣做也就不必了,”張居正一擺手,沉吟著,“我與何心隱雖無八拜之交,畢竟也有識面之緣。這樣做,豈不令天下延笑我張居正寡情薄義?不過,在這朝政形勢撲朔迷離陰陽未卜之際,何心隱也真的不適合呆在北京。這樣吧,待會兒我讓游七拿過一百兩銀子,你代表我送給何心隱,算是資助他的川資,好言勸他離開京師。”
“如果何先生不肯離開呢?”
“難道介東一個堂堂巡城御史,連這點事也辦不妥?”
張居正如此一個反問,弄得王篆一臉的窘態,他嘿嘿干笑兩聲,道:“何心隱雖無功名,但卻是天下延景仰的人物,卑職話怕他不信。”
張居正點點頭,過了好一會,才緩緩道:“你送兩句話給他,就是我的,要想鷺鷥入白云,還須先生出京師。”
王篆默記了兩遍,不解地問:“輔臺,恕卑職冒昧,這兩句順口溜是何意義。”
“你且不要管這許多,只管轉告就是了。”
“是。”
王篆一頭霧水卻又不敢再問,正欲起身告辭,只見游七拎了一壺開水,后頭跟著的一個約摸只有十五六歲的女侍,提著茶盒來到六角亭外。
“水燒好了?”張居正問。
“是,茶具也都拿來了。”游七答。
“就在這兒沏吧,”張居正指了指六角亭中的雕花矮木桌,然后對王篆,“介東,喝一杯密云龍再走。”
話間,那侍女已進到亭子來打開茶盒,取出一應備好的茶具、茶點及那一個玲瓏錫罐盛裝的密云龍茶。游七親自掌泡,點湯、分乳、續水、溫杯、上茶一應程序,都做得十分細致認真。茶倒好了,兩只潔白的梨花盞里,各有半杯碧綠的茶湯。游七這時退后一步侍立,女侍輕盈挪步上前,蹲一個萬福,柔聲道:“老爺,請品茶。”
一直認真關注著整個沏泡過程的張居正,這時伸手向王篆做了一個“請”的動作,然后拿起一只梨花盞,送到鼻尖底下聞了聞,回頭對站在身后的游七:“這香味清雅得多。”
游七垂手一鞠,恭敬地:“請老爺再嘗嘗茶湯。”
張居正呷一口,含在嘴中潤了片刻,再慢慢吞咽下去,頓時滿臉綻開笑意,道:“泉水過濾之后,果然甘甜,這才應該是密云龍的味道,介東,你覺得如何?”
王篆已是品飲完了第二杯,他咂巴著嘴唇,附和道:“這茶入口又綿又柔,吞到肚中,又有清清爽爽的香氣浮上來,數百年貢茶極品,果然名不虛傳。”
“好茶還須有好水。”
張居正著,又把這泉水的來歷了一遍,王篆聽著,心里便在琢磨:眼前這位次輔大人對事體真是苛求甚嚴,大至朝政,至品茶,都這么細致認真。這么思量下來,忽然記起了一件事,慌忙放下茶盞,道:“哎呀,差點忘了一件大事。”
“何事?”張居正問。
“卑職來這里之前,刑部送了一道咨文到我衙門來,要我和刑部員外郎一起前往東廠交涉,把那位妖道王九思移交刑部拘押。我想請示一下臺輔,此事應如何處理?”
張居正并沒有馬上回答,而是吩咐游七帶著那位女侍去后院給夫人沖沏密云龍茶,看著兩人走過曲折木橋上了岸,張居正這才開口道:“上次你和秦雍西兩人到王真人府爭捕妖道,結果撲了一場空,讓馮保的東廠搶了先手。這次再讓你們兩人到東廠要人,這肯定又是高閣老的主意。”
“我也是這么想的,”王篆把坐椅朝張居正跟前挪了挪,壓低聲音道,“三法司拘審王九思,我這巡城御史,既可幫辦,也可以不幫辦。如今刑部正兒八經移文過來要我參予,這還是頭一遭。外頭都知道我和輔臺的關系,高閣老這么做,無非是想把輔臺拖進他與馮公公的這場爭斗。卑職想好了,我這就回衙門,找個理由搪塞過去,不和秦雍西一道去東廠弄個難堪。”
張居正微微一笑,回道:“你就是去了,也未必弄得出人來。”
王篆不知底細,仍有些擔心地:“聽刑部的折子,皇上已送出讓內閣擬票了。”
“這個我知道,”張居正睨了王篆一眼,道,“內閣擬票,皇上可以批票,也可以不批。”
王篆一愣,狐疑地,“皇上剛剛批旨準行高閣老的《陳五事疏》,同意照票批朱,總不成這么快就改變了吧。”
“如果閣票不中圣意,還可以發還再擬嘛。”
張居正答話的口氣極為隨便,王篆是個善于察言觀色的角色,他從張居正的“隨便”中悟到了什么,不禁詭譎一笑,道:“卑職來的路上,碰到禮部的一個郎中,他他剛從六科廊那邊過來,今天,六科給事中上了三道手參劾馮保,折子都從皇極門遞進去了。”
“這些年輕的言官真是勇氣可嘉,怕折子遞不進去,齊齊兒跑到皇極門外猛敲登聞鼓,聽把皇上都驚動了。”
“輔臺都知道了?”
“早飯后姚曠來送邸報,順便把今天發生的這件大事告訴了我。”
“看來這一回高拱與馮保兩人,不是魚死就是破了。輔臺大人正好坐山觀虎斗。”
張居正不動聲色,想了想,又鄭重其事道:“你現在就去刑部,會同秦雍西一塊去東廠要人。”
“還是去嗎?”王篆不解地問。
“去,這個過場一定要走。”張居正盯視著王篆,目不轉睛地道,“不過,我猜想,這個王九思,十有八成已經死了,就是沒有死,也活不過三天。”
“哦?”王篆一驚,“他怎么會死?”
“既要讓貴妃娘娘滿意,又不能把人交給三法司,介東,如果你是馮公公,你會怎么做?”
經張居正這么一點撥,王篆才醒悟過來,道:“馮公公歷經三朝,又新登司禮掌印之位,恐怕不會缺少這種霹靂手段。”
王篆前腳剛走,徐爵就急急如律令趕到張學士府。他專為送程文、雒遵和陸樹德三份彈劾馮保的奏折給張居正看。這三份奏折,以程文的奏折分量最重,洋洋兩千余言,一共列舉了馮保十大罪狀。第一條便是“馮保平日造進誨淫之器,以蕩圣心;私進邪燥之藥,以損圣體。先帝因以成疾,遂至彌留”;第二條揭露馮保“矯詔”,假傳圣旨而竊取了司禮監掌印太監的職務;其它的八條,如“陛下登基之日,科道官侍班見馮保直升御座而立……挾天子而共受文武百官之朝拜,雖王莽曹操未敢為也”,還有“私營莊宅,置買田產,則價值物料,一切取諸御用監內官監及供用庫。管太監翟廷玉言少抗違,隨差豪校陳應鳳等拿廷玉勒送千金,遂陷廷玉死”等等,皆指責馮保耗國不仁,竊盜名器,貪贓枉法,草菅人命。哪一條都罪不容赦而必誅除。最后,程文寫道:
先皇長君照臨于上,而保猶敢如此,況在陛下沖年。而幸竊掌印,虎而加翼,為禍可勝言哉。若不及今早處,將來陛下必為其所欺侮,陛下政令必為壞亂不得自由,陛下左右端良之人必為其陷害,又必安置心腹布滿內廷,共為蒙蔽,恣行兇惡。待其勢成,必至傾危社稷,陛下又何以制之乎?昔劉瑾用事之初,惡尚未著,人皆知其必為不軌。九卿科道交章論劾,武皇始尚不信,及其釀成大釁,幾危社稷,方驚悟誅其人,而天下始安矣。然是時武皇已十有五齡也,猶且有此逆謀,況保當陛下十齡之時,而兼機智傾巧又甚于劉瑾者,是可不為之寒心哉。伏乞皇上,俯納職愿,敕下三法司,亟將馮保拿問,明正典刑。如有巧進邪,曲為救保者,亦望圣明察之。則不惟可以除君側之惡,而亦可以為后人之戒矣。社稷幸甚,天下幸甚。職等不勝激切懇祈之至。
雒遵的奏折,也了兩條,第一條的也是馮保立于御座而不下,弄得文武百官不知是在拜皇上還是拜馮保;第二條用的是程文提供的資料,馮保給閑住孟沖每月十石米,歲撥人十名是“僭亂祖制,私作威福,背先帝之恩,撓皇上之法”。最后也是“伏望皇上將馮保付之法司,究其僭橫情罪,勿事姑息”。陸樹德的奏并無新的內容,無非把馮保立于御座而不下之事細加剖析,進而指斥馮保的司禮掌印一職“事涉曖昧,來歷不明……倘此人不去,則阻抑留中之弊,必不能免”。
仍舊坐在雪荷亭中品茶賞荷的張居正,看過這三份奏折后,情知形勢嚴峻。為了扳倒馮保,高拱真正是動了大心思。首先上一道《陳五事疏》,把事權收回內閣,這一步取得了勝利。第二步接著又上刑部禮部兩道公折,其用意是討李貴妃的歡心;再接著讓南京工科給事中蔣從寬上手彈劾胡自皋,這是投石問路,實乃一石二鳥,既揭露馮保巨額索賄,又把李貴妃的怒火撩撥起來。手由通政司轉入內宮不見反響,高拱認為這其中固然有馮保作梗的緣故,但也不排除李貴妃此刻處在兩情難滅的矛盾境地,于是決定趁熱打鐵發動六科眾言官一起奏……這種步步為營排山倒海的凌厲攻勢,馮保縱然是三朝元老,但面對天底下所有言官的同仇敵愾,肯定也是難以招架。按慣例,外臣給皇上的奏折,是萬不可私自攜帶出宮的。馮保如今甘冒天大的危險讓徐爵把這三份奏折偷著拿出來給他審讀,這位新任“內相”的焦灼心情也就可想而知。
“貴妃娘娘和皇上看過這三份奏折了嗎?”張居正問。
“還沒有,”徐爵一臉焦急的神色,不安地道,“貴妃娘娘每天早飯后,要抄一遍《心經》,皇上溫書也得一個時辰。馮公公瞅這個空兒,讓我把折子送給張先生,想討個主意,這時間還不能耽擱得太久。程文這幫子把登聞鼓一敲,滿宮中都知道了。”
“不是滿宮中,而是整個兒京城。”張居正伸手探了探過亭的清風,鎖著眉頭,“如今是六月盛夏,偌大一座京城,來就悶熱如同蒸籠。這樣一來,更是燠熱難挨了。”
徐爵知道張居正是有感而發,但他替主子擔憂,巴望趕快切入正題,于是央求道:“張先生,你快給咱家老爺拿個主意。”
“看你急得,事情還沒有壞到哪里去嘛!”張居正雖然這么安慰徐爵,但心中也并不是很有底。在這節骨眼上,如果稍有不慎疵不當,局面就會弄得不可收拾,他的腦子里剎那間掠過種種關節,理出一個頭緒,接著問道,“刑部禮部兩道公折,皇上看過沒有?”
“馮公公讀給皇上與李貴妃聽了。”
“圣上有何旨意?”
“貴妃娘娘初聽折子時,還覺得高胡子像個顧命大臣的樣子,及至等到馮公公把張先生的分析講出來,貴妃娘娘如夢初醒,才看出高胡子的險惡用心。”
徐爵接著把那日在乾清宮東暖閣中發生的事大致講了一遍。張居正聽罷,微微一點頭,道:“只要貴妃娘娘鐵定了心,認為馮公公是一個正派的內相,是當今皇上不可或缺的大伴,莫三道五道折子,就是三十道五十道,也只是蚍蜉撼樹而已。”
“這一點,我家主人心底也是清楚的,他只是擔心,這三份折子,特別是程文的那一道與貴妃娘娘見了面,萬一貴妃娘娘一時發起怒來,我家主人該如何應付?”
“事情既已到了這個地步,想捂是捂不住了。我看索性把事情鬧大,鬧他個天翻地覆,解決起來可能更為便利。”
“依張先生看,如何把這事鬧大?”
徐爵眼巴巴地望著張居正,恨不能從他臉上看出什么錦囊妙計來。張居正問:“馮公公在宮中多年,人緣一定不差。”
“這個自然,咱家老爺在宮里頭,可以是一呼百應。”
“讓他們出面,向李貴妃求情。”
“啊,”徐爵略一思忖,問,“這個有用吧?”
“聽李貴妃平日里極重感情,這一招興許有用。”
“行,這個組織起來不難。”
“還有,”張居正示意徐爵近前些,繼續道,“刑部秦雍西要去東廠交涉拘審王九思,現在恐怕已在路上了,這件事也還有文章可做。”
“王九思?”徐爵晃著腦袋看看四周無人,仍壓低聲音,“我家主人想今夜把他處理掉。”
張居正臉上掠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刻毒笑意,冷靜道:“我已猜想到馮公公會這樣做,如果還沒有動手,倒不妨……”
接下來的話,變成了竊竊私語。剛剛完,只見游七神色緊張地跑進亭子,道:“老爺,大門口堵了一幫人,要進來。”
“都是些什么人?”
“怕有十幾個,都是各衙門的官員,領頭的是吏部左侍郎魏大炮,吵著要見你。”
“是他?”張居正大熱天兒打了一個寒顫,心想來者不善,善者不來。便問徐爵,“你是怎樣來的?”
“騎馬。”
“馬呢?”
“栓在大門外的系馬樁上,”徐爵哭喪著臉,焦灼道,“既是魏大炮帶隊,肯定都是高胡子的心腹,不定就是來堵我的,我如今出不了門,可就誤了大事。”
事發突然,張居正也擔心出意外,忙問:“你沒有帶侍從?”
“沒有,那匹馬也是臨時抓來的。”
“這就不要緊了。”張居正略略松了一口氣,“府中還有一道后門,你讓游七領你從后門走。”
“是。”
徐爵收起那三份奏折藏好,隨著游七朝后院匆匆走去。片刻功夫,游七回到雪荷亭問張居正:“老爺,魏大炮這幫人怎么打發?”
“你去告訴他,我病了不能見客,有什么事情寫帖子來。”
“是。”
游七又急匆匆進了前院。一陣風來,吹得一池荷花亂搖,滿池的蛙聲也驟然響起一片。心情忐忑不安的張居正感到有些累了,于是拖著沉重的步子回到書房。躺在墊著杏黃軟緞的竹躺椅上閉目養神。朦朧中,他感到跟前站了一個人,一睜眼,又是游七。
“你怎么又來了?”張居正有些生氣。
“老爺,魏侍郎留下了這張帖子。”游七著,把手上的那張箋紙恭恭敬敬遞了過去。
張居正接過來,只見帖子上寫著:
外人皆言公與閹協謀,每事相通,今日之事,公宜防之。不宜衛護此閹,恐激成大事,不利于公也。
“混帳!”
張居正丟掉帖子,一個挺身從躺椅上站起來,惡狠狠地怒罵了一句。嚇得游七退到書房門口,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