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大和尚進言多建廟 老國丈告狀輿情
一如見李太后催問得緊,便道:“老衲所言之事,涉及先帝,怎好隨便開口。”“先帝?”李太后緊張起來,“哪位先帝?”一如瞄著李太后,心翼翼卻又字字分明地:“當今皇上的爺爺嘉靖皇帝。”“啊,是世廟皇帝爺,”李太后長出一口氣,接了先前的話頭問,“佛門重振,與老皇帝有何干系?”“不但有干系,而且干系重大。”一如和尚也許是有事在心中憋得太久,現在見有機會傾吐,頓時滿臉憔悴換成了紅光,口齒也利索得多,“慈圣太后若能恕老衲無罪,老衲就把在心底窩了多年的話,一古腦地傾吐出來。”李太后愣了愣,道:“咱依你,恕你無罪,你要把該講的都講出來。”“謝太后,”一如又欠身道了佛禮。只見他捻動佛珠的手慢了下來,額上青筋也突然凸起——這是肝火驟旺之象,他緩緩道,“我大明圣朝的開國皇帝朱洪武,是佛門子弟,他得天下之后,以孝悌為治國根,洪武皇帝深知,要想蕓蕓眾生天下庶民人人都做到孝悌,唯有佛教,可盡除人心壅蔽之妄。我佛慈悲,以大悲智力拯拔沉苦,躋諸彼岸;以大光明燈普照沉迷,示之覺路。鑒于此,洪武皇帝秉乾建極,融皇風佛法于一體,轉輪宏教,尊崇三寶,虔誠向佛之心,實乃垂范萬世。洪武皇帝歸天之后,朱家子孫襲承帝位者,莫不尊崇祖制,遠近承風,光大浮屠之教。偌大中國,始終是大乘氣象,西天凈土。而大明天下,也因之皇祚綿長,國泰民安,這都是佛光披覆蔭佑所至。“但是,當國璽傳至第八代皇帝,也就是嘉靖皇帝世廟手中,這位皇帝爺不幸誤信妖術,沉湎齋醮,受陶仲文、邵真人一幫妖道唆使,對佛教大加摧殘,毀梵宇,焚舍利,荼毒僧侶。大明開國以來的佛教之大劫,實乃由這位皇帝一手造成……”一如和尚接下來就歷數嘉靖皇帝戕害佛教的種種罪孽,他特別講到了嘉靖十四年發生了最大的毀佛事件:紫禁城內舊有大善佛殿,其中藏有歷代皇帝敕造的金銀佛像以及從各地搜求迎進珍藏的佛骨佛牙等物。世廟早就有心拆除,只是礙于諸先帝之為,一時難下決心。恰好這一年皇太后提出想建宮另住。世廟立即抓住這一契機,下令拆除大善佛殿建皇太后宮,并命大學士李時、禮部尚書夏言等入視基址。夏言投世廟所好,建言請敕有司把佛骨佛牙搬出大內,埋入無人之荒野,以杜愚惑。世廟召見夏言頒旨曰:“朕思此物,智者認為邪穢,必不欲觀;愚者以為奇異,必欲尊奉。今雖埋之,將來豈無竊發,不如舉火焚之,以絕后患。”圣旨既出,紫禁城中大善佛寺頃刻拆毀,內藏的一百六十九座金銀佛像,各種頭牙佛骨舍利一萬三千余斤,也被盡數搬至燈市口鬧市中心,當眾焚毀。從此,終嘉靖一朝,佛教一蹶不振,各府州縣僧亡寺傾。即使這樣,嘉靖皇帝仍不放松鉗制。在嘉靖四十五年秋,這位已病入膏肓的皇帝爺,還不忘下詔順天府撫按兩院,嚴禁僧尼至戒壇法。并令廠衛巡城御史嚴查京城內外僧寺,有仍以受戒寄寓者,收捕下獄。四方游僧,一律捉拿治罪……常言道“蓄之既久,其發必烈”。一如這番話了足有半個時辰,慷慨激昂,怒火不可遏止。到傷心處,竟哽咽唏噓,淚下如雨☆太后被這情緒感染,心中贊嘆道:“這老和尚平常慈眉善目,謹言慎行,原來卻還是一個血性老漢。”頓時對他愈加敬重∝于嘉靖皇帝厭棄佛教之事,她在宮中也有一些耳聞,但她嘉靖二十四年才出生,因此知道得并不多。入宮以來,無論是皇上還是老太監,都諱言先帝之事,許多事就無從得知。趁一如在拭淚穩定情緒,她問馮保:“馮公公,一如師傅方才所言,是否鑿實。”馮保點點頭,答道:“句句都是事實,嘉靖十四年毀大內大善佛寺,焚燒佛骨時,奴才已經入宮六年了,這些事都親眼得見。”
李太后盯著馮保,頓時臉色冷若冰霜。馮保不免心里佛,坐在那里雙手按住膝頭,兩眼傻傻地瞄著一如手上捻著的佛珠,后悔自己答話太快。其實,李太后的臉色并不是做給他看的,她是沉入了傷懷往事:論輩分,嘉靖皇帝是她的公公。可是,自她進了裕王府,甚至替這個老皇帝生下了皇孫,公公眼中也沒有她這個兒媳。他聽信方士的妖言,什么“二龍不相見,見之則損陛下陽壽”,因此生前從不立太子,裕王后來實際上成了嘉靖皇帝的獨子。有的大臣幫裕王講話,上疏請立太子。這一來惹惱了嘉靖皇帝,把上疏大臣廷杖削籍,并頒旨外廷,今后有敢言立太子者,斬無赦。不立太子也罷,他死前整整八年,從未召裕王見上一面,更不用她這個兒媳了∈事:太子得子,須得老皇帝賜名。可是皇孫長到三歲尚無名字。裕王多次上疏請賜,均沒有下文。直到駕崩,世廟終究沒有給皇孫取出名字……每每想起這些往事,李太后心口就隱隱作痛。平心而論,她對嘉靖老皇帝沒有敬愛而只有憎恨。但因為她的特殊身份,要讓皇室和諧,母儀天下,她只能把這種恨深埋心中。但深藏不露并不等于冰消瓦解,這股子睚眥之恨,始終還在心中作祟。她一直找不到泄憤的途徑,因此靜夜無人時,她常常會無端地怒滿胸臆。今天,一如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發泄對嘉靖皇帝謗佛毀佛的不滿。她的心底深處,那一點真情頓時間爆發膨脹……但即使心如沸鼎五臟若焚,她仍不忘克制與掩飾。沉吟有時,她便借品飲茶水之機壓下心火,并掏出黃綾繡帕輕輕地拭了拭雙頰,然后威嚴自重地喊了一聲:“馮公公。”
“奴才在。”馮保趕緊起身。
李太后用力放下茶杯,正色問道:“誹謗先帝,按大明律,該當何罪?”“這……”
馮保看看李太后,又看看一如,不知如何作答。一如吐盡心中塊壘,已是如釋重負。太后這種反應,早在他預料之中,便坦然答道:“訕謗先帝,可處大辟之極刑,但老衲方才所言嘉靖皇帝所作所為,沒有一句是訕話,更沒有一句是謗言。”李太后冷冷一笑,斥道:“和尚妄言,咱且問你,朝中皇帝與西天如來,哪一個為大?”一如一愣,他沒想到李太后會問出這么個刁鉆問題,好在他慧根通透法養深厚,立即不加思索答道:“這個不好比擬,一個是人王,一個是法王。人法對壘,必然天道阻滯,災害頻仍。人法和諧,則天地曉暢,萬物昭蘇。人可欺法但法不欺人,人若違法則必遭報應。”“唔,這話聽起來倒有幾分道理。”
“就是沒有道理,太后今天也不能疵老衲。”“這是為何?”
“因為老衲有言在先,請得太后懿旨,恕言者無罪。”李太后來就是做戲,見一如如是,便淺淺一笑,:“老和尚不愧是得道之人,心機甚深。”“太后若肯虛懷納諫,老衲還有一言忠告。”“講。”
“如今宮廷內外傳言,太后是觀音再世,這并非妄言,天降大任于太后,望能匡正世廟遺毒,廣結佛緣,讓我大明之皇天厚土,重凝大乘氣象。”“如何廣結佛緣?”
“把世廟所毀之寺盡行恢復重建。”
李太后蹙眉思索了一會兒,:“這事兒得從長計議。”著站起身來準備返宮,忽然門外有人來報:“啟稟李太后,武清伯李老太爺求見。”
“啊,快請!”
李太后即忙肅衣整冠。一如師傅適時告退。一會兒,只見一位約摸六十歲左右身著輕綃蟒衣的干瘦老頭兒風風火火走了進來。他一眼瞥見李太后,頓時情緒激動又顯得局促不安,這便是李太后的父親武清伯李偉。按國禮,他應該給李太后下跪,按家禮,李太后又該給他下跪,這正是李偉的為難之處☆太后大約看出了父親的尷尬,主動起身給父親蹲了個萬福,親自把父親扶到一張藤椅上坐下,道:“爹,這里不是宮中,又沒有外人,您不必拘禮。”“好,好,咱聽閨女的。”李偉忙不迭聲回答。“爹,你怎么來了?”李太后問。“聽你來昭寧寺燒香拜佛,咱特意趕過來相見。搭幫著咱也在菩薩面前磕幾個頭,燒一爐香。”李偉回答,接著東張西望,看到客房里陳設琳瑯滿目,每一件都非常考究,不由得羨慕地,“這和尚們的鋪排,竟如此華貴,咱武清伯府上,比起這里來,不知道寒酸了多少。”馮保聽了一笑,道:“李老太爺要是看著這些家具不錯,待會兒都搬了去。”李偉瞇眼覷著馮保,一咧嘴便露出了滿口的黃牙,他熟絡地,“你馮公公總喜歡拿咱開涮,這些物件又不是你的,你才這么大方。”“不是我的,也不是寺里的嘛,”馮保把身邊茶幾上一塊黃綾繡凰鋪墊揭起抖了抖,,“老太爺您看看,這是哪兒用的?”李偉伸頭細看,稀松一笑:“啊,原來都是大內物件。”“對呀,李太后來,這昭寧寺里的物件哪擺得出來?”馮保一面著,一面看李太后的臉色,“您老太爺看中的,都是從宮中搬來的。”“咱呢,這些東西怎么就看著眼熟。”
李偉一口濃重的山西口音,人又生得干巴,怎么看都不是一個福相。若是脫掉蟒衣換上尋常裝束,走在街上,活脫脫就是一個高粱花子,哪里看得出來他是當今圣朝第一皇親∝于他的發跡史,偌大京師無人不曉,得神乎其神。傳到他自己的耳朵里,他也只是笑笑,從不辯解。李偉是北直隸縣人,在莊稼人堆中長大,一個大字不識,長到十二歲,因家中生計糊弄不開,就跟著干泥瓦匠的父親學手藝。從此守著一把砌刀,在磚石堆里討生涯。這李偉天性聰明,好琢磨問題。幾年之后手藝竟超過了父親,成為當地有名的泥瓦匠了。俗話“家財萬貫,不如薄藝隨身”,有了這宗手藝,李偉雖不能置田買地,卻總還能尋幾個錢來養家口。他二十一歲結婚,老婆十年未曾懷孕,李偉雖不什么,老婆卻沉不住氣了,一天到晚到大神拜佛。三十里外的觀音娘娘廟,她差不多每月都要跑去兩三回,功夫不負有心人,第十一個年頭,肚子里終于有了消息。十月懷胎,分娩的頭一天,她夢見一朵五色祥云飄進房中,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端坐云頭,俯身朝她點頭微笑,慌得她趕忙下拜,人還沒拜下去,卻見觀世音菩薩一抬手竟放出一只七彩鳳凰。那鳳凰繞屋飛了一圈,上下蹁躚,然后落在她的懷中不見了。第二天胎氣一動,她便生下一個女兒☆偉滿心希望是個兒子能接過砌刀。女兒是賠錢貨,原不想要的,既然生下來了,老婆又做了那么一個好夢,那就只好養著了☆偉給女兒取名李彩鳳,應的是老婆夢中的吉兆。這李彩鳳聰明伶俐,剛學會話就能善解人意。天長日久,李彩鳳長大,無論是長相還是氣質,都與村子里的其他女孩兒迥然不同。兩口子也就把她寵愛得不得了。丁門戶的日子苦巴巴的過得很快。轉眼間李偉已是四十出頭的人了‰女李彩鳳也真是個吉星,她兩歲時,李偉又得了個寶貝兒子,取名李高。泥瓦匠的活路雖苦,但生計不愁,加上膝下有一兒一女,倒也盡享天倫之樂,沒什么煩心事。可是好景不長,那一年春上,忽然變了天,昏天黑地下了一場雹子,鄉親們的房子被冰雹砸得大窟窿穿,倒的倒,殘的殘。按理,李偉這個泥瓦匠不愁活計了,但他心底兒透明,這場冰雹把正在秀穗的麥子砸得稀巴爛,鄉親們口食也無,哪里還有閑錢來蓋房?何況自家的房子也砸垮了,思來想去李偉心一橫,如其窩在鄉里餓死,不如出外闖蕩闖蕩,興許還能弄出個活路來。于是攜家帶口,風餐露宿地到了北京。初到京城,李偉舉目無親。一天到晚夾把砌刀,挨門挨戶地問有沒有泥水匠的活兒。京城人家自恃是天子腳下的順民,對各地進京述職的地方官和走南闖北的生意人尚不忘逮著機會揶揄盤詰一頓,何況他這個起話來嘴里像含了塊大蘿卜的鄉巴佬?所以開頭一些日子,他真是受了不少折磨。用他自家話“甭是人,連打著京腔的狗也欺侮咱”。干活兒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半年時間,大多數日子只能蹲在租房前的門檻上,迸膝蓋看大地。這時候,李彩鳳已經十五歲,出落得眉清目秀,要多水靈有多水靈。惹得街坊上的一些浪蕩子弟,整天在他家門口打旋兒☆偉擔心這樣下去會出事。一日便領著李彩鳳來到裕王府。他向裕王府門口當值的管事牌子明來意,自愿送女兒來這里當宮女。那管事牌子瞧著李偉一副憨頭憨腦的模樣,便一搡三推要趕他出門。這時正碰上年輕的裕王從街上閑逛回來,問清原由,看了看李彩鳳。此時的李彩鳳緊緊地依偎在父親身后。一看她窈窕的身材,白膩膩的脖頸和扎在腦后的那一條烏黑發亮的大辮子。好色裕王頓時就骨頭酥軟,當即就把她留在了裕王府中。從此,李偉峰回路轉,他后半生的榮華富貴都通過這件事開始了。在李彩鳳為裕王生下朱翊鈞之前,裕王還有兩個兒子,但都沒有成年就夭折了。裕王登基成了穆宗皇帝,立即冊封已有了都人稱號的李彩鳳為貴妃,接著又冊立朱翊鈞為太子,母以子貴,父以女榮。作為穆宗皇帝的岳父,李偉于隆慶元年就被封為武清伯。不到十年時間,他由一個滿手老繭的泥水匠變成了聲名赫赫的顯貴。搬進皇上御賜的大宅子住下,過起了錦衣玉食,仆役成群的貴族生活。開頭李偉還真有點不習慣,他畢竟是個勞動人,一天不碼磚塊兒手就癢。但時間一久,他也就適應了老國丈的身份。知道什么場合下什么話,見了什么人擺什么樣的譜。知道他底細的人都道這位皇親變了一個人。但也有一樣沒有變,那就是愛錢如命,且始終不忘“富時莫忘窮”的古訓,日子過得十分慳吝。自李貴妃在宮中得寵之后,身為老國丈的李偉,只要逮著機會,三天兩頭就會跑進宮中變著法子討封賞☆貴妃盡管心存孝悌,但對老父親的苛求依然感到難以招架,因此常常避而不見。自隆慶皇帝駕崩以來,差不多兩個多月父女未曾私下見面。今天父親趕來昭寧寺相見,李太后盡管知道父親的特點是無事不登三寶殿,但心里頭還是高興,這是因為她如今已晉升為太后,與以往相比感覺自有不同。李太后原打算禮佛一完就回宮,現在當著父親面不出口要走,遂臨時決定在廟里吃一頓齋飯。好在馮保事前已作了安排,讓御膳房的火者帶了食品隨輦而來。不多時就備齊了一二十樣精致素菜。父女倆在客堂邊上一間特為大施主備下的香積室里一邊用餐,一邊敘話☆太后在宮里多年,已學會了矜持,吃飯時慢嚼細咽,并不多言。只是李偉一直絮聒個不休,議論家常,都是陳芝麻爛豆子舊話。他想借敘舊來聯絡父女感情,誰知李太后嫌父親嗦只顧低頭用膳,一俟放下碗筷,就即刻回到客堂喝茶。盡管有父女名分,但女兒畢竟是太后,所以李偉生不得閑氣,胡亂扒了幾碗飯,也回到客堂里來了。“爹,你還有啥正事兒要?”李太后問。
李偉今日來找閨女,的確有件正經事兒。卻昨日晚上,大約有四五個四品以上的京官大員上他家拜訪,領頭的便是禮部左侍郎王希烈。這些人湊了一千兩禮銀送給他,老國丈見錢眼開,立馬就和這幫官員熱乎起來。言談中,王希烈把話題引到胡椒蘇木折俸上頭,他:“武清伯大人,您的外孫登極當了萬歲爺,您的閨女如今已晉升為皇太后,按除,這樣天大的喜事,應該給文武百官封賞,可是如今,咱們不但沒得到一厘一毫的賞銀,反而連來應該得到的月俸銀都變成了胡椒蘇木。明事的人,知道這是新任首輔的主意,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皇上寡恩呢。”一聽這話,李偉氣不打一處來,因為他這個老國丈,這個月拿的也是胡椒蘇木折俸。頓時他把大腿一拍,大包大攬地:“你們也甭牢騷了,連咱拿的也是胡椒蘇木,你看邪不邪,明兒個,咱就去找閨女。”這就是李偉今日來昭寧寺的理由,現在見閨女主動問話,他就知道機會到了。“咱就等著閨女這句話,”李偉把火者送上的茗湯一口氣喝了,抹著嘴,“你升了太后,滿京城都是喜氣洋洋的,可是咱家,雖然門口也應景兒掛了一大溜紅燈籠,卻一天到晚鬧得雞飛狗跳墻。”“這是為的啥?”
李偉嘆口氣,哭喪著臉:“還不是你那不爭氣的弟弟,成天跟我鬧別扭。”李太后的弟弟李高,今年也有二十六歲☆偉受封武清伯的同時,李高也封了個錦衣衛千戶。從此拿著朝廷俸祿養尊磁不干事,還結交京城一幫惡少滋擾生事,李太后對這個弟弟很不滿,曾多次切責,現在聽父親這么一,不由得雙眉蹙起,問道:“他又發什么瘋?”“發什么瘋?”李偉連連嘆氣,道,“你弟弟,‘姐姐如今是太后了,可是你這當爹的,還有咱這當弟弟的,不但沒沾上一點兒光,反而連月俸銀都搞掉了。’”“怎么,你們的月俸銀也沒有了?”李太后大驚。“是啊,”李偉怒氣沖沖,“宗人府給咱送上門的,也是一大堆沒用的胡椒蘇木。”李太后心里頭咕噥了一句:“張居正是如何辦事的?”但表面上她卻惱著臉一言不發。李偉繼續道:“昨兒個,我將宅子后頭的花園清理了一下,什么這花那花的,也不管珍貴不珍貴,統統鏟掉。”“這是干啥?”李太后問。lb?e
“鏟掉種菜。如今,咱這天字第一號的皇親國戚,連買菜的錢都沒得了。”李太后心底明白,父親再缺錢也不至到這種地步,但她相信父親的話并非兒戲,這老頭子為了錢,什么樣的惡作劇都做得出來。她長嘆一聲,對一直陪坐在側的馮保:“馮公公,回去后,從咱的私房錢里頭,拿一百兩,給武清伯送過去。”“奴才遵命。”
馮保欠身答話,剛完這四個字,李偉又道:“閨女你別誤會了,你爹今番不是討錢來的,咱要討的是公道。”“你討啥公道?”
李太后頓時生了煩躁,問話口氣生硬起來☆偉到此時也就不看臉色,兀自道:“咱萬歲登極,閨女你晉升太后,這都是大喜事,為啥咱們一點光都沾不上,不要賞賜,連月俸銀都變成了胡椒蘇木,你知道外頭怎么傳?”“怎么傳?”
“你寡恩呢。”
“這與咱有何相干!”李太后話一出口,立刻感到不妥,又道,“太倉銀告罄,又有什么辦法?何況,胡椒蘇木都是俏貨,很好變現。”“這是誰的?”李偉氣鼓鼓地:“俏貨,哼,儲濟倉里一下子放出幾萬斤來,如今滿街都是,變得比蘿卜白菜都便宜。”“啊?”
李太后習慣地遺嘴唇沉思起來,李偉知道她被動了心,猶自添油加醋道:“退一萬步,就算太倉銀告罄,京官們月俸銀給胡椒蘇木,咱們這些皇親國戚,總得照顧照顧吧,你總不能看著我這六十多歲的人,拎著袋子上街賣蘇木胡椒去……”就在李偉這么嘮叨時,又有一位內侍進來,李太后打斷父親的話,問那內侍:“有何事?”
“外頭又有兩個人求見?”
“誰?”
“英國公張溶與駙馬都尉許從成。”
這兩人都是朝中顯貴勛戚。一聽他們來了,李太后頭皮一麻,問道:“怎么他們都來了?”
“的不知。”
“馮公公,去問問他們究竟有何事?”
馮保出去片刻,回來稟道:“太后,他們兩人求見,也是為胡椒蘇木折俸之事。”李太后一下子癱坐在繡榻上,額上已是香汗涔涔,她不想見這兩個人,卻又不能不見,只得把手虛抬一下,:“讓他們進來吧。”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